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目的 以高分辨MRI(HR-MRI)观察初发脑梗死(PCI)与复发脑梗死(RCI)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并分析RCI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75例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狭窄并接受HR-MR检查的脑梗死患者,根据既往有无脑梗死病史分为PCI组(n=41)和RCI组(n=34),比较2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HR-MRI特征及临床资料,并分析脑RCI危险因素。结果 RCI组吸烟史占比、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尿酸(UA)水平高于PCI组(P均<0.05),组间其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R-MRI示RCI组责任血管重度狭窄占比及斑块负荷高于PCI组,斑块较易出现T2WI、T1WI高信号,且强化程度高(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斑块T2WI高信号、管腔重度狭窄、高HCY及高UA均为RCI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RCI的HR-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斑块呈T2WI高信号及管腔重度狭窄为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联合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分层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3.0T MR影像特征中能够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接受3.0T MR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病例191例,其中三阴型乳腺癌25例(TNBC组),非三阴性乳腺癌166例(非TNBC组),比较2组年龄、病灶形态、肿块数目、大小、形状、边缘、强化特征、T2WI信号、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ADC值、瘤周血管的差异,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非TNBC组比较,TNBC组病灶多表现为边缘光滑(P=0.023)、圆形(P=0.001)肿块,增强扫描多呈环形强化(P<0.001),病灶T2WI多呈高信号(P=0.003),ADC值相对较高(P=0.022),瘤周血管增多(P=0.046)。其中肿块强化特征、T2WI信号、ADC值及瘤周血管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为预测TNBC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4个因素联合预测TNB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0。结论 肿块环形强化、T2WI高信号、ADC值相对较高、瘤周血管增多是预测TNBC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HIV感染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是否与非HIV感染者存在差异,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67例HIV感染者(HIV感染组)及185例非感染者(非感染组)行冠状动脉CTA(CCTA),将存在≥2种高危形态学特征的斑块定义为易损斑块,对比分析2组患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类型、位置、发生率,以及HIV感染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2组最常见易损斑块类型均为低衰减斑块+正性重构,多位于前降支近段(S6);HIV组≥1个冠状动脉节段出现易损斑块的发生率较非HIV组增加(34.73% vs 24.32%,P<0.05)。HIV组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与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药物治疗时间独立相关[OR=1.29,95%CI(1.04,1.59),P=0.02]。结论 HIV感染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率较非感染者增加;ART药物治疗可能是HIV感染者出现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原发灶的超声造影(CEUS)参数与盆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术前接受CEUS检查的84例子宫内膜癌,根据术后病理将其分为淋巴结转移组(12例)和无淋巴结转移组(72例),比较2组CEUS参数[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强度(PI)]及临床病理特征(年龄、瘤体大小、肌层浸润程度、病理分型、组织分化程度及脉管浸润),对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T、MTT、瘤体大小(≥2 cm)、肌层浸润程度(≥1/2肌层)和脉管浸润(有)对盆腔淋巴结转移有所影响(P均<0.05);AT(OR=2.308,P=0.003)、MTT(OR=4.380,P=0.049)、瘤体大小(OR=1.575,P=0.032)及脉管浸润(OR=5.962,P=0.021)为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子宫内膜癌CEUS参数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对提示是否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可用于术前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影响3.0T无对比剂MR冠状动脉造影(MRCA)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前瞻性对170例疑诊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行3.0T全心无对比剂MRCA检查,针对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包括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进行主观评分,计算其信噪比(SNR);根据3支总得分将图像分为优、良、中或差;采用单因素分析及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MRC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观察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与MRCA图像质量的相关性,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评估图像质量的效能。