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转移灶和原发灶中的COX-2表达水平,进一步了解肿瘤区域淋巴结转移特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8例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转移灶淋巴结、原发灶及33例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COX-2的表达。结果在胃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均存在COX-2的高表达,未发生转移的胃癌原发灶与发生转移COX-2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5%与8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1,P〈0.01)。淋巴结转移灶标本中COX-2的表达阳性率为93.1%,原发灶中COX-2表达阳性率8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7,P〉0.05)。结论COX-2蛋白的过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而在淋巴结转移灶和胃癌原发灶中COX-2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筛选本院2009年1~8月行胸段食管癌根治术病例335例进行统计分析并随访术后3年内淋巴结复发的情况?结果:统计分析显示,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长度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食管癌发生隆突下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为9.25%,随访复发比例为14.63%;随访3年淋巴结病理阳性与阴性发生淋巴结复发的比例分别为65.96%?43.98%,卡方检验χ2=13.06,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的分化程度越差?浸润深度越深?长度越长,淋巴结越容易发生转移;隆突下为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好发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淋巴结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淋巴结阴性的胃癌患者常见复发模式:局部复发、腹膜种植、远处转移的发生率。方法:电子检索Pubmed外文数据库及万方等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间均截止于2016年3月,阅读并筛选描述淋巴结阴性的胃癌患者术后复发模式的相关文献。通过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CMA)软件进行单个率的统计学分析,记录淋巴结阴性的胃癌患者常见复发模式发生率。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常见复发模式包括局部复发、腹膜种植、远处转移等,其发生率分别为:33.2%,95%CI(25.1%-42.4%);44.7%,95%CI(37.0%-52.6%);37.0%,95%CI(22.5%-54.4%)。结论:淋巴结阴性的胃癌患者常见复发模式主要是局部复发、腹膜种植、远处转移,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应根据影响各个复发模式的危险因素尽量降低其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例cN0 PTMC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促甲状腺激素、BRAF基因突变与否、肿瘤直径、多灶性、单/双侧、是否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否侵犯包膜,是否腺体外侵犯及术后病理。根据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将病人分为淋巴结阳性组和淋巴结阴性组,分析cN0 PTM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直径、多灶、侵犯包膜、腺体外侵犯、BRAF基因突变与PTMC病人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 < 0.05~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直径、多灶、侵犯包膜、BRAF基因突变阳性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结论针对PTMC病人,如有年龄较小、肿瘤直径较大、多病灶、侵犯包膜、BRAF基因突变阳性的临床特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高,即使术前评估中央区淋巴结为阴性,手术范围也应包含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减少癌症残留及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与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86例乳腺癌患者采用美蓝染料法定位活检前哨淋巴结,并用HE和CK19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转移灶.结果 本组SLN阳性检出率约80%,假阴性率7.4%(2/27);灵敏度89%(24/27);准确率96%(66/69).CK19免疫组化法检测出微转移前哨淋巴结9例,共12枚.检出率为20%(9/45).SLN微转移与nSLN的转移无明显相关(P=0.127,P>0.05),而发生微转移的前哨淋巴结的数量和微转移灶的大小与nSLN的转移有关.结论 染料法定位SLN、CK19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转移灶简便可行,微转移的SLN数目≥2和微转移灶直径>1mm可能对nSLN的转移具有明显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肠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50例行结肠癌根治术的结肠癌组织标本及34例淋巴结转移灶,结肠正常组织2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aff表达。