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肿瘤临床》2005,32(3):124-124
由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肿瘤临床》杂志共同主办的全国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断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定于2005年9月22~24日在中国天津举行。  相似文献   

2.
异体骨重建骶骨肿瘤段切除后骨盆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冷冻干燥异体骨及短哈式棒重建骶骨肿瘤段切除后骨盆环,恢复骨盆的完整。方法:应用此项技术治疗骶骨肿瘤5例。术前经血管栓塞后,经后路或(和)前路,切除骶骨肿瘤,然后用一段冷冻异体干燥骨和短哈氏棒紧贴腰5椎体下面,连结两侧髂骨。结果:患者全部存活,无1例切口感染。经重建后,骨盆环完整,稳定,患者立痛消失,可坐,卧及行走,二便功能恢复。异体骨无脱位,患者无不适。结论:骶骨肿瘤的治疗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冷冻干燥异体加短哈氏棒重建骶骨切除后骨盆环是一种生物学固定,方法简单,经济,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髂骨后入路高位骶骨肿瘤切除重建的方法.方法 利用经髂骨后入路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高位骶骨肿瘤3例.切除椎板,保护骶部神经,切除侵入椎管肿瘤;切取髂骨瓣向近侧掀开,借助髂骨瓣开孔直视骶骨侧块部肿瘤切除;继而,侧前方显露骶前间隙剥离,切除椎体肿瘤.骶1、2椎体植骨与髂骨瓣螺丝钉固定;最后双侧腰5椎弓根、髂骨瓣和髂骨钢板螺丝钉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3~6年,肿瘤无复发;内固定牢靠,植骨愈合良好.大小便及双下肢功能正常.结论 经髂骨后入路高位骶骨肿瘤切除重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数字骨科三维重建技术在骶管神经纤维恶性黑色素瘤诊断治疗中的优越性。方法:将影像学技术与骨科三维重建技术相结合,对目标骨组织、软组织重建为三维图像,评估骶管内肿瘤的浸润范围,进而确定手术切除肿瘤的范围,对保留术后神经功能做出术前评估。结果:Mimics 17.0软件可分割感兴趣区域图像,重建出骶骨、髂骨、神经根及肿瘤组织,Mimics 17.0软件及3 matic软件工具可从不同视角直观显示出肿瘤组织压迫、破坏骶骨、髂骨、骶神经根。并且估算出肿瘤体积大小,骨组织丢失量。结论:用数字骨科技术术前设计数字疾病模型可以更加直观的显示骶管肿瘤破坏范围,为制定精准的临床手术方案提供数字化依据。进而才能快速、有效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尽可能避免医患矛盾。  相似文献   

5.
由张如明主任医师等编著的《软组织肉瘤现代外科治疗》一书,将在2001年第三季度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本书对软组织肉瘤的现代外科治疗方法予以了全面介绍,包括对此类疾病的分型、诊断、治疗和预后的评估等等。对屏障切除和肉瘤切除后的修复重建方法,操作技术等,进行了详细讨论。所介绍之内容观点新,技术新,不仅全面系统,更有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独到见解和实际病例,是国内此专业领域内的首部专著。本书对肌骨系统肿瘤专业,骨科专业,修复重建和显微外科专业的各级医生之临床和科研有一定参考价值。《软组织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肢体软组织肉瘤及受累的大血管切除联合人工血管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累及肢体重要血管的软组织肉瘤患者行肿瘤屏障切除联合人工血管手术,8例同时重建动脉和静脉,4例重建动脉,7例重建静脉,均采用人工血管置换。观察术后血管通畅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无1例出现重建血管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全部患者随访3~32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重建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100%和46%,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肢体软组织肉瘤累及重要血管进行切除联合人工血管重建安全可靠,能提高切除率,降低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明胶海绵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骶骨脊索瘤与骶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994年1月至2008年1月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61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资料完整的35例骶骨脊索瘤与11例骨巨细胞瘤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用明胶海绵进行靶血管栓塞,栓塞后平均1.5d内后方入路手术切除肿瘤。记录术中出血量与输血量,并观察大小便功能和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瘤体均顺利切除,术中出血平均1230mL(200~5100mL),平均输血量1000mL(0~4200mL)。平均随访53.6个月(8~156个月),脊索瘤患者复发11例(31.4%),其中死亡5例(14.3%),骨巨细胞瘤复发1例(9.1%)。保留双侧S1-3神经根或保留双侧S1-2神经根及一侧S3神经根者术后大小便功能基本正常,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大小便功能障碍。结论明胶海绵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增加肿瘤切除率和彻底切除的可能性;对肿瘤较大的患者后方入路仍能较好完成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李瑞宗教授因患脑血管意外医治无效,于1994年3月19日7时15分逝世,享年71岁.