结果 MRCA主观评分结果为优、良、中(以上可用于诊断)及差者(不可用于诊断)分别为36、46、57及31例;其间LAD、LCX及RCA的SNR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患者体质量指数(BMI)(OR=0.64)、心率(OR=0.96),以及采集效率(OR=1.06)和体位(OR=0.33)均为MRC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P均<0.05),且均与图像质量评分相关(r=-0.604、-0.250、0.500、0.407,P均<0.001);分别以≤25.5 kg/m2、≤70次/分、≥37%及手下摆为阈值,BMI、心率、采集效率及手上举或下摆判断MRCA图像可否用于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2、0.704、0.955及0.686。结论 患者BMI、心率,以及采集效率和体位为3.0T无对比剂MRC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高分辨率MR管壁成像(HR-VWI)评估不同亚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斑块稳定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临床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MR HR-VWI资料,包括15例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PAOPA)(PAOPA组),22例动脉到动脉栓塞(ATAE)(ATAE组),3例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HP/IEC)及3例混合机制(MM)。比较PAOPA组与ATAE组责任斑块形态、分布、位置及管腔表现的差异。结果 PAOPA组与ATAE组间责任斑块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6,P>0.05)。ATAE组责任斑块表面不规则发生率(63.64%)及斑块负荷[(70.39±11.27)%]均高于PAOPA组[26.67%,(63.11±10.57)%,χ2=8.87,t=4.02,P=0.04、0.03]。ATAE组斑块2级强化发生率(81.82%)高于PAOPA组(26.67%,χ2=7.51,P=0.03),斑块0级强化发生率(9.09%)低于PAOPA组(46.67%,χ2=8.02,P=0.03);2组斑块偏心性分布发生率、斑块内T1高信号发生率、斑块厚度、责任斑块处管腔狭窄率及血管重构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R-VWI对鉴别不同亚型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斑块的稳定性具有一定价值;相比PAOPA,ATAE斑块HR-VWI更多表现出不稳定特征。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股动脉斑块超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动脉斑块声像特征诊断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价值。方法 选取冠心病伴颈动脉及股动脉斑块患者72例,分为NSTE-ACS组(n=42)和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CIS)组(n=30),行CEUS、三维超声及灰阶强度定量分析,检测斑块造影增强强度(EI)、斑块体积、形态特征及回声灰阶强度(EL)等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NSTE-ACS组斑块EI、形态不规则斑块比例高于CIS组,EL低于CIS组(P均<0.05)。颈动脉和股动脉斑块EI、EL和形态分类均与NSTE-ACS具有相关性(P均< 0.05)。股动脉斑块EI、EL为NSTE-ACS的危险因素(OR=1.222、1.177,P<0.05)。颈动脉斑块EI、EL诊断NSTE-AC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1、0.757(P均< 0.001),股动脉斑块EI、EL的AUC分别为0.814、0.774(P均< 0.001)。结论 股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态特征和内部回声均与NSTE-ACS存在相关性,且较颈动脉更强;多种超声技术联合评价股动脉斑块声像图特征有望成为预测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筛查冠心病高危患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光谱CT电子云密度图(EDM)结合CT表现鉴别急慢性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OVF)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48例同时存在急、慢性OVF患者的胸椎和/或腰椎光谱CT资料,共纳入110个骨折椎体,包括53个急性骨折(急性组)和57个慢性骨折椎体(慢性组)。比较组间骨折椎体光谱CT定量参数,包括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图像(PI,即常规CT图像)和40、70、100 keV虚拟单能量图像(VMI)中的CT值、 有效原子序数(Z-eff)及电子云密度(ED),以 及常规CT表现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鉴别急、慢性OV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单一独立危险因素及联合模型鉴别诊断急、慢性OVF的效能。结果 组间光谱CT定量参数,以及终板中断征、骨皮质皱褶、椎体密度增高、椎体内气体影和椎体压缩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PIOR=0.855,P=0.005)、ED(OR=16.432,P=0.005)、骨皮质皱褶(OR=0.038,P=0.034)及椎体密度增高(OR=0.025,P=0.013)均为急性OVF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之单独鉴别急、慢性OVF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0、0.889、0.879及0.866,均低于联合模型的0.977(Z=3.47、3.73、2.95、2.71,P均<0.05)。