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烧伤创面细菌生态和抗生素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bacterial ecology on burn wound are the selec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and systemic antibiotic. Some antibacterial agents more active against P. aeruginosa were developed in 1960s,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P. aeruginosa on burn wound has been declined,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Enter obacter iaceae species and Acineto bacter SPP. has been raised since then. In 1990s,the thi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 in was widely used in burn unit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staphylococcuse aureus showed an increased trend. Especially, the positive rate of MRSA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Under the selection pressure of antibacterial agent, the resistant strains are rapidly increased and the antibiotics against opportunistic pathogen on burn wound should be selected continuously. Finally, the bacterial ecology pattern on burn wound is changing incessantly. The result is that the prevalence of infection of muhi-drug resistance strains and opportunistic pathogen appears on burn wound.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antibiotic therapy, the bacterial ecology pattern on burn wound has to be investigated, and the dominant pathogen including invasive and currently prevailing strains in the burn unit also should always be surveyed. In addition, we also should know the mechanisms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The .regular surveillance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the clinical isolat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valuable for understanding the trend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The antibiotic therapy should be decid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susceptibility tests.  相似文献   

2.
对烧伤创面表面细菌定量取样,既往均采用棉签、纱布块及磨去瓶底的青霉素药瓶等,其缺点是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取样过程亦无法规范化,故难以客观反映创面细菌的数量,为此,我们于1992年研制了一种新型烧伤创面细菌定量自动取样器,基本解决了现有取样方法存在的问题,现介绍如下。一、结构及原理(附图)  相似文献   

3.
烧伤创面细菌定量自动取样器祁锋,于治州,刘久春,李健秋,李广武,崔瑾英,刘崇发,禹凤芝对烧伤创面表面细菌定量取样,既往均采用棉签、纱布块及磨去瓶底的青霉素药瓶等,其缺点是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取样过程亦无法规范化,故难以客观反映创面细菌的数量,为此,我们...  相似文献   

4.
烧伤创面细菌生态学变化的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5.
不同时期烧伤创面细菌生态学调查   总被引:36,自引:8,他引:28  
目的分析笔者单位近年来烧伤创面细菌的流行趋势,探讨影响烧伤创面细菌生态学变化的因素。方法对1999年1月~2000年12月210例住院患者进行创面细菌生态学调查,与7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所作调查进行比较。结果1999年以来G+球菌(52.17%)较前三个时期均显著增加(P<0.01),而G-杆菌(46.48%)较前三个时期均显著减少(P<0.01)。铜绿假单胞菌较1970年1月~1971年12月和1993年2月~1994年12月显著下降(P<0.01),金黄色葡萄球菌较1985年1月~1986年12月和1993年1月~1994年12月显著上升(P<0.01),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85%左右,较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显著增加(P<0.01),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结论笔者单位近年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上升趋势可能与自90年代中期开始将亚胺培南作为首选抗生素有关;万古霉素并不能减少MRSA在金葡菌中的比例。  相似文献   

6.
对1989~1991年536例烧伤病人创面分离的各种细菌、真菌共39种1116株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217株,检出率为19.4%,居第一位;铜绿假单胞菌208株,检出率为18.6%,居第二位;乙酸钙不动杆菌119株,检出率为10.6%,居第三位。同时于创面及烧伤病房环境中分离出了蜡样芽胞杆菌、绿色气球菌、曲霉菌等机会致病菌,且创面分离数量较多的菌在环境中几乎均可检出。我们还对分离数量较多的细菌进行了药物敏感性试验。  相似文献   

7.
烧伤创面感染细菌1116株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9~1991年536例烧伤病人创面分离的各种细菌、真菌共39种1116株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217株,检出率为19.4%,居第一位;铜绿假单胞菌208株,检出率为18.6%,居第二位;乙酸钙不动杆菌119株,检出率为10.6%,居第三位。同时于创面及烧伤病房环境中分离出了蜡样芽胞杆菌、绿色气球菌、曲霉菌等机会致病菌,且创面分离数量较多的菌在环境中几乎均可检出。我们还对分离数量较多的细菌进行了药物敏感性试验。  相似文献   

