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测定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学龄前儿童臂丛神经阻滞提供罗哌卡因浓度选择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3~6岁拟行肱骨髁上骨折手术的患儿25例,ASA Ⅰ~Ⅱ级,所有患儿均采用全身麻醉复合臂丛神经阻滞下完成。全身麻醉诱导后,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给予罗哌卡因1ml/㎏。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患儿接受罗哌卡因的起始浓度为0.2%,若前一例患儿切皮后有体动反应或平均动脉压(MAP)和(或)心率(HR)与切皮前相比升高>20%,则下一例患儿应用高一级浓度;若前一例患儿切皮后无体动反应或MAP和(或)HR与切皮前相比升高<20%,则下一例患儿应用低一级浓度,试验剂量的浓度序列级别为0.025%。数据采集后使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EC50及其95%CI。结果 在25例参与研究的患儿中,运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罗哌卡因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EC50为0.128%(95%CI:0.111%~0.142%)。结论 序贯法计算得出,在全身麻醉下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行肱骨髁上骨折手术的罗哌卡因EC50为0.128%。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与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观察组)和肌间沟臂丛阻滞(对照组),每组30例。局麻药采用0.5%罗哌卡因30m L。分别记录阻滞操作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麻醉成功情况。注药完毕后每5分钟测定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和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直至30分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麻醉成功率、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阻滞有效率升高,麻醉维持时间延长、Horner综合征发生率低(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的效果优于肌间沟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82例老年择期上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低浓度(0.25%)罗哌卡因,对照组采用0.50%浓度罗哌卡因.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总有效率为87.80%,与照组的92.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分别为(7.3±2.2)h、(7.4±1.9)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7±2.4)h、(8.9±2.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明显少于对照的1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0.25%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人上肢手术中可以达到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并且不良反应少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 确定0.4%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 拟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35例,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0.4%罗哌卡因.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起始剂量为0.4%罗哌卡因28mL,相邻剂量比为1.1∶1.若阻滞效果完全,则下一例患者采用低一级剂量;若阻滞效果不完全,则下一例患者采用高一级剂量.阻滞效果完全定义为0.4%罗哌卡因注药后20min时,腋路臂丛神经支配区无痛觉和运动反应.计算0.4%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量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0.4%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量为22.0mL,95%可信区间为(21.3~22.7)mL.结论 0.4%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量为22.0mL.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183例行择期上肢手术的病人,均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0.4m1·kg^-1。观察操作时间、起效时间及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锁骨上神经的阻滞效果;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及镇痛时间。结果:操作时间为(3.8±1.6)min,起效时间为(4.3±2.1)min,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7根神经分支阻滞效果相同(P〉0.05),锁骨上神经阻滞完善率低于以上7根神经(P〈0.05)。麻醉优秀率为96.6%、良率达100%,镇痛时间为(450±110)min。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效果完善,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Zhang XG  Li L  Liao J  Xu T  Feng L  Li SZ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1):2209-2211
目的 探索超声引导下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适宜0.5%罗哌卡因最佳容量.方法 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2010年3至4月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30例,美国医师协会(ASA)Ⅰ/Ⅱ级,在超声引导下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定位,定位神经后推注0.5%罗哌卡因,以up-and-down序贯分配实验法(阶梯法)计算罗哌卡因的最佳容量,初始容量为36 ml,相邻容量之比为1∶1.2.以感觉神经阻滞效果即VAS<3为有效.试验终止时不少于5个上下周期.用Dixon-Massey公式计算半数有效容量及95%可信区间,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95%有效容量.结果 通过30例病例研究得出逆行锁骨上臂丛阻滞0.5%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容量为23.6 ml,95%可信区间为21.3~26.2 ml.95%有效容量为32.3 ml.结论 序贯法简便、高效,适用于局麻药半数有效容量的测定.超声引导下逆行臂丛神经阻滞0.5%罗哌卡因的最佳容量为30 ml.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118-120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方法选择122例上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分为两组,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0.3%浓度罗哌卡因,研究组给予0.5%浓度罗哌卡因。结果研究组麻醉完善率(88.52%)、尺神经完全阻滞率(85.25%)、桡神经完全阻滞率(100.00%)、正中神经完全阻滞率(90.16%)、肌皮神经完全阻滞率(100.00%)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镇痛持续时间(9.56±3.48 min)、运动阻滞恢复时间(9.02±3.48 min)均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12.58±1.15min)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0.5%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优于0.3%浓度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前瞻随机单盲方法比较超声引导下颈横突旁阻滞与颈浅丛复合肌间沟臂丛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神经阻滞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56例拟行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颈浅臂丛组和颈横突旁组:颈浅臂丛组肌间沟臂丛神经和颈浅丛各给予0.5%罗哌卡因5?7 mL;颈横突旁组颈3?颈4和颈5横突旁各给予0.5%罗哌卡因1?2?2 mL?比较两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镇痛时间?神经阻滞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颈横突旁组阻滞起效时间显著短于颈浅臂丛组(P < 0.01),神经阻滞效果也显著优于颈浅臂丛组(P < 0.05),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在锁骨手术中,超声引导下使用小剂量0.5%罗哌卡因行C3?C4和C5横突旁阻滞,神经阻滞效果及起效时间明显优于超声引导下颈浅丛复合肌间沟臂丛阻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行锁骨下喙突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应.方法 100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喙突入路组(A组,n=50)和腋入路组(B组,n=50),A组采用超声引导在锁骨下喙突旁定位臂丛神经,B组在腋窝处定位臂丛神经,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阻滞后每隔5 min评价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7支终末神经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0 min时A组腋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正中、尺、桡、肌皮、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在各时间段两组感觉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15 min,A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阻滞后30 min,两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阻滞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优于常规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0.
