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冠脉介入前后中医证候动态演变规律。方法:采用统一的临床研究观察表,对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从冠脉介入术前到术后1、4、12周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变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气虚血瘀证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前后(术前-术后12周)最多见的中医证候;术后4周内,实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阻证、阳虚寒凝证)不断减少,虚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不断增加,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实证可再次升高并重新成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术后4周和术后12周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虚实证候转化的关键时期。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虚实证候处于复杂的动态演变之中,各时点气虚血瘀证分布最多,益气活血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证候要素的变化情况及变化规律。方法:对200例CHD患者进行证候要素辨证分型,比较PCI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证候要素分布情况。结果:CHD患者PCI术后不同时间点中医症候要素的变化规律是:术后1周:血瘀证气虚证痰浊证;术后1月、3个月:气虚证血瘀者痰浊证;术后6个月:血瘀证气虚证痰浊证。CHD患者PCI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证候要素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患者PCI术前与术后6个月证候要素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D患者PCI术后患者证候要素的转化可能始于术后1周,在术后3个月、6个月时证候要素与术前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气虚血瘀证候演变规律及益气活血中药对其的影响。方法595例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虚血瘀证介入术后患者按照是否联合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分为治疗组(296例)和对照组(299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心悦胶囊0.6 g,每日3次,复方川芎胶囊0.74 g,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6个月,并随访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3、6、9、12个月进行气虚血瘀证候及血瘀证评分,同时观察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候评分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1、3、6、9、12个月气虚血瘀证候评分、血瘀证候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后1、3、6、9、12个月气虚血瘀证候评分及3、6、9、12个月血瘀证评分均降低(P0.05或P0.01)。气虚血瘀证候评分、血瘀证评分均与终点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P0.001)。结论益气活血中药通过改善气虚血瘀证候的严重程度,实现气虚血瘀证候的低危状态,从而降低终点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判别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的规律及探讨介入治疗对中医证型变化的影响.方法 对71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后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常见有气虚、阳虚、阴虚、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热证等证型.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以血瘀证53例(74.6%)、气虚证46例(64.8%)、痰浊证28例(39.4%)最为常见,气滞证12例(16.9%),寒凝证12例(16.9%);介入后1周亦以血瘀证47例(66.2%)、气虚证39例(54.9%)、痰浊证23例(32.4%)最为常见,气滞证2例(2.8%),寒凝证1例(1.4%);介入后1个月则以气虚证47例(85.4%)、血瘀证40例(72.7%)、痰浊证31例(56.4%)最为常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介入术后1个月与介入术后1周比较,气虚证及痰浊证加重;介入术后1周与介入术前比较,气滞证及寒凝证减轻.结论 介入治疗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标实症状,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的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提示我们应充分关注介入治疗后继续治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青光眼抗青光眼术后中医证候的特征及演变规律。方法:120例原发性青光眼术后患者随访至术后1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填写《青光眼术后中医证候调查表》,总结分析证候分布特征及演变情况。结果:(1)术后1个月,106例(88.3%)患者能依据调查表确定证型,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证分别占19.2%、19.2%、15.0%、15.8%、19.2%例;各类型青光眼具体证型,无明显分布规律。不能确定证候类型者以APACG较多。(2)术后6个月,114例(95.0%)患者能依据调查表确定证型。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证分别占15.8%、15.0%、12.5%、27.5%、24.2%;3种类型原发性青光眼证候分布均以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较多见。(3)术后1个月及6个月证候类型较术前均发生显著变化,主要为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肝经实证类证候消失。(4)证候兼夹情况:术后6个月,64.1%患者伴有血瘀证。(5)证候演变情况:术后1~6个月,69.3%患者证候未发生变化;证候变化以气滞血瘀证转化为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转化为气血两虚证为主。结论:(1)术后证候类型较术前发生显著变化。(2)术后6个月证候相对更趋稳定,其结果基本能反映青光眼术后患者的证候特点。(3)三种不同类型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后证候类型相同,且以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证相对较多。说明各类青光眼在抗青光眼术后具有相同的病理基础和证候特点。(4)血瘀证贯穿本病始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探讨PCI术后再狭窄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方法选择62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于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并观察其中医证候表现。结果再狭窄组21例,无再狭窄组41例,再狭窄率为33.87%。2组本虚证辨证均以气虚证为主要证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阳虚证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P0.05)。标实证辨证无再狭窄组以血瘀证为主要证型,再狭窄组以痰浊证为主要证型,血瘀证和痰浊证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患者中医证型以气虚证、痰浊证为主,气虚痰浊可能为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的重要病机之一。  相似文献   

7.
