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的特点。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调查问卷对广州市65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73.7%的大学生短信的主要内容是联系同学、朋友、家人,81.8%的大学生发送短信的主要对象是自己的朋友。女生每月短信发送量高于男生(t男=288.34,t女=349.48,P0.05),独生子女每月短信发送量高于非独生子女(t独=344.19,t非=301.96,P0.05)。结论大学生短信交往行为,女生多于男生,独生子女多于非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长沙市儿童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问题状况,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来自长沙市幼儿园、中小学的1657名儿童少年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家长版)进行评定。结果:依据困难总分,儿童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异常检出率13.5%。男生情绪问题异常检出率(9.3%)低于女生(13.8%)(P0.01),而男生品行问题(14.7%)、多动注意不能(17.4%)、同伴交往(32.8%)、困难总分(15.3%)及影响程度(8.7%),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生(11.0%、10.2%、27.7%、11.9%、5.3%)(P0.05);农村儿童少年的品行问题(15.7%)、同伴交往(35.2%)、亲社会行为(18.9%)、困难总分(15.4%)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城市儿童少年(9.6%、24.8%、9.7%、11.5%)(P0.05);幼儿(18.2%)、小学生(19.8%)多动注意不能异常检出率高于中学生(9.0%)(P0.05),中学生同伴交往(34.2%)、亲社会行为(16.9%)异常检出率高于小学生(22.6%、10.3%)(P0.001)。结论:本研究提示,不同性别、地域、年龄儿童少年存在不同的情绪与行为问题,需分类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为早期干预和家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PPCT),对河北省沧州市城乡677名12~16岁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男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x2=6.352,P<0.05);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受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显著影响(P<0.05),而与是否独生、父母文化水平、母亲职业等没有显著相关(P>0.05);问题行为检出者在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等因子及母亲教养方式中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因子上的分数显著高于正常学生(P<0.05).结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倾向受性别、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父母养育方式和中学生自我效能感、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42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和情绪智力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三所中学的 3 0 9名中学生进行了父母养育方式问卷 (EMBU)、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和情绪智力量表 (EIS)的测试。结果 :(1)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女生的自我效能感较低 (t=7 1,P <0 0 1) ;(2 )独生子女的自我效能感和情绪智力都显著比非独生子女高 (t =2 4,P <0 0 5及t=2 1,P <0 0 5 ) ;(3 )EMBU中的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 ,以及父母亲的保护和干涉因子、乃至严厉和惩罚以都与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情绪智力呈显著但微弱的正相关 (r =0 2 6~ 0 14 )。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对中学生自信心和良好情绪的培养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与高中生行为问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与高中生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以高中生与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学生行为问题问卷为测试工具,对282名高中生进行测评。结果:①男生违纪高于女生(P<0.05),而女生的神经质行为得分高于男生(P<0.01)。②高中生的大部分行为问题与父母依恋呈显著负相关,女生的退缩和神经质与同伴疏离呈显著负相关。③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对于男生攻击、违纪、退缩和神经质的解释率分别为:11%,8%,21%,19%;对女生的攻击、违纪、退缩和神经质的解释率分别为:21%,22%,20%,32%。结论: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对于高中生的行为问题有影响,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受到的影响更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255名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结果1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26.4%;2父母的惩罚、严厉因子分男生组均显著高于女生组(t=2.158,P0.05;t=2.009,P0.05),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分男生组显著高于女生组(t=2.483,P0.05);3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父母教养方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父母教养不当的初中生易出现心理问题,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完美主义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中学生完美主义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中文版(CFMPS)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等问卷对392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条理组织上性别与年级差异显著,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3.039,P<0.01),高中生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t=-3.00,P<0.01);行为迟疑度上年级差异显著,高中生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t=-2.00,P<0.05)).②父母亲温暖理解型的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形成顺应型的完美主义有显著正相关;父母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干涉保护与中学生形成顺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农村中学生暴力遭遇与行为问题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3620名随机选择的农村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农村中学生暴力遭遇调查和行为问题评定分别采用WHO暴力遭遇调查问卷和Achenbach儿童行为自陈量表(CBCL)。结果:3620名被调查的农村中学生,1225人(33.8%)在过去一年中经历过暴力遭遇;农村中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3%(519/3620),暴力遭遇组行为问题检出率(22.4%)高于非暴力遭遇组(10.9%)(2χ=99.21,P<0.01),各行为问题因子,包括社交退缩、躯体诉述、焦虑抑郁、交往不良、思维问题、注意力问题、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自我身份等9个因子,暴力遭遇组检出率均高于非暴力遭遇组,且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将农村中学生暴力遭遇可能的影响因素,如人口学因素、家庭背景、个人学习成绩等作为控制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农村中学生暴力遭遇有关的行为问题因子,为躯体诉述、交往不良、思维问题、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等因子。