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在布鲁杆菌病的重病区,了解布鲁杆菌野生鼠类(自然疫源性)感染情况.方法 日间活动鼠的捕获采用一日弓形类捕鼠法,夜间活动鼠的捕获采用5米夹线法.对于捕获的鼠类进行布鲁氏菌分离培养鉴定.对捕获的活鼠,先采集2ml的血样,处理后对其进行布鲁杆菌分离培养鉴定.所采集的血液按照《WS269-2007布病检验标准》进行血清学检验.结果 对捕获的长爪沙鼠647只,五趾跳鼠20只,达乌尔黄鼠19只,子午沙鼠48只,大沙鼠144只,经布鲁杆菌分离培养鉴定,结果均为阴性.对捕获的活鼠进行RBPT和SAT血清学检验,大沙鼠86份,长爪沙鼠109份,子午沙鼠4份,达乌尔黄鼠8份,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四子王旗草原野生鼠类未发现布鲁杆菌感染和带菌现象.  相似文献   

2.
前言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原发于野生动物的传染病,由于人类接触病源或带菌者,而使之开始流行于人间的疾病。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同时,产业结构、规模、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了解郴州市近15年来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有效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三间分布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该市15年来共报告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7种共474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06/10万,死亡530例,年平均死亡率为0.79/10万,年平均病死率为11.16%。该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除狂犬病稍有上升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该类传染病在法定传染病中发病率较低,但病死率较高,防治工作不容忽视。狂犬病占此类传染病死亡构成的71.32%,狂犬病的控制尤其重要。该类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和人群特征,应做好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的防治干预。该类传染病经过多年的防治,基本得到控制,但应高度警惕新发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然疫源性疾病解放初一直是主要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疾病,随着防治工作的开展,疟疾等疫源性疾病得到了控制.但近年来,钩体、出血热等传染病发病率逐步上升,持续较高的水平.为此,将45年来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稳定控制区考核评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现况流行病学调查。人畜血清采用普通平板凝集(HT)、试管凝集(SAT)、补体结合(CFT)等血清试验^[1]。(毕)1989-1991年考核抽检动物标本960份,经畜间血清学检查全部阴性、动物内脏、流产物等标本1621份经培养检菌全部阴性。对8个病区县重点人群2580人抽检,血清学检查,全部阴性。(结论)临沂市达到国家卫生部颁布布病稳定控制区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7.
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和分析我国1991-2006年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和分布情况,探讨新时期疫情的影响因素,提出加强自然疫源性疾病监测建议。方法收集1991-2006年全国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布鲁氏菌病(布病)、登革热、疟疾等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疫情监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1-2006年全国鼠疫、HFRS、狂犬病、乙脑、钩体病、布病、登革热、疟疾等报告病例1 859 295例,死亡39 028例,发病比例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7%左右降至2%,下降近70%,死亡比例则由50%降至目前的40%左右,所占比重依然较大;疫情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点。全球气候变暖、媒介和宿主动物入侵与耐药性、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畜牧养殖业和其相关产品加工产业的高速发展等因素是目前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的影响因素。结论在监测工作中重点加强预警监测、免疫接种和防制策略的效果评价以及媒介生物和宿主动物综合治理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2008年7月,来自安徽明光的57岁农妇张大妈连续9天发热,体温达到38.5℃,同时伴头晕乏力、胸闷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按照感冒治疗后没有任何效果,而后,赶紧转到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就诊。经医院实验室检查发现,张大妈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均明显降低,肝脏转氨酶升高。经专家紧急会诊,张大妈的症状“符合”2008年2月卫生部颁布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诊断标准,确诊张大妈患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病情确诊后,给予相应的抗生素对症治疗,同时辅以保肝、护肝等治疗,张大妈第二天就退热了,其他症状及生化指标也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烟台市区50a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变迁,分析流行特点及影响流行的因素,为今后制定疾病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有关资料,采用回顾流行病学方法,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50-80年代以虫媒传染病为主,流行性乙型脑炎居首位,90年代以后,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居首位,全部为输入性病例。结论 市区自然疫源性疾病控制,应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监测,抓好重点人群的预防。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小兽与自然疫源性疾病关系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型兽类可保存或传播自然疫源性疾病有数十种,主要有鼠疫、鼠型斑疹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等。其体外寄生虫如蜱、螨、跳蚤、虱等是传播多种疾病的媒介昆虫。由于种类多,分布广,迁移性较小,不同种类的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又多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态适应性能力和多种疾病的关系密切,因此对小型兽类与疾病关系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我国目前小型兽类与重要或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关系的研究概况,为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当前网络欺负成为数字时代的一个现实问题[1]。在美国、加拿大、西班牙、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已有较多报道,目前已成为公认的全球问题[2]。在网络空间里伤害同伴,已经被列为人身攻击行为[3]。网络欺负行为起源于通讯与计算机的交集。在最近十多年里,基于电子和计算机的沟通、信息分享的快速发展,人际交流的方式发生了极大转变,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  相似文献   

12.
职业性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在世界上很多地区普遍存在川.病畜和带菌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在病畜流产和分娩时,大量病原菌随胎儿和分泌物、乳汁及其乳制品进行传播,牧区的感染率高于农区,其感染方式以皮肤黏膜最常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常见鼠为对象,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在鼠类鉴定方面的可行性。方法2012年在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内采集鼠肝脏标本,并保存整只鼠,制作剥制标本,提取基因组DNA,用通用引物PCR法扩增线粒体COⅠ基因,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其他鼠类物种的DNA条形码进行BLAST比对,并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87份样本均能通过PCR扩增出特异性COⅠ基因条带,其中85份样本所构建的分子进化树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2份样本结果有差异,经反复鉴定头骨及形态标本,发现为现场鉴定错误。结论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对鼠类进行有效的物种鉴定,同时还可以探讨啮齿动物属、种分类单元的系统发育问题。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three mailings routinely used by researchers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s are useful and appropriate, by comparing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lected disease histories to find out if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s responding at different times.

Methods: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lected disease histories of 11,797 British women still under general practitioner observation in the Royal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Oral Contraception Study were compared. The women aged 40-78 at December 1992 were sent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 via their general practitioners between November 1994 and July 1995.

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rst, second and third mailing respondents and non-respondents were found for smoking habits, social class, parity, area of residence, further contact, bronchitis, hysterectomy and mental illness. First mailing respondent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from a non-manual social class, have a parity of less than three, live in England, and be happy to be contacted again, but were less likely to have had bronchitis or mental illness and were less likely to have been smokers at the time of recruitment than second mailing respondents. A comparison of second and third mailing respondents on the above factor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s: The inclusion of third mailing respondents did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social or health characteristic profile of the cohort and suggests that the effort and resources expended in carrying out a third mailing may not be justified.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