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艺  王洁华  杜建民  冯梅 《浙江医学》2006,28(10):859-860
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近年研究发现,FC与体内免疫功能紊乱有关,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广泛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反应,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与FC有关的细胞因子测定多限于外周血。血液中的IL-1β、IL-6、TNF-α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分泌,本文通过测定脂多糖(LPS)刺激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的IL—1β、IE-6、TNF-α水平,旨在了解FC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常见的一种胃肠功能紊乱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脑-肠-菌轴(BGMA)在其病理生理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脑-肠与肠道菌群交互障碍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等途径影响胃肠道运动、感觉、分泌等功能,进而引起排便异常。天枢穴具有疏调肠腑、理气行滞、健脾和胃、调神的功效,为针灸临床治疗FC的要穴。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天枢穴对该病的影响机制可能与调节BGMA有关,包括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正常化,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调,调节脑肠肽的分泌以及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过度表达等。该文从BGMA角度探究脑-肠轴、肠道菌群与FC的发病关系,总结探讨天枢穴治疗FC的内在机制,以期为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指导。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胃肠道疾病,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前,FC的治疗仍依赖于传统方法,如泻剂通便治疗和外科治疗等,但效果欠佳,可对患者肠道自身功能造成破坏。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FC的密切关系逐渐被阐明。FC患者肠道菌群组成较健康人有显著差异,且肠道菌群紊乱参与FC的发生、发展,因此,益生菌、益生元及粪菌移植等微生态治疗逐渐应用于FC的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微生态治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便秘(FC)是指非肠道器质性病变导致的排便紊乱性疾病,以大便硬结、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为主要表现。据统计,我国FC发生率约为9%~20%,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本病发病率增加且有年轻化趋势。临床对于FC的治疗较为棘手,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欠佳。我们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应用温阳益气法结合西药治疗FC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神经痛十分普遍,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占各种神经痛的10%。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糖尿病(DM)患者DPN发生率为7.5%~24%,并随年龄增加和病程延长而增高,且与血糖控制水平密切相关。DPN的发病与长期严重的高血糖及由此导致的代谢障碍、微循环异常、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自由基增多和自身免疫紊乱等因素有关,目前缺少特异性治疗方法。本文对其发病机制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呼吸道感染并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疾病,多发于6月至3岁小儿,为儿科常见急症。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曾有作者报道易合并低钠血症。本文检测30例呼吸道感染并FC患儿电解质变化,对其发病机制行初步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量关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病机制的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所致的病理生理改变在MODS的发病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些过程中机体过度释放大量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神经内分泌激素,引起内环境稳态的破坏、免疫异常、细胞凋亡等,导致全身多器官的损伤,直至形成MODS。笔者综合近年来MODS的免疫病因学研究进展,从多角度阐述了MODS的免疫异常和紊乱,旨在进一步认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免疫病因学机制和探寻新的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8.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一种常见肾病,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为临床特征。目前认为,免疫紊乱是 NS 发病机制的核心,但其具体发病机制至今仍未能阐明。近年来,关于 NS 发病机制的探索越来越多。CD4+ CD25+ FoxP3调节性 T 细胞(Treg)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被大多学者所认识,尤其是在免疫耐受方面,其功能异常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治疗效果等相关,其中就包括 NS。  相似文献   

9.
张艳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7):2304-230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十分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与排便或排便习惯改变相关的腹痛或不适,有排便紊乱的特点[1],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症状。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目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闼,一般认为其是多因素的生理、心理性疾病。根据I临床特点分为IBS合并便秘型(IBS-C)、IBS合并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  相似文献   

