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肠道菌群对维持人体健康起重要作用。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 SCFAs)是肠道微生物群分解膳食纤维所形成的主要代谢产物,可以影响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近年来研究发现,SCFAs不仅可以通过影响免疫细胞,例如T细胞、B细胞调控骨代谢,还可以通过影响激素,例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的分泌来发挥调控骨代谢的作用。笔者介绍了SCFAs通过免疫机制、内分泌环境影响骨代谢的作用机制,为骨质疏松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破坏,骨的脆性增加并易并发骨折的代谢性骨病。随着近年来OP发病率的升高,对其防治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热点话题之一。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改善其疼痛症状,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文献检索系统,主要从骨测量指标、细胞因子变化、基因水平等方面归纳中药(包括单味中药、传统经典复方、中成药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旨在寻找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特效中药,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科研前景,以期为从事骨质疏松症研究的医学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科研和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3.
用微生物脂肪酶在溶剂相中合成短链脂肪酸酯的研究表明:脂肪酶在正庚烷中催化合成短链脂肪酯转化率比水相中有明显的优势。在10个不同来源的商品脂肪酶中,来自Mucormiehei,Candidarugosa和Porcinepancreas的脂肪酶合成酯转化率较高,其中Mucormiehei脂肪酶对己酸乙酯48h合成转化率达94%,己酸乙酯产量33.84g/L.同时就底物酸和醇的碳链长度对酯转化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最大的危害是增加了骨折的风险。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也显著增高,引起了医学研究者的普遍关注。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的发生常与一些慢性疾病相关。本文通过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慢性炎症、肾病综合征、精神分裂症及智力障碍这几类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探讨骨质疏松症与这些疾病的关系。在以上几种疾病中,引起骨质疏松的因素包括:①TNF-a 和IL-6等炎症因子可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引起OPG/RANKL/RANK系统平衡失调等途径产生一系列反应从而影响骨代谢,抑制成骨活动,促进破骨活动,加重骨质流失。②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碍影响导致钙、维生素D、雌激素等一些骨代谢相关因子的不足,使得成骨活动受到抑制,导致骨质疏松。③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等影响了骨的代谢。④不良生活习惯、缺乏光照、缺少劳动锻炼、营养不良、体质指数下降等因素在骨质疏松的发生中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综上所述,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对于老年人,尤其是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应当加强骨密度的监测,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中链甘油三脂的代谢及其临床。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作为骨骼退化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并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近年来,肠道微生物作为被遗忘的“器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最近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和骨质疏松症有着很高的相关性。笔者对最近有关肠道微生物和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希望为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研究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是慢性全身性骨病,主要表现为骨量丢失、骨微结构退化,最终导致骨骼的脆性升高,骨折风险增高。目前中国老龄化人数逐步增加,已经步入老龄社会,骨质疏松及其导致的脆性骨折发病率逐年上升,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在骨免疫学这一概念出现之前,由于免疫细胞在骨髓中形成,所以皆认为骨骼对免疫系统至关重要。但是免疫系统对骨骼的调控功能尚不是很清楚。2000年,Arron在Nature杂志上提出“骨免疫学”这一概念,并指出骨骼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调控作用。自此之后,骨免疫学逐渐成为代谢性骨关节疾病的研究热点。骨免疫学在骨重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主要研究内容是阐明免疫系统、骨骼,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复杂的互相调控机制。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OPG/RANK/RANKL信号系统、免疫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骨免疫学为抗骨质疏松新型药物的研发奠定了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危害严重且发病率逐年增加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褪黑素是一种由松果体分泌的调节生物昼夜节律的信号分子。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褪黑素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从而促进骨代谢平衡的作用。其中,褪黑素在多项骨质疏松症相关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以及临床试验的骨代谢研究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因其具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潜在作用,笔者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提出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是老龄化社会常见的复杂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为骨代谢平衡障碍,骨吸收大于骨形成.近年研究发现,体内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成纤维生长因子(FGF)等也参与骨质疏松发生过程的调控,与传统的雌激素、甲状腺素等相比,可能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即通过直接或间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等骨代谢相关疾病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肠道菌群可以介导多种信号途径,影响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相对活性,从而改善骨骼健康.这些途径包括OPG/RANKL/RANK、Wnt/β-catenin和IGF-1/IGF-1R.通过补充益生菌或移植肠道菌群来增加骨量,减少骨量丢失,正成为预防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雌激素降低导致钙吸收增加、骨量减少而引发的代谢性骨骼疾病,骨折是该病的主要发现途径,严重影响着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目前常用的西药主要包括钙剂、双膦酸盐类、骨吸收抑制剂等,但其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限制了长期用药。如今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作用于成骨相关的多通路、多靶点,有效提高骨密度,减轻骨痛,在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上有独特优势。笔者从临床、动物、细胞等方面归纳中药及复方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防治该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由代谢而引起的中老年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量丢失及脆性增加导致的骨折等并发症的形成。因此,如何延缓骨质疏松的进展及防治其并发症的形成成为现在研究者最主要关注的问题。microRNAs作为一种调节因子,对调节骨质疏松症的进展具有重要的作用。microRNAs通过调节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可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及进展。既往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的形成多与机体内microRNAs相关信号通路有关。PI3K/Akt、MAPK、Wnt/β-catenin、TGF-β/BMP、Notch信号通路等作为与microRNAs相关的信号通路,通过调控这些信号通路的表达干预机体内成骨细胞的破坏及破骨细胞的过度吸收,进而抑制骨质疏松的产生及发展。