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目的:探讨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对中晚期肺癌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69列中晚期肺癌进行BAI治疗,根据不同病期,组织类型,病变部位,肿瘤血管构型,血供类型及操作技术进行分析,结果:(1)中央型小细胞未分化癌及鳞癌,多血管构型,少血供者与周围型,腺癌,少血管构型,多血供患者之间疗效差异有显著性,前者优于后者(P〈0.05)。(2)69例中BAI后肺内局部病变完全缓解(CR)15例(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影像学诊断和介入综合治疗方法选择、疗效和预后。方法58例经骨穿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全部经肿瘤局部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或超选择肿瘤血管栓塞,随访4个月至12年,局部灌注化疗19例,超选择肿瘤血管术前栓塞8例,灌注化疗加超选择肿瘤血管栓塞31例;共行介入治疗78疗次。结果影像学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70.73%;介入治疗后近期临床改善80.65%,保肢率为73%;局部灌注加栓塞在疗效上优于局部单纯化疗灌注(P<0.05)。结合手术瘤骨切除、瘤骨灭活或截肢以及免疫增强等综合治疗,2年生存率73.2%。结论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局部介入治疗结合手术等综合治疗对增加保肢率,改善生活质量,提高5年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是值得探索和完善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瘤内注射或经支气管动脉灌注p53基因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治疗肺癌的安全性、疗效和给药途径.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5例肺癌,首先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或经支气管动脉灌注p53基因(今又生(R)),2~5天后,行BAI灌注化疗药物;然后根据病情变化再次进行基因治疗和/或BAI.治疗后常规使用螺旋CT定期复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全部15例患者均完成上述治疗,并接受随访2~11个月.有效率(CR+PR)46.7%(7/15),1例肺部肿块消失,6例肺部肿块缩小,3例纵隔淋巴结缩小,1例胸水减少,仅1例观察到肿瘤长大,14例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93.3%(14/15).p53治疗后6例出现发热(38℃~40℃),未观察到基因药物的其它严重副作用,无严重操作有关并发症出现.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p53基因治疗与BAI联合应用,是一种治疗肺癌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了BAI的治疗效果.经皮瘤内注射p53是否为一种较好的给药途径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瘤内注射或经支气管动脉灌注p53基因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治疗肺癌的安全性、疗效和给药途径。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5例肺癌,首先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或经支气管动脉灌注p53基因(今又生~),2~5天后,行BAI灌注化疗药物;然后根据病情变化再次进行基因治疗和/或BAI。治疗后常规使用螺旋CT定期复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全部15例患者均完成上述治疗,并接受随访2~11个月。有效率(CR+PR)46.7%(7/15),1例肺部肿块消失,6例肺部肿块缩小,3例纵隔淋巴结缩小,1例胸水减少,仅1例观察到肿瘤长大,14例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93.3%(14/15)。p53治疗后6例出现发热(38℃~40℃),未观察到基因药物的其它严重副作用,无严重操作有关并发症出现。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p53基因治疗与BAI联合应用,是一种治疗肺癌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了BAI的治疗效果。经皮瘤内注射p53是否为一种较好的给药途径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瘤内注射或经支气管动脉灌注p53基因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治疗肺癌的安全性、疗效和给药途径.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5例肺癌,首先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或经支气管动脉灌注p53基因(今又生(R)),2~5天后,行BAI灌注化疗药物;然后根据病情变化再次进行基因治疗和/或BAI.治疗后常规使用螺旋CT定期复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全部15例患者均完成上述治疗,并接受随访2~11个月.有效率(CR PR)46.7%(7/15),1例肺部肿块消失,6例肺部肿块缩小,3例纵隔淋巴结缩小,1例胸水减少,仅1例观察到肿瘤长大,14例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93.3%(14/15).p53治疗后6例出现发热(38℃~40℃),未观察到基因药物的其它严重副作用,无严重操作有关并发症出现.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p53基因治疗与BAI联合应用,是一种治疗肺癌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了BAI的治疗效果.经皮瘤内注射p53是否为一种较好的给药途径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癌肿瘤血管与染色同病理学的相关性及其对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所有患者按年龄、性别、病灶大小和位置、病理学、肿瘤供血动脉、肿瘤血管、肿瘤染色、手术方式、治疗次数、首次发病时间、首次介入治疗时间、生存时间分组统计,并输入SPSS12.0软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40例连续血管造影随访,治疗前肿瘤染色明显者18例,肿瘤染色一般者9例,肿瘤染色欠佳者13例;末次治疗后血管造影,肿瘤染色明显者9例,肿瘤染色一般者17例,肿瘤染色欠佳者14例;治疗前后肿瘤染色改变统计学处理(P<0.01),其中支气管动脉供血35例(35/40,87.5%),同时肺动脉参与供血者4例(10%),鳞癌和腺癌支气管动脉供血32例(80%)。病理学、介入方法和生存时间之间的相关分析显示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癌的肿瘤血管与肿瘤染色同组织病理学分型不相关,而与病理学分级呈负相关,即分化程度越低,肿瘤血管和染色越丰富。