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细菌过滤器联合加热湿化器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需行机械通气≥48 h的患者210例,将其随机分为细菌过滤器组(104例)和对照组(10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加热湿化器,不联合任何过滤装置,实验组采用加热湿化器联合细菌过滤器。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VAP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2组患者VAP的累积发生率,采用亚组分析及Cox生存回归分析研究细菌过滤器预防VAP的效果。 结果细菌过滤器组气管切开患者比例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2% vs 38.7%,χ2=9.634,P=0.002)。2组VAP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1% vs 34.0%,χ2=3.647,P=0.06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细菌过滤器未能有效减少VAP的发生率(OR=0.552,95% CI=0.299~1.019,P=0.058);Kaplan-Meier分析未显示细菌过滤器在预防VAP方面具有显著优势(log-rank检验,P=0.060);亚组分析及Cox生存回归分析显示,在机械通气<25 d的患者中,细菌过滤器显著减少VAP的发生率(HR=0.373,P=0.004)。 结论在机械通气<25 d的患者中,细菌过滤器联合加热湿化可以显著减少VAP的发生率,但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而不再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使用一次性密闭式双加热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与管道细菌污染的关系和适当的更换频率.方法 选择综合医院内综合ICU使用一次性密闭式双加热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机械通气超过336 h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上机当时、上机后3,7,10,14d进行采样,对患者的下呼吸道、呼吸机管道的送气端、湿化灌内湿化液进行采样.比较不同时点呼吸道和呼吸机管路致病菌的检出情况.结果 机械通气时间为3,7d时下呼吸道、呼吸机吸入管路致病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至10,14 d,下呼吸道细菌定植数量随时间延长而有所增加,不同采样时间的致病菌阳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而呼吸机吸入管道不同采样时间的致病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呼吸机管道的细菌量不随着呼吸机管道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与呼吸机管道的更换频率相关性不大.对使用一次性密闭式双加热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的患者,建议约14d更换呼吸机管道1次,既能降低细菌污染,防止VAP的发生,又能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成本耗费.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双伺服加温湿化器用于张口呼吸病人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张口呼吸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FisherPaykel双伺服加温湿化器(MR850)持续湿化,对照组采用压缩雾化吸入机持续雾化吸入,观察比较24h后口腔黏膜湿化效果、气道评分、痰液黏稠度、气道湿化效果、呼吸、血气分析变化,并观察24h、48h、72h气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口腔黏膜湿化效果、痰液黏稠度、肺部啰音、刺激性咳嗽、Pa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伺服加温湿化器对张口呼吸病人气道起到了良好的气道湿化效果,痰液引流通畅,口腔黏膜痰痂形成明显减少,血气分析指标改善,降低了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呼吸道湿化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入住本院重症监护病房建立人工呼吸道并应用呼吸机患者共60例,按照入院先后设立3组,每组20例,分别为人工鼻+即时湿化组(A组),持续点滴组(B组,用输液泵控制滴速)、湿化器组(C组)。每组观察时间为2~4周,观察指标包括体温、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白细胞计数、痰培养结果等等。结果B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最低,为20%,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798,P〈0.01)。结论持续点滴湿化法(用输液泵控制滴速)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热湿交换器(HME)与加温湿化器(HH)是否可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PubMed、Cochrane数据库,收集1990年1月1日至2010年9月1日关于HME与HH对机械通气患者VAP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对HME与HH预防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进行荟萃分析(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RCT文献,其中HME组1 121例,HH组1 101例,两组VAP发生率分别为14.2%(159/1 121)和15.9%(175/1 101),相对危险度(RR)=0.88,95%可信区间(95%CI)0.72~1.07,P=0.21,表明与HH相比,HME并不降低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筛选机械通气时间>7 d的RCT进行亚组分析,共纳入8篇文献,其中HME组834例,HH组859例,VAP发生率分别为15.2%(127/834)和17.5%(150/859),RR=0.84,95%CI0.58~1.23,P=0.37,表明在机械通气时间>7d的患者中,HME同样不降低VAP的发生率。结论 HME并不降低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即使在机械通气时间超过7d的患者也是如此。由于有关的RCT数量相对较少、质量较低(缺少盲法),需要高质量的大规模RCT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次性双加热式密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0年12月在综合ICU使用普通一次性呼吸机湿化管道(对照组)和一次性双加热式密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实验组)病人各30例,比较两组病人的生命体征、血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胸部X线片结果、痰痂形成例数、痰培养结果、VAP发生例数。[结果]机械通气同等时间内,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增加使用时间至168h、240h,甚至336h,其VAP发生例数无显著增加。[结论]使用一次性密闭式双加热式湿化管道系统,可以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湿化器是呼吸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湿化气体,使进入患者体内的气体温暖而湿润,减少干燥寒冷的气体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促进痰液的排出。传统的给呼吸机湿化器加入蒸馏水的办法是用50ml的注射器抽取蒸馏水,注入或直接倒入湿化器内,整个操作过程需要断开呼吸机和打开呼吸机的注水口,此过程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同时呼吸机管道内的水滴会滴漏在外。另外耗时也较多。现我科改进了加湿化液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管道湿化模式对(VAP)的影响及含加热导丝的呼吸机管道对降低VAP的作用。方法将199例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28 d以上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02例与对照组97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型无加热导丝呼吸机管道,实验组患者使用密闭式加热导丝呼吸机管道。分别于上机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管道VAP的发生情况。观察两组在机械通气过程中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气道痉挛、气道黏膜损伤、气管导管堵管发生率及呼吸机管道更换次数、管道使用时间、倾倒冷凝水量和呼吸机管道护理时数。结果两组患者的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气道痉挛、气道黏膜损伤、气管导管堵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第14天、第21天、第28天VAP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呼吸机管道更换次数、管道使用时间、倾倒冷凝水量和每日呼吸机管道护理时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密闭式加热导丝呼吸机管道的湿化效果更符合人体的生理要求,可降低VAP的发生率,更好地保证机械通气的湿化质量。  相似文献   

