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提出颞下经岩骨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使手术更加简便、安全、微创,以替代各型联合入路,降低手术致残、致死率。方法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漂白的颅骨干标本10例,模拟手术操作并对手术涉及的重要结构测量、拍照;手术前后共10例20侧标本进行CT岩骨薄扫,并对重要结构进行测量、拍照。结果颞下经岩骨嵴入路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Labbe静脉、岩骨内部结构、脑干腹侧间隙等。重要参数包括岩骨嵴磨除范围。结论颞下经岩骨嵴入路通过对岩骨嵴的磨除,增加对岩骨背侧肿瘤基底的暴露,适合切除骑跨中后颅窝的岩斜脑膜瘤。该入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岩斜区肿瘤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 探讨岩斜区肿瘤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经显微手术治疗的23例岩斜区肿瘤,对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入路、手术切除技巧及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在手术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16例,近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可全切除岩斜区肿瘤。该手术入路对颞叶和小脑牵拉轻,可为岩斜区肿瘤手术切除提供良好的暴露。  相似文献   

3.
内镜下上颈椎前方咽后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上颈椎前路咽后入路进行解剖学研究,为应用内镜行上颈椎前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10具防腐和3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进行C臂机下模拟上颈椎前路手术内固定及逐层解剖,测量咽后壁厚度,观察穿刺套管经甲状腺上动脉下方入路时与重要血管神经等结构的相应关系,分析MED下进行上颈椎前路咽后壁手术的安全性.结果 MED套管与甲状腺上血管、神经相邻,而距离舌下神经、舌动脉、舌咽神经等较远.在颈1~2水平咽后壁正中旁开10 mm软组织厚度平均为(5.32±2.14)mm,咽后间隙与椎前间隙之间可以形成较大腔隙,足可以安全放置外径18 mm套管.结论 经内镜下行上颈椎前路咽后手术入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5.
距骨骨折脱位手术入路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昌林  丁志海 《中华骨科杂志》1994,14(12):736-738,T001
作者为避免距骨骨折合并脱位手术是发生因手术本身所导致的唬有致血动脉损伤的可能性,降低术后距骨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通过距骨血供系统与手术入路关系的应用解剖研究,提出腓骨下端截骨向后外翻转,充分显露踝关节的最佳手术入路,克服原常用踝关节前外侧等切口入路以及应用杠杆撬拔复位手术方法的缺点,临床应用14例,径1-2年时间的随访,X线检查尚未发现1例距骨缺血性坏死,取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肘关节后侧入路是临床上施行肘关节手术最常用的手术人路,可以充分显露肘关节的内部结构。肘后关节入路可有行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或经肱三头肌腱入路,其中采用肱三头肌舌状瓣切口和经肱三头肌腱劈开切口同样可以充分显露肘关节内部结构,而不需要作尺骨鹰嘴切骨,在临床上应用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7.
改良部分迷路切除岩骨尖入路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锁孔理念,对部分迷路切除岩骨尖入路进行改良,并对改良后的入路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方法对15例30侧成人尸头采用改良部分迷路切除岩骨尖入路暴露岩斜区,测量磨除部分迷路和岩骨尖后增加的手术视野和视角,观察岩斜区解剖结构的暴露情况。结果在4cm×3cm大小的骨窗范围内可以完成所有的手术操作。磨除部分迷路和岩骨尖后,手术水平视野平均增加14·2mm,垂直视野平均增加12·5mm,手术水平视角平均增加58°,垂直视角平均增加46°,该入路可充分暴露岩斜区各解剖结构,与原入路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改良部分迷路切除岩骨尖入路暴露充分,较原入路创伤小,脑牵拉轻,不容易损伤颈静脉球和面神经颅外段等重要结构,是一种良好的处理岩斜区病变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下腰椎前路手术入路的解剖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腰椎手术的可行性及腰椎不同节段安全有效的腹腔镜手术入路。方法:解剖30例成人尸体标本(男15例、女15例),记录腰椎前主要毗邻血管的解剖学参数;取家猪40只,均分为两组,采用腹腔镜下经腹膜后入路和经腹膜腔入路显露L2~S1椎体和椎间盘,比较两种入路的有效性、安全性。结果:尸体解剖发现腹主动脉分叉点变异较多,髂总静脉汇合点相对恒定;腹主动脉分叉角度男性平均54.9°,女性平均59.0°,髂总静脉汇合角度男性平均61.4°,女性平均64.9°;腹主动脉分叉点到L5椎体下缘距离男性平均3.5cm,女性平均3.6cm;髂总静脉汇合点到L5椎体下缘距离男性平均2.2cm,女性平均2.4cm;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男性平均3.7cm,女性平均3.4cm。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经腹腔显露L6/S1满意,而经腹膜后显露L2~L5满意。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腰椎手术是可行的,该技术具有重复性好,对组织损伤小,术野内解剖结构清晰,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显露下位腰骶椎以经腹腔入路为宜,而显露上位腰椎以经腹膜后间隙入路为宜。  相似文献   

9.