8.
烧伤创面感染细菌1116株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对1989-1991年536例烧伤病人创面分离的各种细菌,真菌共39种116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217株,检出率为19.4%,居第一位;铜绿假单胞菌208株,检出率为18.6%,居第二位;乙酸钙不动杆菌119株,检出率为10.6%,居第三倍。同时于创面及烧伤病房环境中分离出了蜡样芽胞杆菌,绿色气球菌,曲霉菌等机会致病菌,且创面分离数量较多的菌在环境中几种均可检出。我们还对分离数量较  相似文献   

9.
目前研究已表明热损伤既可单独又可在伴有内毒素激发时导致细菌从正常的胃肠道移位至肠系膜淋巴结等处。并发严重烧伤的细菌移位在发生免疫学的变化和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以烫伤动物为模型,旨在确定远离的感染和肠道细菌移位间关系。  相似文献   

10.
热电石(CaC_2)遇水后发生化学反应,其引起的烧伤属化学烧伤,其创面处理不同于一般烧伤。我院自1982年7月~1993年8月共收治50例,现将其早期创面处理结果报告如下。本组50例均为男性。年龄11~45岁。烧伤面积5%~50%。本组现场间断自来水冲洗45例,入院后对42例行反复生理盐水冲洗达半小时以上,以尽量清除电石颗粒,使创面呈平坦、无滑腻感,然后用3%醋酸溶  相似文献   

11.
热电石烧伤的早期创面处理朱水法热电石(CaC2)遇水后发生化学反应,其引起的烧伤属化学烧伤,其创面处理不同于一般烧伤。我院自1982年7月~1993年8月共收治50例,现将其早期创面处理结果报告如下。本组50例均为男性。年龄11~45岁。烧伤面积5%...  相似文献   

12.
13.
烧伤早期创面细菌菌种分布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近年来笔单位烧伤早期创面细菌菌种分布和临床意义。方法 215例严重烧伤患,在烧伤后6d内作首次创面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检出细菌12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2株,革兰阳性菌60株;这些细菌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8株(占23%),金黄色葡萄球菌27株(22%),铜绿假单胞菌17株(14%),大肠埃希菌11株(9%),肠杆菌属10株(8%),肠球菌属9株(7%),霉菌3株(2.5%),其他17株(14.5%);(2)对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钠、羟氨苄青霉素/克拉维酸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分别为81%、38%和31%,对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11%和16%;(3)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氯霉素、替考拉宁(Teicoplanin)、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恶唑、利福平的敏感率分别达到100%、100%、100%、94%和88%;革兰阴性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别为91%、90%、81%、78%、71%和7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妥布霉素、美罗培南、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吡肟的敏感率在82%—91%之间;MRSA对万古雷素及去甲万古霉素全部敏感。结论 本单位近年来烧伤早期创面细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为次,这些细菌的耐药菌株明显增加;过去在烧伤早期创面较少见到的肠球菌属和霉菌亦有所增加。提示在烧伤早期必须正确使用抗生素,不宜滥用广谱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烧伤感染创面细菌及其药物敏感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收集和分析了1992年1月至1996年12月来院烧伤外科住院病人创面培养检出的各种细菌226株,以及它们对14种抗生素的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在引起烧伤创面感染的细菌中,革兰氏阴性菌明显多于革兰氏阳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是烧伤病人创面感染的优势菌种;检出的这些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临床治疗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烧伤创面产β内酰胺酶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烧伤创面产β内酰胺酶(beta-lactamases,BLA)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笔者对1999年1月~2003年6月本单位烧伤患者创面分离的213株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烧伤病人不同时间的痂下组织细菌定量培养及种类检测 ,探讨手术时间、菌量和菌种与植皮存活率的关系。方法 选择 3 65例病人于手术时取痂下组织以组织匀浆行细菌定量并鉴定菌种。结果  45 0份标本中 3 90份为阳性 ,共培养出细菌 5 80株 ,以铜绿假单胞菌(2 7.93 %)及金黄色葡萄球菌 (16.2 0 %)为最常见种类 ;手术时间、菌量和菌种对植皮存活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P <0 .0 1)。结论 手术时间越早 ,痂下组织细菌含量越少 ,菌种较单一 ,植皮存活率越高 (P <0 .0 1)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对植皮存活率影响较大 (P <0 .0 1)。  相似文献   