9.
应用密闭式双加热丝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细菌培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密闭式双加热丝式呼吸机湿化管道对呼吸道及呼吸机管道细菌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30例,在ICU建立人工气道使用一次性密闭式双加热丝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机械通气336h以上的患者,分别于上机1h、72h、168h、240h、336h采样;采样部位分别为患者的咽峡部、下呼吸道、呼吸机管道送气端、湿化罐湿化液;对采样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菌落数与细菌培养阳性率,观察不同部位,不同时间段实验室检查及细菌学变化。结果呼吸道与呼吸机管道细菌定植以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57.50%。呼吸机管道与呼吸道定植菌具有同源性;呼吸道不同采样时间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与呼吸机管道相同部位不同采样时间的细菌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延长呼吸机湿化罐使用时间湿化罐内湿化液细菌无增加。结论延长使用一次性密闭式双加热丝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至336h,呼吸道及呼吸机管道系统细菌随时间增加差异无显著性;持续使用一次性密闭式双加热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的湿化罐及湿化液336h内无需更换。  相似文献   

10.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下呼吸道真菌定植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初步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下呼吸道真菌定植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综合ICU收治 5 8例VAP患者下呼吸道真菌定植的流行病学资料 ,根据真菌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真菌定植组和非真菌定植组 ,分析VAP患者下呼吸道真菌定植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 2 7例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培养出真菌 3 1株 ,VAP真菌定植率为 46.6%。以白色念珠菌最多 ,占 71%。真菌定植组与非真菌定植组在是否使用激素及强力广谱抗生素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在性别组成、年龄、入ICU后 2 4h的APACHEⅡ评分以及是否存在糖尿病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真菌定植组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延长 (P <0 0 5 ) ,而 2组的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在VAP患者中下呼吸道真菌定植非常普遍 ,前期使用激素及强力广谱抗生素是主要危险因素 ,如出现VAP ,要警惕下呼吸道真菌定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带有人工气道危重患者采用持续加热湿化吸氧法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带有人工气道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持续加热湿化吸氧法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管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痰液黏稠度、管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持续加热湿化吸氧法行气道湿化效果优于使用人工鼻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人工气道气囊上方滞留物间断持续引流对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影响。方法将132例行人工气道患者分为对照组70例和试验组62例,对照组在患者呛咳,听诊肺部有痰鸣音或者血氧饱和度下降时吸痰;试验组采用滞留物间断持续引流的方法,观察两组VAP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VAP发生率为17.7%,对照组为32.9%,两组比较,χ2=3.92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囊上方滞留物采用间断持续引流可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次性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在气管切开后气道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应用一次性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应用微量泵延长管与单鼻塞输氧管进行气道湿化。连续7天观察两组患者痰液湿化效果、气道湿化过程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第1d、第3d、第7d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每日刺激性呛咳次数、每日吸痰次数、每日输氧湿化管滑脱次数、痰痂形成累计例数、气道粘膜损伤累计例数以及第7d痰培养细菌学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可持续湿化气道,湿化效果稳定,易控制,有效降低了气道湿化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致病菌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于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建立人工气道,且机械通气超过72 h的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实验组)56例和非引流组(对照组)50例,记录 VAP发生时间、气道开放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不同类型标本病原学培养、鉴定结果及患者病死率等。结果实验组患者 VAP发病率、气道开放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病死率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下呼吸道痰液标本病原学培养结果与气囊上滞留物培养结果一致。结论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可以明显降低 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 VAP发病率,缩短气道开放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可减少气囊上致病菌侵入下呼吸道,避免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是预防 VAP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综合气道护理对重症肺炎患儿治疗效果及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91例重症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6)与对照组(n=45)。