鳞癌和腺癌以支气管动脉供血为主。血管内介入治疗能明显减少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提高支气管动脉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晚期食管癌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晚期食管癌的血供特点,探讨灌注化疗对中晚期食管癌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86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行相应节段的供血靶动脉选择性插管和造影,并经导管灌注化疗药物。结果本组共进行介入治疗203次,插管造影和灌注化疗成功率为100%。DSA发现肿瘤由2支或2支以上多支供血者占92.8%,单支供血者占7.2%。86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后近期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8%。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6.5%、39.2%和31.1%。并提示多次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次治疗(χ2=7.15,P<0.01)。2年以上长期生存者,均为多次治疗。本组均未出现与造影和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中晚期食管癌介入治疗,疗效显著、创伤小,可作为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前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支气管动脉(BA)灌注化疗前的定位价值。方法分析15例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前的的肺癌病例,中央型13例,周围型2例。15例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后传至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观察支气管动脉。结果13例中央型肺癌均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重建图像清晰显示肿瘤性支气管动脉的起点、分支情况及走行特点;其中2例右侧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2例周围型肺癌中有1例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1例找不到明确发自支气管动脉的供血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显示肺癌特别是中央型肺癌的肿瘤性支气管动脉并能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提供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28例(34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介入治疗,分析其近期临床疗效和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对28例(34髋)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插管,经导管分别将舒血宁、罂粟碱、尿激酶、654-2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灌入股骨头供血动脉,并根据股骨头血供特点来分配灌注量.结果 血管造影显示,药物灌注后股骨头主要供血动脉均有不同程度增粗、延长,小分支显示增多;6个月跟踪随访总体优良率从32%上升为为73%,Ⅰ~Ⅱ期的效果较好,Ⅲ~Ⅳ期效果较差;特发性效果较好,创伤性效果较差.结论 该方法可以改善股骨头局部血液循环,使坏死骨质吸收、新骨形成,具有显著的近期疗效,病情和病因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中晚期乳腺癌的血液供应来源和特点以及探索术前DSA造影下超选择性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栓塞的方法、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2月至2011年10月期间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共60例,采用Seldinger方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后在DSA造影下明确肿瘤供血动脉分布,然后分别超选择性插管于靶血管内,将吡柔比星60 mg+紫杉醇120 mg二联化疗药物缓慢注入靶血管内,实施介入灌注化疗,最后使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肿瘤供血动脉.结果 60例患者经DSA造影共发现112条明确的供血动脉,其中单支供血8例;多支供血52例,主要以胸外侧动脉和(或)胸廓内动脉供血为主.完全缓解率为25.0%(15/60),部分缓解率为73.3% (44/60),稳定率为1.7% (1/60),无进展病例,总有效率为98.3% (59/60).中位缓解期19个月,中位生存期40个月.结论 乳腺癌原发肿瘤的位置与供血动脉密切相关,肿瘤位于乳腺外侧主要由胸外侧动脉主导供血,肿瘤位于乳腺内侧主要由胸廓内动脉主导供血.乳腺癌术前DSA造影下超选择性供血动脉插管、靶血管区域实施灌注化疗和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可明显提高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远期生存率及介入化疗栓塞治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支气管动脉灌注(BAI)在肺癌手术前、后不同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9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手术前、后辅以BAI治疗,随访1~5年。结果 手术后灌注组术后3、5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手术前灌注组。结论 术后行支气管动脉灌注是肺癌辅助治疗的一项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肝动脉灌注栓塞术后肿瘤存活区的血液供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研究原发性肝癌(HCC)经肝动脉灌注碘化油栓塞术(LPTACE)后肿瘤存活区(VTA)的血液供应,以期对再治疗方案和途径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38例HCC患者共55个病灶,经57次LPTACE后行MS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根据增强扫描不同时期的强化表现,将VTA的血液供应分为四种类型:肝动脉供血型、门静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及少血供型;统计各种血供类型的比例,并与术前肿瘤血供进行比较。结果38例患者行57次LPTACE后的肿瘤存活区在平扫表现为肿瘤内栓塞碘化油之间及周围非坏死低密度影,其CT值为(37.71±7.78)Hu。