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 不仅影响患者预后, 而且会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医疗费用以及住院病死率。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sEMG-BFT)作为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新兴技术, 因其无创、便于操作, 近年来逐渐应用于吞咽障碍。本文就sEMG-BFT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作用机制、治疗方法和参数、治疗效果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并发症,预后差且治疗方法有限。因此,将神经刺激的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重点介绍咽腔电刺激(pharynge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PES)技术在人类吞咽运动系统中的治疗应用,阐明咽腔电刺激调控吞咽功能的机制,通过大量研究结果证明该刺激能够增加咽部运动皮质的兴奋性,该技术在神经源性吞咽障碍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也可窥见一斑。尽管目前的研究结果提示咽腔电刺激技术是一种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的神经调控干预手段,但仍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以便充分地探索其潜在用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表面肌电分析(记录sEMG最大波幅)、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0d后,2组患者的sEMG最大波幅、VFSS总评分及咽期VFS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4.
下肢静脉血栓(VTE)是临床常见并发症。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作为一种安全、便携的治疗技术, 近年来在预防下肢VTE形成方面得到了新的临床应用, 但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本综述主要阐述NMES在预防下肢VTE形成中的疗效、作用机制、治疗参数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旨在为后期的临床应用和临床研究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常吞咽对于儿童安全有效喂养至关重要。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检查, 可定性定量评估儿童吞咽运动。利用B型或M型超声可直接观察吞咽过程中舌、舌骨和吞咽相关肌肉等结构的运动, 对其相关运动参数(如时间、距离、速度等)进行定量测量与分析, 协助临床评估吞咽运动、诊断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6.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表明rTMS对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主要综述了吞咽过程的中枢机制、rTMS干预的理论基础以及rTMS治疗PSD患者的临床研究进展, 希望对以后的临床治疗及相关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常州医疗区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构建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吞咽功能、生存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后, 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可显著提升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水平, 提高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为患者获取优质康复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家庭赋权方案联合吞咽操在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新乡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107例吞咽功能障碍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4例)与对照组(5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与吞咽操干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家庭赋权方案联合吞咽操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微型营养评定法简版(MNA-SF)、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MNA-SF评分、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SA评分、误吸、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赋权方案联合吞咽操应用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 可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 降低误吸、吸入性肺炎发生风险, 促进患者生存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吞咽障碍与脑卒中患者预后和住院费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潍坊市3家公立医院康复科就诊的脑卒中住院患者1370例, 根据吞咽造影检查结果, 将患者分为吞咽障碍组(499例)和非吞咽障碍组(871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 包括病案号、年龄、性别、医保类型、卒中类型、病灶部位、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吞咽障碍与肺炎发生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住院时长、住院总费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纳入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发生率为36.42%。校正混杂因素后, 吞咽障碍组肺炎的发生风险是非吞咽障碍组的2.417倍[OR=2.417, 95%CI(1.902, 3.072), P=0.000]。出院时, 吞咽障碍患者mRS评分≥3分和MBI<60分的风险分别为3.272倍[OR=3.272, 95%CI(2.508, 4.269), P<0.001]和1.670倍[OR=1.670, 95%CI(1.230, 2.268), P<0.001]。多重逐步线性回归结果...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普遍存在口腔问题和吞咽障碍, 二者相互影响, 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结局和生活质量。早期识别吞咽障碍, 评估口腔问题, 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结局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吞咽障碍和口腔问题的关系以及老年吞咽障碍患者的口腔健康管理策略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开展吞咽功能的康复及口腔健康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设计并开发适合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训练系统, 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调查患者对该系统的接受度。