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肾病综合征的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志翔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1999,(2)
肾病综合征(NS)并发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尤其血栓形成,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是NS病人常见的致残和死亡的原因。本文综述NS的凝血系统、纤溶系统、血小板功能、血液粘滞度等方面的改变,以及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最后讨论了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及其治疗 相似文献
2.
3.
肾病综合征常存在高凝状态甚至血栓形成。严重影响预后。其发生机制复杂。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肾病综合征常存在高凝状态甚至血栓形成 ,严重影响预后 ,其发生机制复杂 ,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黄芪改善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樊瑞芬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2(11):672-673
多种因素导致肾病综合征患者存在着血液高凝状态 ,其在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变化。黄芪是具广泛药理活性的中药。本文观察了黄芪对肾综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以改善肾综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 ,提高临床疗效 ,旨在探讨其对肾综的治疗机制。资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 5 6例原发性肾综患者 ,均符合肾综的诊断标准[1] ,并排除了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其中 :男 34例 ,女 2 2例 ;年龄 15岁~ 5 8岁 ,平均 38.2岁。 5 6例肾综患者随机分成 2组 ,各组间年龄、性别、病程等均较匹配。2 治疗方法 对照组 (2 0例 )采用常规激素治疗 ;治… 相似文献
6.
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肾病综合征 (nephroticsyndrome,NS)存在高凝状态已得到了公认 ,并认为高凝状态的存在是影响该病治疗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1] 。继发性高凝血症不仅是NS并发血栓疾病的主要原因 ,也是肾小球疾病发展和恶化的重要原因。本文就NS高凝状态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肾小球局部血管内皮的损伤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兼有抗凝和促凝两种特性 ,在内皮细胞保持完整的情况下 ,以抗凝为主 ,当内皮细胞受到损伤时反而起促凝作用。NS的发病与免疫因素有关 ,循环免疫复合物或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中 ,激活一系列免疫反应损伤肾小球… 相似文献
7.
银杏黄酮甙与抵克立得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成药银杏黄酮甙片和抵克立得片(Ticlid)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高凝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将64例PNS患者随机分成3组,3组均在同时采用标准疗程的泼尼松治疗的基础上。A组(20例)不另加药作为对照组;B组(22例)加银杏黄酮甙片口服治疗;C组(22例)加抵克立得片口服治疗。观察有关凝血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B、C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下降(P<0.01);凝血指标中FIB有显著下降(P<0.05),但PT、TT、APTT均无明显变化(P>0.05);A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在治疗过程中,A组有2例(占2/20)发生肾静脉血栓形成,而B、C组则无此合并症者。结论:银杏黄酮甙片和抵克立得治疗PNS高凝状态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全血粘度,改善微循环,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9.
蛋白尿加重糖尿病肾病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与蛋白尿的关系。方法 :5 7例糖尿病肾病患者 ,以 2 4h尿蛋白定量分为高 (H)、中 (M )和低 (L)三组。并对其中 17例实施 8个月的华法令治疗。系统检测凝血、纤溶及肾功能指标。结果 :伴随尿蛋白量增多 ,凝血活性进一步亢进 ;但华法令改善高凝状态后 ,尿蛋白并无改善。结论 :血液高凝状态伴随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出现而形成 ,并因此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膜性肾病(MN)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价值,对预防及治疗MN血栓形成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经肾脏活检确诊的61例MN患者和36例微小病变(MC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MN和MCD患者按血清白蛋白(Alb)水平(20 g/L或20~30 g/L)共分为四个亚组。主要观察TEG参数包括反应时间(R时间)、α角、最大振幅(MA)和凝血指数(CI),对MN和MCD四个亚组的TEG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线性回归分析表明MN患者TEG参数与Alb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患者亚组比较,正常对照组R时间明显高于MN亚组,但与MCD亚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NS患者(MCD和MN)的α角、MA和CI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MN患者比正常人和MCD患者更可能存在高凝状态。特别是对于严重低白蛋白血症的MN患者,应加强预防高凝状态。TEG可全面、准确地评估MN患者的高凝状态,相对于常规凝血试验更为敏感,对于MN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丹参粉针合泼尼松治疗肾病综合征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肾内科的常见病,该病常存在高凝状态,如血脂增高、血黏度增高、凝血时间缩短、甚至静脉血栓形成等,均严重地影响该病的疗效及预后.从1998年1月~2004年12月,笔者对我院的76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2.
川芎嗪治疗肾病综合征静脉血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患者常有高凝状态,在激素和/或强利尿剂治疗下,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我科用川芎嗪加右旋糖苷40,配合以50%硫酸镁局部湿敷治疗NS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肾病综合征合并肾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及抗栓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病综合征患者具有明显的高凝倾向,肾静脉血栓形成是其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文中阐述了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凝状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对肾静脉血栓的抗栓治疗也做了详尽的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中药三七注射液对显性糖尿病肾病并高凝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显性糖尿病肾病并血液高凝状态的疗效。方法:60例显性糖尿病肾病并高凝状态患者随机分为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组(治疗组)和丹参注射液对照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比观察了两组的总疗效及高凝状态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可显著降低尿蛋白、提高血浆白蛋白、增加尿量,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治疗组的利尿作用更明显(P<0.05)。无论治疗组或对照组均可明显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多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意义,治疗组及对照组疗后相比较,治疗组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时间的作用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可提高显性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明显地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6.
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进展刘刚综述王海燕审校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的一种常见病理类型。但是,目前IMN的病因、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其临床发展快慢不一,其中约25%的患者临床表现可自缓解,还有20%~40%的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栓形成的外科治疗特点。方法从笔者所在单位收治的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栓形成的患者中选取4例血栓形成部位罕见、治疗难度大的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基础上发生下腔静脉血栓形成;1例腹主动脉急性血栓形成伴下肢动脉栓塞导致下肢坏疽行高位截肢;1例股动脉支架内反复血栓形成导致下肢坏疽行高位截肢;1例人工血管及下肢动脉支架内短时间内血栓形成,经干细胞移植后下肢缺血得到缓解。结论在血栓形成的诊治过程中提高对肾病综合征的认识,针对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凝状态在围手术期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以及充分认识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栓形成抗凝治疗的特殊性,可能会降低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提高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栓形成的外科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参芎注射液联合黄芪对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疗效.方法 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2)和对照组(n=20).2组均给予一般对症治疗及泼尼松治疗,不用任何抗凝血药物.治疗组同时给予参芎注射液200 ml联合黄芪注射液30 ml加入250 ml 10%葡萄糖中静脉滴注,1次/d,15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80 mg,1次/d,共15 d.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红细胞变形指数.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和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和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升高(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参芎注射液联合黄芪能改善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凝状态,改善微循环,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预防肾病综合征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并缓慢静脉滴注,疗程均为2周.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及纤维蛋白原的检验结果以及尿蛋白定量.结果 试验组患者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P<0.05),尿蛋白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例.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预防肾病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凝血功能和降低纤维蛋白原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