张立丰  马保新 《河北医学》2022,(9):1519-1524
目的:针对右侧上肢手术老年患者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复合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患者膈肌功能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接受右侧上肢手术的60例患者,年龄65~79岁,ASAⅡ~Ⅲ级并通过简单随机分为两组。S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组)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注射0.33%的罗哌卡因30 mL; C组(锁骨上复合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在超声引导下先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注射0.33%的罗哌卡因10mL,后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注射0.33%的罗哌卡因20mL。对两组神经根感觉与运动阻滞时间进行观察记录,并组间对比,随访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判断类型,比较两组发生率的高低。对阻滞前后患者右侧膈肌移动幅度(平静呼吸与用力呼吸状态下)予以M型超声测量,并依据膈肌移动幅度对患者膈肌麻痹情况进行判断,对比两组膈肌麻痹程度。结果:研究中发现在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方面,S组所需时间短于C组(P<0.05),而在感觉阻滞起效与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显示两组差异不大。但两组在阻滞后30min,当处于平静呼吸和深呼吸状态下,右侧膈肌麻痹率S组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复合锁...  相似文献   

11.
尚宇  于淼  王宇恒 《当代医学》2021,27(2):71-73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在前臂尺骨骨折患者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容量。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前臂尺骨骨折患者39例,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由预试验中呈阳性反应的较大容量22 mL开始进行试验,每个梯度之间的容量变化为1.2 mL。若前例患者阻滞成功则下例罗哌卡因的容量降低1级,若前例患者阻滞失败则下例罗哌卡因的容量提高1级,获取7个拐点则结束研究。结果本组患者中共22例阻滞成功,阻滞成功率为56.41%。0.5%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容量为18.0 mL,95%CI为15.2~20.2 mL,0.5%罗哌卡因的95%有效容量为21.5 mL,95%CI为19.2~23.8 mL。结论罗哌卡因在前臂尺骨骨折患者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容量为18.0 mL。  相似文献   

12.
黄振杰  彭婷  李杰  金娟 《吉林医学》2014,(8):1625-1626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A组、B组、C组三组,分别用0.25%、0.375%和0.5%罗哌卡因各30 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臂丛神经各分支(腋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程度,术后持续镇痛时间,尺侧阻滞成功率。结果:三组的腋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均阻滞完善,A组的感觉阻滞时间明显长于B组、C组(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均出现不完善阻滞,感觉阻滞时间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的运动阻滞程度以C组最完善,B组次之,A组最差;术后持续镇痛时间A组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患者时的局麻药物最低有效剂量.方法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07年8月至12月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4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各组患者每神经束分别注射局麻药8、7、 6、 5 ml.观察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麻醉持续时间;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结果 4组患者各神经分支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30 min后,A、B两组患者各神经分支的阻滞完善率95%,C组为90%,D组为77.5%,A、B两组阻滞效果优于D组(P=0.021).A、B、C组麻醉优良率100%,高于D组(87.5%,P=0.027).A、B、C、D 4组麻醉持续时间分别为(377 ±111)、(369 ±135)、(351±112)、(296±101)min,D组小于其他3组(P=0.024).4组均无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从神经阻滞可以减少局麻药需要量,每神经束只需注射局麻药6 ml(共18 ml)即获得成功阻滞效果,麻醉起效时间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叶伟光  王天龙 《北京医学》2012,34(8):654-655
目的探讨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本组拟行肱骨手术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65~85岁,体重52~83kg,ASAⅠ~Ⅱ级,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0.375%罗哌卡因。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0.375%罗哌卡因起始容量为19ml,若阻滞效果完全,则下一例减少2ml;若阻滞效果不完全,则下一例增加量2ml。采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0.375%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老年患者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0.375%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为19.0ml(17.1~21.2)。结论 0.375%罗哌卡因在老年患者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为19.0ml。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效果,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确定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的最佳麻醉剂用量。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Ⅰ~Ⅱ级的择期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 A 、B 、C 、D 4组,A 、B 、C 、D 组在 B 超引导下分别使用0.250%、0.375%、0.500%、0.750%的罗哌卡因30 mL 进行麻醉。观察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和并发症等。