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我院ICU危重病人616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3种不同穿刺方法比较其成功率。方法对616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A组:锁骨中内1/3下2~3cm,朝胸骨上凹与甲状软骨的中点方向进针4~5cm处入血管186例;B组:锁骨中点下2~3cm,朝胸骨上凹方向进针4~5cm入血管202例;C组:锁骨中1/3下3cm,朝锁骨中点内侧方向进针4~5cm入血管228例。结果c组228例222例成功较A组186例161例成功及B组228例178例成功,并发症发生率:A组20例(10.8%),B组25例(11.9%),C组5例(2.5%),且并发症轻微。C组方法优于A、B两组(P<0.01)。结论C组方法穿刺成功率高,特别是一针成功率高,定位简单,并发症发生率低,较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2.
半卧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及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临床中因各种原因致不能平卧的危重病人行半卧位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8例行半卧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穿刺方法:体位选择半卧位;穿刺点选择在锁骨中点的外侧1.0~1.5cm,下方1.5-2.5cm;进针的方向为穿刺针与皮肤夹角大约10°~30°角,穿刺针与锁骨轴线呈约30°~60°角,针尖指向胸骨上窝至环状软骨中1/3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深度右侧为12~15cm,左侧为14~17cm。结果成功率:穿刺总成功率100%,一针穿刺成功率67.86%,再穿刺成功率28.57%,单侧失败改对侧穿刺率3.57%;并发症:穿刺点出血3例,导管从锁骨下静脉走向颈内静脉2例,一过性心律失常1例,误入锁骨下动脉1例;导管感染1例;无血气胸、乳糜胸、导管堵塞、心跳骤停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半卧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安全、有效、成功率高,为不能平卧的危重患者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高频超声定位对于锁骨之下行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227例住院患者的临床高频超声定位锁骨静脉穿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结果:186例患者的静脉穿刺点选取于锁骨中点以内1~2cm处,41例患者选取于锁骨中点处。227例患者一次性进针成功率达100%。3例患者存在锁骨之下静脉解剖异常。结论:在高频超声定位之下行锁骨下静脉的穿刺,可以对局部的解剖结构以及相关形态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有着引导精确、图像较为清晰、对患者不存在放射性损害的优势,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4.
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时机体的影响和方法改进.方法 将482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分为A.B两组,选择不同穿荆点进行穿刺。结果经X线透视、X光摄片或CT等检查证实,锁骨下静脉导管进入颈内静脉者18例,其中A组12例,B组6例。结论穿刺点选在锁骨中点外侧至锁骨中、外1/3交界点区域内的锁骨下方1~2cm进针,可降低导管进入颈内静脉的概率n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的X线片,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的X线解剖特点,另将140例分为对照组70例采用传统方法操作,改进组70例依据X线解剖特点采用改进的方法操作,对两种方法效果进行比较,及140例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的X线解剖特点。结果: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通常走行于锁骨内侧1/3段后方,一般不超出锁骨内侧1/3段的上下缘。改进组一针穿刺成功率78.57%,穿刺总成功率97.14%,穿刺置管时间(13±6.2)min;对照组一针穿刺成功率35.71%.穿刺总成功率85.71%,穿刺置管时间(18±7.6)min。结论:依据X线解剖特点改进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6.
锁骨下静脉穿刺方向、角度与深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何玲 《江苏医药》1999,25(6):465-465
我们于1997年11月~1998年3月对3O例患者实施了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对5例带管死亡病人行局部解剖。为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现就穿刺方向、角度与深度进行如下探讨。临床资料一、对象本组30例,男21,女9例;年龄26~87岁,均为晚期癌症及老年病人,其中5例死亡后局部解剖。30例穿刺均为右侧径路。二、方法穿刺使用美国制造的Arrow中心静脉导管,以锁骨下缘O.5~1.scm与锁骨中点内侧1~2cm的交点为穿刺点,穿刺针与锁骨下缘向外夹角呈30o~60,与胞壁皮肤呈30~60角,沿锁骨与第一肋骨间隙进针,深度为3~5cm,见回血后置入导管深…  相似文献   

7.
