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肢3种不同手术部位和吻合方法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为32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根据手术部位和血管吻合方法不同分为3组:腕部标准内瘘215例(A组),肘部端侧吻合内瘘组54例(B组),肘部侧侧吻合内瘘组53例(C组)。比较术后2周和4周内瘘血流量、术后至开始应用时间、1、2年通畅率及并发症。结果 A组术后2周和4周内瘘血流量低于其他两组,术后至开始应用时间长于其他两组(P<0.05);3组的1、2年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B组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肘部侧侧吻合内瘘具有和腕部标准内瘘一样并发症少的优点,又具有肘部端侧吻合内瘘成熟快、血流量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高位动静脉内瘘指采用肘部或肘部以上血管作动静脉吻合术后形成的动静脉内瘘.常用配对的动静脉为肱动脉与贵要静脉、肱动脉与头静脉、肱动脉与肘正中静脉.吻合方式包括端侧吻合法、端端吻合法、侧侧吻合法.其手术难度大,创伤大,故并发症相对较多.笔者曾护理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后并发上肢严重肿胀患者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烟窝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鼻烟窝处头静脉与桡动脉的端侧吻合术,为212例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作为慢性透析患者的维持性血管通路。结果 212例均一次成功,187例使用良好,血流量200~300ml,内瘘使用1月~1年25例、1~3年80例,4年以上102例,超过7年5例。并发症:出血5例,血栓形成10例,假性动脉瘤5例,肿胀手综合征1例,无感染、窃血综合征发生。结论在鼻烟窝处以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吻合方式建立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应用于血液透析,效果满意,端侧吻合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鄢艳  孙庭  陈钦开 《江西医药》2007,42(12):1206-1208
目的 探讨鼻烟窝动静脉内瘘(AVF)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413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分两组.其中行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组241例(占58.35%),前臂动静脉内瘘组172例(占41.65%),比较不同部位的内瘘使用情况.结果 和前臂远端腕部AVF(cimino 瘘)相比较,其平均血管吻合口内径,透析时的平均血流量,内瘘的平均成熟时间,内瘘用于透析的平均时间内瘘4周、1年通畅率,血栓形成和窃血综合征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Cimino瘘患者动脉瘤的发生率和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鼻烟窝内瘘显著增加(P<0.05),鼻烟窝AVF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较小(P<0.05).结论 鼻烟窝AVF较Cimino瘘有更多优点,其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配合正确的使用方法及细致的护理,可达到长期、安全使用的目的 ,并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吻合口动脉端狭窄致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在2019年3月~2019年8月治疗的100例需要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慢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狭窄组51例,非狭窄组49例。结果:狭窄组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的发生率要高于非狭窄组,狭窄组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时间要大于非狭窄组,狭窄组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要小于非狭窄组,两组结果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吻合口动脉端狭窄会增加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的发生概率,增加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熟时间和减少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6.
唐玫  刘猛  于芳 《江苏医药》2012,38(20):2492
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赖以生存的治疗方法之一,而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重要血管通路.但在建立和使用内瘘的过程中,会出现手部肿胀、血管栓塞等并发症[1].我院血液净化中心2008年5月-2012年4月有3例患者因中心静脉狭窄导致内瘘侧肢体发生肿胀手综合征,经血管介入治疗,解除中心静脉狭窄,内瘘侧肢体肿胀消除,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机能性端侧吻合和传统端侧吻合在静脉内瘘术中的应用差异.方法 在2013年12月至2015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慢性肾衰长期血液透析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A组和观察B组,其中观察A组采用机能性端侧吻合实施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观察B组采用传统端侧吻合实施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其瘘管畅通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通畅率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A组患者的吻合时间[(21.2±6.3)min]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明显优于观察B组[(27.8±5.9) min,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机能性端侧吻合进行动静脉内瘘建立,可有效简化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在保证通畅率和手术成功率的同时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保证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6月-2008年5月,笔者对17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维持性透析老年患者进行了介入和手术治疗。单纯一处狭窄的2例患者采用气囊导管扩张(PTA)治疗。对狭窄的部分患者或狭窄伴闭塞的患者采用手术或Fogarty取栓导管取栓内瘘重建术治疗,在狭窄的动脉和静脉的近心端,行端端、端侧吻合。前臂血管狭窄严重的患者,建立高位内瘘。结果17例患者中,有2例采用PTA技术治疗,术后即出现血管杂音再现,且血流量恢复。所有手术患者一次取得成功,成功率为100,术后血流量均>200mL/min。结论老年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形成后,及时采用介入和手术治疗是尽量利用自身血管,修复内瘘失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围手术期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本研究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于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6例,均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围手术,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47例(88.68%),对照组患者手术成功42例(79.25%),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6.26±1.35)d,对照组患者为(8.23±1.95)d,差异明显(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了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成功率,减少出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沈建松  朱爱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3):1950-1951
目的:探讨改良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分别在其不同部位,采用连续锁边缝合法并根据血管条件选择端端吻合、端侧吻合、侧侧吻合,施行改良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结果:缩短了血管吻合时间,提高了一次性吻合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改良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连续锁边缝合法是一种良好的动静脉内瘘缝合技术,适应于不同部位的内瘘吻合,特别适于血管条件差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的经验.方法 分别进行前臂动静脉内瘘、上臂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搭桥动静脉内瘘、移植血管动静脉内瘘手术.术前充分准备,术后严格管理及护理.结果 128例患者一期手术吻合通畅率达98.44%,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血栓,导致动静脉内瘘闭塞,需行二期处理.结论 依靠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严格的术后管理,可获得一个较好的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手术应遵循先易后难、先非惯用手后惯用手、先前臂后上臂的原则.常见的手术并发症是血栓形成,一旦发现血栓形成,需立即进行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压力冲击法对促进糖尿病肾病患者新建立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1月糖尿病肾病患者在某院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术侧肢体采用捏皮球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人工压力冲击法。比较两组患者术肢在血管弹性、血管杂音、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第9周血管超声多普勒检查内瘘吻合口上5 cm平均血流量的区别。结果观察组动静脉内瘘血管弹性、血管杂音、平均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人工压力冲击法简单易行,可增加糖尿病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的弹性,提高内瘘血流量,降低并发症,促进动静脉内瘘的成熟,从而提高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13.
