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雷州市黄胸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捕自广东省雷州市的黄胸鼠在应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数年后对第一代药物的抗性发生水平。方法将捕自雷州市郊的黄胸鼠室内预饲一段时间后,选择合格试鼠,配制0.005%杀鼠灵毒饵采用无选择性摄食试验法饲毒(LFP法),观察并分析试鼠的死亡率与食毒量的关系。结果黄胸鼠抗性检测合格试鼠共36只,检测结束后试鼠因药物死亡32只,试鼠对杀鼠灵的抗性发生率为11.11%,接近抗性种群形成临界水平;死亡试鼠性别间在致死剂量和死亡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f=30,Pd=0.987,Pt=0.971);全部死亡试鼠平均食毒剂量(115.71±53.84)mg/kg,平均死亡时间(7.2±2.4)d。结论在抗凝血灭鼠剂的使用过程中要定期监测害鼠对药物的敏感度变化趋势,为药物灭鼠的选择提供依据,以节省有限的药物资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南通市区黄胸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方法 PT测定采用仪器法,无选择性摄食实验在实验室进行,摄食0.05%杀鼠灵毒饵。结果 22只实验黄胸鼠其PT(以INR值表示)平均值为0.94;在9 d的摄食过程中,平均摄药量为148.9 mg/kg,在25 d的观察期内,16只死亡,6只存活;存活的黄胸鼠中,其摄药量均超过黄胸鼠143 mg/kg的抗药性标准,抗药性发生率达到了27.3%。结论南通市区黄胸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杀鼠灵可能已产生群体抗药性。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第一代抗疑血灭鼠剂在我市广泛使用已多年。为及时发现抗药鼠,了解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水平,合理使用灭鼠剂,选择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已有5年历史的地区,进行了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调查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南京,210009)葛恒峥,章进宝自1987年以来,南京市城区多次使用抗凝血杀鼠剂大规模灭鼠。1991年9~10月,我们用杀鼠灵对城区褐家鼠进行了抗药性测定。现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褐家鼠:捕自南京...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上海地区黄胸鼠和褐家鼠对第一代和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方法现场捕获褐家鼠和黄胸鼠,按照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的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分别摄食0.005%、0.05%杀鼠灵毒饵和0.005%溴敌隆毒饵.结果对杀鼠灵抗药性,44只褐家鼠中发生率为2.27%,29只黄胸鼠中发生率为13.79%;对溴敌隆抗药性,42只褐家鼠中发生率为4.76%,10只黄胸鼠中发生率10.00%;对杀鼠灵和溴敌隆毒饵产生抗药性的黄胸鼠个体分别对溴敌隆和杀鼠灵毒饵产生交互抗性.结论(1)当停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14年后,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性发生率有明显的衰退现象,黄胸鼠对杀鼠灵的抗性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2)在连续15年使用溴敌隆后,上海地区的褐家鼠和黄胸鼠均对溴敌隆产生了抗性个体;(3)建议尽快建立鼠类对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检验方法、抗药性个体和种群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武汉市褐家鼠和黄胸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状况,为制定灭鼠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无选择摄食实验测试法。结果褐家鼠和黄胸鼠对杀鼠灵抗药性率分别为0和13.33%,致死剂量分别为25.45和156.16 mg/kg,平均致死天数为7.7和11.1 d。结论武汉市褐家鼠对杀鼠灵未监测到抗药性,少数黄胸鼠对杀鼠灵产生了抗药性,但未出现抗药性种群。  相似文献   

