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NIRDRS法对微球制剂的粒径及跨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建立一种快速测定微球的粒径及其跨度的方法。方法:建立校正样品集与测试样品集。采集近红外光谱,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数学模型。对测试集进行预测。结果:校正样品集的最佳主成分数分别为(Rank1)=2,(Rank2)=1;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1)=0.78,(RMSECV2)=0.22;决定系数(R^21)=98.58。(R^22)=93.35。测试样品集的预测结果,粒径:预测均方差(RMSEP)=0.99,决定系数(R^2)=97.84,评估均方差(RMSEE)=1.12;跨度:预测均方差(RMSEP)=0.28。决定系数(R^2)=93.03,评估均方差(RMSEE)=0.23。结论: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测定微球的粒径及其跨度结果可靠,可用于微球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肝素口服制剂的降血脂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低分子肝素口服制剂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预防作用及对食物性高脂蛋白血症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低分子肝素口服制剂高、中剂量组小鼠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高胆固醇血症对照组小鼠显著降低(P<0.05),HDL-C/TC显著升高(P<0.05);低分子肝素口服制剂高、中剂量组大鼠较高脂蛋白血症对照组大鼠血浆TC、LDL-C显著降低(P<0.05).HDL-C/TC显著升高(P<0.05),高剂量组大鼠血浆甘油三酯(TG)亦显著降低(P<0.05)。其降血脂作用与藻酸双酯钠相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制剂、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内实验,观察EGB制剂、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由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和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以及对给药前后家兔PAF含量的影响。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EGB制剂抑制AA、ADP、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并能够降低血清中PAF的含量(P<0.05),阿司匹林对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统计学差异(P<0.01),氯吡格雷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PAF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结论:EGB制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抗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最强,并能显著降低PAF含量。  相似文献   

4.
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尿激酶抗血小板聚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分子右旋糖酐与尿激酶在抗血小板聚集上的协同作用。方法将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的无菌注射液,经静脉注入脑缺血模型大鼠体内,并用生理盐水和尿激酶作为对照组,分别于6h后采血制备PRP与PPP,以ADP为诱导剂,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和单用尿激酶均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延长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发生时间(P〈0.01);但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组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明显强于尿激酶组(P〈0.01)。结论低分子右旋糖酐与尿激酶联合应用在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上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药制剂工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方升 《中国药事》2009,23(1):52-55
目的 分析中药制剂工艺研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 工艺研究是质量研究和稳定性研究的基础,只有经过系统而叉科学的工艺研究,才能确保所研发的中药制剂具有有效、安全、均一和稳定的质量特性。结果与结论 将中药制剂工艺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常见问题和可以采取的对策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6.
胞内抗体和胞内因子技术是一种新颖的基因治疗策略,也是用于表型敲除研究的又一有力工具.胞内抗体/因子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在细胞内表达并被定位于特定的亚细胞器中,能够特异性地结合细胞内靶分子,进而影响靶分子的加工或分泌过程及其生物学效应,已在人艾滋病、恶性肿瘤、移植排斥和神经变性等疾病的分子治疗领域彰显出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介绍近几年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状况。方法 着重从药材因素、提取工艺选择、质量标准研究、稳定性4个方面综述。结果 需尽快建立现代中药质量标准系统,实现中药质量标准评价的规范化、自动化、现代化。结论 制定中药规范化的质量标准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稳定可靠,促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9.
分子连接性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欲从各种角度和层次上充分揭示化合物在分子结构和化学键方面的诸多差异,并将其表示成数码形式,然后再利用这些数码去推算各种化舍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研究分子结构与各种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定量关系。本文以研究分子连接指数与各种烷基取代的苯并咪唑分子的抗病毒活性的关系为例,说明了利用分子连接性方法来预测分子结构与各种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0.
阿霉素白蛋白微球冻干制剂是用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的新制剂.它由缓释和速释两部分组成.与白蛋白微球相结合的阿霉素为缓释部分,未与白蛋白微球结合的游离阿霉素为速释部分.当用于肝动脉栓塞时,速释部分迅速释放到肝组织发挥作用,缓释部分逐步释放药物,保持其组织的药物浓度.同时,白蛋白微球本身有阻断肝动脉供血使肿瘤组织坏死的治疗作用.本文着重介绍该制剂的体外释放及稳定性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分子排阻色谱法(HPLC-SEC)测定生长抑素及制剂中的多聚体,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方法:采用TSKgel G2000SWXL色谱柱(7.8 mm×300 mm, 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三氟乙酸(20∶80∶0.1,体积比),线性等度洗脱,流速0.5 mL·min-1,柱温25℃,进样量为100μL;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15 nm;标准曲线法和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多聚体含量。结果:生长抑素二聚体的检测限为5.2 ng,定量限为15.6 ng,线性范围为0.1~5μg·mL-1(r=0.999 6),平均回收率(n=3)为100.3%(RSD=0.52%)。结论: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能够对生长抑素及制剂中的多聚体进行质控。  相似文献   

12.
