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经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手术后,黄斑解剖结构及视功能恢复情况,探讨影响IMEM术后视力恢复的因素.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12年2月至2013年7月在安阳眼科医院入院行手术治疗的IMEM患者52例(54只眼),收集患者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视物变形情况,术后随访4~8个月,平均(6.5±1.1)个月,所得数据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IMEM患者术前术后BCV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2.17;P=0.04),术前、术后CF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9.75;P =0.00),术前CFT与术前视力及术后视力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3,0.17;P =0.81,0.23),术后CFT与术后视力经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27;P=0.05),术前BC-VA与术后BCVA经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78;P=0.00),术前CFT与术后CFT经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7;P=0.00).结论 经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手术后,IMEM患者CFT较术前降低,视力有所提高,但是术前CFT似对患者最终的视力恢复无明显关系,患者术后恢复更多取决于术前的视力,而不是黄斑中心凹的厚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脉络膜厚度和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6-12期间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48例48眼,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的右眼进行对照,比较IMEM组患眼、健眼及对照组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水平,随访观察术后IMEM患者患眼及健眼SFCT水平变化,并分析术后脉络膜厚度和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

结果:术前IMEM组患眼SFCT(362.22±40.75μm)明显较对侧健眼(410.56±38.45μm)及对照组右眼(420.73±39.63μm)低,且对侧健眼较对照组右眼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MEM组患者术后1wk患眼和健眼SFCT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mo患眼和健眼SFCT均显著升高,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SFCT值趋于稳定,而术后1mo患眼和健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不同SFCT值患者术后BCVA≥0.5患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FCT值>380μm组术后BCVA≥0.5患者构成比明显较<320μm组和320~380μm组高,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Pearson分析,IMEM患者术后脉络膜厚度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存在正相关性(r=0.629,P<0.05)。

结论:脉络膜变薄可能是IMEM的重要诱因,且术前脉络膜厚度对术后视力恢复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和视物变形程度的影响。

方法:对31例31眼IMEM患者实施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进行治疗,并检查患者手术前后BCVA、CMT、椭圆体带(IS/OS)连续性和黄斑形态,评估治疗效果并研究BCVA与手术前后黄斑结构形态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可能对手术结果造成的影响因素。

结果:患者术前平均BCVA和CMT分别为0.59±0.14和429.35±86.17μm,术后6mo时分别降低至0.38±0.09和304.87±62.54μm(P<0.05)。术后患者视物变形程度逐渐减轻,且术后1、3、6mo时患者视物变形程度低于术前水平(P<0.008)。术后1mo时患者IS/OS连续比例为65%,与术前(52%)比较无差异(P>0.008),术后3、6mo时IS/OS连续比例分别为81%和90%,与术前比较有差异(P<0.008),术后1、3、6mo时正常型黄斑形态患者比例为26%、52%和77%,与术前比较有差异(P<0.008),术后6mo时正常型黄斑形态患者比例与术后1mo比较有差异(P<0.008)。IMEM患者术后BCVA与术前IS/OS连续性、术前黄斑形态、术后IS/OS连续性和术后黄斑形态均呈明显负相关性(P<0.05),与术前BCVA、术后CMT呈明显正相关性(P<0.05)。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治疗可明显降低IMEM患者CMT,改善IS/OS完整性和黄斑形态,从而提高患者视力,减轻视物变形程度。  相似文献   


4.
刘华  孙佳  赵霞  白领娣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9):1601-1606

目的:探讨影响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我院2016-01/2020-04收治的特发性黄斑前膜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的患者118例118眼。术后随访6mo评价手术疗效,观察术前、术后1、3、6mo的视力变化、视物变形程度、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分析术前及术后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与术后视力及视物变形评分的相关性,评估术后视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果:本组患者96眼视功能恢复良好,手术治疗改善率为81.4%。与术前相比,术后1、3、6mo术眼视力明显提升(P<0.05),水平方向视物变形评分明显缩小(P<0.05),术眼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明显减小(P<0.05)。术前与术后6mo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与术后6mo视力均呈负相关(P<0.05),与术后6mo水平方向视物变形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IMEM病程、术前矫正视力、术前水平或垂直方向视物变形、术前黄斑水肿是患者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因素(均P<0.05),其中术前矫正视力差(OR=3.062)、术前存在水平方向视物变形(OR=2.438)、术前存在黄斑水肿(OR=2.000)是导致患者术后视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论: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术眼视力,减轻视物变形。病程越长、术前矫正视力越差、术前视物变形越严重、术前有黄斑水肿的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视功能恢复越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术后黄斑区形态结构及血流密度的变化,分析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2020-01/2021-07就诊于我院的IMEM患者45例45眼,观察术前、术后1wk, 1、3、6mo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黄斑区厚度(CMT)、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中心凹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纳入患者术后1wk BCVA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3、6mo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wk CMT明显增厚(P<0.05),术后1、3、6mo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1wk, 1mo FAZ面积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6mo明显扩大(P<0.05);术后1wk, 1、3mo SCP血流密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6mo明显减少(P<0.05)。术后3、6mo纳入患者BCVA与CMT呈正相关(r=0.457、0.615,P=0.032、0.012)。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后...  相似文献   