10.
小儿高热惊厥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足元 《广西医学》2002,24(8):1185-1186
目的:分析小儿高热惊厥(FC)发病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观察上呼吸道感染(上感)患儿2214例,细菌性痢疾(菌痢)患儿92例,其中发生FC227例,比较上感组、菌痢组及其合并佝偻病厥发生情况以及年龄、病程与FC的关系。结果:FC发病年龄以1-2岁最高,占78.85%;在发热24小时内发作占88.55%,上感组、菌痢组与其合并佝偻病厥发生率比较P<0.01。结论:FC大部分发生在发热初期,上感及菌痢合并佝楼病易发生惊厥,在病初给予退热剂预防再发,积极治疗佝楼病也是预防FC反复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调控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异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难治性疾病,近年研究表明,免疫介导的造血抑制是再障最常见、最重要的发病机制,多年临床实践证实中医药治疗再障疗效确切,而且实验研究从调节淋巴细胞亚群失衡、调控细胞因子紊乱、调节红细胞免疫、再障中医证型与免疫异常相关性等4个方面,揭示了中医药治疗再障的免疫学机理。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和大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目前认为胃肠动力障碍和内脏感觉异常是其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另有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在IBS的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与抑郁、焦虑关系密切。因此我们在临床上联用马来酸曲美布汀与赛乐特治疗IBS并观察其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血浆皮质醇(COR)、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GLU)和血糖水平的变化及其在HI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0例HIE新生儿血浆COR、INS和GLU含量,同时检测血糖含量。并与45例正常新生儿作对比。结果60例HIE患儿血浆COR、INS和血糖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HIE程度越重,血浆COR和血糖值升高越明显。结论HIE患儿血浆COR、INS水平异常可导致糖代谢的紊乱,并在HIE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浆COR、INS和血糖水平异常可作为判定HIE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在临床治疗HIE过程中要严密观察血浆皮质醇及血糖的变化,严格控制葡萄糖输注的量及速度,应用糖皮赁激素时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及剂量。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未阐明,目前认为可能是一些携有先天遗传易感基因的个体有易发生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的趋势,在后天环境中外因(如病毒感染等)的作用下,诱发对中枢髓鞘成分的异常自身免疫应答而致病。MS的实验动物模型(EAE)证明MS是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进展,对建立在免疫学基础上的MS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了快的发展。本文综述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和科研成果,旨在探讨MS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CC)是连接胃肠道神经系统与平滑肌细胞的重要间质细胞,广泛分布于胃肠组织中,是胃肠慢波电位的起搏者、传导者,在调控胃肠动力方面起重要作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机制至今仍未阐明。目前,大量研究报道认为,IBS存在ICC数量、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异常,与胃肠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性、神经递质分泌及胃肠激素分泌异常等密切相关。本文就ICC与IBS发病机制研究现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宗慧敏  王霞  刘春蓓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7):2030-2035
随着肥胖的全球流行,肥胖相关性肾病(ORG)发生率明显增高。ORG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少数患者进展至慢性肾功能不全甚至终末期肾病。ORG的发生与血流动力学异常、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脂肪细胞因子紊乱、微炎症作用等有关。其治疗方案多样,包括减轻体质量、降压、调节代谢等。本文对ORG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包括靶向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山东某综合性大学大学生肠易激综合征(IBS)与功能性便秘(FC)的发病情况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2009年2~3月以自填式问卷的形式,随机抽样调查山东省某高校2500名本科生的IBS和FC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问卷包括罗马Ⅲ诊断问卷、医院焦虑与抑郁评分量表(HAD)、IBS生活质量问卷(IBS QoL)等。结果  共回收2126份有效问卷,IBS组167人,FC组115人。IBS和FC的发病率分别为7.85%和5.41%,IBS便秘型最多(36.5%), 其次是IBS 腹泻型(31.1%)和IBS混合型(23.9%)。FC中最常见的症状是排便需要明显用力(93.9%)和排便不尽感(93.0%)。IBS和FC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在生活因素中,少运动和IBS有关,近一年的负性生活事件与FC有关。结论  山东省某高校大学生的IBS及FC的患病率低于国外报道水平。少运动和负性生活事件分别是IBS和FC发病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以下简称TMD)的病因、发病情况、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本文对7年来接诊的316例TM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女性发病183例,占57.91;20-40岁发病163例,占51.58%;He及He功能异常193例,占61.08%;功能紊乱期167例,占52.85%;保守治疗有效194例,占61.39%。结论:病因主要是He与He关系异常,其次为不良习惯,发病多在中青年人,且女性较男性居多。诊断时需与颌面部深部肿瘤、局部炎症、破伤风等相关疾病相鉴别。治疗多以保守治疗为主,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许多证据表明,符合罗马诊断标准IBS的患者往往存在胃肠道器质性病变。肠道感染、5-羟色胺(5-HT)异常、肠道细菌过度生长、神经中枢失调等导致IBS的证据不断被发现。但目前仅对感染后IBS的发病机制研究较为透彻。遗传因素也可能与IBS的发病有关。IBS的诊断仍基于腹部不适或疼痛伴排便紊乱并排除报警症状。治疗方法很大程度上仍基于症状表现而非针对发病机制,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正在尝试中。  相似文献   

20.
谢芳  张汝芝  金慧玲  梅韬 《实用全科医学》2007,5(12):1107-1107,F0003
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是原发于皮肤的低度恶性T淋巴细胞性淋巴瘤(CTCL),MF的早期局限于皮肤,随着病情缓慢发展,晚期可侵犯淋巴结及内脏系统。MF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很清楚,可能与其免疫功能紊乱、T淋巴细胞的凋亡障碍以及染色体的异常有关。针对MF的治疗,目前主要根据病情的不同时期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2006年我科收治1例红皮病型蕈样肉芽肿患者,采用阿维A联合干扰素IFN0633-2b、糖皮质激素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