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井丰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0,(3)
最近十年来,普遍应用抗菌素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但由于抗菌素的局部应用,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疗效显著降低,另外,过敏反应的数字也在逐渐升高。局部应用链雄素、新霉素、卡那霉素、MOHoM"城HHa等,可引起听力下降,因此有必要寻求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新的有效治疗方法。作者应用胳香草酚和链霉素乌洛托品 相似文献
2.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反复流脓、鼓膜紧张部穿孔、中鼓室无肉芽或息肉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原因及治疗体会.方法 32例(34耳)鼓膜紧张部穿孔、中鼓室无肉芽或息肉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经正规保守治疗后仍反复流脓,颞骨高分辨螺旋CT显示鼓窦、听骨链周围有高密度影但中耳骨质无破坏,通过"完桥式"乳突根治术,同期或择期行鼓膜修补术给予治疗.结果术中可见26耳鼓窦、上鼓室及听骨链周围有大量肉芽组织;8耳乳突腔、鼓窦内为较黏稠的渗出液,鼓窦人口及听骨链周围有肉芽组织.所有病例中耳骨质无破坏.手术清除肉芽组织和渗液,其中16耳同期行鼓膜修补术,15耳择期行鼓膜修补术,术后全部干耳,31耳听力提高.结论反复流脓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经正规保守治疗3~6个月仍反复流脓者,应行颞骨CT检查,考虑鼓窦、听骨链周围有顽固性肉芽组织者,尽管中耳骨质无破坏也应尽早手术治疗,建议行"完桥式"乳突根治术加鼓膜修补术. 相似文献
3.
唐玥玓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2,(3)
为评价在慢性非胆脂瘤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中,庆大霉素氢化考的松滴耳液的作用,是由于其中含有类固醇(有文献报告类固醇抗生素滴耳液中抗生素的作用并不重要),还是由于抗生素和类固醇的联合作用,作者对54例患者进行了临床试验。男性34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8岁。随访时间4周。36例单纯鼓膜穿孔的患者中,随机双盲分为两组,20例接受 相似文献
4.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细菌生物膜体外检测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细菌生物膜检测及耐药机制。方法刚果红培养法观察培养基不同条件下TSB(胰酪胨大豆肉汤),TSB-0.25%Glu(TSB-0.25%葡萄糖),TSB-2% Alc(TSB-2%无水乙醇),TSB-4% Alc,TSB-2% NaCl和TSB-4% NaCl生物膜生长情况,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分析采用银染法,K-B琼脂扩散法进行抗菌药敏试验。结果(1)刚果红培养法的培养基最佳配方为TSB-0.25% Glu,TSB-2%Alc,TSB-4%NaCl。革兰氏阳性菌中产生生物膜阳性率为48.4%,革兰氏阴性菌中产生生物膜阳性率为45%。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产生阳性率最高;(2)有生物膜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未发现耐万古霉素。有生物膜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对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泰能(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敏感。结论临床治疗和细菌检验中应严格区分有无生物膜生长,对有生物膜细菌应选择抗生素的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5.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保守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宏甲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3,(3)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以下简作OMPC)系中耳间隙(鼓室、上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气房)长期不愈的炎症。Proctor(1973)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将其分为:活动期、非活动期、静止期及痊愈期四期;根据需否急诊手术又可分为恶性危险型和良性安全型二型。Mawson(1963)称区别上述二型,在于发生学上的胚胎构型不同,即纤毛柱状上皮的慢性炎症很少侵及其所覆盖下方的骨质,只局限在粘膜层;而上鼓室及鼓窦处扁平上皮的慢性炎症则可侵及其覆盖下方的骨质。此二型可分别存在,亦可兼有。良性安全型又名“管鼓室炎”(tubotympanitis),此型相当于LillieⅠ及Ⅱ型,如有上皮内生形成继发性胆脂瘤则属LillieⅢ型。【影响OMPC治愈的因素】OMPC的治 相似文献
6.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临床上以耳内长期间歇或持续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点.CSOM大多由急性中耳炎未获恰当、彻底的治疗迁延而成,是造成发展中国家人群听力损失的重要原因.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和有效... 相似文献
7.
