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锁骨下动脉闭塞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和血管内支架置放术治疗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闭塞的疗效。方法:应用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和血管内支架安置术治疗5例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闭塞的病人。结果:5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肢动脉搏动恢复正常,多普勒测压双上肢血压压差由术前平均54mmHg降至术后9.6mmHg.术后随访1~3月;彩超提示支架无脱落及移位,病变部位血流通畅,椎动脉恢复为正常人颅血流。结论:PTA和血管内支架安置术是治疗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闭塞的一种微创、安全可行和疗效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锁骨下动脉损伤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锁骨下动脉损伤的外科治疗特点。方法 1990年7月~2006年1月,对12例锁骨下动脉损伤患者,取锁骨上下联合切口,充分显露锁骨下动脉全段,分别采用动脉破口修补、包裹修复、血管吻合及人造血管移植修复重建损伤动脉。均为男性,年龄18~36岁,平均22.6岁。损伤部位:锁骨下动脉第1段1例,第2段4例,第3段7例。损伤类型:均为不完全断裂及破损,其中动脉破损区小于动脉周径1/3者4例,小于动脉周径2/3者5例,大于动脉周径2/3者3例。伴全臂丛神经损伤1例,神经干缺损5cm;部分臂丛神经损伤3例,其中2例仅前束损伤,神经缺损分别为4cm和6cm;正中神经完全损伤及尺神经不完全损伤1例,神经缺损4cm。损伤至手术时间3h~1.5个月。结果 术后无死亡及肢体坏死。获随访2个月~12年,平均5年2个月。10例桡动脉搏动恢复良好,2例桡动脉搏动不明显,均为动脉直接吻合者。4例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前束损伤者术后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屈肘肌力Ⅳ级;全臂丛神经完全损伤者术后上肢功能基本无改善。结论 锁骨下动脉解剖位置特殊,动脉损伤后显露、修复均较困难。锁骨上下联合切口可在直视下显露动脉全段,修复重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腔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86例行血管腔内治疗的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锁骨下动脉闭塞11例,狭窄75例,狭窄程度均>70%。结果:86例患者均成功释放支架,无并发症发生。支架置入术后即刻造影显示: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段血流通畅,椎动脉血流正向。术后患侧肱动脉即刻恢复搏动,与健侧压差<10 mmHg(1 mmHg=0.133 kPa)。72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24个月。2例死于恶性肿瘤,4例死于心肌梗死。其余随访患者椎-基底动脉缺血及上肢缺血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消失。复查超声提示:支架无脱落及移位,血流通畅。结论: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腔内治疗微创、安全、成功率高,近期效果肯定,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血管腔内技术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技术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临床效果及合适的治疗程序。方法1997年6月至2004年5月采取血管腔内技术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39例。26例患者采用血管腔内治疗,置入27枚支架,14例经股动脉途径,12例经肱动脉逆行支架置入,其中8例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下穿刺肱动脉。13例未能行支架置入,行血管旁路转流术。9例伴有颈动脉或椎动脉严重狭窄者行支架置入。结果39例患者术后患侧与健侧血压差<10mmHg(1mmHg=0.133kPa),患侧/健侧血压指数由术前的平均0.62±0.11提高至0.98±0.04(t=4.738,P<0.01);腔内治疗患者与手术患者平均血管通畅时间分别为(57.6±3.7)和(60.2±7.2)个月。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疗效相当,由于血管腔内治疗的微创性和安全性,应优先选择血管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5.
1病例资料患者,男,44岁。右上肢肿胀刺痛1个月加重伴手指麻木发凉5d,于2007年12月13日18:00急诊入院。患者自述于1个月前出现右侧手指指尖麻木,近5d右上肢麻木、胀痛明显加重,自测不到脉搏,右上肢皮肤苍白,皮温低,呈持续性,伴胸闷、气短、大汗。心电图:窦性心率(正常心电图);右上肢血管超声:右侧锁骨下动脉下段、腋动脉、肱动脉血管闭塞(完全性血栓形成);血压16/10kPa;血糖正常。以“左上肢动脉栓塞”收住入院。患者既往有小儿麻痹症病史,右下肢发育短小、无力,长期扶双拐行走;常伴有右上肢苍白,皮肤发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脉搏测不到。  相似文献   

6.
