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脉冲射频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6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分为脉冲射频联合糖皮质激素组(激素组)和脉冲射频联合PRP组(PRP组),每组30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 d、2周、4周、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红外热成像(ITI)中皮损区域与相应健侧皮肤区域的平均温差(?T),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1 d、2周、4周、3个月的VAS和PSQI均较治疗前改善(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4周、3个月的?T均较治疗前改善(P均<0.05)。治疗后3个月,PRP组的VAS和PSQI均较激素组低(P均<0.05)。PRP组治疗后1 d、2周、4周、3个月的?T均较激素组低(P均<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CT引导下脉冲射频联合PRP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效,且优于传统脉冲射频联合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2.
3.
带 状 疱 疹 性 神 经 痛(zoster?related neuralgia, ZRN)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 VZV)导致患者在出疱疹期间及疱疹愈合后出现的以感觉神经系统损伤为基础的严重神经病理性疼痛,部分患者疼痛会持续数月或数年.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atelet?r...  相似文献   

4.
刘瑞 《中国康复》2021,(4):203-203
带状疱疹(HZ)是由潜伏性水痘带状疱疹重新激活引起的,终生发病率为30%。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和最令人虚弱的后遗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定义是带状疱疹皮疹发作后持续三个月以上的慢性疼痛。在30%的患者中,这种情况会持续一年以上。该Meta分析旨在阐明脉冲射频(PR)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症状的疗效。这篇综述纳入了关于PHN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这些试验将脉冲射频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综述共纳入6项发表于2013~2019年的随机对照试验,最终的样本总数为504名受试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CT引导下椎间孔穿刺射频热凝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治疗对上胸段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疼痛科接受治疗的上胸段顽固性PHN患者106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55)。对照组采用CT引导下椎间孔穿刺射频热凝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PRP注射治疗。治疗后2、4、8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L)分别评估所有患者的疼痛、睡眠质量、抑郁程度及生活质量变化。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4周,观察组VAS评分为(2.60±0.09)分,低于对照组[(3.24±0.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8周,观察组PSQI评分分别为(11.07±0.96)、(7.50±0.44)分,均低于对照组[(12.04±2.23)、(8.94±0.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8周,观察组的HAMD评分分别为(9.68±1.23)、(5.67±1.26)、(2.69±0.53)分,低于对照组[(12.74±3..02)、(7.08±0.24)、(3.69±0.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观察组DLQL评分为(3.25±0.73)分,低于对照组[(4.58±1.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CT引导下椎间孔穿刺射频热凝联合PRP注射治疗可成功缓解上胸段顽固性PHN患者的症状,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抑郁程度,提高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疗效的影响因素。 方法 对102例接受CT引导下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的PHN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总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根据治疗后6个月的SF-MPQ总分及随访情况,将患者分为疗效良好组(44例)和疗效不佳组(58例)。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法分析影响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疼痛VA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下降(P<0.05),且疗效良好组各时间点的疼痛VAS评分均较疗效不佳组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β=0.972,95%CI(1.084,6.448),P=0.033]、病程>6个月[β=1.211,95%CI(1.243,9.068),P=0.017]、治疗前疼痛VAS评分7~10分[β=1.029,95%CI(1.642,4.769),P<0.001]均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采用利多卡因作为神经阻滞药物[β=-0.792,95%CI(0.235,0.873),P=0.019]、持续使用镇痛药物时间>2周[β=-1.047,95%CI(0.164,0.749),P=0.007]是疗效的保护性因素(P<0.05)。 结论 CT引导下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可有效缓解PHN,其疗效与患者的年龄、病程、治疗前VAS评分、治疗时采用的神经阻滞药物种类、持续使用镇痛药物的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和分析CT引导下选择性三叉神经单次脉冲射频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头面部PHN住院病人随机分为2组:神经阻滞治疗组(A组);脉冲射频治疗组(B组)。A组在给予加巴喷丁治疗的基础上,根据受累三叉神经分支相应实施眶上、上颌、下颌神经及局部痛域皮下阻滞治疗;B组在给予加巴喷丁治疗的基础上,根据受累三叉神经分支相应实施CT引导下眶上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脉冲射频治疗。治疗前及疗程完成后第3天、3月和12月进行疼痛程度评估。结果:各组疗程完成后第3天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减低(P <0.05)。疗程完成后3月和12月各组治疗显效率均达60%以上,A组和B组显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各例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T引导下选择性三叉神经单次脉冲射频是治疗头面部PHN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但临床效果不优于神经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上肢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上肢带状疱疹神经痛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组(n=36)和透视组(n=37).