房间隔入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3具尸体的房间隔的大小、构成及周围重要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提出房间隔切开时的正确方向、安全长度及可能发生的危险。结合466例临床应用,讨论了避免切口合并症发生及发生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王健,李明君,李鉴轶,等.肩关节后侧手术入路及应用解剖[J/CD].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6(3):447—448.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下腰椎侧方动脉的分布规律,为减少下腰椎侧方入路中的术中出血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测21具成人尸体的下腰椎腰动脉(lower lumbar artery,LLA)的起点至横突前的走行、分支、外径及其与椎间孔及横突前区的关系,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各腰动脉(lumbar artery,LA)出现率差异较大;L3A和L4A在椎体侧方走行较恒定,L5A走行变异较大;L3A及L4A主干及其分支多分别行于L3椎弓根外侧缘(71.43%)和L4、5椎间孔上1/3处(62.07%);在横突前区,L3A和L4A的横突前支多分别由横突间隙上1/3内侧斜向外下达中1/3外侧(60%)及由上1/3向下达下1/3处(58.33%)。[结论]腰椎椎体侧方、椎间孔附近及横突前区的动脉走行、分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掌握其解剖学特点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2.
骨间背侧神经在桡骨近端外侧入路的解剖学考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肘的侧方 ,“J”形侧方 (KocherJ入路 ) ,和后外侧入路在处理骨折、肘关节成型、重建手术时经常被用来显露桡骨近端。虽然手术入路解剖已详尽描述 ,已知前臂旋前运动可使骨间背侧神经沿桡骨近段侧后方向远端移位。但专门的桡骨近端安全暴露的指导方法尚无文献述及。骨间背侧神经 ,自近端前侧斜行越过手术区至远端后侧 ,已知在上述操作过程中有被损伤危险。建议外科医师将前臂旋前使骨间背侧神经处于相对前内侧位置。以使暴露操作更安全。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定量研究骨间背侧神经与桡骨头和桡骨干近端的关系进而探讨建立一个肘后外侧入…  相似文献   

13.
房间隔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33具尸体的主心间隔的大小、构成及周围重要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提出房间隔切开时的正确方向、安全长度及可能发生的危险。结合466例临床应用,讨论了避免切口合并症发生及发生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耳后入路下颌角截骨术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通过对下颌角区域解剖结构的逐层研究,确定出耳后入路下颌角截骨术操作的安全层次和范围,为该术式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参考。方法:选用成人头颅标本11具(男8,女3)22侧。大体进行肉眼解剖,微细结构在10倍手术放大镜下解剖,使用游标卡尺(精确到0.02mm)测量相关数据。结果:耳后入路历经的层次由浅入深依次是皮肤、皮下脂肪、颈阔肌及耳后筋膜浅层、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和咬肌及胸锁乳突肌、下颌骨骨膜、下颌骨。绝大多数标本在皮肤、皮下脂肪、颈阔肌及耳后筋膜浅层未见重要血管神经走行。在颈阔肌深层,面神经颈支平下颌角处与下颌角顶点距离最短,为(0.993±0.179)cm;颈外静脉平下颌角处、腮腺下缘、面神经下颌缘支与下颌角顶点距离较近,分别为(1.223±0.298)cm、(1.211±0.735)cm、(1.354±0.338)cm;耳大神经平下颌角处、面动/静脉跨下颌骨下缘处至下颌角顶点的距离较远,分别为(2.047±0.339)cm、(2.612±0.511)cm。结论:耳后入路下颌角截骨术有其安全操作层次和范围可循,下颌角区域的逐层应用解剖及数据测量对该手术入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的创伤性及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的创伤性及并发症,为岩斜区肿瘤寻求更合理的治疗手段。方法同顾分析28例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手术的岩斜区肿瘤病入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等。结果肿瘤全切16例,近全切9例,部份切除3例。术后颅神经疵状全缓解5例,症状同术前10例,症状加重10例,昏迷3例。脑脊液耳漏12例。结论经岩骨己状蜜前入路是目前处理岩斜区肿瘤较好的手术入路。但该手术入路创伤性大.并发症较多且严重。  相似文献   

16.
