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周细胞在肉芽组织血管生成过程中作用。方法 :采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及形态定量分析方法对 7例患者的肉芽组织进行研究。结果 :周细胞不仅参与血管成熟过程 ,而且肉芽组织内血管新生的早期即有周细胞存在。结论 :周细胞参与肉芽组织血管生成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周细胞在创面修复肉芽组织血管生成过程中出现、分布规律与意义.方法 采用常规免疫组化、双重免疫组化染色,电镜技术及形态定量分析方法观测小鼠皮肤全层切割伤模型(1~9 d),特别是早期1、3、5、7 d创面修复肉芽组织内血管生成过程中,周细胞的出现、分布规律.离体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诱导分化的周细胞前体细胞10T1/2模型,观察其在细胞外基质胶立体培养的变化.结果 周细胞可见于肉芽组织血管生成早期(1~7 d),且周细胞阳性染色的细胞数较内皮细胞多.肉芽组织内毛细血管和周细胞的数量在伤后持续增加,直到伤后5 d达峰值.周细胞在肉芽组织中还可形成条索状、腔样结构;离体培养的周细胞在细胞外基质胶内能够形成管腔样结构.结论 周细胞参与了肉芽组织早期血管生成过程并可形成腔样结构,可能在血管生成中具有主导或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PDGFRβ受体拮抗剂-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75mg/kg)阻断PDGFβ受体通路对周细胞的调控在创面修复特别是肉芽组织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体观测、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结合形态定量分析方法,研究PDGFβ受体阻断后创面愈合情况,并着重观测早期1~10d肉芽组织血管生成过程中微血管形态、密度,周细胞标记指数状况,分析周细胞变化与血管生成、创面愈合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创面修复改变的联系与规律。结果对照组创面10d左右愈合,12d完全愈合,而甲磺酸伊马替尼组愈合时间延长多至14d,17d完全愈合,与对照相比延迟4~5d;创面残留面积伤后1d起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并见于主要观测点。致伤后创面修复组织病理变化呈现炎症、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改变,其中的血管生成及周细胞主要见于肉芽组织增生期(3~10d),以5、7d为明显;周细胞标记指数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但甲磺酸伊马替尼组较对照组微血管密度、周细胞标记指数则明显降低(P〈0.05),且微血管管腔较大,以肉芽组织较丰富的5、7d时为明显,并与周细胞标记指数相关。此外甲磺酸伊马替尼组肉芽组织内还呈现细胞(主要是成纤维细胞为主的梭形细胞)数目、形成的胶原纤维较对照组减少等变化。结论 PDGFβ及其受体通路在创面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对周细胞的作用可能影响血管生成及胶原形成等过程延迟创面修复,提示周细胞是血管生成中的重要组分之一,而PDGFβ受体通路对周细胞具有特异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根尖周组织和实验性根尖周炎进展过程中根尖周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化表达的分布情况及规律,探讨其在根尖周组织炎症进展中的作用。方法:HE染色与VEGF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大鼠根尖周炎进展情况和VEGF在根尖周组织的表达部位与程度,检测VEGF表达阳性部位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结果:根尖孔周围炎性浸润区、根尖周内芽组织及吸收程度严重的根尖周骨组织中,VEGF表达较正常组强,并有随牙髓暴露时间增长而逐渐增高趋势。结论:VEGF参与根尖周炎症的进展及肉芽组织形成,可能参与调节根尖骨吸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β3整合素mRNA在肉芽组织血管生成中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作RT-PCR法定量分析人正常皮下组织、增殖期肉芽组织(伤后7-12d)及成熟期肉芽组织(伤后30-35d)VEGF及β3整合素 RNA的水平,结果 在正常皮下组织中,VEGF及β3整合素mRNA呈低表达,而在增殖期肉芽组织中表达升高,待肉芽组织完全成熟后二者的表达又有所降低。结论 VEGF及β3整合素mRNA的水平与肉牙组织的血管生长过程呈动态相关,提示两种蛋白质可能在肉芽组织血管生成中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6):515-518
目的:探讨牛磺酸对糖尿病大鼠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模型组(MOD)及牛磺酸处理组(TAU)。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70 mg/kg建立糖尿病模型。成模2周后,将各组大鼠背部剃毛并剪一直径为2 cm的切口。牛磺酸处理组大鼠给予牛磺酸治疗。观测各组大鼠伤口愈合情况,3周后,收集血样品,处死大鼠并收集伤口肉芽组织。肉芽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观察肉芽组织形态学变化;Masson切片染色观察胶原表达;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肉芽组织中VEGF表达及VEGFR、ER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伤口愈合速率较对照组变慢,血清VEGF及PDGF水平降低;模型组大鼠伤口组织VEGF表达及VEGFR、ER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牛磺酸处理加速伤口愈合,改善血清中血管生成因子VEGF及PDGF水平。牛磺酸治疗增加肉芽组织中VEGF表达,并提高组织中VEGFR、ER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组织形态学显示,牛磺酸能促使肉芽组织中的胶原有序排列,且增加肉芽组织中小血管的生成。结论:牛磺酸可通过促进糖尿病大鼠伤口肉芽组织中血管生成加速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7.
