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介绍日本良导络植物神经学会会长武重千冬,有关参与产生针麻醉镇痛的突触及其传递物质,以及针麻镇痛效应的产生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3.
针刺麻醉对甲状腺手术区域镇痛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合谷、内关穴位后在颈部区域产生镇痛的外周神经机制。方法:选择20名甲状腺疾病患者,志愿接受针刺麻醉,刺激双侧合谷、内关,刺激方式为连续波、刺激电压为6~8 V、频率为10~20 Hz,在刺激40 min后开始手术。在电针刺激前、刺激后10 min、20 min、30 min,监测耳大神经的潜伏期、传导速度、波峰幅度等电生理功能变化,同时测定痛觉变化。结果:电针刺激合谷、内关10 min、20 min、30 min后,痛觉明显降低(P<0.01),耳大神经潜伏期缩短、传导速度加快、波峰幅度增高,较刺激前有明显变化(P<0.01)。结论:①针刺合谷、内关在颈部区域可以产生较好的镇痛作用;②针刺合谷、内关可以引起支配颈部区域的神经电生理改变,表现为兴奋性增高;③支配合谷、内关穴位与颈部区域的神经可能属于同源神经。 相似文献
4.
本文查阅了10年来中文数据库中所报道的有关针刺在手术中麻醉镇痛的研究文献,从针刺镇痛在围手术期的介入时机、选穴和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刺激时间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针对目前针刺在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剖析,总结认为针刺在围手术期麻醉镇痛方面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本文旨在为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麻醉在痔疮手术中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痔疮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麻醉。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肉松弛度评分、疼痛评分、术中追加药物麻醉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刺麻醉应用于痔疮手术治疗过程中麻醉效果满意,可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术中追加药物麻醉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8.
大鼠中枢P物质含量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正> 已知 P 物质(SP)在痛觉调制中,具有双重作用:鞘内注射 SP 拮抗剂可对抗 SP 引起的痛阈下降,将 SP 注入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可出现镇痛作用。其镇痛效应可能是通过释放脑啡肽而实现的。以往的研究多应用脑室(或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腔、肌肉以及鞘内注射或微电泳导入 SP 或 SP 抗体等方法,观察痛阈及神经元电位的变化。但在电针时,动物不同脑区和脊髓 SP 含量的变化有何不同,已有报道。为了进一步探讨中枢 P 物质与针刺镇痛的关系,本工作从三个方面进行观察:一是电针时大鼠海马、下丘脑、纹状体和脊髓内SP 免疫活动物质(Ir-SP)含量的变化;二是电针强度和频率对 Ir-SP 含量的影响;同时还观察了阿片受体和5-羟色胺(5-HT)受体在电针引起不同脑区 Ir-SP 含量变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麻醉镇痛分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1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其中因产程中不同原因行剖宫产43例,故最终试验人数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3例。在宫口开3cm时,对照组产妇无特殊用药及其他干预措施,观察组产妇宫口开3 cm时给予针刺麻醉镇痛,取穴(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并接电针持续进行穴位刺激。根据数字疼痛分级(NPIS)标准判定镇痛前后不同阶段疼痛评分,观察两组产妇宫口扩张速度、第二产程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NPIS评分低于镇痛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宫颈扩张速度、第二产程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针刺镇痛分娩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且有促进产妇宫口扩张及缩短第二产程时间,对新生儿质量无影响,对母婴无任何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麻醉复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对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以及对术中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甲状腺切除手术的病人,年龄35~66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单纯颈丛神经阻滞组(Ⅰ组),颈丛复合针刺麻醉组(Ⅱ组)。Ⅰ组单纯施颈丛麻醉,Ⅱ组同时配合针刺双合谷、内关。对比两组呼吸抑制程度。结果:Ⅱ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呼吸抑制程度轻微。Ⅰ组术中SBP、DBP、HR均较麻醉前上升,血氧饱和度下降(P(0.05),Ⅱ组麻醉后上述循环参数略有上升,血氧饱和度略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麻醉复合颈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确切,术中无牵拉反应引起的不适及躁动。 相似文献
11.
12.
13.
针刺镇痛中突触后抑制和阿片肽、GABA与P物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麻醉大鼠脊髓背角神经记录投射神经元电活动,以神经元的逆向动作电位潜伏期为突触后抑制指标。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使潜伏期延长0.111±0.022ms(N=12,P<0.001)。荷包牡丹碱组(N=12)电针仅延长0.010±0.04ms,与电针组有统计学差异。纳洛(?)组(N=12)和 SP 抗血清组(N=12)电针使潜伏期发生有意义的变化。实验表明 r-氨基丁酸,阿片肽和 P 物质可能参与电针的突触后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