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局部使用氨甲环酸与重复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手术失血量的影响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在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间,兰溪市人民医院骨科收住的因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手术患者116例,其中男74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73.5岁。根据氨甲环酸使用情况分为2组:局部使用组(A组)共52例,重复静脉使用组(B组)共64例。收集病人基本资料和相关临床资料,对比2组患者手术围术期手术失血量、术后第1、3、7天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A组相比,B组患者术后第1、3、7天平均血红蛋白水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患者围术期输血量、输血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明显降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低分子肝素对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减少出血及预防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80例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低分子肝素组(实验组,40例)与低分子肝素组(对照组,40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例数、血红蛋白、血凝指标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的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凝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倾向,术后2周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氨甲环酸联合低分子肝素应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围手术期可有效减少出血量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中局部和静脉应用氨甲环酸两种方式对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以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局部注射组和静脉滴注组,各25例。局部注射组缝合深筋膜后于骨折端局部注射2 g氨甲环酸后关闭切口;静脉滴注组切皮前10~15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第1次给药3 h后再次静脉给予1 g氨甲环酸。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率以及术后1、3、5、7 d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及凝血功能指标,并于术后第1、7天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术后隐性失血、术后输血量、输血率局部注射组均少于静脉滴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7 d Hb、HCT值局部注射组高于静脉滴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7 d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值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7天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均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局部注射和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均能减少术后出血量、降低输血量,均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但局部注射对减少隐性失血量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联合云南白药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5-04—2017-05完成的6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联合应用氨甲环酸与云南白药,对照组单纯应用氨甲环酸。比较2组术中输血量、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以及术后1、4、7 d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结果观察组术中输血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4、7 d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2例肺炎,对照组出现2例肺炎、1例创面水肿、1例切口感染,对症处理后痊愈。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联合手术前后口服云南白药胶囊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的效果较单一应用氨甲环酸的治疗效果更优,能减少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水平的波动,更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氨甲环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符合标准纳入研究的126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术前术后使用氨甲环酸,64例)和对照组(不使用氨甲环酸,62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总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3d血红蛋白、术后30及90d死亡率、术后90d内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90d随访。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平均总失血量(1 365.7±856.8)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 899.6±989.7)mL(P0.05);试验组总失血量较对照组少(533.9±132.9)mL。试验组患者术后输血量及输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24hD-二聚体水平、术后30d及90d死亡率、DVT发生率等相似(P0.05)。结论氨甲环酸能够降低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量,而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氨甲环酸对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Asia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APFNA)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的作用及相关并发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期间北京市通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80例老年转子间骨折APFNA内固定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使用氨甲环酸组为观察组,不使用氨甲环酸组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共40例,其中男11例,女29例;年龄65~91岁,平均(76.15±7.55)岁。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切皮的同时应用1 g氨甲环酸加入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缓慢静滴。对照组患者共40例,其中男13例,女27例;年龄65~91岁,平均(76.28±7.57)岁。对照组患者在术中切皮的同时应用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缓慢静滴。观察两组患者性别、身高、体重、手术时间、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并在术后10d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明确有无血栓。结果总失血量:观察组平均为(681.29±148.04)mL,对照组平均为(973.85±186.50)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失血量:观察组平均为(529.79±56.10)mL,对照组平均为(817.35±92.89)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失血:观察组平均为(151.50±93.80)mL,对照组平均为(156.50±95.15)m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血栓形成的病例。输血情况:观察组有5例(12.50%)接受输血治疗,平均输血量1.40 U;对照组有13例(32.50%,13/40)接受输血治疗,平均2.55U。输血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平均输血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后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的很大比重,接近85%,应用氨甲环酸可以有效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APFNA内固定术后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其中隐性失血量可降低约35%,且并未显著增加DVT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不同途径应用氨甲环酸的止血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纳入自2016-12—2017-12行单侧TKA治疗的10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4例静脉应用氨甲环酸(静脉组),38例关节腔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局部组),36例不用氨甲环酸(空白组)。比较3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输血率、术后24 h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术后6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以及术后1、3、7 d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结果静脉组与局部组术后输血率低于空白组,静脉组术后输血率低于局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静脉组与局部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少于空白组,且静脉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少于局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静脉组与局部组术后24 h膝关节疼痛VAS评分低于空白组,术后1、3、7 d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高于空白组,术后6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侧TKA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术中出血,降低输血率,同时可减轻术后早期疼痛,对患者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康复具有积极意义,而且静脉应用较局部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的不同给药方法对减少PFNA内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隐性失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安吉县人民医院就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例,全部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用随机数字法让研究对象分为3组:26例单纯PFNA组(A组),27例静脉用药+PFNA组(B组),27例联合用药+PFNA组(C组)。