6.
刘华  孙佳  张怀强  陈芳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2):2066-2071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脉络膜厚度、视力和视物变形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6-01/2020-01在本院诊治的IMEM患者88例88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观察组44眼接受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对照组44眼仅接受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脉络膜厚度、视力和视物变形、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椭圆体区连续性(EZ)及并发症。

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mo时的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距黄斑中心凹鼻侧1 000μm处脉络膜厚度(NFCT)及距黄斑中心凹颞侧1 000μm处脉络膜厚度(TFCT)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 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改善,光敏感度(MS)上升,观察组患者黄斑暗点数(SP)上升,对照组患者SP下降,观察组术后1、3、6mo时的MS明显低于对照组,SP高于对照组(均P<0.05); 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mo时的水平和平均M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但组间无差异(P>0.05); 两组术后1、3、6mo时的CMT较术前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术后3、6mo时的CMT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EZ连续比例及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

结论: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治疗IMEM时,无论是否联合ILM剥除均可取得良好的视力并改善视物变形,且对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及安全性相当; 但联合ILM剥除具更低的光敏感度和更高的暗点数,术后CMT更厚,并未体现出显著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术后屈光误差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2017-02/2019-09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ARC合并IMEM患者25例25眼作为观察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术治疗的单纯性ARC患者25例25眼作为对照组,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Q)、角膜屈光力(CRP)、前房深度(ACD)、眼轴长度(AL)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变化情况。

结果:术后3mo,观察组和对照组BCVA(0.284±0.177、0.016±0.085)均较术前(0.572±0.199、0.568±0.191)显著改善,ACD均较术前显著增大(均P<0.001),但两组CRP和AL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且两组之间术后ACD、CRP、AL均无差异(P>0.05)。术后3mo,观察组实际SEQ值(-0.426±0.146D)较术前预期SEQ值(-0.122±0.037D)和对照组实际SEQ值(-0.127±0.050D)显著增加(均P<0.001),观察组屈光误差为-0.304±0.142D; 观察组CFT值(331.1±67.2μm)较术前(444.8±72.1μm)显著下降,但高于对照组术后CFT值(224.7±16.6μm),观察组CFT变化值为113.7±32.2μm。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术后3mo屈光误差与CFT变化值呈正相关(r=0.447,P=0.025)。

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术后屈光误差与CFT变化值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单纯白内障术前,根据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SD-OCT)显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患眼黄斑中心凹内部精细结构的紊乱程度建立新的IMEM分级法,评估其用于预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视功能预后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7-10/2018-11在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市眼科医院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单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眼底检查发现合并IMEM者64例80眼,根据SD-OCT显示的IMEM对黄斑中心凹内部精细结构的破坏程度将IMEM分为4级。对合并各级IMEM的患者术前、术后3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平均视敏度(MS)、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前膜进展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在SD-OCT图像上,随着合并的IMEM分级的增高,前膜越明显,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凹部丢失和内部结构紊乱越严重。白内障术前及术后3mo的患眼BCVA随着所合并的IMEM分级升高而增加(F=37.72、26.43,均P<0.001)。白内障术前及术后3mo的患眼MS随着所合并的IMEM分级升高而降低(F=43.77、28.96,均P<0.001)。术后3mo CMT的改变和黄斑前膜进展率并不一致,合并各级IMEM的患眼CMT与术前均无差异(P>0.05),但黄斑前膜进展率呈显著上升趋势(χ2趋势=12.59,P<0.001)。

结论:借助于SD-OCT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的IMEM进行新的精细分级,可以更精准地预测该类患者单纯行白内障手术术后的视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OCT及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巩膜扣带术(SB)术后的黄斑形态结构、黄斑及视盘血管密度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

