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以3D-DSA为参考标准,探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对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性能。材料与方法:所有病例经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的144例经过数字减影CTA和3D-DSA检查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所有源图像都发送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大小。以3D-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分别计算数字减影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计算数字减影CTA诊断不同直径(<3 mm,≥3mm且<5 mm,≥5mm且<10 mm,≥10 mm)动脉瘤和前循环与后循环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144例患者中,DSA检查共发现199个动脉瘤,数字减影CTA发现196个动脉瘤。数字减影CTA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5%和100%。<3 mm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2%、100%;≥3 mm的分别为100%和100%。结论:64层CTA是颅内动脉瘤检出的可靠方法,可作为诊断动脉瘤性SAH患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CTA为诊断标准的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用CT血管造影(CTA)诊断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及对治疗的指导作用和在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对疑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的65例病人施行CTA检查,明确诊断后直接行手术夹闭或介入治疗,并术后复查.结果:65例头CTA检查发现73个动脉瘤,其中47例单纯依靠CTA检查结果直接手术,而18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CTA显示的动脉瘤形态、大小和术中所见及DSA表现基本一致,无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术后恢复良好52例,生活自理7例,重度残废3例,死亡3例.术后21例有CTA复查结果,均显影良好.结论:CTA具有简便快速、安全可靠的优点,在动脉瘤破裂急性期可单独作为诊断依据,直接指导治疗,并可作为随访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低场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MRA检查28例头痛患者,采用分块三维技术及最大强度投影(MIP)多视角重建,形成三维血管解剖图。诊断时利用MIP-MRA像,同时参考原始图像,对照开颅和介入手术以及DSA结果,统计MRA诊断符合率。结果 28例患者中,通过MRA发现25例有27个动脉瘤,动脉瘤径在3-12mm。MRA所示动脉瘤位置,大小与手术及DSA结果一致,诊断符合率为90%(27/30)。结论 低场MRA对Willis环周围瘤径3.0mm以上的脑动脉瘤显示良好。采用分块三维技术来提高图像质量,MIP-MRA与原始图像结合有利于提高诊断率,低场磁共振的开放笥和易监护性可作为该病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DSA与CTA诊断前、后交通动脉瘤的优缺点。方法:30例脑出血或单侧动眼神经麻痹而疑有前、后交通动脉瘤的患者进行DSA和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前、后交通动脉瘤的检出率及显示动脉瘤瘤颈、瘤体、钙化、血栓的优劣。结果:12例前交通动脉瘤DSA与CTA检查阳性率均为100%。18例后交通动脉瘤,DSA检查阴性1例,可疑2例,阳性15例,阳性率为83.33%;CTA检查阴性1例,可疑6例,阳性11例,阳性率为61.11%。CTA对前交通动脉瘤瘤颈、瘤体、钙化、血栓的显示优于DSA,对后交通动脉瘤与DSA差别不大。结论:CTA对前交通动脉瘤的敏感性达100%,对后交通动脉瘤诊断尚不能代替DSA,DSA与CTA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提高动脉瘤,尤其是后交通动脉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多排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优越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2例临床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均同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及多排CTA检查,接受外科开颅手术或者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则有13例.以外科开颅手术、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或者综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为参考标准.结果 22例受检患者中,DSA共发现真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12例,发现假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2例,检查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5.7%、75%、90%、85.7%、75%;多排CTA共发现阳性动脉瘤患者15例,发现假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1例,检查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3.8%、83.3%、90.9%、93.8%、83.3%.DSA和多排CTA对显示瘤颈、瘤体及其与载瘤动脉空间关系的清晰显示率进行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求得P>0.05,故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排CTA结合DSA将有利于更全面更准确地诊断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N)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检查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临床疑似IAN患者的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影像资料。以DSA结果为“金标准”,以动脉瘤个数为单位计算AI辅助下CTA诊断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并采取Kappa检验,对AI辅助下CTA或DSA检测到的IAN位置和长短径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5例患者中经DSA确诊IAN 33例,共48个动脉瘤。以DSA诊断动脉瘤个数为“金标准”,AI诊断<3 mm动脉瘤、3~5 mm动脉瘤、>5 mm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53.33%、57.58%和56.25%,76.19%、96.30%和87.50%,83.33%、97.22%和93.75%。AI自动识别动脉瘤的位置与DSA人工识别一致性较好(κ=0.788)。AI自动测量<3 mm瘤体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脑血管造影表现,就其动脉瘤大小、部位、形态、检查方法综合分析。结果30例颅内动脉瘤25例单发、5例多发,DSA造影可明确动脉瘤分布部位及大小。结论1 DSA造影能够多角度立体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颈情况与载瘤动脉关系。为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明确数据。2旋转DSA技术在动脉瘤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27例进行CTA检查,应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数字减影重建(NEURO-DSA)对脑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24例CTA异常病人均进行DSA对照检查,其中20例行DSA介入治疗,3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27例中CTA诊断为脑动脉瘤24例,3例未见动脉瘤改变,对24例进行DSA对照结果:后交通动脉瘤14例,前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同时存在2例,后交通与大脑后动脉瘤同时存在1例,1例DSA结果未见异常改变,诊断准确率为97%,动脉瘤数量为26个。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快速、准确,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与DSA基本一致,能够为临床提供准确诊断结果,可以做为脑动脉瘤诊断首选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对比分析头颅CTA和MRA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果,探讨MRA颅内动脉瘤显示情况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1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予以头颅CTA和MRA检查。结果头颅CTA检出151例(96.8%),MRA检出130例(83.3%),头颅CTA检出率高于MRA(P<0.01);两种方法检测得到的动脉瘤颈部及瘤体的最长径接近(P>0.05)。结论头颅CTA和MRA法各具特点,选择方法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CTA是一种新型的无创、无并发症、快速、简便、低费用的影像技术,诊断价值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11.
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收治入院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79例,行3D-CTA、3D-DSA检查.研究并比较CT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 79例患者,阴性2例,余77例患者共检出83个动脉瘤.3D-DSA与3D-CTA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上,3D-CTA和3D-DSA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CTA与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兰军  钱令涛  李乃玉  谢军 《河北医学》2011,(10):1279-1281
目的:本研究评价CTA及3D- DSA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6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病例.比较CTA及3D- 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以及在显示动脉瘤细节上的优劣性.结果:利用CTA方法共检出颅内动脉瘤41个,CTA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8.89%,特异...  相似文献   