刘霞  高峰  谷振勇 《医学综述》2005,11(3):199-202
创伤愈合需要多种分子参与调控,这些分子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多种多样不同的生物学效应。近年来,随着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创伤愈合的研究已从单纯对伤后形态学,生化变化的研究发展到分子机制的研究。创伤愈合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①炎症反应,溶解、清除坏死组织和渗出物。②结缔组织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游动、增殖、形成肉芽组织。③新生结缔组织基质沉积和新生组织改建。  相似文献   

8.
用α-SMA结合部位标记新生血管周细胞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 α- SMA)在新生血管的结合部位标记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对乳腺癌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并应用普通电镜及免疫电镜方法 ,观察α- SMA在乳腺癌间质新生血管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 ,同时以 7例肉芽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超微结构观察发现α- SMA在新生血管壁细胞上有表达 ,进一步免疫电镜证实此种α- SMA表达阳性细胞为周细胞。结论 :α- SMA在新生血管的结合部位可作为周细胞标记  相似文献   

9.
作者介绍了通过大鼠肉芽组织的各种成分分析来研究甲基强的龙松(MP)和维生素A(VA)对伤口愈合的影响。肉芽组织的生成是用粘胶纤维素海绵皮下埋藏刺激引起。两种药物或局部应用,于手术时放入海绵中,或在3周观察期间每天全身应用。MP单独应用时不论局部或全身均可使肉芽组织形成迟缓,表现为胶元含量减少以及血管增生延迟。这种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放疗后损伤区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用重组质粒pcDNA3/VEGF165转染大鼠右后肢照射区肌肉组织细胞,每次每只大鼠转染质粒200μg,共治疗2次,间隔2周,治疗结束后行VEGF蛋白检测、血管染色体视学图像分析、血管超微结构观察以及血管造影等。结果:经重组质粒pcDNA3/VEGF165基因转染后,照射区组织VEGF蛋白明显增高,微血管密度、平均截面积、平均管径和血管造影计数均达到正常组织水平,血管超微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VEGF基因转染治疗可逆转放疗对大鼠组织血管造成的损伤,有效地恢复血管生成能力。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近癌区、远癌区血管生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Ⅰ、Ⅱ期乳腺癌及癌周组织血管生成的研究 ,为临床决定乳腺癌局部切除范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在光镜下观察乳腺癌及癌周组织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乳腺癌及癌周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比较它们在不同组织区域的表达差异。结果 微血管密度在癌区、癌周组织差异无显著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癌区表达显著高于癌周组织 ,近癌区与远癌区表达无差异。结论 乳腺癌癌周组织除癌细胞浸润外 ,细胞微环境 -间质的变化即癌周血管生成丰富 ,可作为病理诊断的补充 ,也应为乳腺癌局部切除的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2.
TGFβ1在乳腺癌间质新生血管周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在乳腺癌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取50例手术切除乳腺癌新鲜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技术,同时采用Western印迹法、RT-PCR进行蛋白和mRNA半定量分析,观察TGFβ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TGFβ1蛋白质可表达在新生血管周细胞的胞浆中,同时也可表达于乳腺癌癌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TGFβ1 mRNA主要表达在血管周细胞的胞浆中,极少数癌细胞呈弱阳性表达。通过Western印迹法进行蛋白定量分析发现,随着血管密度的提高,TGFβ1的蛋白增高(P<0.01)。RT-PCR结果显示,随着血管密度的提高,TGFβ1的mRNA增高(P<0.01)。结论:TGFβ1通过周细胞参与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3.
王艳  邵建华 《医学综述》2002,8(12):687-689
尽管血管系统的建立是需要多种细胞参与的复杂过程 ,血管网的最初形成首先是由一种细胞完成的 :即内皮细胞[1 ] 。由于循环系统的血管由形态和功能完全不同的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组成。血管内皮细胞与其周细胞哪些生成动脉 ?哪些生成静脉 ?哪些生成毛细血管 ?决定性的分子信号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在细胞的血管特异性命运中起作用的分子学研究 ,目前尚在起步阶段 ,但已发现动静脉内皮细胞在血管发生 (vasculogenesis)后、血管生成 (angiogenesis)前就已经存在分子学上的差异 ,如斑马鱼主动脉形成中所需的特定基…  相似文献   

14.