方法: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将2014-07/2021-03在赣州市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RRD的患者25例25眼纳入本研究。对比术后末次随访患眼和健眼黄斑浅层血管(SVC)的血管密度(VD)、黄斑深层血管(DVC)的VD、视盘SVC-VD、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黄斑中心凹厚度(CM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黄斑外层结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影响末次随访患眼BCVA(LogMAR)的相关性指标。

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患眼与健眼黄斑SVC-VD、黄斑DVC-VD、视盘SVC-VD、RNFL、CMT、SFCT无差异(均P>0.05); 末次随访患眼与健眼OCT下黄斑外层结构对比显示外界膜(ELM)、肌样体区(MZ)、椭圆体带区(EZ)、光感受器外节(OS)的光带完整性无差异(均P>0.05),嵌合体区(IZ)光带完整性则有差异(P=0.014); 末次随访患眼与健眼BCVA有差异(P=0.002)。术后末次随访患眼BCVA与有无波及黄斑、视盘SVC-VD、黄斑外层结构ELM、MZ、EZ、OS、IZ光带完整性有显著相关性,其中与有无波及黄斑呈现正相关(rs=0.401,P=0.047); 与视盘SVC-VD、黄斑外层结构ELM、MZ、EZ、OS、IZ光带完整性呈负相关(均P<0.05)。

结论:OCT及OCTA用于观察RRD行SB术后眼底改变可获得与视力预后相关的长期随访信息,其术后视力预后取决于视网膜外层结构的恢复情况而定,IZ结构的完整性对于视力恢复更为重要; 视盘SVC-VD与视力预后有相关性,视盘SVC-VD的改变与术后眼压是否相关还需要术后连续数据进一步观察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黄斑区形态结构与视力和视物变形度的相关性。

方法:横断面临床病例对照研究。临床检查并确诊为单眼急性CSC患者38例(CSC组),并将患者的正常眼38例(对照组)纳入研究。所有受检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彩色眼底照相、视物变形评分表(M-charts)检查。其中BCVA统计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记录。将两组平均BCVA、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retinal thickness,CFT)和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下液厚度(foveal subretinal fluid thickness,SRF)、黄斑区视网膜下液横径长度、视物变形度(M值)比较,并分析BCVA、CFT和SRF、黄斑区视网膜下液横径长度、M值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

结果:急性CSC组BCVA平均值为0.15±0.15,对照组BCVA平均值为0.12±0.12。急性CSC组CFT为418.89±134.74μm,SRF为286.95±136.77μm,黄斑区视网膜下液横径长度为2926.37±1109.66μm; 对照组的CFT为217.58±12.49μm,SRF为0μm,黄斑区视网膜下液横径长度为0μm。急性CSC组M值为0.86±0.40,其中水平变形度(MH)、垂直变形度(MV)分别为0.99±0.38、0.73±0.43,与MV比较,MH明显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4,P<0.01)。急性CSC组BCVA与M值无相关性(r=-0.124,P>0.05); 急性CSC组BCVA与SRF和黄斑区视网膜下液横径长度无相关性(r=-0.059、-0.12,P=0.73、0.48); 急性CSC组的CFT与M值呈正相关(r=0.91,P<0.01); MV值与黄斑区视网膜下液横径长度呈正相关(r=0.934,P<0.01); MH值与SRF呈正相关(r=0.949,P<0.01)。

结论:急性CSC组BCVA与CFT、SRF、黄斑区视网膜下液横径长度、视物变形度均无相关性; M值与CFT、SRF及黄斑区视网膜下液横径长度均呈正相关性,其中MV值与视网膜下液横径长度呈正相关,MH值与SRF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膜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及视功能与脉络膜厚度的关系。

方法:选取 2016-01/2017-12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30例30眼进行临床研究,排除手术禁忌,采用25G玻璃体切割系统行标准三切口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剥除黄斑前膜及内界膜,观察术前、术后1wk,1、3mo患者的BCVA、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分析BCVA与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

结果:术前的BCVA显著低于术后3mo(P=0.011),术后3mo BCVA与术前BCVA显著相关(r=0.610,P<0.01),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脉络膜厚度无差异(P=0.999)。手术前后BCVA与手术前后脉络膜厚度无线性相关关系。