锁骨下动脉瘤诊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近13年诊治锁骨下动脉瘤7例。其中4例假性动脉瘤,2例真性动脉瘤。4例行瘤体切除加人工血管置换术,2例行动脉修补术,平均随访5.3年,均获满意疗效。作者认为:有症状或瘤体较大的锁骨下动脉瘤均应手术治疗。术式以瘤体切除加自体或人工血管移植为佳。腔内疗法为该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45岁,7天前突然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既往健康。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头颅CT平扫双侧裂池、前纵裂略高密度影。DSA(图1~4):右侧颈内动脉前床突段向后侧方囊状膨突动脉瘤10mm×9mm,可见附壁血栓,外缘不规则。左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开口远端可见向上前方囊状膨突动脉瘤7.0mm×4.2mm,外缘光滑。  相似文献   

8.
锁骨下血管合并臂丛损伤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锁骨下动脉合并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和处理。方法 5例锁骨下动脉损伤合并臂丛损伤,其中锁骨下动脉第一段损伤1例,第三段损伤4例;2例合并动脉瘤,1例动脉瘤加动静脉瘘.2例血管纤维化自行闭塞。根据锁骨下动脉损伤性质,分别采用静脉移植、直接缝合、血管结扎处理,损伤臂丛神经采取直接缝合、神经松解。结果 3例开放性损伤患者早期手术修复动脉和神经,术后伤肢无疼痛,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2例闭合钝器伤晚期患者,1例行血管、神经松解术,仅疼痛减轻,1例血管臂丛神经广泛粘连,神经松解术后无任何恢复。结论 除原发性损伤外,进行性增大的血肿或假性动脉瘤压迫可加重臂丛神经损害.如能早期处理血肿或动脉瘤,解除压迫,可减轻神经损害,有利于臂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瘤及夹层腔内修复术中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法。方法2000年6月至2005年12月,54例胸主动脉瘤及夹层患者的近端锚定区小于15mm,需处理左锁骨下动脉。腔内修复术在X线透视下进行,支架型血管通过输送系统携带到病变部位,根据病变特点对左锁骨下动脉采取一期完全覆盖(40例)、部分覆盖(3例)、完全覆盖后腔内重建(1例)、完全覆盖前外科重建(10例)等方法处理,观察治疗后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脑循环评估。40例一期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10例腔内覆盖前行右锁骨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或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3例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2~4/5后再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重建左锁骨下动脉;1例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后应用腔内人造血管开窗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所有辅助技术均取得成功,未出现严重脑及上肢并发症。腔内修复术后近端Ⅰ型内漏发生率17%(9/54)。一期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患者术后早期窃血综合征发生率20%(8/40),左肱动脉平均收缩压(63±24)mmHg(1mmHg=0.133kPa)。结论通过辅助腔内或腔外技术,可对短颈胸主动脉瘤及夹层病变进行有效的腔内修复术;对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式根据椎基底动脉、Willis环及双侧颈动脉状况来确定。  相似文献   

10.