衷敬柏 《北京中医》2008,(9):675-677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证候要素及应证组合。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78例,采用证候要素辨证方法进行分析,运用频数统计及聚类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在178例ACS患者中共提取证候要素12个,其中血瘀、气虚、痰浊检出率最高,分别为94.94%、66.85%和57.30%。聚类结果示分为4类时,各类别是血瘀寒凝、气阴两虚痰瘀互阻、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其中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组合最多;分为5类时有痰热互结、血瘀痰浊、血瘀寒凝、气虚血瘀及痰瘀夹热,其中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组合最多。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内热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结论从本组病例提取ACS证候要素12个,以血瘀、气虚及痰浊为主,应证组合以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居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不同证型蛋白表达水平,为ACS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60例2015年7月—2016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住院,临床诊断为ACS并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为冠心病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其中气滞血瘀证组29例,气虚血瘀证组31例。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变化,并记录血瘀证计分及冠脉病变程度评分(Gensini评分)。结果与气滞血瘀证组比较,气虚血瘀证组TM、ICAM-1水平升高(P=0.039,P=0.026);两组hs-CRP、Lp-PLA2水平、Gensini评分、血瘀证各项计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CS气滞血瘀及气虚血瘀证患者hs-CRP、TM、ICAM-1、Lp-PLA2水平及血瘀证总计分均与Gensini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TM、ICAM-1可考虑作为ACS患者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辨证分型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17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证候要素应证组合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衷敬柏 《北京中医药》2008,27(9):675-677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证候要素及应证组合.方法 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78例,采用证候要素辨证方法进行分析,运用频数统计及聚类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在178例ACS患者中共提取证候要素12个,其中血瘀、气虚、痰浊检出率最高,分别为94.94%、66.85%和57.30%.聚类结果示分为4类时,各类别是血瘀寒凝、气阴两虚痰瘀互阻、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其中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组合最多;分为5类时有痰热互结、血瘀痰浊、血瘀寒凝、气虚血瘀及痰瘀夹热,其中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组合最多.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内热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结论 从本组病例提取ACS证候要素12个,以血瘀、气虚及痰浊为主,应证组合以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居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介入治疗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ACS患者于介人治疗成功后24—48h内调查其病史、症状、体征及证候要素特点,利用冠心病中医临床科研共享系统进行数据录入和管理.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5家医院480例介入治疗成功的ACS患者,其中血瘀占81.7%,痰浊偏寒占22.5%,痰浊偏热占18.3%,气虚占51.7%,阴虚占42.5%,阳虚占10.8%。证候要素组合情况显示:2个证候要素相兼占52.5%,3个证候要素相兼占23.3%,单证候要素占14.2%,4个证候要素占10.0%。其中血瘀与痰浊(包括偏寒与偏热)相兼占34.2%,血瘀与气虚相兼占44.2%,血瘀与阴虚相兼占32.5%.气虚与阴虚相兼占26.7%。结论介入治疗后ACS患者证候要素主要是血瘀、气虚,证候要素组合以2个证候要素组合最常见,其中以血瘀兼气虚组合最常见。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4):9-13
目的探讨胸痹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后中医证型的分布及演变规律,分析各证型及其变化与介入治疗的相关性,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中医辨证治疗、预防冠状动脉再狭窄及改善病人术后症状提供参考。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二科中医诊断为胸痹且符合冠脉造影手术适应症的患者87例,行冠脉造影检查,同时进行冠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冠脉积分等信息采集,并分析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按调查时段的不同随机抽取5例冠脉支架术后的患者进行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并运用舌诊仪及脉诊仪对其进行舌象、脉象的信息检测,记录相关数据,分析冠脉介入术后中医证型的演变规律。结果冠脉无狭窄患者26例,冠脉狭窄50%患者6例,冠脉轻度狭窄患者9例,中度狭窄患者9例,重度狭窄患者29例,冠脉完全闭塞患者8例。经统计分析,冠脉不同狭窄程度中的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冠脉造影检查诊断为冠心病的55例患者中,单支病变24例,双支病变20例,多支病变11例;冠心病患者所属中医证型中气虚血瘀比例最大,其次为痰阻心脉、气阴两虚;对所有冠脉狭窄的患者进行冠脉积分评价,经非参数检验,气虚血瘀、气阴两虚、气滞血瘀、痰阻心脉4种证型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行冠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术前跟术后1周中医证型未见明显变化,仍然是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型。术后3个月的随访患者,气虚证与血瘀证的积分比例开始出现变化,气虚的症状加重,而血瘀的症状较术前有减轻的趋势。术后6个月~1年的随访患者中,这种表现更加明显。结论气虚血瘀证是经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主要中医证型;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对应冠脉病变支数有所不同:气虚血瘀证多见单支及双支病变,痰阻心脉多见多支病变,而气滞血瘀证可见于多支病变中;冠脉造影结果分析显示:冠脉狭窄程度、病变积分、病变支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不明显;冠脉支架术后患者主要中医证型仍为气虚血瘀型,随着介入术后患者病程的延长,气虚症状较前明显,而血瘀症状较前减轻,这提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标实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冠心病介入术(PCI)后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及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143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在不同性别、年龄、PCI术后病程等方面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①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主要证候要素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阳虚、热蕴。气虚血瘀作为主要证候贯穿冠心病PCI术后的始终;②中青年最主要的证候要素为血瘀,老年人最主要的证候要素为气虚。女性患者的痰浊证、热蕴证明显多于男性。气虚证、痰浊证所占比例随着PCI术后病程的延长而逐渐上升。结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阳虚、热蕴是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基本证候要素。中医药防治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应以益气活血为主法,中青年人应侧重活血,而老年人应侧重益气。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冠心病介入术(PCI)后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及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143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在不同性别、年龄、PCI术后病程等方面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①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主要证候要素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阳虚、热蕴。气虚血瘀作为主要证候贯穿冠心病PCI术后的始终;②中青年最主要的证候要素为血瘀,老年人最主要的证候要素为气虚。女性患者的痰浊证、热蕴证明显多于男性。气虚证、痰浊证所占比例随着PCI术后病程的延长而逐渐上升。结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阳虚、热蕴是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基本证候要素。中医药防治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应以益气活血为主法,中青年人应侧重活血,而老年人应侧重益气。  相似文献   

14.
