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BIS预测切皮心血管反应的可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指数 (BIS)能否预测切皮时心血管反应以及芬太尼对其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普外和妇科腹部手术病人 4 8例 ,随机分对照和芬太尼两组。以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和丙泊酚顺序麻醉诱导。插管后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切皮前 5分钟 ,芬太尼组静注芬太尼 2 μg/kg ,对照组静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切皮前后BIS、心率、收缩压 (SBP)变化及呼气末异氟醚浓度 (ISOET)。结果  (1)麻醉诱导后BIS明显下降 (P <0 0 1) ,静注芬太尼后 ,BIS由4 7 4降至 4 4 3(P <0 0 5 ) ,而注等体积生理盐水 ,BIS则无明显变化。切皮前至切皮后 15分钟 ,ISOET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而BIS值高于对照组。 (2 )BIS值与ISOET呈显著负相关 ,r =- 0 3395 8(P =0 0 0 1) ,而与SBP无相关性。 (3)切皮后 ,对照组心率明显增加 ,而芬太尼组无明显变化 ;SBP两组均较切皮前明显增加 ,但对照组增加幅度更明显。结论 BIS不能预测切皮时的心血管反应 ,芬太尼可显著减轻切皮时的心血管反应 ,而对BIS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颅脑手术病人不同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颅脑手术病人应用异丙酚镇静、芬太尼镇痛及异氟烷麻醉过程中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及电刺激-循环反应的变化及其在全麻深度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择期行颅脑手术病人20例,持续输注异丙酚0.25mg·kg-1·min-1,当异丙酚剂量达5mg/kg时停止输注。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行气管插管,异氟烷维持麻醉。分别于异丙酚剂量达2.5、3.0、3.5、4.0、4.5、5.0mg/kg、静脉注射芬太尼后2min及呼气末异氟烷浓度稳定于0.7、1.0、1.3MAC时给予病人一次强直电刺激(ETS)。记录ETS前后BIS、AEPI及循环反应的变化[包括血压、心率(HR)变化幅度(△SP、△DP、△HR)及其恢复50%、90%的时间(TBP50%、TBP90%、THR50%、THR90%)]。结果BIS、AEPI与镇静程度呈正相关。ETS后BIS、AEPI变化不明显,但SP、DP、HR高于ETS前(P<0.01)。随异丙酚剂量和异氟烷浓度的增加,△SP和△HR逐渐变小,TBP50%、TBP90%、THR50%、THR90%逐渐缩短(P<0.01)。结论BIS、AEPI与镇静深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不能反映镇痛;强直电刺激-循环反应的幅度可以反映镇痛,其中以△SP最直观。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时心率变异性分析中散点图分析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探讨散点图分析和BIS在监测麻醉深度时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ASA Ⅰ或Ⅱ级择期手术患者28例,测定手术前一天(T1)、麻醉诱导前(T2)、诱导插管(T3)、手术开始1h(T4)、苏醒时(T5)、术后1d (T6)6个时点各5 min的HR、MAP、散点图的短轴(SD1)、长轴(SD2)的变化以及T2~T5时BIS变化.结果 与T1时比较,T6时MAP、SD2明显下降(P<0.05).与T2时比较,T3时HR明显增快、MAP、SD2明显升高(P<0.01);T4、T5时MAP、SD2明显下降(P<0.05或P<0.01);T3~T5时BIS、SD1明显下降(P<0.01).结论 心率变异性非线性分析SD1能描述围术期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变化,与反应麻醉镇静程度的BIS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麻醉时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雷米芬太尼的量效关系.方法 择期额颞部开颅手术患者15例,先行靶控输注(TCI)阿泊酚,设定效应室靶浓度为3 μg/ml,维持PErCO2为35~45 mmHg,待达到丙泊酚靶浓度后开始TCI雷米芬太尼,设定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2、3、4、5、6、7、8ng/ml,雷米芬太尼达不同效应事浓度时给予50 mA、50 Hz、5 s强直电刺激,记录电刺激前后BP、HR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结果 随着雷米芬太尼效应室浓度的增加,BP逐渐降低,HR逐渐减慢(P<0.05或P<0.01);强直电刺激后BP升高幅度、HR加快幅度也逐渐降低(P<0.05或P<0.01).雷米芬太尼效应室浓度达(5.13±0.92)ng/ml时,强直电刺激后MAP升高幅度<5%,95%可信区间为3.33~6.93 ng/ml.与基础值比较,随着雷米芬太尼的效应室浓度逐渐增加,BIS逐渐降低(P<0.01),电刺激前后BIS无明显变化.结论 随雷米芬太尼效应室浓度的增加,镇痛强度逐渐增强,电刺激-循环反应逐渐减弱;雷米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大于(5.13±0.92)ng/ml时,95%可信区间为3.33~6.93ng/rnl,50 mA强直电刺激-循环反应变化小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手术中枕部与额部脑电双频指数(BIS)的相关性.方法 神经外科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10例,在同侧枕部和额部分别放置电极,取诱导前10min(T1)、切皮前10 min(T2),切皮后10min(T3),切开硬膜后10min(T4),切开硬膜后30~90min(T5)各时段BIS值进行分析.结果 枕部BIS值T1时明显低于额部(P<0.01),T2~T5时明显高于额部(P<0.01).麻醉前后枕部与额部BIS值具有正相关性(r2=0.954;P=0.000).