结论:农村中学生暴力遭遇者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非暴力遭遇者,暴力遭遇与其自身的行为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沧州市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为早期干预和家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量表(PPCT),对河北省沧州市城乡677名12~16岁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男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χ2=6.352,P<0.05);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受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显著影响(P<0.05),而与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母亲职业等没有显著相关(P>0.05);问题行为检出者在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等因子及母亲教养方式中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因子上的分数显著高于正常学生(P<0.05).结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倾向受性别、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研究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点。方法:对104例中学生来访者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不同性别、年级、城乡及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分别进行比较。结果:走进心理咨询室的中学生MHT总量表分有明显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9.62%,咨询问题以非医学问题为主共计73例(70.19%)。女生在恐怖倾向得分高于男生(t=-2.045;P0.05),初中生在身体症状及冲动倾向上高于高中生(t=2.066,2.660;P0.05),农村学生在学习焦虑上高于城市学生(t=-2.032;P0.05),独生子女在孤独倾向上高于非独生子女(t=2.230;P0.05),总分及其他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来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的中学生,性别、年级、城乡来源及是否独生子女,其心理健康状况呈现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erceived school experiences, diabetes control, and quality of life (QOL) in children with diabetes. METHODS: Fifty-eight children with type 1 diabetes and their parents participated. The typical child was 12 years old, had diabetes for 5 years, and attended public, suburban, middle/junior high schools with 300-500 students. RESULTS: Children whose parents reported that school personnel received diabetes training showed significantly better diabetes control than those who reported untrained school personnel. Children who reported their classmates received diabetes training had significantly better QOL than those who reported untrained classmates. Children who reported greater flexibility in performing diabetes care tasks at school had significantly better diabetes control than children who reported less flexibility. CONCLUSIONS: Students with diabetes continue to face challenges at school. Training staff and classmates and allowing students the maximum appropriate flexibility in diabetes care appears beneficial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QOL.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性别、年级、流动时间、自评学习成绩的特点.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问卷,随机抽取泉州市431名流动儿童.结果 ①流动女生比流动男生感受更多母亲的亲密感(t =-2.084,P<0.05)和陪伴(t=-2.375,P<0.05);感受更多同学的亲密感(t=-3.847,P<0.001)、情感支持(t=-4.009,P<0.001)、价值肯定(t=-3.443,P<0.001)和工具性支持(t=-2.510,P<0.05);②小学四、五年级流动儿童感受到父母亲(F=3.092~9.451,P<0.05,P<0.01,P<0.001)和老师(F=5.436~11.270,P<0.001)的支持好于初一和初二年级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初一和初二年级的流动儿童感受到同学(F=2.487~3.489,P<0.05,P<0.01)的社会支持好于小学四、五年级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小学六年级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水平较低;③流动时间在2年以下的流动儿童感受父亲工具性支持(F=3.642,P<0.05)低于流动时间在6~10年和10年以上流动儿童的父亲工具性支持;④自评学习成绩优的流动儿童感受到社会支持(F=3.471~7.045,P<0.05,P<0.001)好于优以下自评学习成绩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结论 流动女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好于流动男生;小学六年级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是个值得关注的阶段,流动儿童感知较少初中老师的社会支持;流动时间越长,流动儿童得到父亲的社会支持越好;自评学习成绩越好,流动儿童感受到社会支持越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外来农民工子女的幸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 B)对589名温州市本地及外来民工子女进行调查测评。结果①民工子女与本地中小学生总体幸福感各项因子得分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男性民工子女较女性更担心自己的健康(t=2.19,P<0.05);②民工子女的小学生较中学生幸福感指数高,小学生较中学生对健康的担心及忧郁的心境项目得分偏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3.06,2.23,3.27;P<0.05)。结论关注民工子女中学生学习压力的释放、有效组织青春期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增加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时间等均有助于提高民工子女中学生的总体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本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应用Rutter儿童行为教师量表对昆明市926名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08%,男女检出率之比为3.13:1;经与20项有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城乡结合部儿童行为问题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性别、伙伴关系、父母教育儿童时间、花在儿童身上的金钱、家庭和睦情况.结论儿童行为问题是多种因素所至,行为问题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北京市部分高中生性发育状况及其性行为和性态度与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对北京市两所学校847名高中生用自编青少年性状况信息调查表和修订的青少年-父母依恋问卷(IPPA)进行调查。结果:研究对象报告第一次月经初潮/遗精的平均年龄分别为男生13.2岁,女生12.7岁;性行为发生率为3.3%(男生16人,女生12人),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6.0岁;谈恋爱人数占到39.1%;研究对象获取性信息的主要途径为朋友38.8%,科普书籍和报纸24.5%,学校的有关课程(老师)15.8%。在看待同龄人的性态度以及自身性行为方面男生比女生对同龄人性行为持更赞同的态度(14.4±3.9/16.7±3.2,5.8±1.41/5.5±1.1,t=-8.88、3.26,P<0.01)。与父母亲情感依恋不安全的高中生相比,与父亲和母亲都是安全依恋的高中生对同龄人性行为持显著不赞同态度;其自身性行为水平也显著低于前者。结论:北京市部分高中生的性行为和性态度与亲子依恋有关,但关系微弱。  相似文献   

16.