结论 光谱CT EDM结合CT表现能有效鉴别诊断急、慢性OVF。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产前MRI征象预测预防性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加剖宫产术治疗胎盘植入(AABC-CS)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因胎盘植入接受AABC-CS患者产前MRI,根据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n=50,术中出血量<1 000 ml且未切除子宫)和预后不良组(n=36,术中出血量≥ 1 000 ml或切除子宫),比较2组间MRI征象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预测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计算其预测效能。结果 胎盘内异常血管信号、T2低信号带、胎盘局部凹陷征及胎盘穿透在预后不良组中更常见(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盘内异常血管信号[比值比(OR)=15.78,P=0.015]、胎盘穿透(OR=12.25,P=0.020)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子,其预测预后不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78%(28/36)、62.00%(31/50)和44.44%(16/36)、100%(50/50)。结论 产前MRI显示胎盘内异常血管信号和胎盘穿透是胎盘植入患者预防性AABC-CS术中大出血和子宫切除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破裂与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探讨影响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为前交通动脉瘤的114例患者共114个前交通动脉瘤的资料,其中破裂组88个,未破裂组26个。记录CTA图像中动脉瘤的形状、长径、单发或多发、瘤颈宽度、瘤体宽度、纵横比(AR)、动脉瘤倾斜角及血流夹角、大脑前动脉A1段血管构象和动脉瘤指向,对以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前交通动脉瘤单发/多发(P=0.001)、动脉瘤形状(P=0.002)、瘤颈宽度(P<0.001)、长径(P<0.001)、瘤体宽度(P<0.001)、AR值(P=0.014)、血流夹角(P<0.001)和单侧A1优势型发生率(P=0.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中,瘤颈宽度(OR=2.950,P=0.022)、AR(OR=6.206,P=0.022)、血流夹角(OR=1.121,P<0.001)是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其均具有正向影响;ROC曲线分析显示敏感度(76.1%)、特异度最大时(88.5%)对应血流夹角为126.65°。结论 瘤颈宽度、AR值和血流夹角是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瘤颈越宽、AR值越大、血流夹角越大前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越高,可将血流夹角=126.65°作为判断前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临床及高分辨率血管壁MRI(HRMR-VWI)分析颈部动脉夹层(CAD)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经头颈动脉HRMR-VWI诊断的CAD患者,观察其头部弥散加权成像,将27例梗死灶位于夹层血管供血区域者纳入AIS组,其余21例纳入非AIS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AD患者发生AIS的临床及HRMR-VWI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组间男性、糖尿病及HRMR-VWI显示双腔征、腔内血栓占比,以及管壁强化程度、管腔狭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性、糖尿病、HRMR-VWI显示双腔征、腔内血栓、管壁2级强化及管腔重度狭窄/闭塞是CAD患者发生AIS的危险因素(P均<0.05)。男性(OR=8.77)、糖尿病(OR=21.01)及HRMR-VWI显示管壁2级强化(OR=4.21)均为CAD患者发生AIS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男性、糖尿病及HRMR-VWI显示管壁2级强化均为CAD患者发生AI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以高分辨率MRI(HRMRI)观察颅内管腔非狭窄性脑卒中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 纳入41例MR血管造影(MRA)未见明显异常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HRMRI所见分析其颅内动脉粥样斑块,比较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位置、强化、血管重构及斑块负荷的差异。结果 41例中,于33例(33/41,80.49%)中检出50个颅内斑块,平均负荷值(12.96±8.03)%;斑块所在血管正性重构率72.00%(36/50)。8例(8/41,19.51%)未见明确斑块。50个斑块中,17个为责任斑块,33个为非责任斑块,责任斑块位于前循环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责任斑块(P<0.05),其强化状态、负荷及血管重构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颅内管腔非狭窄性脑卒中患者斑块负荷较低,且斑块所在血管易发生正性重构,前循环斑块更多导致脑血管病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患者高危斑块的价值。方法 选取88例症状性MCA粥样硬化患者(症状组)和23例无症状狭窄者(无症状组),行头颅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覆盖MCA的M1段的轴位T1WI、T2WI和对比剂增强T1WI(CE-T1),以及脑DWI。定量分析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以及各序列中斑块的信号强度指数。结果 症状组中,责任斑块88个,非责任斑块20个;无症状组非责任斑块23个。