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藻酸钙为载体的可注射组织工程骨行隆鼻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目的:研究可注射组织工程骨做为隆鼻术植入材料的可行性。方法:从兔髂骨中获取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将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与25g/L藻酸钠溶胶混合形成藻酸钠/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物,取其2mL与0.17g硫酸钙粉末混合均匀,注射于新西兰兔鼻背部骨膜下,观察成骨情况。结果:藻酸钙/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物植入兔鼻背部皮下4周后有类软骨样组织形成,8周时有骨小梁、骨髓腔等骨组织结构。结论:以藻酸钙为载体的可注射性组织工程骨可用于隆鼻术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2.
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修复颅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应用同种异体兔成骨细胞研究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取4周龄新西兰幼兔的颅骨组织,应用胰酶及Ⅰ型胶原酶消化,经分离、培养而获得的成骨细胞种植到可降解聚合物(PLGA)泡沫材料上,体外培养1周后,将两者的复合体移植到兔颅骨缺损区域,细胞接种浓度为4×1010个/L.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进行大体、X线、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以缺损区单纯植入泡沫材料或单纯种植成骨细胞为对照组.结果成骨细胞-支架复合体组颅骨缺损修复明显,两对照组颅骨缺损无明显修复.术后12周,对各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图像分析,其中实验组灰度值为92.6,单纯泡沫材料组与单纯种植成骨细胞组灰度值分别为131.7及119.3.结论本实验构建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具有较强的颅骨缺损修复能力,PLGA泡沫材料是成骨细胞较适宜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物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方法。方法采用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CPC复合物作为支架材料,将rh—BMP与CPC液相混合,再与兔骨膜成骨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复合培养,制成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将人工骨移植到兔骶棘肌肌袋内,于术后4、8、12周进行Masson三色法组织学观察、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观察其骨化及血管化情况。再将兔的桡骨制成骨缺损模型,用组织工程人工骨进行修复,于术后4、8、12周摄X线片检查、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肌袋内成骨实验,除4周时A组与B组的新骨形成面积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时间段两组的新生骨面积及新生血管面积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修复骨缺损实验,A组新骨形成的速度、质量均明显优于B组。结论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CPC复合物是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有利于组织工程骨快速完成骨化及血管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多孔磷酸钙人工骨(porous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PCPC)与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复合后体外的缓释作用及其对兔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物理吸附法将rhBMP-2(0.4mg)溶液吸附至PCPC中,制备成PCPC/rhBMP-2复合材料。冻干后,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材料内部形态。以包覆壳聚糖的PCPC/rhBMP-2为实验组,单纯PCPC/rhBMP-2为对照组,测试在模拟体液中的rhBMP-2缓释行为。取新西兰大白兔12只,股骨远端制成直径4.2mm,深5.0mm的骨缺损模型。将包覆壳聚糖的PCPC/rhBMP-2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作为实验组,以植入单纯PCPC作为对照组。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于4周和8周取材行X线片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扫描电镜显示PCPC/rhBMP-2复合材料孔隙中吸附了大量的rhBMP-2。rhBMP-2体外缓释:对照组rhBMP-2于150h基本全部释放;实验组rhBMP-2于350h缓释量约达99%,较对照组慢。动物实验:动物术后切口无感染,于4周行动自如。X线片示术后4周对照组骨缺损区材料清晰,实验组骨缺损区密度大部分接近宿主骨,材料模糊;8周对照组材料边缘较术后4周模糊,实验组骨缺损区密度已基本接近宿主骨。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对照组可见少量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实验组可见成熟骨组织和骨髓腔,新生骨逐渐取代材料;8周对照组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少量新生骨并向材料内长入,实验组可见成熟骨小梁和骨髓组织。结论PCPC是rhBMP-2较理想的载体材料,复合后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作用,可作为一种新型复合人工骨修复骨缺损,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复合骨折血肿人工骨的成骨能力。