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开胸技术在胸部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开胸技术有选择性地对胸部肿瘤患者施行胸科手术.其中,行肺楔形切除术7例,肺叶切除术29例,一侧全肺切除术6例,胸腺瘤摘除术3例,纵隔肿瘤摘除术9例,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2例,食管下段癌根治性切除手术6例.结果:全组均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治疗,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损伤小,开胸出血量少,疼痛不明显,术后住院时间短,肺功能及肩关节活动影响小,术后康复加快,明显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有选择地采用保护胸肌的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可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保留胸肌改良后外侧切口在胸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12例胸部疾病的患者施行剖胸手术时,采用保留胸肌的改良胸后外侧切口,于第4、第5或第6肋间径路完成手术。结果采用此切口避免切除或切断肋骨;避免大片胸壁肌肉切断;明显减轻术后胸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减少出血和输血;大大缩短开关胸时间。结论保留胸肌改良后外侧切口行普胸外科手术可获得满意手术效果,可以在开胸手术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用改良的左胸小切口食管肿瘤切除术治疗食管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46例食管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患者,为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左胸小切口食管癌切除术进行治疗,为对照组患者采用外侧切口食管癌切除术进行治疗,并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的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以及卧床的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用改良的左胸小切口食管肿瘤切除术治疗食管肿瘤的创伤性小,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几率较低,可促使患者在术后更快地恢复,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前外侧小切口开胸行贲门肿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经左胸第7肋间微创前外侧小切口开胸行贲门肿瘤手术16例。结果:13例贲门腺癌,2例鳞癌,1例贲门腺鳞癌,行近端胃大部和食管下段切除,残胃-食管弓下吻合术。全组患者无围术期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微创外侧小切口开胸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对相对早期的贲门癌是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外侧小切口开胸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胸外侧斜切口,切口长10~15cm,不切断胸壁肌肉,不切除或切断肋骨。牵开肌肉,显露肋骨,根据胸内病变位置确定肋间进胸实施手术。结果:本组96例,其中包括肺叶切除术、全肺切除术及肺大疱切除术、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开关胸时间、手术失血量,较常规开胸手术少,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及平均住院时间,和同期常规开胸手术无差别,出院时无明显术侧肩部及上肢活动受限。结论:胸外侧小切口开胸术损伤小,出血少,能达到手术显露要求,均能顺利完成目的手术,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切口瘢痕小,具有美容特点,减轻胸壁肌肉损伤致术后长期疼痛,无患侧肩及上肢功能障碍,能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腋下纵行小切口在胸外科的应用。方法 1994年至1999年171例经腋下纵行小切口手术的病人,其中自发性气胸、肺大泡61例,动脉导管未闭33例,结核球及肺良性肿瘤27例,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20例,结核空洞13例,支气管扩张症7例,其他10例。经腋下纵行小切口共行肺修补、肺大泡结扎术59例,肺叶切除术23例,肺楔行切除术21例,肺良性肿瘤摘除术6例,动脉导管结扎术33例,后纵隔肿瘤切除术20例,其他9例。结果 171例中5例经腋下纵行小切口术中探查后扩大或改变切口。腋下纵行小切口平均开胸出血量为96ml。59例肺修补、肺大泡手术的术后平均引流量176ml,平均住院时间5天。2例死亡。结论 腋下纵行小切口是治疗胸部疾病的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应掌握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在临床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后外侧小切口术较传统开胸手术的治疗优势。方法抽取29例肺癌患者行改良后外侧小切口术进行治疗,另抽取29例肺癌患者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开胸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关胸时间,术后引流量、带管时间、疼痛程度和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开胸时间、关胸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带管时间、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的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肺癌患者,使用改良后外侧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患者术后状态稳定、住院时间短且安全性强,合理正确的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可以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增加手术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改进后的非损伤肌肉小切口肺切除术在肺疾病外科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回顾分析改良非损伤肌肉小切口开胸肺切除术2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全部在改良非损伤肌肉小切口下完成手术,皮肤切口长度10-15cm,平均13.6厘米;手术时间75-225 min,平均148分钟;术中出血量100-500ml,平均245毫升,术中早期发生1例肋骨骨折。术后除1例老年肺减容术病人发生肺部感染,经呼吸机支持治疗2周后好转外,余21例无一例发生血胸、肺部感染和支气管胸膜瘘等并发症,术后疼痛较常规开胸肺切除术明显减轻,止痛药物用量明显减少,术后全部顺利恢复正常出院。结论改良非损伤肌肉小切口开胸肺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手术和麻醉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肺功能和上肢功能受损伤小等特点,值得在肺外科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保留胸肌的腋下垂直小切口在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施行肺叶切除术的73例患者,分为腋下垂直小切口组(40例)和传统后外侧切口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术后胸引管引流量、开始离床活动时间、止痛剂使用量、肺功能指标变化、住院天数等。结果与传统后外侧切口相比,微创腋下垂直小切口术后患者肺功能损伤小,离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切口疼痛明显减轻,止痛剂使用量小,患者满意度较高。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留置时间和术后胸管引流量无差异。结论腋下垂直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对患者创伤小、安全、术后疼痛轻、肺功能保护较好、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微创切口在胸部疾病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创开胸技术在胸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经验.方法:应用微创开胸切口行胸外科手术189例,手术入路包括前外侧小切口、后外侧小切口、腋下小切口.术式包括肺叶切除、肺楔形切除、纵隔肿瘤切除、肺大泡切除缝扎并胸膜固定术、脓胸廓清术等.