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了解本地区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为维生素D缺乏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5169例在本院接受儿童保健的儿童进行25-羟维生素D3 [25-(OH)D3]的检测,≥30 ng/L为充足,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169名儿童血清25-(OH)D3平均水平为(20.72±8.83)ng/L,... 相似文献
2.
3.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5,(8)
目的了解0~12岁儿童维生素D及骨营养的状况,并探讨维生素D的含量对儿童骨营养的影响。方法儿童保健门诊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儿保门诊健康体检695名0~12岁儿童,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25-(OH)D检测,采用定量超声技术(QUS)测定超声速度值(SOS),根据同年龄、同性别SOS标准值的百分位数划成低骨强度和正常骨强度。结果 25-(OH)D的平均浓度为(64.15±31.69nmol/L),男性与女性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1,P0.05);维生素D缺乏组的低骨密度发生率大于维生素D正常组,前者骨的SOS值小于后者,两者统计学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儿童骨营养的状况乃至骨的发育,应重视3~12岁儿童维生素D的补充,增强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建立中国新疆地区哈萨克族7~18岁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BMI)百分位曲线和界值点参考标准。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在中国新疆阿勒泰市及其所属乡镇的中小学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4所学校(共49个班级)同意参加调查的哈萨克族7~18岁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采集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测量资料;应用偏度-中位数-变异系数法建立哈萨克族7~18岁中小学生的BMI百分位曲线;利用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BMI百分位数曲线在18岁通过国际肥胖工作小组(IOTF)定义的成人超重和肥胖BMI界值点(25kg·m^-2/30kg·m^-2)和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定义的界值点(24kg·m^-2和28kg·m^-2)的方法,计算出哈萨克族7~18岁各年龄超重和肥胖的BMI界值点。结果共采集7~18岁中小学生2487名,其中男1158名,女1329名。①按照IOTF标准,超重和肥胖的BMI百分位曲线:男性分别为P88.63和P98.28,女性分别为P84.41和P98.12;按照WGOC标准,超重和肥胖的BMI百分位数曲线:男性分别为P92.96和P99.28,女性分别为P90.53和P99.38。②哈萨克族男性超重和肥胖BMI标准曲线低于WGOC和IOTF标准;女性肥胖标准曲线13~14岁前低于WGOC和IOTF标准,之后略高于WGOC和IOTF标准。③哈萨克族男性超重、肥胖的界值百分位曲线均低于或接近的汉族和维吾尔族水平;哈萨克族女性超重界值百分位曲线在14岁前介于汉族和维吾尔族间,之后接近或达到汉族水平;肥胖界值百分位曲线在10岁前低于汉族和维吾尔族水平,14岁后达到或接近汉族水平。结论儿童青少年BMI分布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和民族差异,哈萨克族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BMI界值标准不同于IOTF和WGOC所建议的相应标准。因此哈萨克族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人群的筛查可以参考本研究建立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6,(9)
维生素D是一类脂溶性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重要营养素,它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可作为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客观指标。本文对我国不同地区儿童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监测分析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6~11岁肥胖儿童行为问题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6~11岁肥胖儿章行为问题。方法: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安徽省安庆市与铜陵市111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肥胖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为36.94%,男、女分别为40.38%和33.90%,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6岁正常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总发生率为12.97%(男童13.44%、女童12.52%),肥胖儿童整体及按性别比较,行为问题发生率均较高(u分别为7.52、5.70和4.96,P均〈0.01)。