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抢救危重患者应用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锁骨下静脉置管术进行改进以适应快速置管。方法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患者148例,单盲区组随机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各74例,分别采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和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法.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改良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3.24%,二次穿刺置管5例均成功,总成功率100%;传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78.40%,二次穿刺置管15例成功,总成功率98.67%,2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穿刺置管时间改良组(25.5±2.5)min,传统组(27.4±4.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平均留管时间均为1个月,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于抢救危重患者,定位快捷方便,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王吴  黄迅 《江苏医药》2012,38(14):1675-1677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的效果。方法用超声对胸前区腋静脉段及伴行腋动脉进行测量。采用超声实时引导和平面内技术行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腋静脉第二段区域位于锁骨下缘中点外1-3cm处。在锁骨下缘中点外3cm纵线上,穿刺点至锁骨距离为(5.22±0.43)cm,向锁骨中点内1cm处进针,平均进针角度(42±4)度,平均进针深度(4.6±0.6)cm,平均穿刺次数(1.00±0.86)次。随访评价满意。结论采用超声实时引导可成功完成腋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的效果.方法 用超声对胸前区腋静脉段及伴行腋动脉进行测量.采用超声实时引导和平面内技术行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 腋静脉第二段区域位于锁骨下缘中点外1-3 cm处.在锁骨下缘中点外3cm纵线上,穿刺点至锁骨距离为(5.22±0.43) cm,向锁骨中点内1cm处进针,平均进针角度(42±4)度,平均进针深度(4.6±0.6)cm,平均穿刺次数(1.00±0.86)次.随访评价满意.结论 采用超声实时引导可成功完成腋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10.
赵鹏  曾山  田智羽  王莹 《天津医药》2019,47(9):983-986
目的 探讨简易体表定位法穿刺腋静脉的临床实用性。方法 选取起搏器植入患者96例,随机分为腋静 脉穿刺组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组各48例。腋静脉穿刺组将锁骨中内1/3交点作为唯一体表定位点。置18G穿刺针尖 于该点锁骨上沿,针体外偏并与矢状长轴夹角45°,针尾处为体表进针点。穿刺针指向锁骨定位点,与胸壁呈30°~ 45°负压进针穿刺腋静脉。锁骨下穿刺组采用标准锁骨下穿刺方法。对比2组患者静脉穿刺时间、X线下调整穿刺比 例、盲穿成功率、穿刺总成功率和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组相比,腋静脉组穿刺时 间更长(min:3.35±0.97 vs. 2.74±0.90,P<0.01),X线下调整穿刺比例更高(22.91% vs. 8.33%,P<0.05)。2组患者盲 穿成功率(70.83% vs. 81.25%)和穿刺总成功率(93.75% vs. 89.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腋静脉组未出 现血管并发症,锁骨下静脉组出现4例。结论 简易体表定位法穿刺腋静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临床 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我科自1995年以来,曾对5例急性肾衰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进行血透,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经验和体会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5例中男2例,女3例,年龄18~65岁.紫癜性肾炎2例,药物导致急性肾衰2例,鱼胆中毒1例.均采用美国Quinton公司生产的双腔留置管,长19.5cm,直径10FV.1.2方法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由于右侧静脉比较直,右侧胸膜位置低于左侧,误伤的机会比较小,故选择在石锁骨下静脉穿刺。患者个卧,头转向左侧稍后仰,取锁骨下线中点稍向内卜Zcm处套管针缓慢进外,与胸骨纵轴成45",与胸劈成15"角,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颈外静脉的行径、管径和回流部位等解剖的特点,进行分型,对穿刺和插管的操作调整。方法患者115例,男女性别比67/48,年龄37—68岁,体重42—86kg,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传统方法组(A组)52人,改良方法组(B组)63人。A组:穿刺点在下颌角与锁骨上缘中点联线中上1/3处,进针方向按静脉走向与颈部皮肤成15i角,确定穿刺成功后,通过导丝送入导管。B组:在穿刺前先压迫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以下部分,待颈外静脉上段充分充盈显露后以其中点为穿刺点,同时让上段充分充盈后,再迅速松开压迫,注意观察颈后三角内的血液充盈方向,即可确定颈外静脉下段行程,向下内充盈的为Ⅰ、Ⅱ型,向下外的为Ⅲ型。然后分别对待:Ⅰ、Ⅱ型穿刺针沿静脉方向与皮肤尽量紧贴,穿刺成功后正常置管;Ⅲ型穿刺时进针点偏上,针的指向偏后,置管时,先向下外有阻力后将导管引向下内,再次有阻力后应将导管引向内置管。记录从穿刺针开始进入皮肤到穿刺成功的时间以及过程中发生皮下渗液、置管困难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组的穿刺时间缩短,发生皮下渗液、置管困难的并发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法根据解剖分型分别选择穿刺点、穿刺针指向和置管方法,较传统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熟悉认识锁骨下静脉的局部解剖结构,提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方法对126例住院患者(男75例、女51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锁骨上人路穿刺置管术68例,(男42例、女26例)。锁骨下人路穿刺置管术58例(男33例、女25例)。结果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其中一次成功109例,占86.5%,(男71例,占94.7%;女38例,占74.5%),失败17例,占13.5%。(男4例,占5.3%;女13例,占24.55)。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难度较大,成功率稍低。  相似文献   

14.