结果Baff在72%(36/50)结肠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34例结肠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Baff高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8.2%(30/34),85.3%(29/34),两部位Baff表达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而在结肠正常组织中,Baff的表达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3/20)。Baff表达与分化程度(P〈0.01)密切相关,但与手术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结肠癌的发生与Baff表达密切相关,Baff在结肠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具有较高的同源性,Baff表达对结肠癌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细胞CD44V6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癌原发灶CD44V6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及CD44V6,CEA和CK19在检测淋巴结微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 10 5例乳腺癌原发灶CD44V6的表达及腋下淋巴结 (转移阳性 5 4例 ,阴性 5 1例 )CD44V6,CEA和CK19阳性表达检出率。结果 淋巴结转移阳性 5 4例 ,CD44V6,CEA和CK19阳性表达百分率分别为 85 2 % ,90 7%和 10 0 %。淋巴结阴性 5 1例 ,有CD44V6,CEA和CK19阳性表达百分率分别为 15 7% ,9 8%和15 7% ,三者共在淋巴结转移阴性 5 1例中检出有微转移病灶存在 13例。原发灶CD44V6阳性表达百分率为 74 3 % ,与腋下淋巴结转移有关 (χ2 =8 3 8,P <0 0 0 5 ) ,淋巴结转移灶CD44V6阳性表达百分率为 89 6%。结论 乳腺癌腋下淋巴结常规检查阴性病例 ,若原发灶表达CD44V6阳性 ,则行淋巴结CD44V6和CK19免疫组化检测 ,有助于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具有激素依赖性,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的表达状况是评估内分泌治疗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在20%~30%的乳腺癌中过表达,此类患者倾向于复发、转移早且生存期短[1]。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 NCCN)指南推荐分子靶向治疗作为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首选疗法[2]。目前乳腺癌术后治疗主要依据原发灶的相关生物学指标。近年来复发转移病灶中ER、PR、HER2等生物学指标与原发灶之间的表达差异越来越受重视,有必要对复发转移灶受体进行检测[6-15];同时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灶与原发灶中ER、PR、HER2等生物学指标也存在一定差异[16-23],因此结合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灶及原发灶的受体检测有可能更好的评估术后复发风险、判断预后和为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文对乳腺癌原发灶与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灶中ER、PR和HER2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规律,为进一步前瞻性检测胃癌前哨淋巴结并指导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发生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跳跃性淋巴结转移和非跳跃性淋巴结转移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非跳跃性转移组55例(72.4%),以第3、4组淋巴结转移常见;跳跃性转移组21例(27.6%),以第7组转移常见。位于第2站者19例,位于第3站者2例(均为第12组)。跳跃性淋巴结转移与年龄和淋巴结检出数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以胃周为主。跳跃性淋巴结转移以胃左动脉周围淋巴结多见,且与年龄和淋巴结检出数有关。D2根治术加第12组淋巴结清扫有利于预防跳跃性转移灶的残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单发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我科收治的318例病理确诊为单发PTMC并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发PTMC中同侧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57%(129/318)、9.75%(31/3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癌灶位于甲状腺下份、甲状腺被膜浸润、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癌灶位于甲状腺下份及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单发PTM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低,不应该常规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癌灶位于甲状腺下份或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有转移者,可考虑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1.