李教授生前曾担任《中国肿瘤临床》和《中华骨科杂志》等期刊的编委,国际骨骼学会(InternalimalSkelertal Society)会员,天津肿瘤医院骨软组织肿瘤科顾问,第四军医大学客座教授,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基础组顾问,天津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研究所病理科主任医师等.李瑞宗194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现北京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高位骶骨肿瘤精确切除和缺损部位重建的新方法,评价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高位骶骨肿瘤外科治疗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4例骶骨肿瘤患者;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20~50岁。4例患者均采用薄层CT扫描获取病变的二维数据,重建三维解剖模型,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技术精确设计肿瘤切除范围、个性化辅助手术模板及个性化骨修复体,术中按照CAD方案精确切除肿瘤组织,根据CAD模型制作外形匹配的异体骨,重建骶骨,恢复骨盆的连续性。随访评价其功能。结果4例患者均实行了骶骨肿瘤的切除及缺损部位的重建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8~11h,平均9h。术中出血4100~6000ml,平均出血量为5300ml;输血量为3000~5100ml,平均输血量为3620ml。均未出现直肠-膀胱瘘等严重并发症。4例患者于2012年10月随访:2例术后3个月大小便恢复正常,无需搀扶,可正常行走,脚底稍麻木,无其它不适;1例术后3个月小便恢复正常,可感觉有便意,肛门括约肌功能稍差,需协助排便;1例术后2个月大小便不能控制。2例有正常性功能,2例未恢复性功能。结论将计算机辅助技术运用到高位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可以正确设计肿瘤切除边界,准确避开周围复杂的血管和神经,重新恢复骨盆结构的完整性,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阻断联合内固定重建技术治疗高位骶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院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38例骶骨肿瘤患者,采用腹主动脉阻断下骶骨肿瘤切除+骨水泥填充+改良Gaveston内固定技术重建。原发性肿瘤29例,转移癌9例。肿瘤位于S1椎体14例,S2椎体12例,S1~S2椎体12例。记录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疗效、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330~420min,手术出血量为(2400±1656)ml,无术中死亡。术后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7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半年后恢复;6例术后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术后随访6~36个月,复发3例,死亡2例。1例脊索瘤患者术后半年复发,1例尤文肉瘤患者术后2月复发,1例转移癌患者3月复发。2例转移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4个月、20个月因全身衰竭而死亡。结论 腹主动脉阻断联合肿瘤切除+骨水泥填充+改良Gaveston内固定技术是治疗高位骶骨肿瘤的有效手段,该术式可以减少出血,保证骶骨肿瘤切除,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有利于骨盆和脊柱的稳定性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后可早期活动。  相似文献   

11.
目前骶骨肿瘤切除仍是骨科难度较高手术,全骶骨切除术后腰骶骨盆重建有许多并发症,针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术前准备,周全的治疗策略,是应对此类手术必要条件,同时要求术者应熟练掌握骶尾部解剖结构,拥有丰富的手术经验和过硬的操作技术,为手术的成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脊柱畸形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水平,推动脊柱畸形外科的深入发展,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畸形研究学组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和《中国脊柱畸形杂志》协办,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和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承办的2014年中国脊柱侧凸年会,将于2014年8月29~31日在北京康源瑞廷酒店召开。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脊柱畸形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水平,推动脊柱畸形外科的深入发展,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畸形研究学组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和《中国脊柱畸形杂志》协办,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和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承办的2014年中国脊柱侧凸年会,将于2014年8月29~31日在北京康源瑞廷酒店召开。  相似文献   

14.
