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方药配伍对延胡索乙素经皮吸收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和离体大鼠皮肤进行体外透皮试验,利用HPLC测定体外透皮接收液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流动相甲醇-0.1%甲酸,检测波长280 nm,流速0.8 m L·min-1。计算不同方药配伍的"冬病夏治"贴膏中延胡索乙素的累积渗透量和渗透速率。结果:不同方药配伍的"冬病夏治"贴膏中延胡索乙素体外透皮行为均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全方组的透皮速率(1.04μg·cm-2·h-1)和24 h累积渗透量(29.54μg·cm-2)均大于单味药,差异具有极显著性。全方组与缺甘遂和缺细辛组相比,延胡索乙素的体外渗透率无显著性差异,但与缺白芥子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冬病夏治"方药配伍对延胡索乙素的经皮渗透特性有一定影响,方中白芥子能促进延胡索乙素的经皮吸收。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17,(6)
目的比较青藤外敷散原料药盐酸青藤碱在家兔膝关节经穴与非经穴部位的皮肤渗透性。方法取家兔膝关节足三里、梁丘、非经穴(膝部)部位皮肤,应用Franz透皮扩散仪模拟体内环境,进行盐酸青藤碱体外释放试验。UPLC法测定该成分含有量,计算其累计透过量,绘制时间-释放百分比曲线图。结果经穴部位足三里、梁丘皮肤的累计渗透量和释放率均显著高于非经穴部位(P0.01),足三里与梁丘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青藤外敷散在穴位贴敷给药的过程中,经穴部分比非经穴部分有更好的药物渗透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全方配伍和无白芥子配伍延胡索乙素在模型家兔“肺俞”穴皮下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模型的相关性。方法:支气管哮喘模型家兔随机分成延胡索单方组、缺白芥子组、全方组,微透析技术收集14 h穴位皮下透析液,液相色谱-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LCMS)法检测方中君药延胡索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浓度,获得药代动力学参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对应时间点模型动物血清中IgE水平,获得药效学参数;对药动学、药效学参数进行PK-PD模型拟合。结果:白芥子配伍后的药峰浓度(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平均滞留时间(MRT0-t)均显著增加(P<0.01,P<0.01,P<0.05),达峰时间(Tmax)提前(P<0.01);“浓度-时间-效应”三维曲线表明,方中有白芥子配伍时,药效出现更快、消退更慢,起效时间晚于峰浓度,具有一定滞后性。结论:动力学参数、P...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白芥子涂方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给药的渗透特性,为其临床穴位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提供实验支持。方法:以白芥子涂方中延胡索乙素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定量,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涂方离体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的渗透特性;在体渗透实验,采用冰冻切片法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中各层药物的分布,并用荧光显微镜进行可视化验证。结果:24 h内,离体试验中延胡索乙素经穴位皮肤的累积透过量为(13.53±3.92)μg.cm-2,是经非穴位皮肤的4倍(P<0.05);穴位皮肤稳态透皮速率(0.659 1μg.cm-2.h-1)是非穴位(0.147 2μg.cm-2.h-1)的4.5倍;离体透皮试验和在体渗透试验中,24 h皮肤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切片显示皮肤各层的药物含量为角质层>活性表皮>真皮层>皮下层。结论:白芥子涂方浸膏在穴位皮肤的透过量和皮肤滞留量均显著高于非穴位皮肤,验证了涂方临床使用以穴位经皮给药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电阻、角质层厚度、生物化学组成,并研究白芥子涂方经穴位和非穴位给药芥子碱的渗透特性,探讨皮肤生物物理学性质对芥子碱经皮给药的影响,为白芥子涂方临床穴位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提供实验支持.方法 以自制装置测定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电阻;皮肤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测量皮肤和角质层厚度;以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法比较皮肤的生物化学组成;以芥子碱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法定量,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白芥子涂方离体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的渗透特性;在体渗透实验采用胶带粘贴法剥离角质层,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各层中药物的分布.