血管生成是维持机体需要的基本生理过程,倘若血管生成过度则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糖尿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包括病理性新生血管生成,且其机制受体内多种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影响。研究发现,Vasohibin、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Ephrin-B2、Netrin-1这4种因子的生物学功能之一是参与调节机体的血管生成。最新研究表明,以上4种因子与糖尿病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且参与糖尿病血管生成的交汇点均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并通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互影响,共同参与调节糖尿病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 VEGF)在胶质瘤及瘤周组织的基因表达 ,探讨其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及瘤周组织水肿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2 3例人脑胶质瘤及瘤周组织和 7例正常脑组织中 VEGF的基因表达。结果 :VEGF在胶质瘤组织主要表达于毛细血管、血管内皮细胞及肿瘤细胞 ,瘤周组织表达于变异的星形胶质细胞 ,而正常脑组织几乎无表达。胶质瘤及瘤周组织的阳性细胞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 ( P<0 .0 0 1 ) ;胶质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VEGF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瘤周组织 ( P<0 .0 1 ) ,而瘤周组织星形胶质细胞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肿瘤组织 ( P<0 .0 1 )。结论 :VEGF在脑胶质瘤及瘤周组织中的高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及瘤周组织水肿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Notch信号通路是一条在结构上进化保守的信号转导系统,为正常胚胎发育、组织稳态调控以及成体组织中的干细胞维持所必需的,并调控许多细胞生物过程。已有研究证实,异常表达的Notch信号参与肿瘤的血管生成,而且Notch的配体Dll4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起到一个负反馈的调节作用。常规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策略主要是阻止促血管生成因子刺激内皮细胞(如抗VEGF治疗),但阻断Dll4-Notch信号通路可显著增加肿瘤血管的生成,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功能缺陷血管的过多生成而抑制肿瘤生长。虽然Dll4-Notch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还处在早期阶段,但已成为临床抗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并且为中医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神经胶质瘤细胞对血管新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神经胶质瘤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不同级别的肿瘤细胞中血管生成素-2的表达,采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光密度(IOD)的测量;培养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并应用Matrigel建立血管形成的体外培养体系,检测肿瘤细胞对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血管生成素-2在神经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强度与瘤组织的分级呈正相关(P〈0.05);肿瘤细胞诱导肿瘤血管形成呈浓度依赖效应(P〈0.05)。结论:神经胶质瘤细胞可以诱导肿瘤血管新生,血管生成素-2在神经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增强与肿瘤血管新生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18.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在原有的毛细血管和/或微静脉基础上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从已存在的血管处以芽生或非芽生(套迭)的形式生成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的过程,在成人,它至少包括6个连续的步骤:已存在的周细胞的分离;内皮细胞分泌的蛋白酶降解细胞外基质;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形成管腔;周细胞粘附、血管的稳定。在此过程中涉及多种分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反应氧族(reactive oxygen specise,ROS)是细胞有氧代谢产生的物质,在脑缺血发生与进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往研究多以消除ROS 作为神经保护的重要途径。近年研究表明ROS 不只介导缺血后脑组织的损伤,更是重要的信号通路分子﹑参与调控缺血后的组织修复。一定含量的ROS 可激活细胞增殖、细胞迁移,激活血管生成的相关通路,促进血管生成。因此,全面了解ROS 在脑缺血后动态过程中的作用,合理调控脑缺血后组织中ROS 的含量,可促进受损区域的血管生成,对及时恢复血供、保护神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实验设计从骨髓中提取CD34^34 细胞作为血管内皮细胞干细胞,经诱导生成血管内皮应用于组织工程学器官重建术。方法:利用免疫磁珠法从骨髓中提纯的CD34^34 细胞在体外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在动物实验中,CD34^34 细胞经Dil标记后于Matrigel混合涂于裸鼠背部皮肤缺损处,表面 胸膜组织。结果:细胞经诱导可转化生成血管内皮细胞,Ⅷ:Ag,CD31^ 染色阳性,并可在重组基底膜(Matrigel)中形成三维毛细血管网状结构,体内实验结果可见CD34^34 细胞参与并加速胸膜下毛细血管网形成,短时期内重建血供系统确保胸膜组织存活。对照组(单纯覆Matrigel与胸膜)胸膜缺血坏死。结论:可利用CD34^34 细胞替代毛细管内皮细胞重建正常组织毛细血管网,与器官实质细胞共同组织成复合组织,运用于组织工程化器官重建术,为解决组织工程器官替代品血供问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