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宪才 《广西医学》2007,29(7):1131-1132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恒《脾胃论》,由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具有培补脾胃,升阳益气功效.原治脾胃气虚,气虚发热清阳下陷诸证.经后世医家验证,本方用途广泛,凡属气虚脾弱所治之病,皆可以用本方治疗.笔者临证加减运用该方,屡有效验,现举5案例如下,供同道共勉.  相似文献   

2.
补中益气汤为临床常用方,出自<脾胃论>,是李杲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而制定,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方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气虚下陷及气虚发热等证.笔者运用此方治疗相关杂症,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其学术特点是长于补脾胃而升发阳气,创“甘温除热”之说,对脾胃气虚之发热,有一定的作用。此法经历代医家临床验证与补充发展,已成为祖国医学中的独特疗法之一。补中益气汤,为李氏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不少文献已反复论述,而清暑益气汤则为补中益气汤之变方,临床运用恰当,每收立竿见影之效,惟有关文献对此方的论述尚少,故不惴谫陋,略抒己见,并附治验,以供参考。一、构方意义和适应症  相似文献   

4.
补中益气汤对危难症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文君 《河北医学》2002,8(4):289-292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对危难症的治疗作用。方法:运用补中益气汤对危难症在出现脾胃虚弱,气虚下陷之证时采用异病同治。结果:治疗重症肌无力(全身型),尿毒症,功能性子宫出血,顽固性自汗.顽固性慢性湿疹、冷性荨麻疹,心源性水肿皆取得可靠疗效。结论:补中益气汤为治脾胃虚弱,气虚下陷的方剂,一些慢性病中见该证,一些危重症,难治症在其发展中也可出现该证,是以补中益气汤亦可参与危难症的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5.
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是李东垣益气升阳理论的代表方,均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然各方运用症状轻重、证机、治法却略有不同。文章总结认为:补中益气汤,气虚程度较重,证属脾胃气虚,清阳下陷,热不显,治疗重在补中升阳;升阳益胃汤,气虚程度较前轻,证属脾胃气虚,湿热中阻,湿热兼见,治疗偏于祛湿清热;升阳散火汤,气虚程度最轻,证属脾胃气弱,气郁化火,内热明显,治疗偏于升散郁火。  相似文献   

6.
保元汤对大鼠粘膜表面SIgA含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元汤原方出自《景岳全书》,该方是李东垣的黄茂扬方加肉桂。魏桂岩称之为保元汤,由人参、黄茂、甘草、肉桂等组成。由于人参价格比较昂贵,现临床常用党参代替。本方原用于治疗痘疮、气虚塌陷,以黄茂补气托脓,人参大补元气,甘草补中,肉桂温补肾阳。全方能补气温阳。现作为治疗孕妇气虚之总方,而用于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者[1]机体粘膜表面存在有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它在防止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通过粘膜进入机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含量的变化直接反映着机体粘膜的局部免疫状态。另外,与机体是否发生变态反应也有密…  相似文献   

7.
补中益气汤由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创立,首载于《内外伤辨惑论》,由李氏根据《内经》中"损者益之"之旨而制定,全方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该方是李东垣研究脾胃学说的代表之作,体现了治劳倦内伤之法,也是补中益气法、甘温除热法、益气升阳法的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原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  相似文献   

8.
补中益气汤治疗泌尿外科疾病举偶黄晓军青海省中医院泌尿外科中图分类号R277.591方药组成: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1〕。主治脾胃气虚及气虚下陷诸症。临床各科应用很广泛。笔者用该方治疗泌尿科疾病,疗效颇佳,将报告如下:尿道综...  相似文献   

9.
补中益气汤是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以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辩征要点.治疗气虚发热,气虚下陷的主方,笔者在临床应用中,辩证施治,随证裁减,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东垣在《脾胃论》指出脾胃气虚和元气不足会导致阴火内生,提出"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的治疗原则,并拟定补中益气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文章对何为"阴火"、脾胃气衰和元气不足为什么会导致"阴火"内生、"阴火"和"脾胃气虚"有什么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举临床验案,阐明了补中益气实质上是扶正祛邪,反映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气虚脉数是气虚证中的特殊类型,中医文献尚未论及。本证临床较常见,证候比气虚脉不数者重。治疗以大补元气为主,兼顾摄纳与升提,以自制大补元汤为主方治疗之。  相似文献   