13.
16排螺旋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DSA)检查,观察对比两者发现瘤体的数目及瘤体最大径、瘤颈/瘤体比。结果:CTA与DSA检出动脉瘤数目及瘤体最大径、瘤颈/瘤体比无显著差异。CTA对长径≥3mm动脉瘤的检出率与DSA-致,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长径〈3mm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31%、92.31%、98.72%。结论:16排螺旋CTA对于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与DSA的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可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常规筛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急性动脉瘤性SAH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手术资料。MSCTA图像采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仿真内窥镜技术进行处理。结果 MSCTA共发现动脉瘤41个,DSA共发现动脉瘤43个,与DSA比较,MSCTA正确诊断动脉瘤41个,漏诊2个,其中1个破裂后明显萎陷,MSCTA诊断敏感性为95.3%.结论 MSCTA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高、快速、无创,可作为SAH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形态及检查方法。结果颅内动脉瘤单发病灶者33例,多发病灶者5例;发生于Willis环前部分的患者31例,发生于脑动脉远侧分支患者5例,发生于Willis环后半部分的患者2例;按动脉瘤大小分:小型9例,中型17例,大型10例,巨大型2例;按动脉瘤形状分:囊形动脉瘤26例,梭形动脉瘤12例。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共29例,其中26例为囊形动脉瘤,3例为梭形动脉瘤。结论DSA脑动脉造影能够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目前认为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6.
张永刚  刘雨成  周莹  许新堂  刘永保 《河北医学》2009,15(12):1405-140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very small aneurysm,VSA)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43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oid hemorrhage,SAH)的动脉瘤疑似患者行CTA和DSA检查。CTA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DSA常规摄正、侧位、双侧斜位片。结果:经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证实39枚VSA,CTA诊断36枚,DSA诊断35枚。减影后CTA与DSA比较,对瘤体直径≤3mm的VSA的判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85.7%,准确性为91.3%。结论:CTA诊断VSA是一种可靠方法,在临床诊断上与DSA基本等同,在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上,CTA明显由于DSA。  相似文献   

17.
王树文 《现代医学》2021,(11):1314-1317
目的:研究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02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与MR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A与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查结果及诊...  相似文献   

18.
Yan SX  Yang TH  Fan YM  Tiao C  Jin S  Yin 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8):559-561
目的比较3D-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天津市环湖医院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就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86例,行3D—CTA、3D—DSA检查。研究并比较CT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86例患者,阴性12例,余74例患者共检出94个动脉瘤。3D—DSA与3D—CTA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时,在3D影像指导下可提高动脉瘤的致密填塞率。但是在3D影像的测量值要大于2D影像的测量值。  相似文献   

19.
减影CTA和64层VCT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减影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和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的差异.方法:检索1990~2008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依据标准筛选,获取9篇文献进行研究(英文7篇,中文2篇),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分析这两种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所纳入9篇文献中,除Imakita、Romijn等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为92%、99?,其余均为100%,特异性为90%~100%.从文献的图片中获得脑血管显示及动脉瘤的诊断信息,88.9%图像质量达到优良(8,9),与其他减影CTA比较,VCTDSA图像质量优,可完整的显示全脑血管.显示5级分支血管,清晰显示动静脉、动脉瘤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结论:与其他减影CTA比较,VCT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潘少咏  张千  李先锋 《广西医学》2007,29(1):41-42,F0003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病理发展特点与脑血管DSA的表现关系.方法 经CT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初诊为动脉瘤的13例患者行DSA检查.结果 DSA显示典型囊袋状、浆果状动脉瘤9例,恶性脑膜瘤1例,脑血管AVM 1例,阴性2例.阴性者中1例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3天DSA造影为阴性,第22天后又因头部胀痛加重而再行DSA造影时发现典型囊袋状动脉瘤.结论 脑血管造影术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颅内动脉瘤不同时期的病理阶段,DSA检查可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