沈勤  徐红群 《医药世界》2010,(11):1529-1529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静脉穿刺技术对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静脉时正确判断静脉深浅及走向,采用患者松拳,以15°~30°进针。结果常规法及改进法各300例,前者一次穿刺成功174例,成功率58%;后者一次穿刺成功248例,成功率82%。结论改进法能明显提高肥胖患者的静脉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马丽  吴旭丽 《北方药学》2014,(7):158-158
目的:观察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与经右股静脉穿刺两种途径安装临时起搏器的异同。方法:通过对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6例患者、经右股静脉穿刺10例患者安装临时起搏器的护理,对穿刺成功率、术后的局部出血、电极移位并发症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没有差异,术后局部出血没有差异,经右股静脉穿刺有两例电极移位。结果: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和经右股静脉穿刺疗效相似,经左锁骨下静脉易于活动、电极移位少、便于护理等优点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ICU病人深静脉置管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志华  饶平  陈莹晖 《中国基层医药》2003,10(12):1300-1300
20 0 2年 5月至 2 0 0 2年 12月 ,我们应用深静脉置管技术于 4 5例危重病病人的抢救和治疗 ,收到较好临床效果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使用一次性无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盒。常选择右锁骨下静脉、右颈内静脉或股静脉 ,右锁骨下静脉均由锁骨下穿刺。穿刺参照国内通用方法[1] 。首先根据术者习惯及病人病情 ,配合程度以及穿刺部位。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穿刺点、穿刺方向及深度。进针时注射器保持一定负压 ,顺利回血后迅速置入导丝 ,拔出穿刺针 ,用手术刀在穿刺点挑开一直径 1mm小口 ,用扩张器扩张各层 ,以便置管顺利进行且避免使导管尖变形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建立中心静脉通道,测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复苏纠正创伤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提高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分A、B两组对照(每组6例),A组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补液组。B组为普通外周血管液体复苏组。结果 A组6例,成功5例,失败1例,成功率83%,B组6例,成功2例,失败4例,成功率仅为34%。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建立中心静脉通道,测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复苏是一种能够快速有效地纠正创伤性休克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操作及其在重症监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在锁骨中点下0.5~1.0 cm处为穿刺点成功置入导管进行重症监护和治疗.结果 46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首次成功40例(86.96%),总成功44例(95.62%).结论 此方法在重症监护病房应用广泛、效果好,只要操作恰当,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经锁骨上穿刺中心静脉置管1560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锁骨上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方法。方法1560例经锁骨上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成年患者,枕仰卧,穿刺点选择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与锁骨夹角的平分线上,距离夹角顶部约1.5cm,针头指向胸锁关节下缘,穿刺时穿刺针与水平面呈25°,刺入2.5~4cm即能进入锁骨下静脉,把导管导丝沿穿刺针插入中心静脉,插入时需无明显阻力。结果穿刺成功率为100%,其中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结论经锁骨上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操作相对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静脉置管方法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外周静脉穿刺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4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