比较3组患者PFNA内固定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各种失血量、输血情况、凝血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术前3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在各时间点上比较,C组高于B组,B组又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率的指标比较,C组低于B组,B组又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上3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术后1周下肢血管B超、胸部CT及观察临床症状了解血栓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结果显示在减少PFNA内固定股骨转子骨折隐性失血方面,TXA联合给药有良好优势,且并没有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结论在减少PFNA内固定股骨转子骨折隐性失血方面,TXA联合给药有良好优势,且并没有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时间对全髋关节置换(THA)术中及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单侧THA的患者125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25例,A组手术结束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B组分别于手术结束前10 min、术后7 h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C组术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D组术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7 h后再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E组为对照组,不给于氨甲环酸及其类似药物。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出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等血液学指标,比较5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差异。结果 5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失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围手术期最大血红蛋白减少值、术后绝对失血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5项数值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D组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最大血红蛋白减少值、术后绝对失血量分别为(272.9±46.7)ml、(27.8±3.8)g/L、(344.4±61.6)ml,均显著少(小)于A组、B组及E组(P0.05)。C组术后失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分别为(114.7±32.7)ml、(21.0±3.9)g/L,均显著少(小)于A组、B组及E组(P0.05)。结论术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7 h后再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在THA围手术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并夹闭引流管对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单髁置换术后患者出血量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4-01—2017-01行单髁置换术治疗的160例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观察组80例经引流管向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并夹闭引流管4 h,对照组80例同法注射氯化钠注射液20 ml并夹闭引流管4 h。结果对照组输血例数明显多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 d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观察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1个月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单髁置换术后经引流管向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并夹闭引流管4 h可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降低输血率,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下降幅度更小,同时不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大剂量氨甲环酸能否有效减少脊柱结核围手术期出血及相关不良事件。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行一期经椎间孔入路病灶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结核患者90例,随机分为小剂量氨甲环酸治疗组(小剂量组)、大剂量氨甲环酸治疗组(大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全身抗结核治疗2~3周后行一期经椎间孔入路病灶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小剂量组静脉泵注含1 mg/kg氨甲环酸的生理盐水50 mL,大剂量组泵注含15 mg/kg氨甲环酸的生理盐水50 mL,对照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均于术前30 min开始泵注。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术后引流量、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比容,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其他不良事件。结果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时间、术后出血量及输血量、手术前后凝血功能、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较小剂量组和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红细胞比容均高于小剂量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血管和神经损伤及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12个月,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生假关节形成,内固定物断裂、松动、脱落等情况。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病灶全部愈合,无复发。结论术前预防性应用大剂量氨甲环酸可降低脊柱结核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风险,且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LSS)患者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的安全性及其在降低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及输血量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6月,前瞻性随机双盲将巴中市通江新区医院收治的34例需行后路椎板切除椎间融合术的LSS患者分为2组。氨甲环酸组(18例)麻醉成功后一次性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100 mL∶1 g)1 g,手术结束前使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100 mL∶1 g)1 g局部冲洗创面;对照组(16例)麻醉成功后给予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记录2组患者围手术期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及输血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甲级愈合,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脑梗死等并发症。2组患者术前RBC、HCT、HGB、PT、APTT及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h、72 h氨甲环酸组患者RBC、HCT及HG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氨甲环酸组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及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对老年LSS患者的血液管理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减少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及输血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不同给药方式对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以及不良反应等各方面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接受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TXA不同给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术前2 h口服2 g TXA;对照组在切皮前5~10 min予以1 g TXA静脉输注,术后6 h予以1 g TXA静脉输注1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输血率、静脉血栓形成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术前和术后1、3 d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3 d的Hb及HCT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拔管时间、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静脉血栓形成和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口服...  相似文献   

14.
孙景东  龚泰芳  卢云  陈文  刘小涛  谢易 《骨科》2015,6(3):127-129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给予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A)术中及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我科收治的行单侧THA患者9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不给予氨甲环酸及同类药物;术前组于术前10 min及6h后分别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术中组于手术结束前10 min、术后6h分别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比较三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术后失血量、术后绝对失血量、血红蛋白含量值变化、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率.结果 三组患者术中、术后失血量和术后绝对失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最低;三组患者血红蛋白减少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组患者血红蛋白减少值最低;三组患者DVT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THA患者于术前10 min及6h后分别静脉滴注氨甲环酸能很好地减少术中及术后失血量.  相似文献   

15.
