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sHLA-G)水平,并分析其与SLE脏器受累及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探讨sHLA-G在SLE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96例SLE患者血浆sHLA-G水平,并与74名健康体检者对照.采用t检验,直线相关回归方法 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血浆sHLA-G水平在SLE患者为(230±192)U/ml;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的(118±38)U/ml(t=5.07,P=0.0001);血浆sHLA-G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IA)无明显相关性(r=0.157,P=0.141);但血浆sHLA-G水平增高的SLE患者较血浆sHLA-G水平正常患者SLEDAI高(11±5与8±5,P=0.027),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24.2%与4.8%,P=0.007).结论 血浆sHLA-G水平增高SLE患者病情较重、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较多,提示sHLA-G在SLE病理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可溶性标准型CD44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可溶性标准型CD44(soluble standard form CD44,sCD44std)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了28名健康人和67例SLE患者血清sCD44std水平。根据狼疮活动计算标准(lupus activity count criteria,LACC)确定疾病活动组与稳定组,其中活动组49例、稳定组18例,其中16例活动组患者经治疗病情稳定3个月后复查血清,作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SLE患者血清sCD44st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活动组明显高于稳定组(P〈0.01)。血清sCD44std水平在肺病变组、脑病组、肾脏损害组分别显著高于无肺病变组、无脑病组、无肾脏损害组(P均〈0.05)。且血清sCD44std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尿IgG呈正相关(P<0.01);与血清IgG、血清IgM呈正相关(P〈0.01);与血清C3呈负相关(P〈0.01)。16例活动组患者经治疗病情稳定3个月后血清复查,血清sCD44std在治疗稳定后明显下降(P〈0.01)。结论 血清sCD44std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性有关,可作为SLE疾病活动和疗效观察的监测指标之一。sCD44std水平升高提示SLE重要脏器(肺、脑、肾)损害的可能;且可作为肾小球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抗心肌抗体(AM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出现心脏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04年8月至2006年12月山东大学山东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女性SLE患者160例,所有患者均未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大剂量激素治疗,并排除原发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其血清AMA,并按其检测结果分为AMA阳性组56例和AMA阴性组104例。同时记录患者发病年龄、心脏病变情况及抗核抗体(ANA)等自身抗体的测定结果。结果AMA阳性组中24例出现心脏病变,占42.9%。而AMA阴性组中17例出现心脏病变,发生率为16.3%,明显低于阳性组(P<0.05)。AMA阳性组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sDNA)抗体及抗核小体抗体(Anu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AMA阴性组(P<0.05)。AMA阳性组中,外周血白细胞、C3、C4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AMA阳性组患者心脏病变的发生率远高于AMA阴性组,提示SLE患者心脏病变的发生与AMA可能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趋化因子CXCL13表达,分析CXCL13表达与SLE疾病活动性及脏器受累的关系,探讨CXCL13在SLE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0例SLE患者血浆CXCL13水平,并与21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组间计量资料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浆趋化因子CXCLl3在SLE患者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501±446)和(102±121) pg/ml,P<0.01].有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SLE患者较无相应器官受累的SLE患者有着较高水平的血浆CXCL13表达(P=0.038,0.026).另外,分析发现血浆CXCL13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r=0.585,P=0.001).结论 趋化因子CXCL13在SLE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参与了SLE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过程;CXCL13可作为判断SLE病情活动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探血清抗神经节苷脂(GM1)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改良酶联免疫双抗夹心(ELISA)法,对48例SLE患者血清中的抗GM1-IgM/IgG抗体和抗GQ1b-IgM/IgG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同时检测10例类风湿关节炎(RA)、5例干燥综合征(SS)、1例混和性结缔组织病(MCTD)、1例多发性肌炎(PM)及97名健康对照(HC)的血清样品.