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脉络膜厚度无明显变化,患者视功能与脉络膜厚度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变化及其与视物变形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IMEM患者38例42只眼纳入研究。均行BCVA、视物变形评分表、扫频光源OCT及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61±0.21;平均视物变形度(M)值为0.66±0.38;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为(337.71±57.63)μm;平均浅层、深层FAZ面积分别为(0.113±0.037)、(0.202±0.03)mm^2。所有患眼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25G PPV,同时剥除视网膜前膜(ERM)及内界膜(ILM)。观察手术后12个月FAZ面积、M值及BCVA变化情况;同时分析FAZ面积与M值之间的相关性。手术前后BCVA、M值、CMT、FAZ面积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手术前后BCVA、M值与CMT、FAZ面积的相关性分析均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手术后12个月时,浅层、深层FAZ面积分别为(0.146±0.021)、(0.240±0.019)mm^2,较手术前明显扩大(F=8.484、14.346,P<0.001、<0.001);平均M值为0.12±0.22,较手术前明显降低(F=17.763,P<0.001);平均logMAR BCVA为0.47±0.19,较手术前明显改善(F=5.044,P=0.001);平均CMT为(270.60±33.27)μm,较手术前明显下降(F=13.545,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浅层FAZ面积与M值呈负相关(r=-0.816,P<0.001),与BCVA无相关(r=-0.198,P=0.216);深层FAZ面积与BCVA、M值呈负相关(r=-0.422、-0.882,P=0.005、<0.001)。手术后浅层FAZ面积与手术前后M值呈负相关(r=-0.791、-0.716,P<0.001、<0.001),与手术前后BCVA无相关(r=-0.290、-0.296,P=0.063、0.057);深层FAZ面积与手术前后BCVA、M值呈负相关(r=-0.343、-0.330、-0.732、-0.694,P=0.026、0.033、<0.001、<0.001)。结论PPV联合ERM及ILM剥除能有效恢复IMEM患眼浅层、深层FAZ面积,提高患眼视力、降低视物变形程度;浅层FAZ面积与视物变形度呈负相关,深层FAZ面积与视物变形度、BCVA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异位中心凹内层(EIFL)分期方案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手术患者视力预后的评估。方法 本研究纳入确诊为单眼IMEM的79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患者均接受23 G玻璃体切割术,剥除黄斑前膜(MEM)及内界膜,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EIFL分期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差异,以及术前不同EIFL分期与BCVA的相关性。结果 根据EIFL分期方案,2期患者15眼(19.0%),3期患者54眼(68.4%),4期患者10眼(12.7%)。与3期、4期患者相比,2期患者术前和术后BCVA均较好(P=0.224、P<0.001)。术后6个月,所有EIFL分期患者的BCVA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均为P<0.05)。EIFL分期与患者术前BCVA、CFT均呈正相关(均为P<0.001),与患者术后6个月BCVA、CFT也呈正相关(均为P<0.001)。术后6个月,46.7%的2期患者中心凹恢复正常形态,3期患者中5.6%改善为2期,4期患者100.0%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稍改善。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EIFL分期方案是评估IMEM手术视力预后的一种简便、快捷、重复性好的方法,有利于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相比3期、4期患者,2期IMEM手术可显著改善患者视力,并增加解剖结构恢复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根据OCT检查结果对特发性黄斑前膜进行分级,评估其预判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5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9例(30眼)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OCT检查显示的黄斑中心凹形态变化将该病分为4级。各级患者均进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剥除黄斑前膜,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各级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情况。结果 随着分级增高,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形态改变越紊乱,黄斑前膜出现和中心凹部丢失也越明显。各级患者术前与术后的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各级患者术前及术后的LogMAR BCVA随着分级增高而增加,整体比较以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提示特发性黄斑前膜分级越高患者的视力越差。特发性黄斑前膜Ⅱ级患者术前和术后LogMAR BCVA差值最大,且与其他各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提示特发性黄斑前膜Ⅱ级患者的BCVA在术后的改善程度最大。除Ⅲ级患者外,其余各级患者术前与术后CF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及术后各级患者间的CFT随着分级增高而增加,整体比较以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提示特发性黄斑前膜分级越高患者的黄斑厚度越高。结论 基于OCT检查图像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进行分级,不仅有助于预判患者术后视力和CFT的恢复情况,还有利于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分别联合内界膜移植、内界膜翻瓣、自体血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效果及对黄斑区解剖结构和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9-12我院收治的IMH患者79例82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标准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术及气液交换术,其中联合内界膜移植28例29眼(内界膜移植组)、联合内界膜瓣翻转26例28眼(内界膜翻瓣组)、联合自体血填充25例25眼(自体血填充组)。观察三组患者裂孔闭合情况、裂孔闭合形态; 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椭圆体带(EZ)及外界膜层(ELM)缺损直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周长(PERIM)、浅层毛细血管层(SCP)血流密度及黄斑中心凹下(SFCT)、颞侧(TCT)、鼻侧(NCT)脉络膜厚度。