研究发现,中药通过干预上述信号通路的调节,直接或间接的促进成骨细胞的形成及抑制破骨细胞的吸收,从而干预骨质疏松症的形成及进展。本文通过对中药干预microRNAs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旨在为中药干预骨质疏松症进展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也为中药运用于临床、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及广阔的治疗空间。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关系密切,以肠道菌群视角探讨中医药调控骨内环境稳态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中医药通过肠道菌群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着巨大的研究潜力,不失为一条新的有效治疗途径。该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肠道菌群调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作用机制研究,阐述“肝肾-肠”“脾-肠”“肺合大肠”“心合小肠”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应用,归纳复方、中药(单体)、中成药以及其他中医药疗法通过肠道菌群改善骨骼健康的相关研究,以拓宽防治思路,为临床上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研究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将对中药调节TGF-β表达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行综述,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提供参考,为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科学依据及治疗思路,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影响中老年人的正常生活。临床上,防治骨质疏松症缺少靶点明确和药效显著的特效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棘手难题。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作为细胞的能量感受器,在骨质疏松的关键病因——骨重建失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直接影响骨多细胞单位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并报道了中药活性成分靶向AMPK抗骨质疏松的作用和机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Web of Science、Pubmed、万方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等对于近10年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搜集并整理最新的研究进展,对于BMSCs、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中AMPK的相关作用进行梳理,涉及BMSCs中Wnt/β-catenin、ERK、mTOR和Gfi1/OPN,成骨细胞中Wnt/β-catenin和BMP-2/Smad以及破骨细胞中c-Fos/NFATc1等不同的下游信号通路。以中药活性成分白藜芦醇、人参皂苷Rd、柚皮苷、芒柄花黄素、血根碱和高车前素等相关研究作为依据进行阐述和论证,为更好地发挥和探究中药及其活性成分靶向AMPK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是老年人以及绝经后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据调查显示,我国拥有60岁以上人口1.4亿,而50岁以上女性人群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20.7%,男性为14.4%,并呈逐年上升趋势。POP导致的骨折也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POP的预防及治疗已成为当今人类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近年来许多研究者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在治疗该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主要就近3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从中药、针灸、其他疗法等方面将近年来中医药防治该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方便各位学者及时获得相关研究进展信息,并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能进一步探索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案,更好的指导科研和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在慢性疾病中发病率显著升高,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骨折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现代医学治疗具有经济负担重、缺少前瞻性研究的缺点,而中医药治疗具有不良反应小、依从性高及价格适中等优点,具有临床多途径、多靶点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独特优势。近年来中医药有关其研究越来越多,在治疗上注重滋补肝肾,重视补阴药及活血药的运用,许多研究者结合现代医学的检验、检查指标证明了中药的疗效,而从单味药、药对或是复方着手的许多实验研究又证明其疗效通路机制,除此之外,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治疗也有改善糖代谢及骨代谢的作用。笔者从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辩证分析、治法、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及中医特色疗法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深入认识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能为其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作为糖尿病在骨骼系统的慢性并发症,其发病率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均在逐年上升,严重者可导致骨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现代医学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治疗效果不确切,不良反应多,价格昂贵。本病属于中医"消渴"合并"骨痿"的范畴,中医治疗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在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方面展开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疗效确切。现将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4个方面对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代谢性骨病,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其已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高发病率及复杂的并发症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中医药治疗OP已逐渐成重要手段,既往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改善骨代谢方面作用明显,中医药治疗方案多样及安全性高等使得其在临床上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发病率发挥了积极作用。研究发现,中医体质与OP的发病、治疗及预防相关密切,依据现代医学发展研究方向,从中医体质角度出发,探索中医体质与OP发病的关系,为中医药治疗OP提供新的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OP的水平及发挥其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针灸及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骨质疏松症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提供思路。方法以骨质疏松症、针灸、中药等为关键词,检索CNKI、维普、万方等国内医学文献数据库自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发表的有关针灸及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文献,分析文献的类型,总结基础研究及作用机制、临床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并对常用穴位及中药复方进行总结。结果自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共检索到136篇相关文献。其中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有94篇,常用穴位有:阿是穴、肾俞、命门、关元、气海、腰阳关、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基础和临床研究均表明针灸能显著提高骨质疏松大鼠和病人的骨密度。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文献有42篇,常用的复方有补肾壮骨汤、补肾健脾汤、补肾化瘀汤等,但缺乏相应的动物实验研究。结论针灸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质疏松发展,其联合中药有助于增强临床疗效。但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研究相对滞后,选穴及用药没有统一标准,缺乏长期临床疗效观察及不良反应研究,这些问题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