对其中5例SLE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前后血清抗体水平.48例SLE患者包括7例神经精神性SLE(NPSLE)与41例非神经精神性SLE(non-NPSLE)患者.以健康对照组99%参考值上限作为阳性界值,进行Fisher确切概率法x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 t检验.结果 首先确立了中国人血清抗GMI-IgM/IgG抗体与抗GQ1b-IgM/IgG抗体的阳性界值,取99%参考值上限,分别为0.411、0.408、0.481和0.441.SLE患者血清抗GM1-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0.33±0.09与0.27±0.05,P<0.05),而血清抗GM1-IgM抗体、抗GQ1b-IgM抗体、抗GQ1b-IgG抗体水平在各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我们所建立的阳性界值,SLE患者血清抗GM1抗体阳性率为19%(抗GM1-IgM抗体为4%,抗GM1-IgG抗体为15%).血清抗GM1-IgM/IgG抗体、抗GQ1b-IgM/IgG抗体水平与SLE患者是否伴发神经精神性表现、抗dsDNA-IgG抗体阳性与否及治疗3个月前后SLE疾病活动指数均无明显关联(P>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循环中存在对神经节苷脂GM1的免疫应答,并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过程.血清抗GM1抗体和抗GQ1b抗体水平和SLE临床特征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Cw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的方法对108例SLE患者和102名健康人HLA-Cw01-08等位基因进行检测,比较两组间各等位基因的基因表型频率分布差异.结果 SLE患者组中HLA-Cw07的基因表型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LA-Cw07可能是SLE的易感基因或易感连锁基因.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水平,并探讨其在SLE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BLyS水平。结果①SLE患者血清BLyS[(9.6±2.3)ng/ml]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4.0±1.5)ng/ml]。②SLE患者中,血清BLyS水平活动组[(11.1±2.2)ng/ml]高于非活动组[(8.1±1.2)ng/ml],抗dsDNA抗体阳性组[(10.9±2.2)ng/ml]高于抗dsDNA抗体阴性组[(8.1±1.4)ng/ml],高IgG组[(10.8±2.4)ng/ml]高于非高IgG组[(8.3±1.3)ng/ml],低C3组[(10.2±2.5)ng/ml]高于非低C3组[(8.3±1.3)ng/ml],低C4组[(10.1±2.3)ng/ml]高于非低C4组[(7.6±0.7)ng/ml],低血小板计数组[(10.7±2.7)ng/ml]高于非低血小板计数组[(8.8±1.7)ng/ml]。③SLE患者血清BLyS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r=0.56,t=15.89,P<0.01)、IgG(r=0.33,t=4.20,P<0.05)呈正相关;与C4(r=-0.47,t=10.04,P<0.01)、血小板计数(r=-0.53,t=13.85,P<0.01)呈负相关。结论BLyS可能参与SLE的发病。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发生与遗传、免疫、感染、激素分泌及环境等因素相关 ,但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溶性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 Ⅰ (sHLA Ⅰ )类分子最先是由VanRood等[1 ] 及Charlton等[2 ] 于 1970年从正常人的血清中检出的。现在认为 ,sHLA Ⅰ类分子与器官移植、病毒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相关[3] 。我们曾发现SLE患者血液中sHLA Ⅰ类分子的水平增高[4 ] ,其增高的可能机制如何呢 ?现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oluble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sRAGE)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疾病活动度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SLE患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观察血清sRAGE浓度与SLE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 SLE组、非活动SLE组、活动SLE组和健康对照组sRAGE浓度分别为(1 060.16±762.59)、(912.06±759.98)、(1 232.96±736.16)、(1 300.42±466.01)pgml;SLE组与健康对照组sRAGE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91,P=0.004),非活动SLE组、活动SLE组与健康对照组sRAGE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99,P=0.000)。血清sRAGE浓度在SLE疾病活动指数≥10(Z=-3.052,P=0.002)和抗双链-DNA抗体滴度≥100(Z=-2.276,P=0.023)者中更高。血清sRAGE浓度与SLE疾病活动指数≥10(r=0.373,P=0.000)呈正相关。结论通过检测血清sRAGE浓度能够评价SLE患者疾病活动度,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CD8(sCD8)水平变化与肝细胞损伤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CD8水平。