1001例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中医证候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冠心病介入术后(PCI)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情况.方法 1001例PCI术后患者包括前瞻性病例412例、回顾性病例589例,根据中医证候调查表,对前瞻性病例采用现场调查、后期随访(分别为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对于回顾性病例进行定期随访(时间同上).调查结束后,统计患者证型分布,并分析证候分布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1001例患者中各证型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阳虚血瘀证>气滞痰浊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交阻证>气虚血瘀证>寒凝气滞证>阳虚寒凝证>气阴两虚证>寒痰凝滞证>寒瘀内结证,其中阳虚血瘀证所占比例最多,共261例,占26.1%;其次为气滞痰浊证,共218例,占21.8%.组间比较,阳虚血瘀证与气滞痰浊证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其他证型所占比例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各证型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后病机复杂,虚实并见,其中阳虚血瘀为PCI术后术后再狭窄的重要病机之一.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5,(12):2361-2363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同亚型、合并不同疾病及介入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特点,为其临床中医辨治提供参考。方法:对50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亚型、合并不同疾病及介入治疗前后的证候类型及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结果:冠心病主要证候为气虚血瘀,心绞痛多实证,心肌梗死多虚证;合并高血压气阴两虚证增多,合并脑卒中气滞血瘀证较明显;介入术后较介入前证候有由实转虚趋势。结论:冠心病不同类型及阶段有不同中医证候特点,临床诊治应病证结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术后(PCI)气虚血瘀证与CYP2C19*2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405例行PCI成功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术后1周是否有气虚血瘀证表型分为气虚血瘀组(167例)和非气虚血瘀组(238例),抽取外周静脉血提取DNA,采用PCR-RFLP基因分析方法检测CYP2C19*2基因多态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气虚血瘀组CYP2C19*2基因突变型(GA+AA)明显高于非气虚血瘀组(χ2=15.94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非气虚血瘀组为参照系,调整诸混杂危险因素后,CYP2C19*2基因突变型(GA+AA)的相对危险度(OR)为2.465,95%Cl:[1.328,4.575],P=0.004。结论:冠脉介入术后CYP2C19*2基因突变患者可能易患气虚血瘀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通冠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脉介入(PCI)术后证属气虚血瘀证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AMI介入术后中医辨证属于气虚血瘀证型的患者7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PCI术后常规西药抗凝、抗血小板、扩冠、降脂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通冠胶囊;观察两组在服药后气虚血瘀证型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术后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西医常规治疗加通冠胶囊对AMI患者PCI术后证属气虚血瘀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血瘀证的变化情况,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血瘀证的研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围术期中医证候资料,并对血瘀证进行评分,采用描述性分析等。结果:介入治疗术后血瘀证评分较术前降低,有51.5%血瘀证评分为重度的患者在术后转为轻度(P0.05)。当介入治疗后血瘀证合并其他证型时,血瘀分级为重度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痰浊证,其次为阳虚证。结论:经过介入治疗后大部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瘀证严重程度较治疗前减轻。当血瘀证合并其他证型时,血瘀证严重程度较单纯血瘀证为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养心汤对行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行急诊PCI术后辨证为气虚血瘀证的AM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在急诊PCI术后予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抗凝、扩冠治疗,治疗组加服养心汤,连续服药3个月。观察气虚血瘀证积分、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变化。结果:治疗组气虚血瘀症状积分、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养心汤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对行急诊PCI术后辨证属气虚血瘀证的AMI患者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益气活血中药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术后左室重构及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辽宁省阜新市矿业集团平安医院住院并行PCI的ACS患者7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40),术后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中药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统计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血瘀证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左室重构指标及左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2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血瘀证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6个月2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血瘀证积分均较治疗后3个月降低(P0.05或P0.01),且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血瘀证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及血瘀证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2组LVEDs及LVEDd均明显降低,对照组LVMI显著升高,且观察组LVEDs、LVEDd及LVM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6个月2组FS及LVEF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IVST于治疗前后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2组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患者比例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患者比例也显著升高(P0.01)。结论:益气活血中药心悦胶囊及复方川芎胶囊可显著抑制行PCI术后ACS患者左室重构,改善患者心功能,临床疗效较术后常规治疗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