结果 穴位皮肤电阻在给药前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非穴位皮肤(P<0.05);穴位皮肤角质层厚度显著低于非穴位(P<0.05);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显示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生物化学组成基本一致.给药24 h后,离体实验中芥子碱经穴位皮肤的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是经非穴位皮肤的6.8倍(P<0.05);穴位皮肤稳态透皮速率是非穴位的6.1倍;离体透皮实验和在体渗透实验中,24 h皮肤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各时间点角质层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结论 芥子碱经穴位皮肤的透过量和皮肤滞留量均显著高于经非穴位皮肤.穴位皮肤的低电阻、角质层薄有利于药物的经皮吸收和贮存,验证了涂方临床使用以穴位经皮给药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徐月红  叶卉  官素桃  郭秀彩  刘霞  吴传斌 《中成药》2011,33(12):2068-2072
目的研究白芥子涂方(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等)凝胶膏剂的体外释放和透皮特性,为开发白芥子涂方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的药物新型给药系统提供实验支持。方法分别以透析膜和大鼠皮肤为屏障,以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释放和透皮实验,以方中君药白芥子的有效成分芥子碱硫氰酸盐为指标,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定白芥子涂方凝胶膏剂释放介质和透皮接收液中的药物浓度,分别以累积释放量和透皮量对时间做图,计算释放和透皮速率。结果芥子碱硫氰酸盐自凝胶膏剂中体外释放的方程为QR=45.65t+3.193,r2=0.994 6,释放速率为45.65μg/(cm2.h);其透皮特性方程为QT=0.502 1t+0.178 0,r2=0.997 1;透皮速率0.502 1μg/(cm2.h)。结论芥子碱硫氰酸盐的释放速率远大于透皮速率,释放速率可保证其稳定透皮的动力,其透皮过程不受其释放的限制,限速步骤主要是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导致,寻找合适的透皮促进剂对白芥子涂方凝胶膏剂发挥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氮酮、丙二醇及二者混合物对白芥子散贴剂中延胡索乙素透过量的影响,为该复方的凝胶膏剂研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雄性大白兔皮肤为模型,通过HPLC测定延胡索乙素含量,流动相甲醇-0.1%磷酸溶液(三乙胺调p H 6.0)(60∶40),检测波长280 nm,拟合延胡索乙素透皮吸收的累积透过量,考察不同促渗剂对白芥子散贴剂体外透皮效果的影响。结果:以2%氮酮制备的白芥子散贴剂累积透过量最高;促渗剂合用时以2%氮酮+5%丙二醇促渗作用较好,但其合用效果弱于2%氮酮单用的效果。结论:氮酮能显著提高白芥子散贴剂的透皮吸收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白芥子挥发油对冬病夏治方中多个有效成分的促进透皮吸收作用。方法采用体外透皮试验,以离体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以冬病夏治方各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细辛脂素、盐酸麻黄碱、黄芩苷作为模型药物,HPLC法测定各模型药物透过量,观察白芥子挥发油(0.5%、2%、5%)对各模型药物的经皮促渗透作用。结果白芥子挥发油浓度较低时(0.5%)对各模型药物无明显的促进经皮渗透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白芥子挥发油(2%,5%)可显著促进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细辛脂素、盐酸麻黄碱、黄芩苷经皮渗透吸收,且呈浓度依赖性,即浓度越大,促透效果越好。结论白芥子挥发油能促进冬病夏治方中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细辛脂素、盐酸麻黄碱、黄芩苷经皮渗透吸收,白芥子作为处方中君药起到了治疗与促进药物渗透双重作用,从而达到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透皮浸润与传统给药方式对预防化学性白细胞下降的疗效的影响,将自拟中药“减毒方”制成水基贴片,贴于足三里穴位上,用电超导治疗仪进行透皮浸润治疗146例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CTL)。并与口服、静滴减毒、升白药物的传统给药者54例进行对照。结果显示两组疗效基本相似,表明电超导中药穴位透皮浸润对CTL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桂香  蔡永 《江苏中医》2001,22(1):11-12