《中国骨肿瘤骨病》2003,2(4):241-241
由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肿瘤学组、《中国骨肿瘤骨病》杂志编辑部联合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承办的骨与软组织肿瘤学术研讨会暨新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胸部肿瘤累及胸壁是临床常见事件,若无远处转移,完整切除受累胸壁仍可获得良好疗效。本文结合12例肿瘤患者胸壁切除与重建(chest wall res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CWRR)的经验就重建人工材料、软组织覆盖等方面作一介绍,并强调切除外科与重建外科合作的重要性。方法总结2005年10月-2011年4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一科和重建外科共同参与的CWRR 12例,详细复习自确诊至今的诊治全过程,包括术前治疗、手术方式、切除范围、重建方式,主要的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结果 12例均为根治性手术,均行骨性胸壁切除,切除后骨性胸壁缺损为25 cm~2-700 cm~2,胸壁软组织缺损为56 cm~2-400 cm~2。骨性胸壁修补材料采用聚丙烯单丝网片(polypropylene mesh),软组织修复采用转移肌瓣、转移肌皮瓣及大网膜瓣。术后1例发生呼吸衰竭,呼吸机辅助通气1个月后痊愈,余例均无并发症,全组12例至今全部存活。结论只有切除外科和重建外科同时参与才能完成符合肿瘤原则的复杂CWRR。由切除外科主导、重建外科协助、了解并熟悉重建材料及胸壁软组织重建,是达到手术根治性及保证远期生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原发骶骨肿瘤手术治疗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骶骨肿瘤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分析10年间,我院收治的29例原发骶骨肿瘤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13例。平均32.6岁。病程1年4个月~3年。低位14例,高位15例。偏位17例,中央12例。骨巨细胞瘤13例,脊索瘤8例,软骨肉瘤4例,神经纤维瘤2例,副神经节瘤和黑色素瘤各1例。单纯后入路骶骨肿瘤切除或刮除术19例,前后联合入路骶骨肿瘤切除或刮除术10例;同期行腰骶椎骨盆内固定11例。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死亡。术中出血平均为1800ml。14例低位肿瘤,13例术后神经功能正常,1例神经功能恢复不理想。15例高位肿瘤中,术后1例失访,12例神经功能恢复,2例神经功能异常。21例患者获得平均4年10个月的随访,5例复发,2例死亡,余14例正常。结论应根据肿瘤的位置高低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采用前入路时同时结扎髂内血管,可减少术中出血;在不影响肿瘤切除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双侧S1~2及至少一侧S3神经根,或一侧S1~3神经根,可获得较理想的神经功能恢复;高位骶骨肿瘤应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固定方式重建腰骶髂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带血管神经蒂的背阔肌肌皮瓣在三角肌区软组织肉瘤广泛切除后重建肩关节外展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2005年应用带血管神经蒂背阔肌肌皮瓣修复三角肌区软组织肉瘤广泛切除术后组织缺损患者12例,全部病例均行广泛切除手术治疗,切除缘为肿瘤外3cm,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10)cm×(14-22)cm,行对血管神经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重建三角肌.皮瓣切取面积为(7-12)cm×(18-32)cm .手术重建以肩胛下动脉和胸背神经为蒂,将背阔肌倒转移位至肩外侧,按三角肌正常起止点缝合固定.结果:随访时间平均33个月,1例因远处转移死亡,其余均存活,均无复发.移位肌皮瓣全部成活,肌力Ⅳ级8 例,Ⅲ级4例;肩主动外展90°7例,80°3例,70°2例.