苏铁柱  白惠  幺文博  刘志刚 《河北医药》2012,34(7):1000-1001
目的 分析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时行动静脉内瘘透析插管所致并发症,正确选择早期手术方式,杜绝动静脉内瘘的发生.方法 本组135例,全部为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需要长期血液透析治疗.手术方法:桡动脉-头静脉端侧或断端吻;肱动脉-肘正中静脉或肱动脉-贵要静脉端侧吻合;动静脉内瘘使用钛伦钉.结果 70例患者选择前臂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术后发生局部血肿4例,经局部换药理疗1~2 d后自然消退,术后6个月出现头静脉血流动力不足15例,7个月后造瘘处堵塞10例,二次行肱动脉-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端侧吻合,术后通畅均良好; 40例患者直接行肱动脉-肘正中静脉;10例患者因正中静脉缺如行肱动脉-贵要静脉吻合;15例患者在动静脉瘘中使用钛伦钉,有血流动力不足现象6例,出现造瘘堵塞2例,二次行肱动脉-肘正中静脉或肱动脉-贵要静脉端侧吻合;目前无足背动脉-大隐静脉吻合病例.结论 手术前行双上肢动静脉彩超,结合彩超选择血管管壁光滑,血管直径>0.2~0.3 cm的血管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与总结自体动静脉人工内瘘术的手术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 127例血液透析患者行自体动静内瘘术,观察手术成功率、术后出血、术后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本组手术成功率95.3%,术后出血2例,术后血栓形成3例,2例因血管条件差手术失败。结论 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是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首选术式,术前充分评估血管条件、良好的定位、熟练的血管吻合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围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根据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重点观察内瘘是否通畅和指导患者早期行功能锻炼,并针对动静脉内瘘术并发症如出血、感染、血栓形成等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80例患者手术成功75例,失败5例.平均住院时间5d.结论 加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围术期的护理干预,做好各种可能发生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围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根据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重点观察内瘘是否通畅和指导患者早期行功能锻炼,并针对动静脉内瘘术并发症如出血、感染、血栓形成等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80例患者手术成功75例,失败5例.平均住院时间5d.结论 加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围术期的护理干预,做好各种可能发生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吴建华  施辉  王锋  张义德 《天津医药》2011,39(9):794-79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反复功能丧失与血小板活化及聚集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以自体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自体动静脉内瘘反复功能丧失组(A组,18例)和自体动静脉内瘘长期存活组(B组,3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C组,12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的表达,同时分别以腺苷二磷酸(ADP)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光学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gT),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内瘘长期存活组及对照组相比,内瘘反复功能丧失组的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和CD63)以及血小板聚集率(PAgTADP和PAgTAA)明显增高(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CD62P表达增加及PAgTADP增高为自体动静脉内瘘反复功能丧失的危险因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反复功能丧失与其循环的活化血小板水平增高及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肘窝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尿毒症患者154例分为两组,腕部内瘘139例和肘窝内瘘1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成功率、内瘘成熟率、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肘窝内瘘手术成功率和成熟率高于前臂内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肘窝内瘘手术成功率和成熟率高,是建立内瘘的次佳选择,尤其适用于血管条件差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9.
血液透析用动静脉内瘘术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衰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自1992年10月~2008年12月,成功为1126例慢性肾衰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对其中52例手术失败者(其中前臂内瘘37例,肘部内瘘9例,人造血管内瘘6例)再次手术,探察失败原因,重新吻合血管.结果 52例患者再次术后效果良好,3周后血流量均大于200 ml/min,能成功进行血透.结论 依靠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以及正确的术后处理,应用自体血管或人造血管均可获得满意的透析通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并分析彩超血流量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监测在稳定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血液透析的5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型号:飞利浦iu Elite及EPIQ5)对患者桡动脉、头静脉以及吻合口结构、峰值流速和血管阻力指数(RI)进行检测,并测量患者肱动脉血流量参数。结果 5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桡动脉、头静脉血管内径与健侧肢体相比显著增加(t=12.730、7.931、4.319,P 0.05)。56例患者接受超声检查后,血管平均血流量为(1059±475)mL/min,超声检查结果提示34例患者动静脉内瘘结果正常,22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包括狭窄7例,静脉瘤状扩张6例,盗血现象4例,血栓3例以及假性动脉瘤2例。中血流量组患者与低血流量组患者、高血流量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38%、64.29%和56.25%,中血流量组显著较低(χ~2=11.826,P 0.05)。各组在血流量参数、桡动脉(血管内径、PSV)、吻合口(血管内径、PSV、RI)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头静脉内径上仅狭窄组显著减少,假性动脉瘤组显著增大,在桡动脉RI上狭窄组显著增高,假性动脉瘤组显著降低(P 0.05)。结论对动静脉内瘘患者进行血流量和血液动力学检测可早期发现狭窄、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对于合并血流量参数较高和较低的患者应特别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