胰激肽原酶油相制剂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胰激肽原酶油相制剂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无水反胶束法制备胰激肽原酶油溶液,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胰激肽原酶的效价,测定了油溶液含药量,并考察了胰激肽原酶油相制剂的稳定性。结果:胰激肽原酶在2~10 IU·mL-1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在98.0%~104.0%。所得胰液肽原酶油相制剂在常温下较稳定,其效价为(116.64±8.58)IU·mL-1。结论:该制剂制备简单,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制剂稳定性。方法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密度5×105/mL)分别与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及0.9%氯化钠注射液(分别设加/不加2%人血白蛋白组)制备制剂,通过观察24 h内不同时间节点凋亡变化趋势优选出制剂方案;探讨该制剂的光照稳定性、热循环稳定性、加速稳定性以及长期稳定性。结果 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制剂较0.9%氯化钠注射液制剂细胞凋亡水平低;2%白蛋白添加能够有效降低细胞凋亡水平。光照对复方电解质注射液添加2%白蛋白细胞制剂无严重影响;温度波动能导致细胞存活率快速下降;高温对细胞制剂状态有较大影响,导致絮状物大量出现,细胞存活率快速下降;在低温条件下,该制剂能长时间保持细胞存活率。结论 复方电解质注射液添加2%白蛋白是一种优良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剂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药房》2017,(13):1769-1773
目的:评价12种市售亚微乳制剂的稳定性,并筛选稳定性考察方法。方法:选取市售的12种亚微乳制剂,分别采用高压灭菌(121℃,30 min)、高速离心(4 000 r/min,15 min)、加速试验[温度(40±2)℃、相对湿度(75±5)%的条件下放置6个月]3种考察方法对亚微乳的pH、粒径等指标进行测定,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粒径分布方差、卡方检验并评价3种考察方法的相关性。结果:在稳定性考察方面,12种亚微乳p H值在加速试验后有不同程度下降,平均粒径大于300 nm的亚微乳有6种;9种亚微乳的粒径方差分布在0.05~0.15之间,8种亚微乳卡方检验结果分布在1以下;加速试验后4种亚微乳平均粒径变化大于10 nm。在稳定性考察方法方面,高压灭菌与加速试验皮尔森(Pearson)卡方渐进显著性为0.665>0.05,表明两者无相关性(没有显著性),高压灭菌稳定性结果并不能说明加速试验的结果;高速离心与加速试验Pearson卡方渐进显著性为0.004<0.05,表明高速离心稳定性与加速试验结果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市售亚微乳稳定性评价结果均符合要求;高速离心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加速试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使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人源细胞黏附分子L1结构域抗体并体外观察其对神经来源细胞信号通路及细胞聚集的影响。方法以L1纤黏连蛋白FN2-3区肽段为抗原,利用噬菌体抗体库(DAb library)筛选并纯化相应人源结构域抗体,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免疫荧光观察抗体与抗原结合特性。给予神经来源SK-N-SH细胞抗体,使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观察24 h时其对L1下游信号通路Erk及Akt1激活的影响。使用结晶紫进行细胞染色观察抗体对细胞聚集的影响。结果成功筛选出与L1FN2-3区肽段结合的结构域抗体H2-1,与SK-N-SH细胞内源性L1结合良好。与溶剂对照组相比,该抗体可有效促进SK-NSH细胞中L1下游信号分子Erk1/2及Akt1磷酸化激活(分别为P<0.01和P<0.05),并可促进神经突生长及神经细胞聚集。结论 L1激动型结构域抗体可激活L1相关信号分子,促进神经突生长等作用,具有进一步实验治疗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创伤性疾病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rhIFNα-1b)溶解后的活性稳定性,并考察不同雾化器雾化对微粒粒径的影响。方法rhIFNα-1b分别以氯化钠注射液和灭菌注射用水为溶剂,考察4℃和25℃温度条件下的生物活性变化;用Winner311XP激光粒度仪检测药液用不同雾化器雾化后微粒的粒径分布。结果rhIFNα-1b以灭菌注射用水为溶剂,4℃存放1,6,12,24 h后的生物学活性相当于0 h活性的96.76%~100.46%,在25℃存放1,6,12,24 h后的生物学活性相当于0 h活性的91.24%~103.69%。rhIFNα-1b以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剂,4℃存放1,6,12,24 h后的生物学活性相当于0 h活性的96.73%~103.74%,在25℃存放1,6,12,24 h后的生物学活性相当于0 h活性的95.35%~105.58%。雾化rhIFNα-1b后,药液微粒可到达肺泡组织。结论rhIFNα-1b溶解后,在4℃及25℃温度条件下24 h内稳定,雾化后的粒径范围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丁苯酞联合低分子肝素、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急性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03例急性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3例)和研究组(2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7 