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综合气道护理,比较2组咳嗽、喘憋、肺啰音等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咳嗽、喘憋、肺啰音等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5例(10.9%)发生呼吸道感染,对照组共13例(28.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气道护理应用在重症肺炎患儿中可确保呼吸道通畅,同时强化治疗效果,缩短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呼吸机集束化治疗依从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呼吸机集束化治疗(Bundle)临床实施的依从性以及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作用.方法 采用单中心前后对照研究.将呼吸机Bundle 实施前1年(对照组)以及实施后2年(干预组)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8~80岁、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患者纳入本研究.观察干预组患者呼吸机Bundle治疗的达标率,以及两组患者的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28 d病死率.结果 本研究中共入选患者237例,对照组71例,干预组166例.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疾病种类以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机械通气时间[对照组(5.9±5.6)d,干预组(5.2±6.1)d]、VAP发生率(对照组21.1%,干预组20.5%)以及28 d病死率(对照组16.9%,干预组19.8%)均未发生显著改变.干预组34.3%(57/166)的患者全部达到呼吸机Bundle 4项治疗目标要求;机械通气≤3 d、4~7 d、>7 d患者的达标率分别为62.5%(35/56)、22.1%(21/95)、6.7%(1/15).在Bundle 4项内容中,床头抬高≥30°达标率最差,为43.4%(72/166);每日唤醒加脱机试验、预防消化性溃疡及深静脉血栓形成3项措施的达标率相对较好[分别为92.2%(153/166)、88.0%(146/166)、83.1%(138/166)].结论 呼吸机Bundle较差的临床依从性是影响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Clinical uncertainty exists regarding the significance of colonization confined to respiratory tract secretions with Candida sp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Our objectives were to describe such colonization, its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and to examine the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 clinical suspicion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with isolated Candida colonization compared to those without.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anadian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study,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isolated presence or absence of Candida in the respiratory tract enrollment culture. We compared length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hospital stay, and mortality outcomes between groups. We used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o determine factor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Candida colonization and hospital mortality. RESULTS: Of the 639 eligible patients, 114 (17.8%) were colonized with Candida in the enrollment culture.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identified female sex (odds ratio [OR], 1.6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02-2.65), number of comorbidities (OR, 1.35; 95% CI, 1.08-1.71), worsening or persistent infiltrate at randomization (OR, 1.92; 95% CI, 1.09-1.38), antibiotics started within 3 days of randomization (OR, 3.16; 95% CI, 1.71-5.83), and on antibiotics at randomization but all started more than 3 days before randomization (OR, 3.04; 95% CI, 1.68-5.50) as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Candida respiratory tract colonizatio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median hospital stay (59.9 vs 38.6 days, P = .006) and hospital mortality (34.2% vs 21.0%, P = .003) was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Candida colonization. In a multivariate model, Candida colonization of the respiratory tract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hospital mortality (OR, 2.47; 95% CI, 1.39-4.37). CONCLUSION: Respiratory tract Candida coloniz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worse clinical outcomes and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hospital mortality. However, it is unclear whether Candida colonization is causally related to poor outcomes or whether it is a marker for increas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8.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与预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焕连 《家庭护士》2009,7(9):762-764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并制定防治对策.[方法]对98例VAP病人进行了年龄、基础疾病、机械通气方法、抗菌药物使用、感染致病菌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98例病人均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住院时间长,进行过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呼吸机治疗,使用过多种广谱抗菌药物.[结论]防止VAP应采取综合性措施,以预防为主,重视消毒隔离,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加强病人的护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入院时间,分别选择30例AECOPD机械通气患者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严格进行抬高床头等集束干预策略,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AECOPD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可提高患者治疗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