为研究透皮浸润与传统给药方式对预防化学性白细胞下降的疗效的影响,将自拟中药“减毒方”制成水基贴片,贴于足三里穴位上,用电超导治疗仪进行透皮浸润治疗146例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CTL)。并与口服、静滴减毒、升白药物的传统给药者54例进行对照。结果显示两组疗效基本相似,表明电超导中药穴位透皮浸润对CTL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V-C扩散池,分别以新鲜的离体大鼠、家兔、小型猪的神阙穴及非穴位区皮肤为渗透屏障,以20%乙醇的生理盐水为接收液,进行渗透试验,HPLC测定大黄酸含量,以累积透过量、稳态透皮速率为指标;同时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视化观察大黄酸经皮吸收差异,考察大黄酸经神阙穴和非穴位以及不同种属动物神阙穴皮肤的渗透特性。结果显示,在24 h内大黄酸经大鼠神阙穴皮肤的累积渗透量为(102.63±9.60)μg·cm~(-2),稳态透皮速率为4.307μg·cm~(-2)·h~(-1),均高于经非穴位区皮肤;大黄酸经不同种属动物神阙穴给药的累积渗透量和稳态透皮速率为大鼠家兔小型猪,两两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荧光吸收图显示皮肤中的药物含量为神阙穴非穴位,大鼠家兔小型猪。研究结果表明,大黄酸经皮渗透存在种属、穴位差异,经神阙穴位皮肤给药的透过量及速率显著高于非穴位皮肤,大黄酸神阙穴给药的初步机制可能是神阙穴为药物传递提供通道、载体,可视化验证了临床贴敷神阙穴治疗疾病具有特异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白芥子挥发油对冬病夏治方中多个有效成分的促进透皮吸收作用。方法:采用体外透皮试验,以离体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以冬病夏治方各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细辛脂素、盐酸麻黄碱、黄芩苷作为模型药物,HPLC法测定各模型药物透过量,考察白芥子挥发油(0.5%,2%,5%)对各模型药物的经皮促渗透作用。结果:白芥子挥发油浓度较低时(0.5%)对各模型药物无明显的促进经皮渗透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白芥子挥发油(2%,5%)可显著促进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细辛脂素、盐酸麻黄碱、黄芩苷经皮渗透吸收,且呈浓度依赖性,即浓度越大,促透效果越好。结论:白芥子挥发油能促进冬病夏治方中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细辛脂素、盐酸麻黄碱、黄芩苷经皮渗透吸收,作为处方中君药起到了治疗与促进药物渗透从而达到增效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白芥子炒制程度对穴位贴敷后患者皮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白芥子炒制程度对穴位贴敷后患者皮肤的影响。方法将同一生产批号的生白芥子分为3组,A组炒制成焦黄色,B组炒制成深黄色,C组将生白芥子炒制成略黄色。50例冬病夏治的哮喘患者头伏在膈俞穴上贴敷A组药物,中伏在心俞穴上贴敷B组药物,末伏在肺俞穴上贴敷C组药物。观察3组患者穴位贴敷后的皮肤反应。结果 A组患者贴敷处皮肤微红或不红,温热感不明显;B组患者贴敷处皮肤产生温热感适度,无或略有少量针尖样水泡,肤色鲜红无肿;C组患者贴敷处皮肤灼热、灼痛感明显,肤色潮红,伴有较多水泡。结论白芥子炒制成深黄色能有效减少药物对皮肤的过度刺激,且未明显影响药物对腧穴的刺激量。  相似文献   

14.
穴位对氨茶碱经皮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刘建平  徐斌  杨彬 《中国针灸》2003,23(6):355-357
目的 :研究不同穴位皮肤经皮吸收药物的作用差异。方法 :观察组分别选择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常用穴———“肺俞”和“膻中”为用药部位 ;对照组以背部非穴位点为用药部位 ,测定氨茶碱贴剂给药后皮肤穴位电阻和血药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肺俞”和“膻中”给药后皮肤电阻较低 ,氨茶碱透皮浓度较高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肺俞”和“膻中”穴给药有利于氨茶碱经皮吸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复方麻芥透皮贴剂经皮肤给药安全性。方法:通过对健康家兔进行皮肤急性毒性试验、皮肤刺激性试验及健康豚鼠皮肤过敏性试验,观察复方麻芥透皮贴剂经皮肤用药的急性毒性、刺激性和过敏性。结果:复方麻芥透皮贴剂对破损皮肤组试药中、高剂量组表现为轻度刺激性,其余各组均均无急性毒性和刺激性。对豚鼠完整皮肤无致敏作用。结论:本实验所用复方麻芥透皮贴剂经皮肤给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穴位经皮给药评价指标——药物传输系数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穴位经皮给药的皮肤电阻变化与血药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评价穴位药物传输效率的新指标。方法: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穴位组和非穴位组。穴位组分别选择“肺俞”“膈俞”和“膻中”穴为给药部位,非穴位组以背部非穴位点为给药部位,测定氨茶碱贴剂穴位经皮给药后的皮肤电阻和血药浓度,考察其经时变化9以稳态时血药浓度值(C)和电阻变化值(R)的比值作为传输系数(DC),观察穴位与非穴位传输药物的效率。结果:在给药6-8h左右C与R趋于稳态;各穴位给药的DC均远高于非穴位给药,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肺俞”“膻中”的DC与“膈俞”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DC反映了穴位经皮给药的传输效率,DC越大,传输效率越高;穴位的传输效率较非穴位部位高;不同的穴位,DC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电阻与皮肤结构差异,并研究延胡索总碱贴片经神阙穴和非穴位给药后的皮肤渗透特性,为其临床穴位贴敷治疗慢性疼痛提供实验支持。方法 以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延胡索丑素为评价指标,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定量分析,色谱条件为流动相甲醇-0.04 mol·L-1磷酸水溶液(70∶30,用三乙胺调pH 6.0),检测波长281 nm。