男童行为问题各因子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迫行为34.62%、分裂焦虑23.08%、抑郁19.23%、体诉15.39%、交往不良13.46%、社交退缩9.62%、多动9.62%、攻击性9.62%和违纪表现5.77%,各因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25,P〈0.05);女童行为问题各因子发生率依次为:分裂强迫23.73%、抑郁11.86%、多动10.17%、性问题10.17%、体诉848%、攻击性8.48%、社交退缩6.78%、残忍表现6.78%和违纪表现5.0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5.59,P〈0.05)。男、女童共有的6个行为问题因子:社交退缩、多动、体诉、违纪表现、攻击性、抑郁,无性别差异(P均〉0.05)。结论:肥胖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远远高于全国4~16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男童主要表现在强迫行为、分裂焦虑、抑郁、体诉、交件不良,女童主要表现在分裂强迫、抑郁、多动、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河南省1~7岁健康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为儿童合理补充维生素D、防治维生素D缺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河南省六个地区的妇幼保健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体检的1~7岁健康儿童392名,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 (OH)D水平,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儿童维生素D不足与缺乏情况.结果 392名1~7岁健康儿童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42.7±15.8nmol/L,不足与缺乏率达59.4% (233/392),男女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00,P=0.618;x2 =0.051,P=0.822);不同年龄组维生素D平均水平及其不足与缺乏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748,P<0.001;x2=37.077,P<0.001);维生素D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不足与缺乏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结论 河南省1~7岁健康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较差,且与年龄密切相关,应适当增加儿童日照时间,加强合理补充维生素D的科普宣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北京市孕妇血清维生素D水平状况,并探讨其与某些妊娠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北京妇产医院进行了维生素D检测的单胎孕妇3888例,将其分为无任何妊娠并发症的健康孕妇和患有妊娠并发症的孕妇两组,并分别进一步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妊娠期妇女维生素D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健康孕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通过比较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平地自然行走时的足底压力参数,探讨肥胖对7~11岁儿童动态足底压力带来的影响。方法采用0.5m footscan USB平板测试系统(比利时RSscan International公司)对40名7~11岁儿童(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各20名)自然行走时的步态进行测试,数据采用SPSS11.5和EXCEL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与正常儿童相比,肥胖儿童自然行走过程中:(1)足支撑阶段显著增长,足蹬伸阶段缩短;(2)跖骨4(M4)和跖骨5(M5)与地面接触的压强峰值和压强峰值出现时间显著增大,且第2趾(T2)~第5趾(T5)以及足中部压强峰值都增大;(3)足弓指数(AI)及足中部和足后部与地面接触的冲量百分比均显著增大;(4)左足在足跟着地阶段、右足在支撑阶段和蹬伸阶段内翻程度增大;另外,肥胖儿童左右足外翻程度明显不同;(5)足轴角明显增大。结论与正常儿童相比:(1)肥胖儿童行走的稳定性较差;(2)肥胖儿童有前脚掌、踝关节和膝关节损伤的趋势;(3)肥胖儿童行走效率较低,易患扁平足;(4)肥胖儿童更容易以八字脚姿态行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儿童屈光参差的临床特点,探讨屈光参差对视功能的影响及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就医的3~7岁儿童进行视力筛查,视力异常者用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选出符合屈光参差标准的儿童.所有患儿均配镜后进行弱视治疗,治疗期间遮盖健眼、随访.结果 ①屈光参差占屈光不正的15 .5 3% ,单纯球镜屈光参差2 1例(32 .8% ) ,单纯柱镜屈光参差37例(5 7.8% ) ,球镜及柱镜屈光参差同时存在6例(9.4 % ) .所有患儿追踪观察1年,屈光参差度无明显变化;②屈光参差程度越大双眼视力差越大.结论 ①屈光参差是影响儿童视功能,造成弱视的原因之一;②屈光参差的程度越大,双眼视力差越大,治疗的难度加大.因此屈光参差必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佝偻病)的遗传关联性。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Springer、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VDR基因FokⅠ、ApaⅠ、BsmⅠ和TaqⅠ位点多态性与佝偻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以佝偻病患儿为病例组。