受累颈神经根超声引导下脉冲射频42℃360 s.主要终点指标:术后1天、2周、4周、12周和24周疼痛数字评分法(num...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探讨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早期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观察治疗后疼痛减轻程度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胸腰部带状疱疹神经痛病人150例,年龄60~89岁。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普瑞巴林组,每日2次,每次口服普瑞巴林150mg;脉冲射频组,病损神经背根神经节接受脉冲射频治疗;脉冲射频+普瑞巴林组,每日普瑞巴林口服2次,每次150 mg,病损神经背根神经节接受脉冲射频治疗。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 3个月的疼痛评分情况,记录3个月内镇痛药曲马多及普瑞巴林的用量和服药持续时间。用发生PHN的例数/总病例数评定3组PHN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射频联合普瑞巴林组VAS评分均低于普瑞巴林组(P<0.01)及射频组(P<0.01)。射频联合普瑞巴林组每日普瑞巴林口服药量小(P<0.05)且服药时间短(P<0.01),辅助镇痛药曲马多每日用量小(P<0.01),服药时间短(P<0.01)。与普瑞巴林组及射频组相比,射频联合普瑞巴林组PHN的发生率为3.92%。结论: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早期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可明显减轻疼痛并有效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早期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治疗对带状疱疹神经痛(zoster related neuralgia,ZRN)临床疗效的影响,为提高ZRN临床疗效和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6...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电针围刺治疗颈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颈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分为对照组、电针组、脉冲射频组及联合组。4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加巴喷丁、曲马多治疗,电针组在药物干预基础上给予电针围刺治疗;脉冲射频组在药物干预基础上给予CT引导下颈段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联合组则同时给予CT引导下颈段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及电针围刺治疗。于治疗前(即入组时)、治疗后15 d、治疗后30 d时分别观察各组患者疼痛程度及面积、心理情绪、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 入组时4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皮肤疼痛面积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OL-SF36)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组时比较,电针组、脉冲射频组及联合组在治疗后15 d及1个月时,其疼痛VAS、HAMA、HAMD评分、皮肤疼痛面积、QOL-SF36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15 d、1个月时,联合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59±1.01)分、(1.77±1.10)分]、HAMA评分[分别为(12.45±4.11)分、(11.31±3.82)分]、HAMD评分[分别为(20.22±6.50)分、(16.54±6.58)分]、皮肤疼痛面积[分别为(66.36±31.25)cm2、(53.68±29.89)cm2]及QOL-SF36评分[分别为(90.54±15.02)分、(101.95±19.84)分]与电针组、脉冲射频组及对照组比较,发现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时联合组患者加巴喷丁与曲马多使用量[分别为(1309.1±603.8)mg/d、(104.5±57.5)mg/d]均较电针组、脉冲射频组及对照组显著下降,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电针围刺治疗颈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并发症少、风险低,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18.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急性带状疱疹愈合后1个月仍持续存在的一种疼痛,为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我国PHN的发病率为9%~34%[1],其治疗以药物为基础,常结合微创介入治疗、射频治疗等方法。射频治疗模式包括连续射频(continuous radiofrequency,CRF)和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PRF临床较为常用,因其不引起神经改变,可避免对痛觉和触觉纤维造成热凝损伤,疼痛缓解效果好,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较少。缺点是镇痛效果持续时间短,不少病人需反复治疗;而CRF易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治疗后虽然疼痛缓解时间长,但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相对较多[2,3]。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观察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6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VAS≥4.0),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使用加巴喷丁、阿米替林、奥施康定等药物治疗;B组在上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进行治疗。观察患者射频治疗前,治疗后1、7、30、90、180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奥施康定使用量、药物副作用、治疗并发症等情况。结果:A组患者射频治疗前,治疗后1、7、30、90、180dVAS分别为:(8.2±1.7)、(6.3±1.8)、(4.1±1.4)、(3.2±1.5)、(3.1±1.2)和(2.6±1.1)分。奥施康定使用量分别为:(28.8±5.5)、(35.6±8.5)、(42.3±8.9)、(18.6±4.3)、(10.7±2.4)和(8.1±1.6)mg。B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7、30、90、180dVAS分别为:(8.1±1.6)、(4.5±1.6)、(3.0±1.2)、(2.1±1.1)、(1.8±0.9)和(1.5±0.9)分。奥施康定使用量分别为:(29.1±5.8)、(17.6±5.4)、(12.4±3.8)、(5.1±1.6)、(6.0±1.3)和(4.2±0.9)mg,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B组药物副作用减轻,无严重并发症。结论: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术能迅速减轻疼痛,降低镇痛药使用量并减少其相关副作用,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