12.
面肌萎缩是临床一类疑难病症,现代医学较难治疗。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之《内外伤辨惑沦》,是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之证而设。仝小林教授通过理、法、方、药、量步步精准的辨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面肌萎缩疗效显著。通过对仝小林教授治疗的1例面肌萎缩医案资料整理分析,总结其临床用方、用量经验。  相似文献   

13.
补中益气汤 ,具补中益气 ,升阳举陷等功用 ,主治脾胃气虚和气虚下陷所致的诸多疾病 ,临床上用之得当 ,每获捷效。用此方治愈便秘、眩晕、血精、胎漏等不同疾病数例 ,盖方虽同 ,运用之妙 ,唯在辨证  相似文献   

14.
补中益气汤乃临床常用方,出自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一书,方由黄芪、人参、甘草、当归、升麻、柴胡、白术、橘皮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主治脾胃气虚而致的身热、自汗出,渴喜热饮,短气懒言,体倦肢软,舌质淡,脉洪而虚;或气虚下陷而致的脱肛、子宫下垂、久痢等病(症)。近年来,笔者根椐辨证在临床上运用此方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佳,兹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甘温除大热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温除大热法,为元气虚发热而设,其理论渊源,始于《内经》而彰于东垣,如《内经》提出了“虚则补之”,“劳者温之”等治则,对内伤发热,明确提出了“温能除大热”;李东垣认为脾胃受损乃内伤发热之关键,阴火之生,根源在元气之不足,因此创制了补中益气汤等调补脾胃之方治疗内伤发热。后世薛己发展了东垣学术思想,提出阴虚补脾的方法。近代医家拓宽了该法的运用,使甘温除大热法不局限于气虚发热。  相似文献   

16.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补中益气汤方源于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主治脾胃气虚及气虚下陷所致诸证.笔者于临床诊病中,抓住气虚这一常见发病病机,将补中益气汤广泛应用于内科杂证中,收效满意,现列举其中较具代表性的3个病例浅析之.  相似文献   

17.
补中益气汤出自干<脾胃论>,方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是治疗脾胃气虚,气虚下陷诸证的主方,其功效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主.笔者在此基础上加减治疗脾虚气不摄血型紫癜,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李家生 《中外医疗》2009,28(26):190-190
补中益气汤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证;脾胃虚弱,气虚下陷证,脾胃虚弱,气不摄血证。临床活用其方,补中益肝治疝气,补中摄血疗崩漏,补中靖采止遗尿,补中升阳固滑泻,补中通阳治便秘等杂证。体现了“病阴阳者治脾胃,病上下者求之中”的观点。阐扬了东垣辨杂病治从脾胃之心法。  相似文献   

19.
"甘温除大热"之论,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导师刘景源教授认为,其实气虚发热的机制并不复杂,它是因为气虚不能内守,浮越于外所致,也可以说是阴阳失调的表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明确指出了治疗劳损气虚之证,应当用温补之品。东垣依《内经》制补中益气汤一方,用温补脾胃之品以补气升阳而除热。补中益气汤由温补脾胃的药物组成,通过补气升阳而除热。方中以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补益中气,黄芪、柴胡、升麻升举清阳,使气充而内敛,则不浮越于外,虚热自退。  相似文献   

20.
<正>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创,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8味药组成,是治疗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以及气虚摄纳无力所致诸证的名方。后世以补中益气汤命名方剂约有20余首,可见于《丹溪心法》、《万病回春》、《外科正宗》、《傅青主女科》、《幼幼集成》、《喉科种福》等古籍中,大多由东垣方加减变化而成。所以,张景岳说:"补中益气汤乃东垣独得之心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