陈志祥  王传功 《中国骨伤》2020,33(11):1053-1057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及重建钛板重建外侧壁及股骨矩治疗Evans-JensenⅤ型转子间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分析自2013年10月至2016年3月采用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Evans-JensenⅤ型骨折患者30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16例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闭合复位组);14例行小切口切开重建钛板重建股骨矩及外侧壁PFNA内固定(切开复位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中(失血量、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后康复(手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性愈合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内固定断裂、退出、螺旋刀片切出),术后12个月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观察比较颈干角丢失度数。结果:3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所有患者骨折顺利愈合,切开复位组患者手术失血量、手术持续的时间均明显大于闭合复位组(P<0.05)。切开复位组患者手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性愈合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颈干角丢失度数均优于闭合复位组(P<0.05)。。结论:使用重建钛板对股骨矩及外侧壁进行复位和固定,PFNA髓内固定治疗Evans-JensenⅤ型的转子间骨折,能够恢复股骨矩及外侧壁对股骨头颈的支撑,有利于提高手术以后骨折断端及内固定的稳定性,减少单独采用PFNA治疗以后骨折断端移位、内固定松动、切出甚至断裂等风险。缩短老年患者卧床时间,减少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为Evans-Jensen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股骨髓腔注射氨甲环酸(TXA)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失血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选取我院收治的10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4)和观察组(n=54)。对照组在扩髓前静脉滴注TXA,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开髓后髓腔内注射TXA。比较两组手术中的输血量、输血率;隐性、显性及围术期总失血量;术前及术后5 d凝血指标;术后24 h引流量。 结果两组均随访2~6个月,统计随访期间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术中输血量、输血率、术后24 h引流量、隐性、显性及围术期总失血量[(0.31±0.09)U、11.11%、(198±101)ml、(528±157)ml、(375±103)ml、(892±232)ml]均少于对照组[(0.49±0.13)U、29.63%、(495±123)ml、(843±237)ml、(469±144)ml、(1 309±372)ml](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5 d APTT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APTT水平[(32.64±5.96)s]低于对照组[(37.52±6.17)s](P<0.05);术后5 d对照组的PT水平[(12.87±2.32)s]较术前升高[(15.49±2.82)s],且观察组[(12.87±2.32)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3 d的I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肺栓塞。 结论股骨髓腔注射TXA可有效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术围手术期失血量,且不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出血量和输血率的影响。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90例行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患者,分为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氨甲环酸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62~69(66.1±2.4)岁;对照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63~71(68.5±5.2)岁。记录术后48 h引流球中的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率和血细胞比容水平。影响围手术期出血量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5~28.3(22.8±7.9)个月。随访中,两组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氨甲环酸组患者术后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术后引流球中出血量为(110.0±52.1)ml,对照组为(123.0±64.5)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都未输血。。结论: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不能显著减少微创单髁置换患者术后的出血量。  相似文献   

18.
万全增  付宝光 《中国骨伤》2020,33(11):1058-1062
目的:探讨钛缆辅助固定结合加长Gamma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45例股骨转子下长段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为两组,采用钛缆辅助固定结合加长Gamma钉(观察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54.2±12.8)岁;单纯加长Gamma钉固定(对照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51.4±15.9)岁。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血红蛋白下降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3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率为79.1%(19/24),高于对照组的52.4%(11/21)(P<0.05)。两组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6、12个月的骨折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深部感染、内固定断裂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1例出现延迟愈合。。结论:加长Gamma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固定可靠,有限切开钛缆辅助固定可提高长段骨折复位率和固定强度,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局部应用对腰椎手术患者切口引流量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受腰椎后路开放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46例在手术切口关闭之前采用含氨甲环酸1.0 g(用100 mL生理盐水稀释)的混合液浸泡切口,对照组44例切口给予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浸泡。分别记录2组术后切口引流量、输血例数及输血量。术后第1、3、5天测定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术前3 h和术后3 h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术后5 ~ 7 d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6 h和48 h引流量分别为(25.8±12.2)mL和(18.5±9.6)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66.2±95.4)mL和(75.6±45.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输血例数分别为5例和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输血量为(1.3±0.4)U,少于对照组的(2.4±0.6)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未输血患者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前3 h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PT、APTT、D-二聚体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5 ~ 7 d,2组患者均未见DVT形成。结论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腰椎手术后切口引流量和输血量,但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联合重建锁定钛板治疗累及外侧壁的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35例累及外侧壁的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AO分型31-A3.3)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按是否重建外侧壁及内固定方式分为PFNA组(未重建外侧壁)、PFNA联合重建组(使用重建锁定钛板复位重建外侧壁联合PFNA内固定),通过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有无并发症及术后12个月时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脂肪液化发生。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4.4个月。所有骨折骨性愈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5例出现并发症,PFNA联合重建组1例出现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床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并发症、Harris评分PFNA联合重建组均优于PFN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联合重建锁定钛板治疗累及外侧壁的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虽然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较PFNA组多,手术创伤较PFNA大,但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髋关节功能等均优于PFNA组,能够有效地缩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减少卧床并发症及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