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影像学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对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患者的MRI、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rizedtomography ,SPECT)脑显像与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Dopplersonography,TCD)表现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共观察 1 7例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患者 ,其中对 1 2例患者单行颅脑MRI ,2例单行CT ,3例同时行MRI和CT检查 ;9例行SPECT检查 ;1 1例行TCD检查 ,并设TCD对照组。结果 MRI或CT :全部患者幕上半球脑白质、小脑半球、内囊后肢及膝部、胼胝体压部及膝部 ,部分患者中脑、桥脑见双侧、对称性异常改变。 5例CT表现为上述白质区对称性低密度 ;1 5例MRI均表现为T1 WI呈低信号 ,T2 WI及水抑制成像呈高信号。SPECT :以白质为主的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脑白质区扩大 ;灰质区亦存在不同程度的多发低供血灶 :颞叶 9例 ;顶叶 7例 ;小脑 7例 ;基底神经核 5例 ;枕叶 4例。TCD :收缩峰变尖 ,脑前循环与后循环舒张期血流速度 [分别为 (35 0± 9 7)cm/s,(2 3 4±5 2 )cm/s]均较对照组 [分别为 (43 2± 7 5)cm/s,(2 7 6± 5 0 )cm/s]显著降低 (P <0 0 1 ) ;脉动指数(分别为 1 0 4 0± 0 2 30 ,1 0 63± 0 331 )较对照组 (分别为 0 751± 0 0 92 ,0 70 8± 0 1 0 3)明显增高 (P <0 0 1 )。结论 CT或M  相似文献   

2.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和MR表现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总结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及MRI特征。方法:分析5例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临床特点,影像表现及1例病理所见,总结其CT和MRI的诊断要点。结果:海劣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和MRI特征为:(1)病变广泛累及小脑,大脑白质及脑博干,内囊后肢,多以小脑损害为重,其中以小脑中线两侧对称性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蝴蝶样病灶为特征。(2)病灶双侧对称,边界清楚;(3)CT示病灶为低密度。MRI示病灶为T1WI低信号以及T2WI高信号影;(4)增强病灶无强化。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脑白质的空泡样变性。结论: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和MR表现为特征性改变,有海洛因烫吸史者,一旦出现小脑受损的表现,应及早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的海洛因依赖者的脑部磁共振改变。方法将30例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的海洛因依赖者按吸毒时间分为3组,分别为<4年组(12例)、4~8年组(10例)和>8年组(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MRI检查,包括T1WI、T2WI及FLAIR序列,分析不同吸毒时间组海洛因依赖者的脑部MRI表现。结果在MRI图像上,<4年组无异常发现,4~8年组有2例、>8年组有4例分别出现大脑半球脑白质内多发斑点状异常信号灶,统计学分析>8年组与<4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吸毒时间越长,脑萎缩趋势越明显。结论随吸毒时间的延长,海洛因依赖者会出现脑白质的损伤及脑萎缩改变。  相似文献   

5.
静脉注射海洛因所致胸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海洛因所致胸部感染性病变的影像学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静脉注射海洛因继发胸部感染性病变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尿海洛因试验均阳性,均摄有高kV胸片,6例做了胸部CT扫描,6例做了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胸部X线平片及CT上表现为肺纹理增多5例,小片状模糊影15例,肺气囊16例,小空洞16例,小结节7例,胸腔积液8例,气胸2例,液气胸6例,肺水肿2例;心影增大11例,多种形态病灶并存20例。6例超声心动图检查者,见三尖瓣赘生物4例,三尖瓣关闭不全4例。结论 静脉注射海洛因的胸部感染性病灶影像表现多种多样,其中“多发小空洞和肺气囊征”对青壮年静脉注射海洛因所致肺部感染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海洛因烟雾吸入致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海洛因烟雾吸入所致的海绵状脑病的CT、MRI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对4例加热吸食海洛因烟雾的患者进行颅脑CT或MR平扫和增强,MRI常规行SE序列平扫、增强,以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磁共振波谱(MRS)检查。结果 2例CT扫描的病例表现为双侧小脑半球、脑干、内囊后肢、大脑脚 、胼胝体压部、大脑后部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灶,无强化。2例MRI检查的病例也表现为相应区域长T1、长T2信号,无强化。FLAIR像呈高信号,小脑病变较大脑明显,顶枕叶病变较额叶显著,MRS显示脑白质变性,乳酸升高。结论 该病的CT及MRI表现较具特征性,结合病史,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海洛因海绵状脑病临床表现及CT、MRI、ECT的影像特点。方法:分析4例海洛因海绵状脑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并将不同影像方法显示的病灶与临床定位对照。结果:①CT、MRI显示的病灶范围广泛,超过临床神经系统检查定位。②CT、MRI显示4例患者脑内病灶均成对称性分布,病灶范围及MRI信号强度基本一致。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CT呈均匀低密度。病灶从下到上分别累及小脑齿状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皮质、中脑锥体束、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3例患者累及两侧半卵圆中心(后部为主).病灶边界清楚,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未见变形,余未见明显异常。③2例患者是以小脑、脑干受损为主要临床表现。2例以锥体系及锥体外系受损为主要临床表现。但4例CT、MRI表现基本相同。④3例病灶ECT能反映治疗前后脑灌注的变化,与临床表现相符。常规MRI和CT不能反映临床转归。结论:海洛因海绵状脑病CT、MRI表现有特征性,结合病史诊断不难。但要了解活动性病灶的范围及评估疗效.应采用磁共振灌注、弥散、波谱等功能成像法。  相似文献   