锁骨下动脉损伤及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手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损伤及创伤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略。方法1991—2005年对2例锁骨下动脉损伤,6例锁骨下假性动脉瘤根据病变的部位、程度及受伤时间、累及范围等选择手术入路,采用血管缝扎、血管壁修补、血管吻合、血管移植、辅助体外循环及球囊止血技术实施手术。结果6例痊愈,1例动静脉狭窄,1例动脉闭塞伴臂丛损伤。平均失血800mL。结论锁骨下动脉损伤及假性动脉瘤手术复杂,术前对病变进行仔细评估,选择合理的切口及手术方法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Xu J  Wang J  Li BM  Li S  Cao XY  Liu XF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1):1642-1645
目的 研究评价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S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32例左侧SSS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和评估、抗血小板药物准备,然后实施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同时注意术中抗凝及术后处理,分别于术后即刻、3、6个月随访复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其疗效.结果 32例患者术前DSA检查结果显示锁骨下动脉狭窄平均为87.5%,术后降为15.0%,术后TCD检查结果显示椎动脉反向血流消失,放置的支架均无回缩和移位.术前患、健侧收缩压差平均为51.6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3个月时降为10 mmHg,无栓塞及死亡事件发生.结论 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是治疗SSS的首选治疗手段,术后抗凝和抗血小板至关重要,TCD随访简易、安全、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总-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搭桥术治疗17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症患者.术前行动脉造影进行诊断,术后行超声多普勒检查确定移植血管通畅.结果 17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患侧与健侧上肢血压差<10 mmHg(1 mmHg=0.133 kPa),患/健侧血压指数由术前0.64±0.12提高至0.98±0.10(P<0.01).术后经平均7.1年随访,1年和5年移植血管通畅率分别为100%和94.1%, 无中风及围手术期死亡发生.结论 颈总-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其远期通畅率高,尤适用于有良好的手术耐受性并要求高通畅率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动脉肱动脉联合入路在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中应用的适应证、优势及并发症。方法:回顾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月—2014年6月采用联合入路进行腔内治疗的57例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分析患者病变特点、手术成功率、联合入路的优势、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患者病变可分为3种类型,包括顺行无法开通的锁骨下动脉闭塞(31例);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16例);紧邻椎动脉开口的远段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10例)。全组腔内治疗成功率为91.2%,出现穿刺并发症3例。术后6、12、24、36个月,支架通畅率分别为100%、100%、90%、77.7%。结论:对于常规入路难以开通的锁骨下动脉闭塞,联合入路能够有效提高开通率,且有利于支架的精准定位减少并发症发生等优势。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女性,66岁。住院检查发现右侧锁骨下动脉瘤(subclavian artery aneurysm,SAA)1个月于2013年6月29日转入本院。患者1个月前因心慌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以心肌缺血诊治,行胸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示左侧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梭形动脉瘤,大小约2.7 cm×1.8 cm,  相似文献   

15.
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在血管外科疾病53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在血管外科疾病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8年间行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的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锁骨下动脉闭塞46例;锁骨下动脉瘤3例,锁骨下动脉创伤4例,仅有肢体缺血症状的33例;同时伴有锁骨下动脉窃血症状的18例,2例真性动脉瘤患者无缺血和窃血症状。结果:53例患者术后上肢缺血及锁骨下动脉窃血症状消失,动脉瘤得以根治,患肢动脉搏动恢复正常,双侧肱动脉压力差均小于或等于10mm Hg,无任何手术并发症发生,治愈率为100%,39例得到术后随访,随访率为74%,平均随访时间3年3个月,所有转流人工血管均通畅良好。结论: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是一种方法简单易行,创伤小,风险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术式,特别适合于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年老,体弱或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难以显露,分离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1病例资料患者,男,40岁,被重物砸伤右肩及右胸部肿痛3 h入院。查体:BP 10·6/6·6 kPa,神志清楚,精神欠佳,四肢发冷。右肩部肿痛畸形,肩部皮肤擦伤,右上肢活动不能,右胸部压痛,可触及骨擦音,右肺呼吸音低。X线片示:右侧第3~10肋骨骨折,右侧血气胸(右肺压缩约70%),右锁骨及肩胛骨粉碎性骨折。入院后补液,输血等抗休克等治疗,并行右胸腔闭式引流。入院后10 h发现右上肢肿胀明显、青紫,皮温低,脉搏搏动消失。立即行右锁骨下动静脉探查,术中见右锁骨下动脉完全断裂,动脉内血栓形成,静脉完全断裂栓塞,臂丛神经挫伤,部分三角肌及部分上肢肌肉发…  相似文献   

17.