结论:带血管神经蒂的背阔肌肌皮瓣不但可以修复三角肌区肿瘤切除术后的组织缺损,还可以重建肩外展功能,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累及骶骨的骨盆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病例,探讨合理的外科切除及重建方式,评估不同外科治疗结果.方法回顾1999年7月至2011年10月,68例在我中心接受肿瘤切除重建手术的累及骶骨的恶性骨盆肿瘤病例.I+IV 区39例,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其中10例进行了自体腓骨或髂骨植骨. I+II+IV 区22例,其中半盆离断7例,钉棒联合半骨盆假体重建7例,自体股骨头植骨联合半骨盆假体重建8例.I+II+III+IV 区7例,其中半盆离断1例,钉棒联合半骨盆假体重建4例,自体股骨头联合半骨盆假体重建2例.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保肢重建的60例中,13例出现伤口并发症,6例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折断或髋关节脱位.8例半骨盆截肢患者中有3例获得边缘或广泛切除边界.其中仅1例软骨肉瘤患者无瘤生存.60例保肢患者中,27例达到边缘或广泛切除边界,其中有6例局部复发.39例 I+IV 区肿瘤切除重建的患者术后 ISOLS 功能评分平均93%.21例行人工半骨盆置换患者的 ISOLS 评分平均63%.钉棒联合异型半骨盆假体重建与自体股骨头植骨联合半骨盆假体重建后的 ISOL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累及骶骨的骨盆肿瘤手术比较困难.部分患者可以获得安全的切除边界.I+IV 区切除的患者应用钉棒系统重建骨缺损可获得很好的功能结果.肿瘤累及 II 区的保肢患者可选择钉棒联合异型半骨盆假体或自体股骨头植骨联合半骨盆假体重建骨关节功能,术后也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壁肿瘤切除要点及缺损胸壁的重建方式。方法回顾分析1985年4月至2010年9月间手术治疗83例胸壁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胸骨肿瘤12例,肋骨肿瘤46例,软组织肿瘤25例。原发67例中良性40例,恶性27例;继发16例中转移10例,侵袭6例。手术行肿瘤切除48例,肿瘤切除加胸壁重建34例,探查1例。10例胸骨肿瘤和22例肋骨肿瘤切除后采用有机玻璃、同种异体胸骨、钢板、钢丝、缝线、涤纶布及胸大肌或膈肌重建;2例软组织肿瘤切除后采用转移肌瓣及转移皮瓣加植皮重建。结果 1例左全肺切除加胸壁重建患者突发心肌梗死死亡,1例全胸骨切除胸壁重建患者并发胸腔感染,其余81例术后恢复顺利,移植物未发生排斥反应。随访71例,其中恶性肿瘤总1,3,5年存活率分别为79.0%、48.0%和31.0%。良性肿瘤术后有2例复发,最长已观察12年。结论原发性胸壁肿瘤应首选手术,继发性胸壁肿瘤在原发灶可一并切除或控制前提下亦可手术。切线距肿瘤4 cm以上可降低复发。胸壁缺损较大者应行胸壁重建。骨性缺损宜选硬质材料如有机玻璃重建,软组织缺损可采用自体组织如肌瓣修复。  相似文献   

20.
术前DSA在骶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术前DSA在骶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我科收治的50例骶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50例患者均进行术前选择性动脉造影栓塞,局部化疗给药,栓塞后24~72h内进行肿瘤切除。结果50例肿瘤均获彻底切除,无手术中休克或死亡。术中出血大大减少,平均(2700±800)ml,术后5d引流量平均(580±220)ml。平均随访20个月(6~72个月),1例因一般情况较差死于围手术期并发症,骨肉瘤及转移癌及多发骨髓瘤均于术后6~18个月转移复发,1例脊索瘤及I例骨巨细胞瘤原位复发,余病例均无复发。结论术前DSA可以显示肿瘤的范围、肿瘤的血供、血管分布情况,提示肿瘤的性质,有助于术前的充分准备、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术中肿瘤血管的处理。血管造影时的化疗给药是肿瘤切除术后化疗等综合治疗的有益补充,对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及预防术后复发具有一定的意义。因而,术前DSA是骶骨肿瘤外科治疗的十分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