方法选取骨骼成熟的健康成年新西兰兔共48只,完全随机(随机数法)分为A、B、C、D组,每组12只。手术造成髂骨骨折,形成骨折块。A组将β-TCP支架置于骨折块外侧,于术后第4天取出附有血肿的支架材料植入对侧背阔肌下;B组造成骨折后缝合伤口,并直接将β-TCP支架植入背阔肌下;C组在骨折后缝合切口,4 d后再次切开,将骨折块植入背阔肌下;D组在造成骨折后直接取下骨折块植入背阔肌下。4周和8周后分批处死动物进行病理观察,定量分析新骨形成量。结果第4周,A组新生骨组织面积分数高于B、D组,但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时,A组新生骨组织面积分数仍高于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新生骨的面积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D组术后第4、8周新生骨组织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骨复合骨折血肿的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其成骨能力,可以形成成骨能力优于自体髂骨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骨移植后兔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对移植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探讨以生物衍生材料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组织工程骨以兔骨膜来源的成骨细胞为种子细胞,经抗原自消化、部分脱钙、冻干后的异体骨为支架材料于体外构建。将健康新西兰白兔48只制成1cm长桡骨缺损模型后,随机分成A~D4组,每组12只,分别用部分脱钙冻干骨(partial demineralized freeze—dried bone,PDFDB)、组织工程骨、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植入兔桡骨节段性缺损。术后1、2、4周取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种材料移植早期兔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通过常规组织学检测观察2、4、8、12周时4种材料的成骨作用。结果B组术后2周材料孔隙内有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可见骨、软骨混合性新生物形成,周边分布有破骨细胞,部分网架呈蚕食状被破坏吸收。术后4周,形成的新生骨过渡为编织骨。A、B组材料植入后1、2周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4周CD4^+T细胞较术前轻度偏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术后CD4^+和CD8^+T细胞升高不明显(P〉0.05)。D组术后1、2、4周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较术前及其他各组同期均明显增高(P〈..05)。结论PDFDB为支架材料构建的细胞一材料复合物移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高,但不影响其良好的修复骨缺损能力,生物衍生骨可作为支架材料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7.
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在体内外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在体外与兔成骨细胞复合培养作实验组,以脱钙骨/聚乳酸人工骨作对照,行MTT法、组织学和扫描电镜检测,观察成骨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生长和增殖情况;将同种异体成骨细胞—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复合植入体内,观察机体对细胞与材料的排斥反应。结果:肌法显示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在材料表面不断增殖;组织学及电镜显示,在体外细胞于材料表面及孔隙中附着、生长良好,存在接触抑制现象;细胞与材料复合植入体内,珍珠层/聚乳酸组的炎性反应明显比对照组轻。结论: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在体内外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异位成骨材料修复新西兰兔桡骨干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13只新西兰白兔(4周龄,体质量1.5 kg)作为实验动物。取新西兰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2周后予碱性磷酸酶染色确认其成骨活性。取诱导后的间充质干细胞悬液与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共培养,3天后植入4只新西兰白兔股骨骨膜旁。于植入后第8周收取异位成骨材料,行骨组织切片检查。取8只新西兰兔,制作桡骨干骨缺损动物模型,并将其均分为实验组(4只)和对照组(4只),分别植入异位成骨材料和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修复骨缺损,于术后4、8、12周行手术侧X线摄片,术后12周取修复处骨,行组织切片检查。结果异位成骨植入第8周见植入物成骨完整,获取的成骨材料组织切片显示与股骨干骨细胞结构相似。骨缺损修复动物实验术后X线摄片显示,实验组修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12周修复处骨组织切片显示,实验组新生骨与周边骨组织边界消失,融合度好,骨小梁密度高,新生血管较多。结论异位成骨材料可用于兔桡骨干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9.
复合型完全脱蛋白骨复合成骨细胞体内成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合型完全脱蛋白骨 (CFDB)作为成骨细胞支架材料体内植入的成骨作用。方法 将CFDB与人胚骨膜成骨细胞体外复合培养 1周后植入裸鼠体内 ,于术后 4周及 8周取出材料行ALP活性及常规组织学检查 ,了解其成骨作用。结果 CFDB复合成骨细胞体内植入 8周时ALP活性比 4周时强 ,并比单纯植入的材料强得多 ;实验侧 4周见有软骨形成 ,8周时有编织骨形成 ,并见有髓腔 ,且软骨或新骨形成增多 ,而对照侧未见软骨或骨形成。结论 CFDB复合成骨细胞体内植入后能形成软骨或骨 ,并随植入时间的延长 ,软骨或新骨形成增多 ;CFDB可用于成骨细胞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0.