一侧入路显露两侧脑动脉瘤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 探讨一侧入路显露两侧动脉瘤的可行性,并提供相应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通过20例国人成年尸头标本翼点开颅,显露对侧前循环五个动脉瘤好发部位:眼动脉(OA)段、后交通动脉(PCOA)、颈内动脉(ICA)终末段、前交通动脉(ACOA)段和大脑中动脉(MCA)膝部分叉外,并进行显微解剖测量。结果 成功显露率:OA起始部为65%,PCOA起始部为50%,ICA终末分叉为100%,ACOA起始部为100%。MCA膝部分又为60%,结论 严格选择双侧多发动脉瘤的病例,经一侧入路显露并夹闭所有动脉瘤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一步探讨从口内入路咬肌神经的解剖方式和毗邻关系特点,为临床行咬肌神经切断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甲醛固定12个月以上的12具成年尸头标本,从标本中部矢状劈开,共23侧,去除头面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咬肌,将咬肌下端止点自下颌骨剥离,在颧骨的咬肌前缘和后缘锯断颧骨,将咬肌瓣向后上翻转,显露咬肌间隙,精细分离咬肌神经干进入咬肌处和在肌肉内的走行,测量相应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咬肌神经在咬肌内侧,自颞肌腱后缘进入咬肌间隙后,在咬肌筋膜下走行,逐渐进入肌肉深层,走行约(8.86±3.07)mm 后,多数分为前后2支主干,并与咬肌血管伴行。咬肌神经自颞肌腱后缘穿出点到神经分叉点距离为:左侧(9.84±2.88)mm,右侧(7.88±3.08)mm;咬肌神经自颞肌腱后缘绕出点到咬肌颧骨附着点前缘距离为:左侧(56.14±3.33)mm,右侧(56.23±4.35)mm;咬肌神经自颞肌腱后缘绕出点到下颌切迹最低点距离为:左侧(12.70±2.51)mm,右侧(11.30±3.31)mm;咬肌神经绕出颞肌腱点距下颌支前缘凹陷处距离为:左侧(38.09±5.00)mm,右侧(36.48±5.32)mm。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左侧和右侧咬肌神经与各解剖点的距离,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咬肌神经走行较稳定,周围有典型的解剖标记,口内入路显露咬肌神经可行,可以设计口内入路咬肌神经切断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研究改良乙状窦前经部分骨迷路入路的显微解剖暴露,探讨其对岩斜区的显露及在手术处理该区域病变中的优势. 方法 2012年4月至10月,对15具尸头标本进行手术人路的改良研究,在传统乙状窦前入路的基础上切除部分半规管和岩尖,详细记录岩斜区重要结构的显露情况. 结果 该入路能够提供至岩斜区和海绵窦后部宽大的操作空间,在乙状窦前显露范围(水平方向)为(19.41±1.58) mm,在颞叶下方的显露范围(垂直方向)为(14.18±1.88) mm,斜坡中心凹陷的最大暴露角度为(60.54±6.93)°,手术操作深度(55.87 4.34) mm.椎-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同侧第Ⅲ~X对和对侧第Ⅵ对脑神经、三叉神经腔、海绵窦后部等均显露良好. 结论 改良乙状窦前经部分骨迷路入路能够获得岩斜区深面和海绵窦后部良好暴露,具有暴露范围大、观察角度多、保留面听神经功能、早期阻断肿瘤的血供等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内镜治疗踝管综合征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内镜下踝管的相关解剖、毗邻和手术入路及其在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大体解剖5具尸体(10侧)和内镜下松解胫神经及内外侧管之间纤维10具(20侧)。结果结合大体解剖测得数据确定内镜解剖踝管的手术学入路(采取三点入路:内踝尖和跟腱止点内侧缘连线中点垂线上4.5cm;内踝尖和跟骨结节连线中点;跟骨结节和第一跖趾关节内侧缘连线中点),并成功根据入路进行内镜下松解胫神经和内外侧管之间的纤维隔。结论根据解剖数据设计手术入路解决利用内镜探查弯曲管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对7例巨大听神经瘤患者在全麻下经岩骨入路行肿瘤切除术。结果 7例患者恢复顺利,均临床治愈出院,无任何护理并发症。提出根据岩骨入路巨大听神经瘤切除患者围术期的特点,于术前做好心理、胃肠道和环境等准备,术后除一般护理措施外.重点进行神经系统的护理.同时做好出院指导,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