采用Franz扩散池离体透皮试验与大鼠在体透皮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延胡索总碱贴片经神阙穴与非穴位给药后的皮肤渗透特性。同时,测定给药前后神阙穴与非穴位皮肤电阻,采用冷冻切片法比较药物在皮肤各层中的分布情况,并运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进行可视化验证。结果 给药24 h后,体内外试验结果均显示,延胡索总碱贴片经神阙穴贴敷时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和延胡索丑素的累积透过量与滞留量均明显高于非穴位皮肤(P<0.05,P<0.01),神阙穴皮肤电阻在给药前后各时间点均低于非穴位皮肤。荧光显微观察结果显示,皮肤各层的药物含量均为神阙穴皮肤>非穴位皮肤,表明神阙穴皮肤对于药物的渗透、贮存作用优于非穴位皮肤。结论 延胡索总碱贴片在神阙穴皮肤的24 h累积透过量和滞留量均高于非穴位皮肤,其机制可能与神阙穴皮肤薄、电阻低及毛囊小体数量多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白芥子不同配比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生白芥子组、生炒各半组、炒白芥子组,每组30例。生白芥子组贴敷药物为生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细辛(2∶2∶1∶1),生炒各半组为生白芥子、炒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细辛(1∶1∶2∶1∶1),炒白芥子组为炒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细辛(2∶2∶1∶1)。各组均取天突、膻中、定喘、风门、肺俞等穴于三伏天穴位贴敷,每伏贴敷1次,共3次。观察各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皮肤反应评分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和噬酸粒细胞计数(EOS)的变化。结果生白芥子组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病例分别为3、14、11、2例,生炒各半组分别为1、14、12、3例,炒白芥子组分别为1、10、11、8例,各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生白芥子组、生炒各半组、炒白芥子组皮肤反应总积分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及E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炒白芥子组血清IgG较生白芥子组低(P0.05)。结论白芥子不同配比穴位贴敷均可有效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症状及免疫功能,且随着生白芥子比例的增加患者皮肤反应逐渐加重,而皮肤反应的强弱程度对免疫功能的调节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成药》2019,(9)
目的探讨白芥子散及其拆方对过敏性哮喘大鼠神经肽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白芥子散穴位组、白芥子散非穴位组、白芥子穴位组、延胡索穴位组、甘遂穴位组、细辛穴位组和生姜穴位组,卵清蛋白致敏法建立过敏性哮喘模型。中性红染色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肥大细胞数目和脱颗粒现象,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E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施药局部皮肤和肺组织中SP、VIP、CGRP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白芥子散及其各拆方穴位组均能显著减少肥大细胞数和改善脱颗粒现象(P<0.05);除延胡索穴位组外,各穴位组均可显著降低血清中IgE水平,尤以白芥子散穴位组最佳(P<0.01);各治疗组均可使SP、VIP、CGRP水平有所回调。结论白芥子散能有效改善大鼠过敏性哮喘,增强VIP并减弱SP、CGRP在施药局部皮肤及肺组织中的表达,其中白芥子起到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细辛Asari Radix et Rhizoma挥发油促进芥子碱经皮渗透及其机制。方法首先采用经皮水分丢失仪测定细辛挥发油作用后皮肤经皮水分丢失的变化,以此来确定细辛挥发油作用皮肤后是否降低皮肤屏障功能。然后以SD大鼠背部皮肤作为渗透屏障,利用扩散池法研究细辛挥发油对芥子碱的体外经皮累积渗透量及皮肤滞留量的影响;并通过SD大鼠在体经皮给药测定给药24 h后皮肤中芥子碱透过量,进一步验证细辛挥发油对芥子碱的促渗作用。随后,利用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ATR-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表征细辛挥发油作用后大鼠皮肤角质层中脂质和蛋白变化,观察细辛挥发油对大鼠皮肤角质层脂质和蛋白的影响。结果皮肤经皮水分丢失率(TEWL)测定结果表明,细辛挥发油作用于大鼠皮肤后,TEWL值升高,皮肤屏障功能降低。离体透皮实验结果表明含细辛挥发油组的芥子碱的经皮累积渗透量及皮肤滞留量都明显高于不含细辛挥发油组;在体透皮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细辛挥发油促进芥子碱在皮肤的滞留。ATR-FTIR和DSC结果表明,与细辛挥发油未作用组相比,细辛挥发油作用后皮肤角质层中的脂质和角蛋白构象发生紊乱,皮肤的渗透性增加。结论细辛挥发油可促进芥子碱的经皮渗透,其促透机制与细辛挥发油紊乱皮肤角质脂质和蛋白的流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