复合型完全脱蛋白骨复合成骨细胞体内成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复合型完全脱蛋白骨(CFDB)作为成骨细胞支架材料体内植入的成骨作用。方法:将CFDB与人胚骨膜成骨细胞体外复合培养1周后植入裸鼠体内,于术后4周及8周取出材料行ALP活性及常规组织学检查,了解其成骨作用。结果:CFDB复合成骨细胞体内植入8周时ALP活性比4周时强,并比单纯植入的材料强得多;实验侧4周见有软骨形成,8周时有编织骨形成,并见有髓腔,且软骨或新骨形成增多,而对照侧未见软骨或骨形成。结论:CFDB复合成骨细胞体内植入后能形成软骨或骨,并随植入时间的延长,软骨或新形成增多;CFDB可用于成骨细胞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以珊瑚转化羟基磷灰石(CHA)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寻找最佳支架材料,为组织工程研究开辟新的途径。方法 取4周龄兔骨髓,分离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胰酶消化后离心收集细胞,接种至高温灭菌的CHA材料,无菌条件下植入8只裸鼠皮下组织中,对照组为同体单纯植入CHA,分别于6、8周取材,行大体观察、X线摄征及组织学染色,观察新骨形成情况。结果 实验组6周时大体标本浅红色,X线片有较高密度阻射影像,组织学检查可见有新骨形成,8周时大体标本呈红色,质硬,X线阻射影像密度更高,镜下可见大量新骨形成并相互连接成骨小梁样结构。骨细胞位于陷窝中,对照组8周大体标本均为白色,周围软组织包裹,X线片仅见CHA阻射影。组织学检查无新骨形成,为大量纤维组织长入CHA孔洞内。结论 CHA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polylactic acid,nHAC/PLA)复合后形成的活性nHAC/PLA(active nHAC/PLA,AnHAC/PLA)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的效果。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8只,体重2.0~2.5kg。制备直径为15mm的颅骨全层缺损模型,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阳性对照组:缺损区植入自体髂骨;空白对照组: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阴性对照组:缺损区植入nHAC/PLA;实验组:缺损区植入AnHAC/PLA,每块AnHAC/PLA上平均吸附rhBMP-21.431mg。术后8、16周通过比较颅骨缺损区X线阻射面积占总缺损面积百分比、HE染色和Masson's三色法染色观察颅骨极限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术后8、16周,各组颅骨缺损区X线阻射程度,阳性对照组分别为67.21%±2.06%、86.48%±1.73%,空白对照组分别为5.84%±1.92%、9.48%±2.72%,阴性对照组分别为19.13%±2.51%、35.67%±3.28%,实验组分别为58.84%±2.55%、85.61%±3.36%。其中除16周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8、16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阳性对照组骨缺损区16周骨小梁较8周增宽,被大量骨组织充填;空白对照组8、16周骨缺损区均被纤维组织充填,无新骨生成;阴性对照16周骨缺损区为剩余材料与纤维组织充填,周边新骨较8周形成增多;实验组8周材料植入区为新生骨替代,16周新生骨呈板层状,缺损区材料残留较少,且周围可见较多成骨细胞。结论nHAC/PLA是rhBMP-2的良好载体,两者复合后制备的AnHAC/PLA具有良好骨形成能力,有望应用于临床上修复较大型骨缺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生物衍生骨与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 MSCs)复合修复山羊胫骨缺损的血管化过程,了解其修复长段管状负重骨缺损的血管化情况. 方法制备生物衍生骨作为支架材料,培养、诱导MSCs作为种子细胞,二者在体外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20只山羊双侧胫骨中段制备成20 mm长的骨-骨膜缺损模型,采取自身左右侧对照,实验侧(右侧)缺损处植入组织工程骨,对照侧(左侧)植入单纯支架材料,采用钢板内固定.术后2、4、6及8周用墨汁灌注透明标本及血管面积图像分析方法观察血管化过程,组织学观察血管形成及成骨情况. 结果术后2、4周,实验侧血管形成较对照侧少(P<0.05);术后8周,两侧均完全血管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侧于术后6、8周新骨形成逐渐增加,材料降解吸收较对照组快;对照侧术后8周材料孔隙内仍无明显新骨形成. 结论生物衍生骨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能够较快发生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成骨能力较单纯支架材料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纳米磷酸钙/氧化锆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体内降解特性,为进一步构建组织工程化纳米人工骨提供研究依据。方法制作兔股部肌袋,将灭菌的纳米磷酸钙/氧化锆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植入肌袋内,在植入4周、8周、12周、16周时取材通过大体、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材料降解情况,同时将材料取出后煅烧,测量残余无机物含量,判断降解的量,同时进行X线衍射实验,测量残余材料的组成。结果材料植入8周内降解较慢,生物力学强度减低不明显,12周时降解加速,材料强度明显减低,16周时新骨形成明显,降解残余材料分布于新形成的骨组织内部,X线衍射发现12周时材料内有羟基磷灰石成分出现,提示有新骨形成,16周时羟基磷灰石成分明显增多。结论纳米磷酸钙/氧化锆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较好的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具有诱导成骨作用,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5.