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生活能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7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d后,研究组NIHSS评分(14.63±1.34)分略低于对照组的(14.77±1.48)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8.03±1.5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56±2.0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mRS评分(0.98±0.3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7±0.4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早期应用丁苯酞联合低分子肝素、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急性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状态,恢复患者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好,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定量对比妊娠高血压患者与正常孕妇的母血和脐血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及抗β_2-GP1抗体水平,分析ACA及抗β2-GP1抗体与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各项指标的相关性,探讨ACA及抗β_2-GP1抗体与妊娠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度93例、重度57例;另选取同时期住院分娩的150例正常孕妇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妊娠高血压患者与正常孕妇的母血和脐血血清ACA及抗β_2-GP1抗体的滴度值,检测观察组患者产前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各项指标,与相关抗体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母血抗体滴度值对比中,重度妊娠高血压组、轻度妊娠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的血清ACA-IgG、IgM和抗β_2-GP1抗体滴度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CA-IgA滴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脐血抗体滴度值对比中,上述三组间的血清ACA及抗β_2-GP1抗体滴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高血压患者血清ACA-IgG、IgM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P0.05),而抗β2-GP1抗体无显著性相关(P0.05);血清ACA-IgG、IgM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抗β_2-GP1抗体与APTT、PT、TT呈负相关(P0.05),与FIB呈正相关(P0.05)。结论妊娠高血压的发病、发展可能与ACA及抗β_2-GP1抗体具有相关性,孕期检测血清ACA-IgG、IgM和抗β_2-GP1抗体,有利于预测妊娠高血压的发病,判断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药房》2019,(10):1361-1365
目的:优化超临界流体强化溶液快速分散技术(SEDS)制备冬凌草甲素脂质体口服制剂(ORI-LIP)的工艺,并探讨其与常规脂质体制备技术的优势。方法:以粒径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压力、温度、进样流速对SEDS制备ORI-LIP的影响。同时,采用薄膜分散法和逆向蒸发法制备ORI脂质体,比较3种方法所制脂质体的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及稳定性(6个月加速试验),并比较ORI原料药与3种脂质体的体外溶出行为的差异。结果:优化后的ORI-LIP SEDS制备工艺条件为温度50℃,压力18MPa,进样流速1 m L/min;与薄膜分散法和逆向蒸发法比较,以SEDS技术制备的脂质体的粒径[(147.4±4.8)nm]更小,包封率(67.8%)、载药量(7.8%)及稳定性(粒径略有增加,包封率仅降低4.4%)都更高。体外溶出试验结果显示,与原料药比较,各脂质体的释药速率缓慢且持久,且累积释放度更高;其中,SEDS技术制备的ORI-LIP在24 h时达到溶出平衡,且累积溶出度最高,达到67.2%。结论:SEDS制备的ORI-LIP粒径小,包封率、载药量较高,稳定性较好,能显著提高药物的体外溶出度;该技术与常规脂质体制备技术相比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测试β-淀粉样蛋白聚集抑制活性。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对金银花干燥花蕾进行提取,并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法和制备HPLC法对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NMR等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以姜黄素作为阳性对照来检测其中的木脂素类化合物(1~6)对Aβ_(1-42)聚集的抑制活性。结果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forsythialanside C(1)、urolignoside(2)、icariside E4(3)、(7R,8S)-erythro-7,9,9′-tri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4-O-β-D-glucopyranoside(4)、(7S,8S)-threo-7,9,9′-tri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4-O-β-D-glucopyranoside(5)、(7S,8R)-erythro-7,9,9′-tri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4-O-β-D-glucopyranoside(6),8-hydroxygeraniol-8-O-β-D-glucoside(7),kankanoside P(8),(2E,6Z)-8-(β-D-glucopyranosyloxy)-2,6-dimethyl-2,6-octadienoic acid(9),lamiuamplexoside C(10)。化合物1和2在20μmol·L~(-1)时的抑制活性分别为74.6%和85.2%,高于阳性对照姜黄素(62.1%)。化合物3~6表现出中等程度的Aβ_(1-42)聚集抑制活性。结论化合物1~3和7~10为首次从忍冬属中分离得到,并且研究表明苯骈二氢呋喃新木脂素糖苷类化合物C-4位与葡萄糖成苷后能明显提高对β-淀粉样蛋白聚集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