低密度肿瘤存活区有四种类型的血液供应,分别为:肝动脉供血型(29例)、门静脉供血型(2例)、双重供血型(22例)、少血供型(4例)。与术前肿瘤血供比较,门静脉参与供血有增加。结论HCC经LPTACE术后肿瘤存活区血供以肝动脉供血和肝动脉、门静脉双重供血为主,单纯门静脉供血及少血供较少。与LPTACE术前相比,门静脉对肿瘤存活区的供血有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TAI)治疗溃疡型和伴溃疡髓质型食管癌的疗效。方法 对67例经食管X线钡餐造影及病理检查证实(均为鳞癌)的溃疡型(46例)和伴溃疡之髓质型(21例)食管癌患者,行相应食管段肿瘤供血靶动脉选择性插管造影,并灌注化疗药物。结果 67例TAI治疗后近期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完全缓解 部分缓解)为89.54%。治疗后62例(92.54%)恶性溃疡完全消失,5例(7.46%)部分消失。5例已形成食管穿孔患者,经治疗均见瘘口闭合,管壁修复。有DSA复查资料的54例中,23例(42.59%)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显示完全消失,31例(57.41%)显示不同程度减少。11例治疗后手术切除患者,4例切除标本病检未见存活肿瘤,7例癌巢有不同程度变性坏死。结论 TAI治疗溃疡型和伴溃疡形成髓质型食管癌效果满意,可作为一种姑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外供血动脉栓塞在治疗巨块型肝癌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巨块型肝癌,首次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第2次及其后在肝动脉TACE基础上加行经右侧胸廓内动脉、右侧肋间动脉侧支供血动脉栓塞术。结果本组35例巨块型肝癌患者,发现肝外侧支49支,对46支使用微导管进行栓塞治疗,3支行超选择灌注化疗。初次TACE治疗时肝外血供多有膈下动脉参与,治疗过程中,随着肿瘤的增大或肝动脉的闭塞,胸廓内动脉、肋间动脉、胰十二支肠动脉弓等血管有可能参与。结论对肝外侧支血管应用微导管超选择栓塞或灌注化疗均能加强TACE在巨块型肝癌治疗中的作用,提高患者带瘤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动脉灌注途径和静脉途径化疗的有效性。方法收集92例乳腺癌患者,均采用多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其中动脉组44例,行肿瘤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必要时栓塞肿瘤供血动脉;静脉组48例,使用外周静脉全身化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及长期生存率。结果动脉组近期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静脉组(P0.05),但长期生存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灌注化疗可作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经肺动脉与支气管动脉血管造影的CTA观察原发肺癌的血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支气管动脉(BA)和肺动脉(PA)造影CTA观察肺癌血供情况。方法前瞻性观察6例支气管肺癌患者,分别行体循环动脉和肺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后,留置BA导管与PA导管行CTBA与CTPA,观察BA与PA对肺癌的血供。结果CTPA上,无体动脉与左心强化的图像上肿瘤未见强化,有体动脉或左心强化的图像上见肿瘤边缘强化,CT强化值为10.0~45.6 Hu。CTBA上肿瘤部分明显强化,CT强化值为150.3~320.7 Hu,可见杂乱无章的肿瘤血管影,3例见纵隔淋巴结强化。结论本组病例观察表明原发性肺癌由BA为主的多发体循环动脉供血,未发现PA参与供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应用支气管动脉灌注(bronchial artery infusion,BAI)化疗后再行手术切除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34例Ⅲ期NSCLC患者,在肺癌手术前先行BAI化疗,对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34例中32例有效,30例取得手术机会,2例未能完全切除。结论术前BAI化疗是治疗Ⅲ期NSCLC的一种有效辅助措施,能明显提高Ⅲ期NSCLC的手术根治率,并能获得较好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灌注磁共振技术分析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时血流动力学特点,并以此评价外科治疗疗效。方法 21例接受外科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中,行颈内动脉内膜切除者2例,行颅内外血管吻合者10例,行支架血管成形术者9例。结果 21例患者术前局部脑血流量正常,但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及分水岭区的灌注明显延迟;术后分水岭区的灌注恢复正常,与术前比较,21例患者灌注延迟的区域均明显减少,其中内膜切除与支架血管成形术的近期疗效好。结论 灌注磁共振技术可以准确评价单侧前循环供血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外科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这种血流动力学障碍。  相似文献   

19.
MSCTCTA与DSA诊断肾癌的应用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诊断肾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的MSCTA与选择性肾动脉DSA影像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SCT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符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6.15%。选择性肾动脉DS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2.31%(P〉0.05)。结论MSCT(CTA)与DSA对诊断肾癌都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指导肾癌的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MSCTA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乳腺同位置与血液供应及其与术前介入化学药物治疗(下称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应用Seldinger技术对15例Ⅲ期乳腺癌患者造影,并经乳腺癌癌灶供血动脉采用顺铂、阿霉素、丝裂霉素和5-氟尿嘧啶(PAMF)进行灌注化疗。结果 乳腺癌的肿瘤供血与部位有关:外侧病灶11例主要由胸外侧动脉供血,内侧病灶4例主要由胸廓内动脉供血。乳腺癌采用PAMF进行介入化疗后,肿瘤及腋窝淋巴结明显缩小,根治术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