组织工程颅骨缺损修复过程中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组织工程骨修复SD大鼠颅骨极量骨缺损,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骨修复过程中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与陶瓷支架的关系。方法 1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取左侧腔、股骨骨髓,体外诱导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实验组将已分化的成骨细胞与含孔磷酸钙陶瓷复合用于修复大鼠自体颅骨极量骨缺损;对照组颅骨缺损处仅置入无细胞的陶瓷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16、20、24及28周每组各处死1只动物取材,制成脱钙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与陶瓷残余支架的关系。结果 实验组动物颅骨修复12周前成骨细胞或成骨细胞样细胞毗邻新生小血管、血管内皮细胞存在,16周后成骨细胞转变为骨细胞,并围绕血管被包埋于骨基质及胶原纤维中;陶瓷残余与新生骨间有一条明显的钙化沉积带,大量胶原纤维已伸入到陶瓷支架的纳米级结构中。对照组陶瓷中央部位有大量小血管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其周围多为幼稚成纤维细胞,无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依附关系。结论 新型含孔磷酸钙陶瓷作为组织工程细胞支架,其间的纳米级结构有利于骨的再生和血管形成;未见来源于植骨床血管的内皮细胞衍变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16.
成骨细胞与生物衍生支架材料相互作用的基因表达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组织工程骨体外构建过程中,成骨细胞与生物衍生骨相互作用的基因表达。方法用人胚骨膜来源的成骨细胞与生物衍生骨体外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骨。培养2、4、6、8和10d,分别提取总RNA,经逆转录成cDNA。用荧光及TaqMan探针行实时定量PCR,分别扩增成骨细胞特异转录因子(Cbfa1)、成骨细胞特异基因(Osterix)、型胶原、骨钙素(osteocalcin,OC)和整合素α5和β1(Integrinα5andβ1),读取扩增循环数(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单纯培养的成骨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Cbfa1与Osterix变化一致,其中实验组Osterix在2d和8d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型胶原与OC的表达变化一致,实验组除10d时,其余各时间段型胶原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ntgerin的表达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在培养最初的2d,实验组Integrinβ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成骨细胞与生物衍生材料复合后,重要基因可持续正常表达。作为支架材料,生物衍生骨在保持成骨细胞性状、诱导及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方面有明显优越性;它不仅对细胞顺利进入增殖状态无影响,而且为细胞增殖提供广阔而有效的空间。成骨细胞最终可良好分化,充分发挥成骨功能,并有利于成骨细胞黏附,黏附行为贯穿细胞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整个过程,而并非局限于开始阶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鼠BMSCs来源的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复合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植入大鼠桡骨缺损处的成骨作用和成血管作用。方法取分离培养至第3代的SD大鼠BMSCs行成骨和成内皮细胞诱导并鉴定。分别将内皮细胞(A组)、成骨细胞(B组)、混合细胞(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比例为1∶1,C组)均匀滴加于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上制备3组细胞-支架复合物,MTT检测支架内细胞增殖活性。取2月龄雄性SD大鼠30只,制作大鼠桡骨5 mm长缺损模型并分别植入3组细胞-支架复合物(n=10)。术后4、8、12周分别取移植物行HE染色观察,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RT-PCR法检测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rin,OPG)mRNA表达。结果 BMSCs成骨诱导7 d后ALP染色可见细胞质内蓝染颗粒,细胞核呈红染;内皮细胞诱导14 d后,CD3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见细胞内棕色颗粒。MTT检测示3组细胞活性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HE染色示,术后12周A组未见明显类骨质形成,而有较密集的微血管结构及较多纤维组织形成;B、C组可见均质的类骨质,呈条索状和岛状分布,可见大量成骨样细胞存在。术后各时间点A、C组微血管密度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术后12周微血管密度高于C组(P<0.05),其余2个时间点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3个时间点OPN和OPG mRNA表达水平均较低,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分别于术后8、12周OPN mRNA表达达峰值,4周时OPG mRNA表达达峰值。结论 BMSCs来源的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按1∶1比例共培养于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作为组织工程骨移植物,可以促进大鼠桡骨缺损部位骨的形成和血管化,促进骨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18.
