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丽琴 《中国科学美容》2011,(16):118-118,128
目的探讨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笔者所在科室25例老年股骨头坏死与3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合并有内科疾病的患者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病,使血压、血糖接近正常范围内,予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加强静脉血管的保护,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55例患者未发生DVT(91.67%),5例出现轻度DVT(8.33%)。结论通过实施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可以降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有效的护理措施预在围手术期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0年5月48例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术前评估宣教、术中仔细操作、术后观察及护理措施,预防DVT的发生.结果:进本组4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男29例,女19例,年龄54 ~ 88岁,平均年龄64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股骨颈或股骨头骨折36例.术后并发DVT 3例,男性2例,女性1例,惠肢出现肿胀、疼痛及腓肠肌压痛,经B超检查确诊为DVT,给予抬高患肢并制动,抗凝溶栓治疗后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6个月,未遗留后遗症.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预防和护理可以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DVT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评估、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症状的观察、髋关节置换术后DVT机械性预防与护理进行经验总结。提出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观察和护理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护理人员掌握DVT的发生机制及高危因素,并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监督指导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准确及时发现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并进行护理等,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间歇性充气压力泵(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抗凝治疗的患者被纳入对照组.2015年1月至20...  相似文献   

5.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预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诊断治疗不及时,可以造成肢体残废,甚至继发致命性的肺栓塞(PE),因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DVT的发生意义重大.目前一般认为DVT的形成主要在围手术期,而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大大降低其发生率.笔者对2005年4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7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了围手术期综合预防,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对DVT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评估、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症状的观察、髋关节置换术后DVT机械性预防与护理进行经验总结.提出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观察和护理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护理人员掌握DVT的发生机制及高危因素,并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监督指导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准确及时发现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并进行护理等,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中系统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6—2018-01间在淮滨县人民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64例患者。将2015-06—2016-12间入院的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行围术期常规护理。将2017-01—2018-01间入院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围术期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术中系统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在围术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术中系统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根据入院顺序将92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优质护理干预。比较2组手术前后全血黏度水平,并统计下肢DVT发生率。结果术前2组全血黏度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全血黏度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人工髋关节术就是用人造髋关节代替已无法正常使用的病损髋关节,解决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恢复和改善髋关节运动功能的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达47.1%[1].多因手术血流缓慢、创伤引起血管壁损伤和血凝处于高凝状态三大因素所致,早期诊断治疗效果较好,如延误治疗时机,除可造成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严重后果外,还可造成肢体残废,甚至因栓子脱落有引起肺栓塞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肢深静脉栓塞是全髋关节置换(THR)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危险性大,目前治疗方法很多,且疗效明显,但预防比治疗更重要.随机临床试验表明华法林、低分子量肝素、磺达肝素、希美加曲是预防THR后下肢深静脉栓塞最有效的药物.物理疗法也是预防栓塞的有效手段,配合药物治疗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理想的预防用药持续时间尚未明确,但是术后预防用药至少10~14天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7年2~7月48名患者51例全髋置换手术病例,术前和术后第7 d进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分析15项临床因素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有无相关性.[结果]经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51例手术有17例发现DVT,全部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DVT发生率33.3%;DVT患者中无症状者占47.1%(8/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输血总量大和血清甘油三脂水平(TG)高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其OR(Odd Ratio)值分别为:116.597、1.01和37.249(P<0.05).[结论]女性,年龄大,肥胖,血清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升高,"O"型血、输血总量大,患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高(relative risk,RR>1);年龄≥65岁、输血总量大和血清甘油三脂水平高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的危险因素;术后应控制输血量,需要大量输血者采取少量多次输血;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发生应该引起临床医师和B超医师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下肢深静脉栓塞(DVT)是指血液征下肢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它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总结220例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后防止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形成方法,分析下肢深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强调实施术前健康教育、术后观察与护理、应用药物及机械预防方法、关节被动活动等护理措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保证手术效果及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总结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方法51例人工髋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检,双下肢无深静脉血栓,术后采用以低分子肝素抗凝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术后48h,第4、7天复查彩超,阳性者行下肢深静脉造影,分析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情况。结果51例人工髋术后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7.8%,未见症状性肺栓塞。结论对人工髋术后采取以低分子肝素抗凝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能显著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已经成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股骨颈骨折多发于老年人、与类风湿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患者,均存在一共同特征,即活动范围及活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术前及术后采用多种干预手段预防手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已经成为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的一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内生电治疗对单侧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287例。随访5~55个月。134例患者行内生电治疗2周,153例未行内生电治疗。根据临床表现仞步判断,彩超或造影检查确诊。[结果]接受内生电治疗的患者中仅7例发现深静脉血栓;而未接受内生电治疗的患者有14例发现深静脉血栓。组问差异显著(P〈0.01)。[结论]安德生内生电流对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对比观察采用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TH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32例患者随机分为未用药组和用药组,其中未用药组36例,未预防性使用任何药物;用药组96例,围手术期给予LMWH预防性治疗.术前及术后第7~14天,两组患者均行患肢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评价DVT形成情况及两组术后DVT发生率.结果 未用药组中有8例DVT阳性,DVT的发生率22.2%,用药组中有9例DVT阳性,发生率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未发现术中、术后出血增多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LMWH可显著降低围手术期THR术后DVT的发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选取2017-01-2018-06间在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因素,围术期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50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发生2例(4.00%)下肢DVT,均经及时治疗和护理后缓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对36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采取包括评估高危因素、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位和饮食护理、机械方式预防、健康教育等集束化护理策略。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DVT。结论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和减少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可继发致命性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障碍,已公认是一种严重的外科并发症。吕厚山认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总发生率为47.1%,全髋关节置换术DVT发生率为40%,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53.8%。国外资料也认为DVT是骨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因此,  相似文献   

20.
低分子肝素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安全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本院 1993年 1月~ 2 0 0 3年 9月实行的 2 0 5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人分为两组 ,其中抗凝组 10 9人 ,手术后12~ 18h开始 ,每日用 0 .4~ 0 .6ml低分子肝素钙 (Fraxiparine)腹壁皮下注射 ,共 7d ;非抗凝组 96人 ,术后未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两组的手术方法及其它术后处理相同。观察出血并发症 ,记录输血量和伤口引流量 ,并对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 :抗凝组伤口引流量和输血量分别为 ( 3 42 .4± 2 3 1.6)ml和 ( 777.9± 5 83 .9)ml ;非抗凝组 ( 2 88.2± 14 1.6)m1和 ( 63 0 .0± 44 4.6)ml,两者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抗凝组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危险没有增加。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 12~ 18h开始 ,每天注射一次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可以导致出血量和输血量增加 ,但是并不增加严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