7.
佛山市城区两种家栖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调查佛山市城区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的抗药性。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食试验。结果 经对佛山市城区内捕获的30只褐家鼠、38只黄胸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0和34.21%,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5.27和395.52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对杀鼠灵已形成抗药性种群。结论 以黄胸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而以褐家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同时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采自广东省湛江市区的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性发生水平.方法 将捕自湛江市的褐家鼠在室内预试验一段时间后,对合格试鼠采用无选择性摄食试验法以0.005%杀鼠灵毒饵饲毒(LFP法),观察并分析试鼠的死亡率与食毒量的关系.结果 本次褐家鼠抗性检测合格试鼠计37只,检测结束后试鼠因药物死亡29只,试鼠对杀鼠灵的抗性发生率为21.62%,已经形成抗性种群;死亡试鼠性别间在致死剂量和死亡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死亡试鼠平均食毒剂量为( 19.14± 5.44)mg/kg,平均死亡时间(7.34±3.51)d.结论 湛江市区的褐家鼠防治应选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以外的药物,同时注意监测害鼠对药物的敏感度变化,以节省有限的药物资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昆明市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状况。方法按全国统一的抗药性实验方法。结果 褐家鼠平均致死剂量为13.63mg/kg,平均致死天数4.93d,黄胸鼠平均致死剂量为181.99mg/kg,平均致死天数5.46d,抗性个体褐家鼠、黄胸鼠各1只。结论昆明市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仍然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江苏省家栖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制定的“鼠类对抗凝血灭鼠剂敏感性和抗药性试验方法”。结果:褐家鼠平均致死剂量为18.53mg/kg,平均致死天数5.7d,黄胸鼠平均致死剂量133.55mg/kg,平均致死天数6.8d。试验结束后产生抗药性的个体褐家鼠4只,黄胸鼠2只。结论:2种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耐药力增强,有产生抗药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湛江地区黄毛鼠对溴敌隆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测定黄毛鼠对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的敏感性,为黄毛鼠的抗药性检测提供敏感种群本底资料。方法在实验室做无选择性摄食试验。将试鼠雌雄分开,随机分组,按5个不同食毒期摄食0.0002%溴敌隆毒饵。用Bliss计算机程序,计算不同食毒期与对应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黄毛鼠性别之间对溴敌隆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0.05,PLP50〉0.05),故将雌雄数据合并计算,得毒力回归方程y=0.52+7.58x,LFP50、LFP99及其95%置3U信限分别是3.90(3.55~4.28)和7.90(6.24~10.00)。结论按WHO修订以致死99%敏感靶标鼠种的食毒期(LFP99)取整天数作为抗药性检验标准,湛江地区黄毛鼠对0.0002%的溴敌隆毒饵食毒期超过8d存活为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试验观察虹口区城区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和第二代抗凝血剂溴敌隆的抗药性发生率,为家栖鼠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0.005%杀鼠灵毒饵和0.005%溴敌隆毒饵进行无选择性摄食试验。结果 0.005%杀鼠灵毒饵,25只褐家鼠未监测到抗药性个体;0.005%溴敌隆毒饵,27只褐家鼠抗药性发生率为3.7%(1/27)。结论在虹口区城区,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敏感,但存在对第二代抗凝血剂溴敌隆的抗药性,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湖北省咸宁市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杀鼠灵的抗药性变化。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选择合格的褐家鼠,配制0.005%杀鼠灵毒饵进行无选择性摄食试验。结果咸宁市在2008-2012年期间对褐家鼠开展了5次抗药性监测,试鼠共214只,仅有2008年存活1只,抗药性发生率为2.44%。结论咸宁市褐家鼠对杀鼠灵尚未产生抗性种群,且仍有较高的敏感性,可继续用杀鼠灵防治褐家鼠。  相似文献   

14.
灭鼠后黄毛鼠种群数量回升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研究灭鼠后黄毛鼠种群数量回升动态 ,为制订科学的灭鼠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1997~ 1998年设 3个大样区 ,每年用 0 .0 375 %杀鼠迷毒谷灭鼠 2次。灭鼠前和灭鼠后的每个月都调查黄毛鼠的种群动态。结果 :2~ 7月和 8~ 11月黄毛鼠的月均繁殖指数分别为 12 1.2 %和12 8.9%。在春种前灭鼠 ,即使灭效达 86.1%~ 92 .7% ,8月份的鼠密度便达到甚至超过灭鼠前。 8月份灭鼠时 ,若灭效在 82 .0 %以上 ,12月份的鼠密度未恢复到灭鼠前 ;如果灭效低 ,12月的鼠密度就会超过灭鼠前。结论 :灭后黄毛鼠的种群数量恢复快 ,因此每年要全面灭鼠 2次 ,且上半年和 8月份的毒谷指数要分别在 0 .5和 0 .6以上。  相似文献   

15.
黄毛鼠取食量和饮水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年10月至1993年8月,笔者在不同季节测量黄毛鼠的取食量和饮水量分别为70.40±9.47g/kg体重/日和107.82±9.69ml/kg体重/日。取食量与日平均温度关系方程为:y=151.5081-3.9701x;饮水量与日平均温湿度比关系方程为:y=36.3899+24.5994x。雌性成年鼠的取食量显著低于雄性成年鼠,而两者的饮水量相差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出珠江三角洲黄毛鼠种群数量的预测方法。方法采用季节交乘模型、季节叠加模型和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 MA)分别拟合1998-2003年黄毛鼠种群数量的时序变化动态,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并进行中长期预测,比较不同预测模型的适用性。结果季节交乘模型、季节叠加模型和ARI MA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黄毛鼠种群的历史消长趋势,预测黄毛鼠发生数量的平均误差分别为(6.43±1.87)%、(10.34±2.56)%和(11.48±2.78)%,而预测黄毛鼠发生等级的准确率分别为91.67%、83.33%和66.67%。以季节交乘模型和季节叠加模型的预测结果较为准确,预测模型分别为X(t)=(5.15839329-0.01577224t)γT+t和X(t)=5.18130846-0.00861724t+dT+t。结论季节交乘模型和季节叠加模型适用于预测黄毛鼠种群的发生量及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