结论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麻醉前后枕部与额部BIS值有明显差异,但同时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深度监测中反映迷走神经活动性的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指标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 择期行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的患者35例,ASA Ⅰ或Ⅱ级,测定麻醉诱导前(T0)、诱导插管(T1)、术中(T2)、停药后(T3)各5 min的HR、MAP、BIS、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高频(HF)和散点图短轴(SDl)变化.结果 T1时HR明显快于、MAP明显高于T0时(P<0.05或P<0.01);T2时HR明显慢于、MAP明显低于T0时(P<0.01);T3时HR明显快于、MAP明显高于T2时(P<0.01).T1~T3时RMSSD、HF、SD1和BIS明显低于T0时,且T2时降低更为明显,而T3时明显高于T2时(P<0.01).结论 反映迷走神经活动性的HRV指标RMSSD、HF、SD1与BIS在监测麻醉深度时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前痛阈和耐痛阈与气管插管和切皮诱发的应激反应强度的相关性.方法 拟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开腹手术(手术切口≥10 cm)的女性患者5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0~55岁.术前1 d测定痛阈和耐痛阈,并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评价患者术前的精神状态(状态焦虑指数和特质焦虑指数).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于入室后平静10 min时(基础状态)、气管插管前即刻、插管后2 min、切皮前即刻和切皮后2 min时记录MAP和HR,并于相应时点抽取动脉血样,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计算气管插管前后和切皮前后MAP、HR及血浆NE浓度的差值.术前状态焦虑指数、特质焦虑指数、痛阈、耐痛阈与气管插管前后、切皮前后MAP、HR及血浆NE浓度的差值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痛阈与气管插管前后和切皮前后MAP、HR及血浆NE浓度的差值无相关性(P>0.05);耐痛阈与气管插管前后和切皮前后MAP的差值(r=-0.766,r=-0.688,P<0.05)、HR的差值(r=-0.703,r=-0.638,P<0.05)及NE的差值(r=-0.781,r=-0.781,P<0.05)呈负相关;状态焦虑指数和特质焦虑指数与痛阈、耐痛阈以及气管插管前后和切皮前后MAP、HR及血浆NE浓度的差值无相关(P>0.05).结论 术前耐痛阈与气管插管和切皮诱发的应激反应强度呈负相关,痛阈与气管插管和切皮诱发的应激反应强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将硬膜外麻醉下妇科手术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在入手术室后麻醉前留置导尿,观察组在麻醉平面出现后留置导尿,监测两组病人留置导尿前后心率、血压,观察导尿时病人反应.结果观察组留置导尿前后心率、血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对照组留置导尿前后心率、血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对照组不适反应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提示麻醉后留置导尿可明显减轻妇科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
不同麻醉深度指标在全麻镇静和镇痛监测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和电刺激-循环反应在全麻镇静和镇痛监测中的价值。方法20例择期手术全麻病人,将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依次设定为1、2、3、4和5μg/ml,记录每一靶浓度下的BIS、SBP、DBP和HR值。维持意识消失时的效应室靶浓度,给予一次60mA强直电刺激,随后将雷米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依次设定为1、2、3、4和5ng/ml,达到每一靶浓度后给予一次同样电刺激,计算每次电刺激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值(△BIS、△SBP、△DBP和△HR)。结果丙泊酚靶浓度依次增加,BIS值依次减少(P<0.05),两者之间呈负相关(r=-0.789,P<0.01)。不同雷米芬太尼靶浓度时,电刺激均未引起BIS的变化,但引起SBP、DBP和HR增加(P<0.05或P<0.01)。随着雷米芬太尼靶浓度增加,△SBP、△DBP和△HR呈下降趋势。雷米芬太尼靶浓度与△SBP和△HR之间呈负相关(r=-0.386和-0.302,P<0.05)。结论BIS对镇静药浓度变化敏感,对疼痛刺激反应差,电刺激-循环反应能够灵敏地反映镇痛水平,所以麻醉深度监测应该针对不同成分进行多指标、多方法的综合监测。  相似文献   

10.
脑电双频指数用于婴儿七氟醚麻醉深度监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用于婴儿七氟醚麻醉深度监测的可行性.方法 拟行腹部手术的50例婴儿按月龄分为A组(0~6个月,34例)和B组(7~12个月,16例),均采用七氟醚全麻联合骶管阻滞.记录患儿基础、麻醉诱导、气管插管、不同稳态呼气末七氟醚浓度(CETSev,3.0%、2.4%、1.8%、1.2%)、咽反射恢复、拔除气管导管以及麻醉苏醒时的BIS、HR、SBP、DBP、PnC02和直肠温度.结果 两组患儿BIS在麻醉诱导后均显著降低,麻醉恢复期显著上升.A组BIS在不同CETSev、咽反射恢复、气管拔管及麻醉苏醒时均低于B组(P<0.05或P<0.01).麻醉苏醒时B组BIS恢复至基础水平,而A组患儿BIS仍低于基础时(P<0.01).两组患儿BIS均与CETSev负相关,B组相关性(r=0.675,P<0.01)高于A组(r=0.315,P<0.01).A组与CETSev相关的指标还有SBP(r=0.345,P<0.01)、DBP(r=0.463,P<0.01),B组与CETSev相关的指标还有DBP(r=0.428,P<0.01).结论 七氟醚全麻联合骶管阻滞下,6个月以下婴儿BIS与7~12个月婴儿明显不同.7~12个月婴儿BIS与麻醉深度相关性较好,优于DBP与麻醉深度的相关性;6个月以下婴儿BIS、SBP、DBP与麻醉深度的相关性类似.临床分析6月龄以下婴儿BIS监测须慎重.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