8.
高压氧治疗海洛因中毒性脑病二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于2002年8月和2004年12月利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等成功救治了2例海洛因中毒的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脊索瘤的病理和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脊索瘤属于原发性低度恶性的骨肿瘤,发生率约占原发恶性骨肿瘤的3%-4%,占原发恶性骨肿瘤的第4位,根据脊索瘤的组织学特征,可将起源于脊索的肿瘤及相关病变归纳为:脊索残余物和脊索瘤,脊索瘤一般包括经典型脊索瘤(typical chordoma)和软骨瘤样脊索瘤(chondroid chordoma),还有少见的未分化型脊索瘤(dedifferentiated chordoma)和周围型脊索瘤(parachordoma),本文综述了近年文献中有关脊索瘤发生学,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海洛因依赖者血清中钾、钠、氯、钙、镁、磷、铁离子的含量与海洛因依赖的关系。方法 采集 6 0例志愿戒毒的海洛因依赖者血清作为观察组 ,另外采集 90例年龄相似的非药物滥用健康者血清作为对照组 ,分别测定血清中钾、钠、氯、钙、镁、磷、铁离子的含量。结果 观察组血清离子含量分别是 (x±s)mmol/L :钾 :3 9± 0 5、钠 :138 2± 5 5、氯 :10 3 2±5 5、钙 :2 3± 0 2、镁 :1 2± 0 3、磷 :1 4± 0 3;铁 :2 5 2± 4 5 μmol/L ;对照组血清离子含量分别是 (x±S)mmol/L :钾 :3 8± 0 6、钠 :139 1± 5 3、氯 :10 5 2± 5 9、钙 :2 4± 0 3、镁 :1 3± 0 2、磷 :1 3± 0 3;铁 :2 3 9± 4 9μmol/L ;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海洛因依赖者血清钾、钠、氯、钙、镁、磷、铁离子的含量与非海洛因依赖者无差别  相似文献   

