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喜明老师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治学严谨,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对杂病及疑难病的诊治独具匠心,疗效显著。笔者有幸侍诊,得其教诲,受益匪浅。现择选刘师运用经典方辨治咳嗽验案4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厥证,临床表现主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轻则短时间即可苏醒,醒后如常;重则昏迷时间较长,甚则猝死.其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一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不久即可清醒的病证;二是指以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三是指六经不和的一类病证;四是特指癃闭、关格之重症[1].而《伤寒论》中的厥证,即指手足逆冷.后经历...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几千年来,中医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对“疫病”的认识逐渐系统化,并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文献记载显示,在我国历史上多次发生过较大规模的“疫病”,中医在历次疫病防治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虽然是近年出现的新病种,但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笔者回顾了自己采用互联网诊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提出感染初期多为风寒束表,治疗应祛风散寒、发汗解表;若治疗不当,余邪未尽可入里化热伤津,应疏风透邪,清热利咽,养阴生津;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肺热壅盛,痰热内蕴,燥热伤阴,应采用清肺化痰,降气止咳,养阴利咽之法;热退后患者多见气阴两虚,脾胃虚弱,痰湿内停诸证,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益气养阴,健脾和胃,化痰利湿等法,随证治之。笔者列举了8则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典型病例,简要分析了各病例的诊治过程,进一步佐证了笔者前面提出的诊疗思路,并强调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减少高危人群发生重症的概率,取效的关键在于辨清各期的病因、病位、病性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4.
正黄立中教授为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对于乳腺癌的防治有着独特的经验与见解,临证首重病因病机,分期论治;方药讲究扶正祛邪,通补结合,寒温相配;倡导心身医学,重视形气神同调,全面促进癌症患者的心身康复~([1])。笔者(第一作者)有幸师从学习,现就黄教授治疗乳腺癌验案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血证是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出血性疾患,可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太过、久病或热病等多种原因导致。究其病机,有实证及虚证的不同,一般初病多实,久病多虚;由实火所致者属实,由阴虚火旺、气虚不摄血甚至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证候的寒热虚实不同,则治法各异,应注意辨明。  相似文献   

6.
中医不仅能治疗慢性病,也能辨治危急重症。近期笔者活用经方临床辨治急症2则.获效迅捷.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山东中医杂志》2016,(5):466-467
姜建国临床从脾胃入手治疗各种疑难疾患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治疗的过程中,始终重视脾胃之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活用变法思维,以调理脾胃、恢复胃气为最终治疗目的。治病必求于本,联系五脏相关,平调脏腑功能,临床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8.
胃痛为中医内科常见疾病,又称“胃脘痛”,常伴有嘈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胰腺炎、胆囊炎等疾病均可参考中医学“胃脘痛”辨证施治.刘持年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山东省名老中医,师从著名中医药学家周凤梧先生.他医理精深,执中融西,用药轻灵平和,依据脾...  相似文献   

9.
经方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但何谓经方,即便中医人士及古今文献也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经方是以方证理论治病的医药学体系,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初用单味药治病,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后经秦汉逐渐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再经汉晋集成《伤寒杂病论》。凡提经方,不但指《伤寒论》等书中之方剂,而且要包含方证之理论体系,即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其理论特点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方证对应,疾病乃愈。  相似文献   

10.
乌梅丸适用于治疗寒热错杂的疑难杂病。结合验案3则,阐述乌梅丸应用的注意事项及其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适应证的鉴别。  相似文献   

11.
周仲瑛为全国著名老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幼承家训,业医六十载,医术精湛,对脑瘤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周老侍诊,亲聆教诲,受益匪浅。现将其辨治脑瘤病案3则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痄腮,中医又名“腮肿”、“含腮疮”。笔者在临证中溯本求源,引经发义,宗古法辨证,颇获良效。今整理从春温、温毒、暑温角度辨治本病的验案各1则,与同  相似文献   

13.
<正>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青春期人群多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痤疮发生[1]。痤疮发病机制复杂,一般认为与遗传背景下激素诱导的皮脂过度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的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笔者近年来临床常用经方治疗“至虚有盛候”证,取得了满意效果,兹总结如下。1食气积聚,用厚朴三物汤通下则安 临床上,常有一些形体消瘦之老年人,由于肺气虚导致肃降功能衰退,肠道运化无力,加之饮食不当,宿食停聚,导致气机不通,积食气滞聚于肠道。临床上可见:形体消瘦,腹满胀痛,呕吐,或见有形之积膨于腹外,小便量少,喘息不得平卧,不进饮食,全身虚汗出,精神萎靡,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苦厚略黄,脉细无力。观其证肺脾气虚为本,而气滞积聚力标,当给予通积行气为主,俟积滞下即调补肺脾。遵《金匮要略》“痛而闻者,…  相似文献   

15.
郁斌 《江苏中医药》2020,52(9):54-55
正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感觉。味觉障碍是临床常见的症状,易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及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中也屡见不鲜,肿瘤晚期尤易伴发。中医典籍中未见此病名,只是将"口不知味""食不知味""舌不知味"作为一个症状散见于各著述中。临床常遵"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灵枢·脉度》)之旨,从脾胃辨治获效,但有些患者疗效不显。笔者根据"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的理论,从心论  相似文献   

16.
正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为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病证[1],是人体体液在组织间隙内的蓄积,多与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炎症性、内分泌等疾病相关,此外还有营养不良性水肿、特发性水肿等[2]。《景岳全书·肿胀》云:"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  相似文献   

17.
正《伤寒论》398条原文,涉及危急重症者多达300多条,其涉猎之广,观察之详,论治有度,方药悉备,实为一大特色和创举。笔者近年来,运用仲景经方治疗老年危急重症数例,略有心得,兹介绍如下:1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并发亚急性甲状腺炎案詹某,女,65岁。2015年3月6日初诊。患者原有糖尿病史5年余,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脉支架术后3年,有十二指肠溃疡和糜烂性胃炎史。平时长服降糖、降压、降脂、抗血小  相似文献   

18.
19.
<正>张迎春教授是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医教研工作近30载,博览群书,广采众长,治学严谨,医术精湛。擅长治疗妇科、儿科、男科各种疑难杂病,尤其在不孕不育症的治疗方面颇有成就。笔者亲聆教诲,获益匪浅,现择其辨治卵巢早衰性不孕症验案3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1补气养血,健脾益肾曾某某,女,25岁。2007年4月23日初诊。患者因结婚3年未孕,经阻1年余就诊。结婚3年,夫  相似文献   

20.
<正>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常伴见烦躁、胸闷、心悸、气短、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1])。西医多见于腔隙性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