CK19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 :探讨检测乳腺癌HE阴性的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对SNB预测腋淋巴结状态准确性的价值。方法 :以细胞角蛋白 19作为组织特异性标志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 ,对 32例HE阴性的 6 8枚前哨淋巴结的微转移灶进行检测。结果 :5例病人的 9个前哨淋巴结有微转移灶 ,其中 1例假阴性的 2枚前哨淋巴结均发现微转移灶。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检出率是 13.2 % (9/ 6 8)。从而可使SNB预测腋淋巴结状态的敏感性从 95 .8%(2 3/ 2 4)提高到 10 0 % (2 8/ 2 8) ;准确性从 98.2 % (5 4/ 5 5 )提高到 10 0 % (5 5 / 5 5 )。结论 :应用CK19单抗检测乳腺癌HE阴性的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可提高SNB预测腋淋巴结状态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及放疗后局部复发的CT特点研究。方法纳入我院2000年1月-2015年1月进行CT检查并经过病理检查确诊为鼻咽癌患者200例。分析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图像,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另择取放疗复发的患者100例,分析患者的CT图像,并进行总结。结果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鼻咽癌的200例患者中,经CT检查发现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有176例(88%)。其中咽后组、颈上深组、颈后三角区、颈中深组、颈下深组、锁骨上区淋巴转移率分别为59.7%、74.4%、25.6%、62.9%、49.3%、27.6%。而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以及腮腺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3%、1.7%以及2.8%。162例患者增强扫描发现,淋巴结轻、中度强化患者95.51%,无强化患者1.28%,明显强化患者0.64%。在转移的淋巴结中密度均匀及不均匀的分别为50.6%、35.8%。6.8%出现大片坏死区,7.4%出现环状低密度区。鼻咽癌复发部位多为鼻咽部,本次观察94例均为鼻咽部复发,5例患者为单纯颅底复发,另1例为单纯颈部淋巴结复发;48例出现颈部淋巴结复发,其中双侧颈部淋巴结复发20例,其余均为单侧复发。结论鼻咽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多为咽后及颈静脉淋巴,其CT下典型表现为密度均匀,较为规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Ⅲ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同期放化疗患者的失败模式,总结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初诊Ⅲ期胸段食管鳞癌行同期放化疗患者2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15例患者中治疗失败108例(50.23%),淋巴结转移38例(35.19%),原发肿瘤未控或复发及远处转移70例(64.81%),其中原发灶未控或复发36例(33.33%),远处转移34例(31.48%),包括肺转移21例(19.44%),肝脏转移6例(5.56%),胸膜腔转移4例(3.70%),脑转移2例(1.85%),脾脏转移1例(0.93%)。结论:淋巴结跳跃转移是食管鳞癌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局部复发仍是食管癌治疗失败模式,应足够重视放疗的局部控制。淋巴引流区域预防性放疗或可降低食管癌治疗失败率,原发肿瘤给予根治剂量放疗可能有助于显著降低局部失败率,食管癌远处转移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4.
背景:甲状腺癌发生咽旁淋巴结转移极为罕见,本文探讨该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从199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25名甲状腺癌患者伴有咽旁淋巴结转移,其中乳头状癌22例,髓样癌2例,滤泡状癌1例。其中,16名患者出现咽旁淋巴结转移前曾接受过甲状腺手术治疗。其余9名初治患者中,5名患者同时伴有颈部淋巴结广泛转移,另外4名患者则为隐匿性甲状腺癌伴有咽旁淋巴结转移。在25名患者中,有22名患者行增强CT检查发现咽旁淋巴结转移。 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切除咽旁转移灶,其中23名患者通过颈侧入路切除,另外两名患者通过下颌骨掀翻入路。术后随访6-130个月(中位随访期31个月),9名患者出现远处转移,其中6名患者死亡。5年生存率为63.8%. 结论:甲状腺癌伴有咽旁淋巴结转移常发生于以下三种情况:1)既往曾行颈淋巴结清扫手术的患者;2)初治即伴有颈淋巴结广泛转移的患者;3)隐匿性甲状腺癌的患者。增强CT检查对于有前两种情况的患者诊断意义较大。外科手术切除咽旁转移灶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伴有咽旁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患者远处转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经常规病理检查切除淋巴结内无癌转移的350例早期癌症病人(肺癌94例、乳腺癌112例、食管癌115例及外阴癌29例)3 715枚淋巴结,用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重新检查、单克隆抗细胞膜(EMA)、抗细胞角蛋白(AEI/AE3)、多克隆抗角蛋白抗体免疫染色,查出部分淋巴结内存在微小癌灶或/及单个癌细胞.肺癌病人阴性率为56.4%(53/94 ),淋巴结为16.6%(123/739);乳腺癌病人阳性率为27.7%(31/112),淋巴结为2.72%(50/1840);食管癌病人阳性率为22,6%(26/115),淋巴结为7.0%;处阴癌病人阳性率为10.3%,淋巴结为1.4%.所有癌症病人总阴性率为32.3%,淋巴结为5.5%.肺鳞癌病人阳性率(58.0%)大大高于食管鳞癌(22.5%)与外阴鳞癌(10.3%)(P<0.05);肺腺癌病例阳性率(53%)也明显高于乳腺腺癌(P<0.05).随访材料显示局部淋巴结内存在隐匿性很小癌灶的病例预后较差(P<0.05).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连续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可大大提高淋巴结内微小癌灶的检出率.淋巴结内隐匿性微小癌灶可能是恶性肿瘤广泛扩散的第一步.若能在外科手术时尽可能清除这类淋巴结,或许可以防止癌广泛转移、播放.