成骨细胞与生物衍生材料联合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0,他引:13  
目的:探讨冻干脱钙骨基质(FDBM)作为组织工程骨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取兔颅骨外膜的成骨细胞,经传代培养后作为种子细胞与FDBM于体外联合培养,通过对复合物相差显微镜、光镜及扫描电镜等观察,了解细胞在材料中的生长情况。结果:经系统处理后的FDBM呈现不规则的网-孔结构,其孔隙直径为100-400μm ,孔隙率为70%。体外复合培养8小时,成骨细胞即开始贴附于FDBM网架上;复合培养7天,分布于支架材料上的成骨细胞迅速分化增殖,分泌细胞外基质并形成钙结节。结论:FDBM可作为构建组织工程骨的一种较好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自体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复合珊瑚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犬颅骨标准缺损.方法 体外扩增培养、成骨诱导Beagle犬ADSCs,将第2代细胞接种在珊瑚支架上共同培养.制造实验犬双侧颅骨全层标准缺损(20 mm×20 mm),一侧以细胞材料复合物修复作为实验组(n=7),另一侧以单纯珊瑚材料修复作为对照组(n=7).术后24周分别通过影像学、大体形态观察、生物力学检测、组织学方法检测颅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 成骨诱导的犬ADSCs体外呈现成骨特性,在珊瑚支架上生长良好.3D-CT重建显示术后12周实验组有新生骨痂形成,对照组材料大部分降解;24周时实验组为骨性愈合,对照组为骨不连.24周时实验组缺损修复百分比为(84.19±6.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4 ±18.82)%(P<0.01).大体观察见实验组由新生骨痂修复缺损,对照组缺损边缘可见少量骨痂形成,主要为软组织充填;24周生物力学检测修复组织能耐受的最大压力载荷,实验组为(73.45±17.26)N,为犬顶骨最大压力负荷(104.27±22.71)N的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为软组织无法完成上述检测.HE染色见实验组有较多成熟骨呈骨性愈合,对照组为纤维性愈合.结论 自体成骨诱导的ADSCs复合珊瑚形成的组织工程化骨可修复犬颅骨标准缺损.  相似文献   

20.
Repair of mandible defect with tissue engineering bone in rabbit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 Z  Li ZB 《ANZ journal of surgery》2005,75(11):1017-1021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issue engineering bone composed of bone marrow-derived osteoblasts and demineralized bone in repairing mandible defect. METHODS: Bone marrow-derived osteoblasts of 20 rabbits were cultured and seeded into scaffold of allogeneic demineralized bone to construct tissue engineering bone graft in vitro, which was used to repair the 10 x 5-mm bone defect made in the same rabbit mandible edge. Implant of demineralized bone alone was as the control. Rabbits were killed according to the schedule: five after 2 weeks, five after 4 weeks, five after 8 weeks, five after 12 weeks, and the implants were harvested for gross, radiographic, and histological observation. RESULTS: New bone formation at the margin region of defect and osteogenesis at the centre were observed in the implant of tissue engineering bone, and the bone formation pattern included osteogenesis, osteoconduction, and osteoinduction. In the implant of demineralized bone alone, the major bone formation pattern was 'creeping substitute'. CONCLUSIONS: The tissue engineering bone graft constructed by autogenous bone marrow-derived osteoblasts and allogeneic demineralized bone was better than demineralized bone alone in bone formation capability, which might be an ideal graft for bone defect repai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