抑郁倾向大学生社会支持结构及其满意度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目的:探讨抑郁倾向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结构及其特点。方法:根据抑郁问卷结果选取抑郁倾向(n=125)和非抑郁倾向(n=166)大学生。实施社会支持提名及满意度评定问卷测查。结果:与非抑郁倾向组相比,抑郁倾向组在朋友,大学同学,中小学同学以及大学老师。中小学老师支持源上的提名显著较少,对大学同学和大学老师支持的满意度显著较低;对同,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员支持源上的提名显著较少,对大学同学和大学老师支持的满意度显著较低;同时,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员支持的满意度评定在所有支持源中最低。结论:抑郁倾向大学生既相对缺少大学中的同伴支持源,满意度较低。而且其对大学老师与心理辅导员的支持提名和满意度也较低。表明抑郁倾向大学生社会支持结构上存在明显缺陷。且其获得支持的可利用程度不足。  相似文献   

17.
2708名4-14岁儿童的品德、个性和气质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我国独生子女的品德、个性和气质差异。方法 :采用自编的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品德表、 4-9岁和 10 -14岁儿童气质表及艾森克儿童个性问卷 (EPQ)对 40 8名 (配对组 )和 2 3 0 0名(非配对组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作了品德、个性和气质的测试。结果 :品德总分在父母问卷中 ,配对组与非配对组中独生组的品德总分均显著低于非独生组 (P≤ 0 0 5 ) ,而在教师问卷中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个性类型中 ,非配对组中的学龄组独生组的外向型个性类型显著高于非独生组 (P≤ 0 0 5 ) ,而配对组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在情绪稳定性方面 ,独生组的情绪不稳定型显著高于非独生组 (P≤ 0 0 5 ) ,而情绪稳定型则独生组显著低于非独生组 (P≤ 0 0 1)。气质类型中 ,配对组和非配对组中 ,独生组的胆汁—多血质型和胆汁—抑郁质均高于非独生组 (P <0 0 5~ 0 0 1)。其余各项两组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个性气质随年龄增长差异渐不明显 ,与家庭评价有关。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小学生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方法:应用自编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社区所属的两所小学一年级学生1482人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其中一所小学学生738人为干预组,另一所小学744人为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2年的综合干预,前瞻性观察行为问题干预效果.结果:按CBCL的中国常模判断行为问题的标准,干预前符合此标准者干预组109人,检出阳性率为14.8%;对照组113人,检出阳性率为15.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51,P>0.05).干预前两组家庭环境及父母对子女教育等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过对干预组进行2年综合干预后,对两组再重新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干预效果.干预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阳性率明显下降至8.8%,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2.58,P<0.01).干预组在干预后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教育方式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两年后儿童行为问题检出阳性率为14.1%,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33,P>0.05).结论:对小学生的行为问题早期进行综合性干预,有助于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学生烦恼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当前中学生的烦恼状况及造成烦恼的主要因素作调查。方法:通过开放式、自编问卷,对山西省593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中学生普遍感到烦恼,而在对自己的形象、父母的管教、学业压力、个性发展和人际交往方面的烦恼较为明显;(2)最烦恼的问题是“被朋友出卖”、“学习效率不高”、“被老师讽刺挖苦”等;(3)在个人外貌和个性发展方面,初中生与高中生的烦恼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当给予中学生足够的关注,减少造成中学生烦恼的负性事件;同时,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对事物的评价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