我们目拟冰红滴耳液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0例,随访观察3~6个月、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均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患者,共30例,32耳。男19冽,女11例;年龄5~50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6个月。均符合《耳鼻咽喉科诊断学》的诊断标准[1]二、药物组成与方法1.冰红滴耳液的制做。取红花50克,用纱布包裹,放入煎药缸内,加水600毫升,煎至500毫升,法取药液,放入冰片(细研地克,充分搅拌,使其溶解,然后按0.05%的比例加入尼泊金作防腐剂,分装于10毫升满瓶内,灭菌备用。2治疗方法:初诊患者经确诊后,先用3%双… 相似文献
8.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综合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bFGF)在修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经乳突X线片或CT、 MRI 及纯音测听等临床检测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65例、82耳的临床资料,40耳用 bFGF 配合治疗与42耳未用 bFGF 治疗作为对照.结果bFGF 治疗组40耳中鼓膜完全愈合31耳,治愈率77.50%,对照组42耳中鼓膜完全愈合24耳,治愈率57.1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31耳完全愈合平均所需时间为31.9d,对照组24耳完全愈合平均所需时间为45.5d(P<0.05).结论bFGF 有助于修复炎症性鼓膜穿孔,能提高治愈率,并可加速愈合,缩短修复时间. 相似文献
9.
李源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3,(3)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评价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OM)和分泌性中耳炎(SOM)耳渗出物中IgG和补体C_(3b)的细菌调理作用强度,并对渗出物的病原菌作定性和定量分析。渗出物样本来自16例COM20耳(年龄11个月~69岁)和13例SOM15耳(年龄8个月~13岁),C0M中耳脓性渗出物用无菌注射器经鼓膜穿孔处吸取,SOM中耳粘液样渗出物于全麻无菌下经鼓膜切开处吸取。渗出物样本分别作如下研究:①取血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们为确定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致病菌在鼻咽部和中耳的分布情况,对505例从初生到7岁的患儿进行了中耳和鼻咽部分泌物的细菌学检查,并对其致病性和对青霉素治疗的敏感性作了分析。方法:将患儿无选择地分成三组:鼓膜切开组(151例),青霉素V治疗组(190例)和两者结合治疗组(164例)。分泌物标本的采集来自中耳/耳道的297例,来自鼻咽部/鼻腔的432例。棉拭子拭取后插入含有营养肉汤的消毒玻璃管中 相似文献
11.
刘志莹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5,(3)
本文分析了著者截至1980年6月的二年内在尼日利亚诊冶的386例当地人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男性236,女性150人。初诊年龄为6月~55岁,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171人两耳同时患病。3863,中除1人外均为管鼓室型中耳炎,鼓膜多有中央性大穿孔,21人(5.4%)骨质破坏,15人(3.9%)有耳息肉或息肉样肉芽增生。全组内胆脂瘤11人(2.9%),其中仅1例为上鼓室内陷型。对310人行细菌培养,主要为绿脓杆菌 相似文献
12.
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克强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2(6):305-307
目的观察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三组,中医治疗组(60例)接受中药汤剂口服;西医治疗组(35例)联合口服交沙霉素和增效联磺片(SMZ SD TMP);中西医结合治疗组(65例)联合服用以上中药和西药;中医治疗组仅以3%双氧水清洁耳腔,西医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以3%双氧水清洁耳腔后,再用0.3%氧氟沙星滴耳液进行耳浴.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治愈率分别为78.5%、45.0%、48.6%,中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疗效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分别P=0.0001、P=0.002).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3.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程迁延,易复发,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尤其是骨疡型及上鼓室胆脂瘤。我们自987至1999年采用高负压吸引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60例、82耳,效果满意。所用的方法是:将带侧孔的金属吸引管一端藉硬质胶管与鼓气耳镜连接,另一端与电动吸引器连接,选择与外耳道口相适宜的耳镜,并在其远端套一小段软硅胶管以便封闭外耳道口。消毒耳郭腹面及外耳道口后,置鼓气耳镜按上法与电动吸引器连接,吸引时左手固定耳镜、右手持吸引管,间断开关其侧孔,调节吸引时负压,吸出脓液或来自上鼓室的胆脂瘤,并用卷棉拭子清除和钳除因吸引垂至穿孔部位的肉芽组织及息肉,辅以口服抗生素及氯霉素甘油滴耳。本组患者单纯型30例、43耳,均治愈,骨疡型19例、26耳,治愈16例、22耳,3例未愈,上鼓室胆脂瘤11例、13耳,治愈7例、9耳,未愈4例。平均治愈时间为12.6d,平均治疗4.1次。对用此疗法未愈者改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15.