症状组责任病变的狭窄率和斑块负荷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非责任病变者(狭窄率:63.61%±24.13% vs 55.61%±24.83%,P=0.002;斑块负荷:86.24%±13.83% vs 75.40%±17.08%,P<0.0001);且责任病变的最小管腔面积明显低于非责任病变[(0.95±0.70)mm2 vs (2.22±0.65)mm2,P<0.0001]。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间斑块的T2WI和T1WI信号强度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责任斑块呈混杂信号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责任斑块(P均<0.05),症状组责任病变的CE-T1信号强度指数也明显高于无症状组非责任斑块(1.66±0.59 vs 1.37±0.62,P=0.0002)。结论 与单纯应用狭窄率对MCA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评价相比,HR-MRI的MCA管壁成像能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评价MCA粥样硬化责任斑块时除了狭窄率,还应结合斑块负荷、斑块信号和强化等形态学指标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的显像特征与血浆MPO浓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实时超声造影的显像特征与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浓度的关系的研究,来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方法对7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73处斑块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其显像特征,将其分为造影增强组与非增强组,根据二维超声中斑块回声的特征将造影增强组分为软斑组和混合斑组,比较两组斑块内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血浆MPO浓度的差异,并分析其造影剂到达时间、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血管内造影剂到达时间、血管内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与血浆MPO浓度的相关性。结果与混合斑组相比,软斑组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血浆MPO浓度均显著高于混合斑组(P〈0.01),并且斑块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与血浆MPO浓度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77。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内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血浆MPO浓度均与斑块性质有关,提示其有助于全面评价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左、右优势型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差异。方法 纳入冠脉呈左优势型(左冠优势组)及右优势型(右冠优势组)的患者各63例,比较组间节段受累评分(SIS),分析其冠脉粥样硬化负荷差异。结果 2组冠脉斑块负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6,P=0.311)。左冠优势组低危负荷斑块多于右冠优势组(χ2=4.493,P=0.034)。2组SI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组间整体及男性患者右冠节段SIS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右优势型冠脉出现高危负荷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高于左优势型;且左、右优势型冠脉右冠节段SIS差异显著,特别是在男性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超声联合微泡选择性破坏小鼠腹主动脉不稳定斑块内不成熟血管的可行性及其对斑块不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以高脂饮食饲养30只8周载脂蛋白E(ApoE)基因敲除小鼠至30周龄,建立动脉不稳定斑块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n=12)、未干预组(n=12)及对照组(n=6)。对实验组经鼠尾静脉弹丸式注入0.1 ml微泡后,以超声辐照腹主动脉斑块对应体表区域,并于治疗后24 h和8周后各处死6只小鼠。对未干预组注入0.1 ml微泡后行腹主动脉超声造影,检查结束后处死动物。对照组仅予超声辐照,于8周后处死。对各组腹主动脉斑块行病理检查,分析斑块易损性,计算易损指数和核/帽比值,评估斑块微血管密度(MVD)。对比实验组与未干预组斑块内微血管情况,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斑块易损性相关指标。结果 实验组超声联合微泡治疗24 h后斑块内不成熟血管MVD较未干预组降低(P<0.05);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超声联合微泡斑块易损性指标改善,斑块MVD减少(P均<0.05)。未干预组斑块易损指数及核/帽比值与斑块内总MVD和不成熟血管MVD均呈正相关(P均<0.05),与成熟血管MVD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半定量及定量CEUS评价不同血压状态下高血压伴低回声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内微血管灌注程度。方法 对高血压伴低回声颈动脉斑块患者27例监测24 h动态血压,观察其24 h内血压最高值与最低值;比较两种血压状态下斑块增强程度分级及增强强度的差异,并分析收缩压、舒张压与增强强度的相关性。结果 血压最高值与最低值时,低回声斑块增强程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6,P>0.05),斑块内增强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P=0.02)。斑块内增强强度与收缩压、舒张压均呈正相关。结论 对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患者进行CEUS时,应考虑血压因素;不同血压状态下,低回声斑块增强强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