结果:全组均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无严重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快.结论:微创开胸手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同时兼顾美观,疗效满意,只要适应症选择得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微创开胸技术在胸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微创入胸切口行心胸外科手术72例,其中经腋下小切口施行肺叶切除(包括楔型切除)17例,全肺切除肺癌根治性手术1例,肺大疱切除缝扎23例,脓胸廓清术6例,动脉导管结扎21例(其中经胸膜外径路5例);经胸腔镜辅助切口施行肺叶切除(包括楔型切除)l例,肺大疱切除缝扎2例,动脉导管结扎1例。结果:全组均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治疗,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损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减少,手术时间缩短,患者痛苦小,遗留疤痕较小,基本上不影响肌肉和关节功能,术后康复加快,明显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结论:微创开胸手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适用性广及住院手术费用减低等优点,同时兼顾美观,疗效满意,符合“微创”外科的新观点,只要适应症选择得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剖胸术后改良关胸方法的远期疼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改良与传统关闭胸腔方法在剖胸手术后对手术侧胸部及上腹部疼痛的影响.方法分析2000年5月~2002年8月剖胸手术病例92例,应用改良方法关闭胸腔,下位肋骨上钻孔与上位肋骨缝合,术后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方法,术后随访半年.结果此方法关闭胸腔无手术侧胸部及上腹部明显疼痛感.主要缺点是少数病例术后渗出多.结论用该方法关闭胸腔术后远期效果好,改善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胸段食管癌外科治疗32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326例胸段食管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1年1月间手术治疗326例胸段食管癌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食管胸上段32例、胸中段213例、胸下段81例。左颈、右胸、腹正中三切口食管胃左颈吻合79例,三切口食管结肠吻合术5例,左颈、左胸二切口食管胃左颈吻合156例,左开胸食管胃弓上吻合53例,左开胸食管胃弓下吻合33例。结果:手术病死率为1.23%(4/326),术后5年生存率为35.3%。结论:胸段食管癌应提倡食管次全切除加彻底淋巴结清扫,以提高术后生存率及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常规肺癌手术的最佳胸部切口方式。方法对自2006年1月~2007年1月期间农垦三亚医院肺癌手术患者11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切口分为前外侧切口(A)组与后外侧切口(B)组,比较两组术式的手术效果。结果A组病人平均开胸时间(12.1±3.8)min,平均关胸时问(19.5±2.2)min,分剐较B组缩短约8min和7min(P〈0.05);A组病人术后病人疼痛VAS评分5.5±3.1,明显低于B组病人(P〈0.05);A组病人术侧肩关节乃至上肢活动基本不受影响,B组病人术后肩关节活动受阻明显。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胸腔引流量、伤口感染、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胸部前外侧切口在常规的肺癌手术中较传统的后外侧切口优越,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入路方式,是微创手术概念的延伸。  相似文献   

15.
Yan S  Wu N  Xiong HC  Zheng QF  Lü C  Feng Y  Y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9):597-601
目的 通过保护后外侧剖胸切口双侧肋间神经,评估患者术后近期疼痛改善的幅度,并了解不同程度的保护对术后疼痛的改进作用.方法 自2006年10月10 日至2007年4月10日满足入选标准的患者共60例,均采用后外侧剖胸切口入胸.按照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研究要求,将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后外侧切口组(对照组,18例)、单侧肋间神经保护组(单侧组,20例)、双侧肋间神经保护组(双侧组,22例)3组.疼痛分级采用数字疼痛强度分级法.记录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及镇痛药物的用量.结果 双侧组术后2~7 d及术后1个月切口疼痛均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单侧组术后2、3、5、7 d切口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均P<0.05).双侧组胸管拔除后1 d较拔管前疼痛有明显缓解(P=0.020),单侧组及对照组疼痛缓解不明显(P值分别为0.091,0.768).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传统手术相比,保护切口双侧肋间神经可以明显减轻术后急性疼痛程度,尤以术后1个月时疼痛缓解最为明显.这种方法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方式食管癌手术的特点及对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134例经左胸单切口术(Ⅰ组)、右胸+上腹正中双切口术(Ⅱ组)及右胸、腹部和颈部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Ⅲ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Ⅰ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其他两组(P〈0.05),Ⅲ组术后恢复时间最长(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Ⅰ、Ⅱ、Ⅲ组依次递增明显(P〈0.05),三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三种手术方式各具特点,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及医院实际情况选择术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袁恺 《四川医学》2012,33(10):1760-1761
目的对比分析传统开胸术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胸外伤的疗效,从而为胸外伤的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进一步的指导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应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的32例胸外伤患者设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应用开胸手术治疗的30例胸外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等。结果观察组的手术用时短,术中出血少,术中输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无1例死亡,病死率明显低于开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胸外伤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明显优于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保证与传统胸部切口相同手术效果前提下,探索保留胸部肌肉的胸部小切口在肺叶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连续336例肺肿瘤随机分为胸部小切口组(184例)和传统切口组(152例).胸部小切口长度平均12.7cm,比较两组单肺叶切除手术病人的术中术后资料,包括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术后止痛药用量、术后离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主要并发症等。结果 胸部小切口组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传统切口组(P〈0.01),小切口组病人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及围术期死亡。结论 胸部小切口对胸部损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切口美观等优点。该切口能满足肺叶切除手术的需要,可作为肺肿瘤手术的常规切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