依据NHI-NHGRI研究工作组2007年制定的遗传关联性研究报告规范为基础,并依据相关文献选取其中的14条标准用于评价文献偏倚。以基因型频率为指标,提取数据后先确定最佳遗传模型,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的OR值及其95%CI。结果 19篇病例对照研究进入Meta分析。①FokⅠ位点采用共显性模型(FF基因型vsff基因型;FF基因型vsFf基因型)分析,病例组704例,对照组59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亚洲人群FF基因型较ff基因型(OR=4.59,95%CI:2.98~7.07)和Ff基因型(OR=2.58,95%CI:1.79~3.73)患佝偻病的风险显著增加;高加索人群Fok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FF基因型vsff基因型,OR=2.50,95%CI:0.76~8.19;FF基因型vsFf基因型,OR=1.18,95%CI:0.66~2.10);非洲人群FF基因型较ff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显著增加(OR=5.81,95%CI:1.21~27.98)。②ApaⅠ位点采用显性模型(AA+Aa基因型vsaa基因型)分析,病例组338例,对照组459例。亚洲人群和非洲人群ApaⅠ位点与佝偻病均无显著关联性,OR分别为1.04(95%CI:0.72~1.49)和0.98(95%CI:0.57~1.71);高加索人群AA+Aa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增高(OR=5.50,95%CI:1.22~24.75)。③BsmⅠ位点采用显性模型(bb基因型vsBb+BB基因型)分析,病例组822例,对照组736例。亚洲人群BsmⅠ位点bb基因型较Bb+BB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降低(OR=0.46,95%CI:0.23~0.92),非洲人群Bsm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OR=1.65,95%CI:0.95~2.88)。④TaqⅠ位点采用隐性模型(TT基因型vsTt+tt基因型)分析,病例组519例,对照组513例。亚洲人群(OR=1.22,95%CI:0.82~1.82)、高加索人群(OR=0.91,95%CI:0.35~2.35)和非洲人群(OR=1.18,95%CI:0.68~2.05)Taq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亚洲人群FokⅠ位点FF基因型为患佝偻病的危险因素,而BsmⅠ位点bb基因型为佝偻病轻微的保护因素,尚不能认为ApaⅠ和TaqⅠ位点与佝偻病有关联性;由于高加索人群和非洲人群研究较少,VDR基因多态性与佝偻病的关联性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儿童屈光参差的临床特点,探讨屈光参差对视功能的影响及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程度的关系.方法对就医的3~7岁儿童进行视力筛查,视力异常者用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选出符合屈光参差标准的儿童.所有患儿均配镜后进行弱视治疗,治疗期间遮盖健眼、随访.结果①屈光参差占屈光不正的15.53%,单纯球镜屈光参差21例(32.8%),单纯柱镜屈光参差37例(57.8%),球镜及柱镜屈光参差同时存在6例(9.4%).所有患儿追踪观察1年,屈光参差度无明显变化;②屈光参差程度越大双眼视力差越大.结论①屈光参差是影响儿童视功能,造成弱视的原因之一;②屈光参差的程度越大,双眼视力差越大,治疗的难度加大.因此屈光参差必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齐齐哈尔市2002~2004年0-4岁儿童死亡状况,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齐齐哈尔市7区9县0~4岁儿童连续3年的所有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婴儿,0~4岁儿童、1~4岁儿童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0~4岁儿童死亡率农村明显高于城市(P<0.05);死亡儿童年龄越小所占比例越高(P<0.05);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为近年来儿童死亡的第1、2位死因。结论今后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重点保健对象是围产儿和新生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重肥胖儿童中血清泌乳素(PRL)水平及其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超重肥胖儿童150例,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NAFLD组和非NAFLD组。比较两组儿童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肥胖儿童发生NAFLD的独立影响因素。按照儿童平均PRL水平三分位数分组,比较不同血清PRL组间NAFLD发生率的差异,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超重肥胖儿童血清PRL水平与超重肥胖儿童发生NAFLD风险的关系。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效能。结果 150例超重肥胖儿童中检测出54例NAFLD,检出率为36.00%(54/150)。NAFLD组的体质量指数(BMI)、腰围、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酰转肽酶(GGT)、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值显著高于非NAFLD组,而PRL均值明显低于非NAFLD组(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高BMI、较大腰围、高TG、高ALT、高HOMA-IR是超重肥胖儿童发生NA... 相似文献
18.