17.
纳米银用于烧伤患者创面后银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观察烧伤创面外用纳米银敷料后银离子在人体内的代谢变化。 方法 正常对照组 :健康志愿者 30例。治疗组 :选择烧伤面积为 6 %~ 12 %TBSA的患者 2 6例 ,均为深、浅不等的Ⅱ度烧伤。采用纳米银敷料外敷创面 ,覆盖面积规定为 5 %TBSA,连续使用 5d。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正常对照组及治疗组使用敷料前后不同时相点血清银、2 4h尿银离子的水平 ,检测肝、肾功能。另取纳米银敷料覆盖 14d的创面和创缘组织标本 ,用石墨炉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组织中银含量 ,并用透射电镜观察有无银沉积现象。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应用纳米银敷料后第 3天和第 5天 ,治疗组患者的血清银及尿银水平均有所升高 ,但第 14天下降至正常 ;其中 7例患者使用纳米银敷料后第 7天出现轻度的肝功能异常 ,但肾功能均正常 ;创面和创缘组织标本中银的质量分数为 (0 .7±0 .1)× 10 -6,透射电镜未见银沉积现象。 结论 纳米银敷料用于中、小面积Ⅱ度烧伤创面 ,银代谢在安全范围。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是应用纳米银敷料所致还是与烧伤本身有关 ,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高原地区320例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细菌种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0~ 1999年 ,笔者单位对 32 0例烧伤患者进行了创面细菌培养调查 ,检出细菌 12种共 35 5株 ,其主要感染菌种与内地有明显差异 ,现报告如下。资 料 与 方 法本组男性 2 10例 ,女性 110例 ,年龄 8个月~ 6 9岁。致伤原因 :热力烧伤 2 4 4例 ;化学烧伤 4 2例 ;电弧烧伤 34例。伤后 2 4h内入院 184例 ;2 4~ 72h入院 98例 ;1周入院 38例。烧伤面积 :Ⅱ度 <10 %TBSA 5 0例 ,11%~ 30 % 12 0例 ,30 % 82例 ;Ⅲ度 <10 %TBSA 8例 ,10 %~ 2 0 % 5 2例 ,>2 0 %8例。Ⅱ度创面未行手术治疗 ,Ⅲ度创面均行切痂植皮术。标本采集 :分别于…  相似文献   

19.
烧伤创面是炎症介质的来源,可引起高动力状态和肺功能不全。这两种过程都可在无败血症的情况下发生,烧伤后败血症综合征的病人血培养阳性率较低可资证明。此综合征的特点是体温升高,氧耗量增加、体血管阻力降低和白细胞增多。器官功能不全常见,尤其是肺功能不全。尚未确定高动力状态和肺损伤是否由共同的介质所引起。烧伤组织是一些血管活性因子,特别是前列腺素的来源。此外,尚未确定烧伤组织内细菌含量增加是否会进一步刺激创面释放炎症介质,继而使全身和肺的反应程度加重。一般认为,烧伤创面细菌含量  相似文献   

20.
有关烧伤后血清铜(Cu)和锌(Zn)含量持续降低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其机理尚不明了。为了解烧伤创面与其它途径Cu和Zn的丢失量、出入平衡及其与临床变化的关系,检测了10例成年烧伤病人(平均烧伤面积33±10%)创面、尿、大便,以及气道与胃肠吸引液Cu、Zn及氮(N)的丢失量、血清Cu和Zn的含量及血清有关蛋白质(如铜兰蛋白)等的水平。同时测定胃肠内、外摄入Cu和Zn的量。主要结果示,1)烧伤创面每日Cu的平均丢失量为4.7±2.1mg/24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