结果:三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3mo时内界膜移植组、内界膜翻瓣组BCVA优于自体血填充组,EZ层缺损直径、ELM层缺损直径低于自体血填充组(P<0.05)。三组间黄斑裂孔闭合率、椭圆体区闭合率、PERIM、SCP血流密度、SFCT、TCT、NCT脉络膜厚度比较无差异(P>0.05); 但三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形态分型有差异(P<0.05),其中内界膜翻瓣组患者U型比例最高。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手术中内界膜移植术、内界膜翻瓣术及自体血填充治疗IMH均可较好地恢复黄斑裂孔闭合,但内界膜移植术、内界膜翻瓣术在恢复黄斑区解剖结构、提高视力方面优于自体血填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RMD)1型黄斑新生血管(MNV)伴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fPED)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纳入2019-01/2020-12于我院确诊的nARMD 1型MNV伴fPED患者48例48眼,根据治疗药物分为康柏西普组(26例26眼)和雷珠单抗组(22例22眼),均采用3+PRN的治疗方案。随访12mo,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FT)、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的消退程度(高度、面积、体积)。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BCVA、CFT及PED高度、面积和体积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首次玻璃体内注射)后3、6、12mo两组患者PED高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PED面积和体积均无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CVA较治疗前均无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3、6、12mo康柏西普组患者CFT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雷珠单抗组仅在治疗后3mo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3、6、12mo两组间BCVA、CFT及PED高度、面积和体积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治疗nARMD 1型MNV伴fPED均有较好疗效,能降低PED高度及CFT,稳定视力、PED面积和体积,而康柏西普减轻黄斑水肿的持续时间更为持久。  相似文献   


17.
张伟亮  张薇  邵瑛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9):1536-1541

目的:对合并NPDR的白内障患者,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行后筋膜囊下注射TA,通过频域相干光断层深度增强成像(EDI SD-OCT)检查对黄斑区术前术后的分析比较,研究曲安奈德对黄斑水肿的干预及预防作用。

方法:在一项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中,选取我院合并NPDR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在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时后筋膜囊下注射TA 40mg,对照组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手术。术前、术后观察BCVA、IOP、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变化。

结果:两组术前和术后的BCVA均有差异(P<0.05); 术后1wk时,对照组的SFCT比试验组增厚(t=2.165,P<0.05); 术后2wk时,两组间CMT、SFCT均有差异(P<0.05); 术后1mo时,两组间BCVA、CMT均有差异(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的IOP无差异(P>0.05)。对于术后发生DME,试验组、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0、11%。

结论:NPDR患者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行后筋膜囊下注射TA,可能对DME的发生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单次注射雷珠单抗(intravitreal injection ranibizumab,IVR)对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短期治疗作用。

方法:回顾性研究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的有临床意义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29例29眼,术前均未行其他任何眼部治疗。所有患眼均行单次雷珠单抗(0.05mL,10mg/mL)玻璃体腔注射。分别记录注射前及注射后4、8、16wk所有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及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IS/OS)完整性。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光感受器带内外节交界完整性与否分为光感受器完整及光感受器缺损组,分别比较两组术前、术后BCVA及CFT,并分析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完整性与BCVA的相关性。

结果:IVR后4、8wk,患者BCVA明显提高,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09、0.003),黄斑水肿缓解,CFT明显降低,差异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16wk后IVR药物作用降低,BCVA较4、8wk明显下降(P=0.043、0.019),CFT值增加,黄斑水肿复发(P<0.01、P=0.005)。IVR后4wk和8wk比较,BCVA和CFT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74、0.420)。OCT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完整组术前和术后4wk比较,BCVA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76),而CFT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黄斑水肿减轻。OCT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缺损组术后4wk时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黄斑水肿减轻(P<0.01)。治疗前及治疗后4wk患者的视力情况与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完整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15、0.024)。

结论:一次IVR后短期内视力及黄斑水肿程度均有改善,中心凹部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完整性与视力密切相关,IVR消除黄斑水肿的同时,也可能对中心凹部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损伤具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