11.
海洛因依赖者心理渴求的SPECT脑显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与海洛因相关的环境诱导急性脱毒后海洛因依赖患者心理渴求的局部脑血流(rCBF)灌注变化特征。方法选择脱毒治疗1个月后海洛因依赖患者25例,给予与海洛因相关的环境线索刺激(暴露)15min导致其心理渴求,采用SPECT仪检测rCBF的变化。结果 海洛因环境刺激明显增加额叶、颞叶皮层及杏仁核区等脑区的rCBF,而其他脑区如顶叶、枕叶、扣带回及基底节等区域的脑血流灌注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海洛因相关环境可诱导患者对药物的心理渴求,是患者脱毒后发生复吸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额叶、颞叶皮层及杏仁核等脑区参与了环境线索诱导复吸的神经生物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李举寿  裴领甲 《武警医学》1999,10(9):502-504
目的 观察研究戒毒口服液对海洛因依赖者戒断症的治疗时效。方法 自愿戒毒者100 例为治疗组,另设美沙酮和可乐宁两个对照组各50 例。治疗组采用戒毒口服液30 ~60 ml/d ,对照组美沙酮和可乐宁的常规剂量递减治疗,并观察记录。结果 戒毒口服液在疗程开始72 h 完全可以控制戒断症状,效果优于可乐宁,次于美沙酮。在5 d 后治疗组可以停药,撤药早于美沙酮和可乐宁,撤药后症状轻。戒毒口服液不良反应有口干、嗜睡、复视等,停药后即消除。结论 结果表明戒毒口服液可用于海洛因依赖脱毒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海洛因成瘾者在图片线索诱导产生渴求的神经机制,以及伏隔核(NAc)的激活与成瘾者渴求程度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12例海洛因成瘾者和12名健康对照者,首先进行头部结构MR扫描,然后进行功能扫描,试验刺激采用组块(block)设计,功能扫描时被试者观看与药物线索相关的图片和中性图片.扫描数据经后处理软件校正分析,获得大脑激活图.MR扫描前后,对被试者进行药物渴求程度评分,并对NAc激活的情况与患者渴求程度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渴求程度评分的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 暴露于视觉药物线索前后,海洛因成瘾者渴求评分范围分别为0~3.70和0~5.10,中位数为0.15和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66,P<0.05).功能扫描时共有16个脑区被药物图片线索激活,主要分为2部分,一是边缘系统结构(杏仁核、海马、壳核、前扣带回、尾状核),另外为大脑皮层,包括额叶(额中、下回和中央前回)、颞叶(颞中、下回和梭状回)、顶叶(楔前叶)、枕叶(枕中回);双侧NAc激活程度范围为0.19~3.50,与成瘾者渴求程度呈直线正相关(r=0.829,P<0.05).结论 海洛因与其他成瘾物质共享部分相同渴求的神经机制,主要涉及大脑奖赏环路、视觉空间注意力区和工作记忆脑区;NAc的功能异常与海洛因线索诱导的渴求相关.  相似文献   

14.
海洛因滥用导致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和健康问题。目前对海洛因成瘾机制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其神经递质、受体机制仍不清楚。该文综述了海洛因成瘾的潜在神经生物学机制及SPECT、PET神经受体和转运体显像技术在海洛因成瘾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亚急性l,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临床诊断明确的l,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救治过程,并结合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患者亚急性起病,突出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严重高颅压症状及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理解力及计算障碍等高级皮层功能受损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头颅影像示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脱髓鞘病变,脑组织肿胀,脑室受压,双侧小脑齿状核、双侧苍白球病变,病灶在MRI上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在头CT呈低密度影。治疗期间因腰穿脑压正常而停用脱水药物后病情加重,经长期、足量脱水剂、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发病6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及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l,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脑水肿严重,持续时间长,充分控制脑水肿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磁共振波谱(MRS)技术测量海洛因依赖者前额叶皮层与海马温度变化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 对18例处于戒断治疗期的海洛因依赖者和1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于静息态和视觉刺激(呈现海洛因相关图片)诱导渴求状态下进行单体素MRS扫描,测量前额叶皮质和双侧海马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化学位移值,通过修正后的温度-NAA化学位移方程,计算其脑温度.结果 海洛因依赖组静息态前额叶皮层脑温度较对照组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其脑温度值与吸食总量呈正相关(P<0.05);但比较静息态与视觉刺激态前额叶皮层及海马温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RS可无创性测量脑温度,脑温度的异常改变有助于探讨药物成瘾与渴求机制.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The injection of heroin mixtures poses difficult problems in some cases to both pathologist and toxicologist in evaluating the cause of death. Direct heroin toxicity, allergic or idiosyncratic reactions, and bacterial and mycotic infections are different complications that can be found in these cases. The mycotic profile (mycoflora) present in illicit heroin from street samples (sachets) has been studied. The profile was obtained after incubating the samples at pH5 in 2% and 3% agar-maltose media. Only two samples (nos. 24 and 26) yielded negative results. Twenty-seven taxa were isolated. Penicillium and Aspergillus were the genera most frequently found in the samples. Other genera, such as Cladosporium, Absidia, Rhizopus and Micelia sterilia were also detected. Most of the fungi isolated presented a high allergenic potential and were liable to result in allergic reactions connected with drug deaths. All the fungi found were commonly present in our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