结果随着罗哌卡因浓度的增加麻醉起效时间变快,镇痛维持时间更长,其中0.375%、0.500%和0.750%罗哌卡因与0.250%的罗哌卡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0.375%,0.500%和0.750%罗哌卡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麻醉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0.375%以上浓度的罗哌卡因在 B 超引导下对老年人行臂丛神经阻滞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穿刺针增强显像技术在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对穿刺针可视性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Ⅰ或Ⅱ级,拟于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手和/或前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普通显像组(n=30)和增强显像组(n=30)。两组均通过超声(SonoSite M-Turbo)定位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以及肌皮神经,增强显像组在进行穿刺时开启多波束增强技术按钮,两组通过刺激器引出特定运动后,在每支神经周围推注0.5%(质量分数)罗哌卡因10 mL,记录行臂丛神经阻滞过程中的操作时间、各支神经与皮肤表面的距离以及并发症,评价超声图像中穿刺针的可视性。结果: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过程中,增强显像技术组较普通显像组操作时间短[(2.63±0.81) min vs. (5.07±1.89) min,P=0.01],且在行桡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时,增强显像技术组的穿刺针可视性更好(P<0.05)。结论:对位置较深的神经采用增强显像技术可提高穿刺针可视性并缩短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162-165+169+封三
目的肌电图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SCBPB)对膈神经传导(phrenic nerve conduction,PNC)和膈肌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择期行前臂骨折取内固定装置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0.375%罗哌卡因20 mL)、B组(0.5%罗哌卡因20 mL)和C组(0.75%罗哌卡因20 mL),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SCBPB,应用肌电图测量PNC数据,对阻滞前、阻滞后5、10、15、30 min的PNC潜伏期及膈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测量三次记录平均值。测试阻滞后5、10、15、30 min阻滞情况,观察并记录三组的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效果、阻滞维持时间及术后24 h阻滞相关并发症。结果 A组阻滞后CMAP波幅小于阻滞前50%的概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比B、C组阻滞起效时间慢,阻滞维持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臂丛阻滞后PNC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30 min阻滞效果、术后24 h阻滞相关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0.375%、0.5%和0.75%罗哌卡因20 mL在超声引导下行SCBPB在注药后30 min均可以达到满意的阻滞效果,0.375%罗哌卡因20 mL比0.5%、0.75%罗哌卡因20 mL行SCBPB对CMAP波幅影响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行双侧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肩周关节松解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7名拟行双侧肩周关
节松解术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ASA)Ⅰ~Ⅱ级,0.4%罗哌卡因与0.8%利多卡因24 mL混合液在超声引导下行双
侧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患者麻醉前后肩周关节松解运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腋神经、肩胛背神经和肩胛上神经
阻滞完善率;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并发症;观察麻醉前后患者平静呼吸和深呼吸时左右侧膈肌运动幅
度。结果麻醉前后患者MAP、HR、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双侧肩关节前屈、外展、后伸、环转摇肩、后伸内旋时低于麻
醉前肩关节各项运动时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神经和肩胛背神经阻滞完善率100%,肩胛上神经92.6%;
患者左侧和右侧膈肌运动幅度在平静呼吸和深呼吸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发生部分膈神经阻滞,1例发生轻微局
麻药中毒。结论超声引导双侧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周关节松解术镇痛完善,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定位臂丛神经后束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 PY  Che XH  Gu HH  Liang WM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9):2058-2061
目的比较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定位臂丛后束与外侧束的阻滞成功率。方法选择7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外侧束组和后束组,采用Wilson提出的喙突人路,通过神经刺激器分别引发臂丛神经的外侧束或后束所支配的远端运动反应后给予0.5%罗哌卡因30ml。在给药后5min、10min、20min、30min分别记录上肢5支终末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情况。结果外侧束组阻滞成功率为53.1%,后束组阻滞成功率为78.9%,后束组成功率显著高于外侧束组(P〈0.05)。结论引发后束所支配的运动反应后给药,阻滞成功率要高于引发外侧束所支配的运动反应后给药的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0.75%罗哌卡因20 mL与0.50%罗哌卡因30 mL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44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按随机双盲方法分成两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A组予0.50%罗哌卡因30 mL,B组予0.75%罗哌卡因20 mL.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及麻醉后30 min内生命体征,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情况、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均未发生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两组间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30 min内各神经完全阻滞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A组的平均镇痛持续时间为(567.9±196.5)min,长于B组的(451.7±139.5)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使用0.75%罗哌卡因20 mL与0.50%罗哌卡因30 mL在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上具有相似的麻醉效果,但使用0.50%罗哌卡因30 mL可以延长镇痛时间,并可能降低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更适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