病儿女,12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全身发绀,有蹲踞现象。查体血压右上肢90/70mmHg(1mmHg=0.133kPa),左上肢100/70mmHg,右下肢110/70mmHg,左下肢110/80mmHg。口唇及颜面发绀,心率8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4/VI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杵状指(趾)。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电轴右偏(109°),右室肥厚。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0.53,双肺血稀疏,心腰凹,右室增大,双上腔静脉可疑。心脏彩色超声示右心房、室增大,左心腔内径相对较小,主肺动脉及分支内径正常。左室长轴及大动脉短轴切面显示主动脉大部分发自右室,主动脉在右前,肺动脉在左后;右室流出道8mm;室间隔与主动脉前壁回声连续中断23mm;左上腔静脉永存。动脉血气分析PCO_235mmHg,PO_252mmHg,SaO_20.87。经皮四肢末梢血氧饱和度左上肢0.87,右上肢0.86,双下肢均为0.87。左、右心血管造影见两大动脉均起自右室,右室流出道狭窄,膜部室间隔缺损,主动脉弓于左锁骨下动脉后中断,右锁骨下动脉及降主动脉由主动脉侧支形成(图1~8)。图1右心室造影示右室流出道狭窄图2、3右心室造影示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同时显影,膜部室间隔缺损,右室流出道狭窄,肺动脉发育佳图4猪尾心导管经右股动脉(测压证实)到达侧支形成的降主动脉起始处造影,见造影剂向下快速充盈图5心导管经右桡动脉、右锁骨下动脉(测压证实)进入降主动脉造影,见造影剂向下快速充盈图6心导管经右桡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到达侧支形成右锁骨下动脉和降主动脉的共汇处造影,见造影剂向两处快速充盈图7心导管经左桡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进入升主动脉造影,见左、右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均显影,右锁骨下动脉未显影,左锁骨下动脉以后主动脉弓中断图8图7的下一时相,见大量侧支形成右锁骨下动脉及降主动脉2004年8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术中见主动脉∶主肺动脉为2∶1,右室扩大,右室流出道肌性狭窄,肺动脉瓣环狭窄,直径0.5cm。肺动脉瓣二瓣化畸形,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发育良好。嵴下型室间隔缺损3.0cm×2.5cm大小。主动脉骑跨70%以上,二尖瓣与主动脉瓣有纤维连续。左上腔静脉永存。疏通右室流出道,血管片补片关闭室间隔缺损,垫自体心包的涤纶片跨肺动脉瓣环加宽右室流出道。考虑病儿主动脉系侧支循环丰富,对主动脉中断未处理。术终测上、下肢动脉平均压差仅10mmHg。病儿术后恢复顺利,术后10d痊愈出院。现已随访28个月,病儿恢复正常生活和学习。讨论主动脉弓离断罕见,病死率较高,在先心病婴儿尸检中,发现率为1.4%〔1〕。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是最常见的合并畸形,亦可合并永存共同动脉干、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大动脉转位、右肺动脉起源异常、右肺动脉闭锁和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右肺动脉等。心血管造影是术前确诊、分型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MRI和UFCT也是诊断本症的重要手段。外科手术可一期根治,也可分二期进行,先恢复主动脉弓连续性、再矫治合并畸形。目前倾向一期手术〔1-4〕。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动脉病变对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窃血程度及临床表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12年合并一侧或双侧椎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大于70%)的锁骨下动脉闭塞症患者(椎动脉病变组,42例)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组患者的窃血类型、侧支循环及临床症状特征;以不合并椎动脉病变的锁骨下动脉闭塞症患者为对照(113例,对照组),分析比较椎动脉病变与否对窃血程度及后循环缺血症状的影响。结果椎动脉病变组:无窃血14例,Ⅰ型4例,Ⅱ型17例,Ⅲ型7例;对照组:Ⅰ型2例,Ⅱ型13例,Ⅲ型98例,两组窃血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合并对侧椎动脉病变组有脑缺血症状患者占89.5%(17/19),对照组有脑缺血症状者占63.7%(72/1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闭塞性病变可影响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窃血程度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9.
解剖外途径动脉转流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g B  Wu Q  Yuan C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8):481-483
为提高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治疗效果,作者报告了1989年~1996年采用非经胸解剖外途径治疗20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经验。本组男9例,女11例。17例有上肢缺血表现,11例有脑部缺血症状。17例行颈动脉-锁骨下/腋动脉转流,3例行腋动脉-腋动脉转流术。除1例大动脉炎因远端流出道差转流血管阻塞疗效不理想外,其余患者患肢及脑缺血表现均明显改善或消除。无手术死亡。作者认为采用解剖外途径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无需开胸,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通畅率高,尤其适合于手术耐受性差的患者,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SS)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锁骨下动脉狭窄(10例)或闭塞(5例)的患者资料。采用经股动脉顺行穿刺或经肱动脉逆行穿刺方式开通,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体征及并发症。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15/15),术后患者症状、体征消失,双上肢收缩压差由术前的(47.00±19.30)mmHg下降至(5.33±2.3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造影示椎动脉血流转为正向血流。随访1~4年,未发现再狭窄。结论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引起的SS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