对非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必要采用保守性的药物治疗,以控制活动性耳流脓,包括经常吸引清洗和局部滴用抗生素。不复杂的病例,不应该全身使用抗生素,只有培养阳性的特异性致病菌引起的难治 相似文献
16.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大鼠中耳黏膜的细菌生物膜形成特点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大鼠模型,观察细菌生物膜在模型动物中耳黏膜的形成特点,探讨其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28只大鼠分为6个实验组(分别为接种菌液后1、3、6、10、15、21d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4只。所有实验组大鼠用浓度为1×106 cfu/ml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液经鼓膜穿刺途径感染双侧中耳腔。分别在接种细菌后1、3、6、10、15、21d,将相应实验组的4只大鼠麻醉,用电耳镜观察双侧鼓膜,对炎症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大鼠处死后取双侧听泡,左侧听泡制备成扫描电镜标本并观察中耳黏膜细菌生物膜形态,右侧听泡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中耳黏膜细菌生物膜形态。对照组在第0天即处死取材。结果:①用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鼠中耳黏膜标本,均在接种细菌6d左右观察到符合各自判定标准的细菌生物膜形成,到10d后形态更加典型,并在3周内形态保持稳定;②用电耳镜观察大鼠鼓膜,发现炎症感染程度在接种菌液10d内逐渐加重,10d后达到高峰并持续至第3周。1d组、10d组与6d组鼓膜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①接种菌液后1~5d是细菌黏附、聚集阶段,6d后细菌生物膜三维结构初步形成,10d左右达到成熟稳定状态;②随着中耳黏膜细菌生物膜的生长与成熟,中耳炎炎症也在逐渐加重,提示中耳炎炎症感染的严重程度与细菌生物膜的成熟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合并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例的适宜手术方案。 方法 收集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例68耳,分为观察组(28耳),同期行中耳乳突手术及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对照组(40耳),仅行中耳乳突手术。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以ETDQ-7评分、听阈、气骨导差进行对比。 结果 观察组术后6~12个月随访气导平均听力改善率为89%(25/28),干耳率93%(26/28)。对照组听力改善率为75%(30/40),干耳率95%(38/40)。观察组术后3~6个月EDDQ-7评分及听阈达到较明显缓解,但术后6~12个月上述指标有加重趋势。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听力均比术前听力提高,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的术后听力相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中耳手术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较单纯中耳手术的听力改善率高,改善程度高,重新内陷率低,重新粘连率低,干耳率无明显差别。术后3~6个月患者咽鼓管相应症状达到较明显缓解,6~12个月症状有反复。 相似文献
18.
张志强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1,(2):21-23
目的探究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效果。方法2016年12月~2020年2月,从本院收治的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选择50例进行研究,回顾患者病例,以不同的治疗方案作为分组标准,将5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只开展中耳乳突手术,实验组同期开展中耳乳突手术与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对比两组听力改善效果、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听力改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实验组患者的EDTQ-7评分、听阈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中耳乳突手术时,同期开展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既能改善患者的听力状态,又能提升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病原菌群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收治的163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耳分泌物进行细菌及真菌分离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63例患者中,有136例检出病原菌,检出率为83.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42株)、铜绿假单胞菌(29株)和肺炎克雷伯菌(22株)为主,真菌6株。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感染病原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不同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不同,临床使用抗生素时应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20.
郑立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77,(2)
作者分析10年内692例乳突手术,有迷路瘘管者49例,1例为双耳,共50耳。瘘管部位:水平半规管48耳,其中水平及上半规管4耳、水平及后半规管1耳;耳蜗2耳。患者病史:38例有短暂眩晕发作史,少则数秒数分,多则数日,有时在变动头位或触动耳屏时发生眩晕。局部表现:上鼓室穿孔和鼓膜边缘性穿孔36耳、鼓膜大穿孔9耳、鼓膜被肉芽遮挡不能窥见者5耳。常见病理组织为肉芽及胆脂瘤。耳功能检查:“死耳”15耳、骨导下降35耳,常呈混合性聋。瘘管试验:术前35耳中23耳阳性;阴性者术中发现有肉芽或胆脂瘤充满上鼓室、鼓窦入口或鼓窦内。X线片全部乳突硬化型,9例显示有迷路瘘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