从而能更有效地控制恶性肿瘤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鼻咽癌原发灶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灶之间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6例初治鼻咽癌患者的鼻咽原发灶和相应颈部淋巴结转移灶EGFR的表达情况.结果 EGFR在鼻咽癌原发灶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和60.5%(P=0.001);EGFR在原发灶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灶之间总的变化率为29.1%.结论 临床上对于鼻咽癌,尤其是局部晚期鼻咽癌进行EGFR靶向治疗时,应考虑EGFR在原发灶和转移灶的确切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肠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趋化因子受体CCR7的表达特点及其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50例行结肠癌根植术的结肠癌组织标本及37例淋巴结转移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CR7表达。结果CCR7在62%(31/50)结肠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37例结肠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CCR7高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1.1%(30/37)、75.7%(28/37),两部位CCR7表达具有较高的同源性。CCR7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1),侵润深度(P<0.01),肿瘤分期(P<0.01)密切相关,但与手术年龄、性别、肿瘤分期、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CCR7表达对结肠癌淋巴结转移判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1%(30/37),92.3%(12/13),96.8%(30/31),63.2%(12/19)。结论CCR7表达与结肠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CCR7在结肠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具有较高的同源性,CCR7表达对结肠癌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非手术治疗选择靶点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趋化因子受体7(CCR7)的表达,并联合CT诊断淋巴结转移。方法 研究该院行根治性膀胱全切+盆腔淋巴结清扫的115例病例,术前行泌尿系及盆腔CT扫描,膀胱癌组织标本行CCR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记录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CCR7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比较分析CCR7、CT及CCR7联合CT诊断膀胱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精确度。结果 BTCC组织中的CCR7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CR7的表达是膀胱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子(P <0.05)。采用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精确度分别为52.4%、79.5%及69.6%,而CCR7联合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精确度分别为92.3%、83.6%及70.0%。结论 CCR7是膀胱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子,CCR7联合CT可提高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分层指数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我院355例ⅠA-ⅡA期宫颈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5例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7.0%;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OR=1.90),浸润深度(OR=7.56)和肿瘤直径(OR=2.51)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当逐一增加这些危险因素时,危险分层指数显示淋巴结转移危险度Ⅰ期为5%-50%,Ⅱ期为9%-65%。结论:在低危的Ⅰ期和高危的Ⅱ期宫颈癌中淋巴结转移风险存在相当大的跨度,使用危险分层模型能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宫颈癌治疗后复发或未控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和结果复发性宫颈癌盆腔淋巴结阳性5年生存率为20.35%,盆腔淋巴结阴性5年生存率为7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的盆腔淋巴结阳性率50%,直接手术盆腔淋巴结阳性率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者中,37.5%为局部复发,62.5%为远处复发;盆腔淋巴结阴性者,有73.3%为局部复发,仅有26.7%为远处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盆腔淋巴结阳性者,62.5%的复发间隔小于12个月,37.5%的复发间隔大于12个月;盆腔淋巴结阴性的患者,73.3%的复发间隔大于12个月,26.7%的复发间隔小于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结论 盆腔淋巴结阳性者复发间隔明显小于淋巴结阴性者.淋巴结转移与复发的部位关系密切,有淋巴结转移者,更倾向于远处复发.淋巴结阴性者的无疾病生存期远远大于淋巴结阳性者.术前新辅助化疗可能降低盆腔淋巴结的转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