肝硬化患者血清sCD8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其血清sCD8水平与肝功能指标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呈正相关 (r=0 35 4 ,P <0 0 5 ) ,与白蛋白 (A)水平呈负相关 (r=- 0 339,P <0 0 5 ) ,血清sCD8在Child -Pugh分级中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患者血清sCD8水平增高与肝细胞损伤、肝功能障碍有关 ,血清sCD8水平监测可作为观察肝硬化患者病变的重要免疫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抗核小体抗体测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EE)及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的抗核小体抗体(AnuA)浓度,探讨核小体在SEE中的诊断及与疾病活动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EE患者及疾病对照组(包括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硬化、类风湿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强直性脊柱炎)中的AnuA,并记录SEE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并分析其与AnuA的关系。结果(1)65例SEE患者中有59例AnuA阳性,阳性率为90%,在29例疾病对照组中仅有6.8%阳性,SEE中AnuA阳性率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P〈0.01);AnuA在SEE患者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93.1%;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7%、82.9%。(2)AnuA与抗dsDNA、Sm、U1RNP等抗体无相关性(P〉0.05);与抗SSA、pANCA抗体有关(P〈0.05);在抗dsDNA抗体与抗Sm抗体均阴性的SEE患者中AnuA阳性率为86%-90%。(3)AnuA阳性患者的脱发、皮疹、口腔溃疡、蛋白尿等临床表现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5);AnuA阳性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C3降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5);且AnuA浓度与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呈负相关(r=-0.377,P=0.037)。(4)AnuA阳性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升高的发生率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uA浓度高低与SE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正相关(r=0.386,P=0.032)。结论AnuA可作为SEE的又一标记性抗体,且与疾病活动性相关。尤其对抗dsDNA、抗Sm等抗体阴性的患者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B细胞激活因子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建立检测血清B细胞激活因子(B lym phocyte stim ulator,BlyS)水平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并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血清BlyS水平,初步探讨BlyS与SLE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以商品化的抗人BlyS单克隆抗体、生物素化抗人BlyS多克隆抗体,采用双抗夹心法建立检测BlyS血清水平ELISA方法。对59例SLE确诊患者和40名正常健康献血者的血清BlyS水平、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浓度、自身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滴度进行检测,比较SLE患者的血清BlyS水平与免疫球蛋白浓度、自身抗体滴度的相关性。结果59例SLE患者的血清BlyS水平为(8.4±1.6)ng/m l,40名正常人的血清BlyS水平为(3.2±0.9)ng/m l,SLE组的BlyS血清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0.01);且伴随着血清BlyS水平的升高,SLE患者的血清IgG浓度明显升高(r=0.442,P=0.0005);SLE患者的BlyS血清水平与抗dsD NA抗体的滴度也有明显的相关性(r=0.850,P<0.01)。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BlyS血清水平ELISA检测方法简便、可靠、准确,为后续研究BlyS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奠定了基础。SLE患者的血清BlyS含量是明显升高的,并伴随着血清IgG浓度、抗dsD NA抗体滴度的升高;提示Blys异常表达可能是SLE发病的重要环节,其对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活化、促进特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水平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研究抗核小体抗体(Anu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AnuA在SLE诊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测定120例初诊SLE患者、55例其他风湿性疾病和30名健康对照血清中AnuA水平。同时记录各种临床表现,检测并分析其治疗前的其他自身抗体和实验室指标。结果 自身抗体在SLE及其他风湿病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AnuA56%和7%,抗dsDNA抗体35%和1%,抗Sm抗体24%和0。AnuA与SLE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无相关性,对sLE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5.8%、9513%,对狼疮肾炎(1upus nephritis,LN)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64.5%。AnuA与肝脏损害和疾病活动呈线性相关(t=3.152,2.171,P<O.05)。AnuA分别与抗dsDNA、抗Sm联合检测对SLE诊断敏感性提高27%、40%(X^2值分别为38.930、18.161,P<O.01)。