小学阶段超重/肥胖儿童平地行走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比较小学阶段超重/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平地行走时的运动学参数,探讨超重/肥胖对儿童步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名超重/肥胖儿童(年龄(9.6±1.72)岁;身高(142.16±12.19) cm;身体质量指数(BMI)(24.32±2.96) kg/m2)和50名正常体重儿童(年龄(10.26±0.72)岁;身高(139.0±7.50) cm; BMI(17.08±1.25) kg/m2)为研究对象,受试者赤足以自己感觉舒适的常速自然行走在长10 m的跑道,共3次;使用常速摄像机进行平面定点拍摄,采集他们平地自然行走时的图像,通过视迅录像解析系统获得步长、下肢关节角度等运动学指标;数据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处理,受试者各项指标左右侧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儿童的各项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1)对于相对步长,超重/肥胖儿童(0.44±0.001)与正常儿童显著不同(0.45±0.001)(P<0.05)。(2)足跟着地阶段,左髋及左、右膝在矢状面上的角度,超重/肥胖儿童(左髋(165.36±5.29)°,左膝(178.82±5.51)°,右膝(177.84±5.25)°)与正常儿童(左髋(161.99±4.28)°,左膝(174.67±4.91)°,右膝(174.67±4.91)°)显著不同(P<0.05);足跟蹬伸阶段,矢状面上的左踝关节角,超重/肥胖儿童((121.73±8.03)°)与正常儿童((118.44±6.70)°)显著不同(P<0.05)。结论 自然行走过程中,超重/肥胖儿童比正常儿童相对步长显著减小;足跟着地阶段,超重/肥胖儿童在矢状面上左髋和左右膝关节角显著大于正常儿童;足蹬伸阶段,超重/肥胖儿童在矢状面上的左踝关节角显著大于正常儿童。这些变化可能会对超重/肥胖儿童的下肢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天津市1.5~3岁孤独症患者早期行为特征,为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天津市9个区县抽取1.5~3岁儿童8006名,采用儿童行为发育调查表进行筛查。用DSM-IV诊断标准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对筛出的432名可疑孤独症儿童进行诊断并评估症状程度,用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分析其行为障碍特征。运用上述量表对21例已确诊的孤独症儿童、84名可疑阳性儿童、84名正常儿童的早期行为表现进行比较。结果:孤独症儿童和可疑性儿童在语言能力异常、无食指指灯、无假扮游戏行为、不会正常玩玩具、孩子与人无目光接触等9个项目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儿童(如,无食指指灯,71.4%、54.8%vs.14.3%,P0.05);孤独症儿童在对所指物品无注意、孩子与人无目光接触、语言能力异常、不能接受简单指令、不用语言表达需要5个项目检出率高于可疑阳性组(如,对所指物品无注意,38.1%vs.2.4%,P0.05)。ABC量表评定结果表明重度孤独症儿童(CARS总分≥36分)在感觉和躯体功能上得分均高于轻中度孤独症儿童[(8.00±3.30)vs.(5.15±2.58),(12.00±6.12)vs.(6.15±3.26);均P0.05]。结论:孤独症患儿在婴幼儿期即出现明显发育、行为障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设置3~6岁儿童自信心课程干预方案,并检验该方案提升自信心的效果。方法:以某市某普通幼儿园3~6岁儿童为被试,开展为期3个月的自信心课程干预,实验组11人,对照组12人,在干预前后由受培训后的教师对被试的自信心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自我效能感、自我表现、成就感以及自信心总体水平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自我效能感(t=-4.69,P0.01)、自我表现(t=-3.92,P0.01)、成就感(t=-2.51,P0.05)以及自信心总体水平(t=-4.53,P0.01)相比干预前显著提升,对照组在各项的前后测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在自我效能感(t=3.93,P0.05)、自我表现(t=2.67,P0.05)和成就感(t=2.24,P0.05)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自信心总体水平上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边缘显著(t=3.73,P=0.06)。结论:本研究所设置的自信心课程干预方案对3~6岁儿童的自信心具有显著的提升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