结论AnuA在SLE血清中水平显著增高,AnuA测定是SLE诊断和治疗监测中有价值的新的实验室检测指标之一,与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SLE、L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血清可溶性核小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及抗核小体抗体(AnuA)的关系;探讨核小体与SLE临床表现及免疫学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3例SLE患者、31例疾病对照组(包括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硬化症、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和30名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核小体浓度,并记录SLE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分析其与核小体的关系。结果SLE患者的血清中核小体的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疾病对照组(P<0.05);疾病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LE患者的血清核小体浓度与AnuA的高低呈明显的负相关(r=-0.410,P=0.018);核小体减低组的SLE患者发热、皮疹、补体C4降低、血沉(ESR)增快、IgA增高、尿蛋白阳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核小体增高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核小体减低组中活动性狼疮的例数高于核小体增高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SLE患者血清核小体浓度可减低或增高,血清核小体浓度与AnuA高低呈明显的负相关;血清核小体的减低与SLE皮肤损害、肾损害的发生明显相关;核小体的减低与SLE疾病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抗β2-糖蛋白Ⅰ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抗!2-糖蛋白Ⅰ抗体(抗!2-GPⅠ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特点的关系及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12例SLE患者、40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30例干燥综合征(SS)患者和40名正常人血清中的抗!2-GPⅠ抗体水平。同时,测定患者血清中的抗心磷脂抗体(ACL)等指标,并分析其与患者的临床特点(如:血栓、流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2检验和Spearman检验。结果抗!2-GPⅠ抗体在SLE中敏感性为21.4%(24/112),特异性为88.6%,在RA和SS敏感性分别为15.0%(6/40)和6.7%(2/30),40名正常对照均为阴性。抗!2-GPⅠ抗体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P<0.01),与ACL-IgG和IgM型水平呈正相关(r=0.479,P=-0.032;r=0.400,P=0.045)。抗!2-GPⅠ抗体与其他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抗!2-GPⅠ抗体在SLE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且可能在SLE的血栓形成中发挥作用,联合检测ACL与抗!2-GPⅠ抗体能够辅助诊断SLE伴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补体C1q及抗C1q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肾炎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补体C1q及抗C1q抗体(C1qAb)水平,比较血清C1q与C1qAb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血清C1q及C1qAb水平与SLE、狼疮肾炎(LN)以及SLE病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SRID)检测血清C1q,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1qAb。结果 SLE患者的血清C1q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对照组,而血清C1qAb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对照组。其中LN患者的血清C1q水平显著低于非LN的SLE患者、血清C1qAb水平显著高于非LN的SLE患者。SLE患者血清C1qAb与C1q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病情活动期的SLE患者血清C1q水平显著低于稳定期患者;血清C1qAb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结论 血清C1q的降低及血清C1qAb的升高与SLE相关。血清C1qAb的升高,可能是导致血清C1q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血清C1q、C1qAb水平与SLE患者肾脏损害显著相关。血清C1q、C1qAb水平与病情活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血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EE)中的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125例SLE患者血清Blys水平,并与狼疮活动程度和临床表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25例SLE患者血清平均Blys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72±0.18)ng/ml vs(0.34±0.10)ng/ml,P=0.0031];SLE患者血清平均Blys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呈一定程度相关性(r=0.73,P=0.018);SLE患者血清Blys水平与抗dsDNA抗体滴度呈正相关,而与血清IgG、补体、蛋白尿、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以及皮疹、关节痛、口腔溃疡、脱发、发热等临床表现等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SLE患者血清Blys水平升高,与狼疮活动呈一定相关性,但不能准确反映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