方法该系统由多学科团队共同设计, 针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 结合虚拟现实技术(VR), 实现形象化、趣味性的知识指导, 系统性、针对性的吞咽功能训练, 实时性、反馈式的监督与回顾。2022年3—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39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 在充分体验该系统的基础上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易学性、感知适用性、感知安全性、感知满意度及使用意向7个维度对该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39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训练系统的接受度评价得分162(147, 170)分;不同文化程度、工作类型、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累计时间、吞咽训练的学习愿望, 对VR设备或技术是否了解、是否认为吞咽训练重要的患者康复训练系统的接受度评价得分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系统得益于VR的可视化效果以及良好的沉浸感, 相较于传统方式, 增加了康复训练过程的趣味性、沉浸感、反馈性, 患者对该系统的接受度较高, 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5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分为HF-rTMS组、电针组及联合组, 每组25例患者。3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及良肢位摆放、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常规干预, 在此基础上HF-rTMS组针对病灶侧脑半球M1区辅以10 Hz rTMS刺激, 电针组则针对偏瘫侧肢体辅以电针治疗, 联合组则辅以HF-rTMS及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痛和残疾指数(SPADI)、Constant-Murley量表(CM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3组患者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SPADI、CM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HF-rTMS组疼痛VAS、SPADI、CMS及MBI评分与电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疼痛VAS评分[(2.6±0.8)分]、SPADI评分[(57.5±16.2)分]、CMS评分[(47.4±9.8)分]及MBI评分[(7...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饮食偏好的食物改进摄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5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个人饮食偏好(包括食物温度、味道等)的食物改进摄食训练。于干预前、干预4周后分别采用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定, 同时记录研究期间2组患者误吸发生情况及体重指数(BMI)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OIS评分、SWAL-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 并且观察组FOIS评分、SWAL-QOL评分[分别为(4.59±0.87)分和(127.31±24.35)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干预后观察组误吸率、BMI[分别为1.78%和(20.56±1.43)kg/m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基于饮食偏好的食物改进摄食训练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 降低误吸风险, 改善营养状况, 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阶梯式吞咽障碍食品方案在口腔癌根治术后早期吞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口腔癌根治手术患者104例, 应用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2例, 对照组术后行常规饮食指导, 观察组采用阶梯式吞咽障碍食品方案指导患者饮食, 比较两组干预后经口摄食功能评分(FOIS)、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VFSS)检查、吞咽并发症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干预后FOIS评分及生活质量总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VF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误吸、呛咳、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阶梯式吞咽障碍食品方案能改善口腔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吞咽功能, 降低患者术后吞咽障碍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可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耳穴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吞咽康复训练等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耳穴按压治疗,2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估2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2组患者情绪改善情况,采用特异性吞咽障碍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定2组患者生活质量变化。 结果 治疗4周后2组患者咬肌、口轮匝肌、舌骨下肌、颏下肌群吞咽时限、最大波幅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2组患者SSA、HAMA、HAMD及SWAL-QOL评分亦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咬肌、口轮匝肌、舌骨下肌、颏下肌群吞咽时限[(6.51±0.43)s、(6.76±0.83)s、(6.83±0.74)s、(6.82±0.95)s]、最大波幅[(745.93±47.95)μV、(753.65±40.77)μV、(758.79±38.83)μV、(750.79±38.79)μV]、SSA[(22.63±3.02)分]、HAMA[(11.02±4.63)分]、HAMD[(10.26±3.74)分]及SWAL-QOL评分[(172.26±16.79)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耳穴按压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具有协同作用,有助于重构吞咽反射,加速吞咽功能恢复,对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稠度和容积吞咽任务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生理成分表现及渗漏误吸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59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参照中国改良容积粘度测试程序, 按2、1、0、3号(分别对应中稠度、低稠度、硫酸钡原液及高稠度)顺序分别对每种稠度食物进行3、5、10 ml的吞咽造影检查。使用标准化吞钡造影功能障碍评价量表(MBSImP)和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进行量化分析。记录患者在执行不同稠度及容积吞咽任务时其各个吞咽生理成分评分和渗漏误吸分级。结果入选患者舌控制、咽期吞咽启动及喉关闭均在吞咽0号食物时表现较差, 口腔残留在执行大容积吞咽任务时表现较差, 咽蠕动在执行较小容积吞咽任务时表现较差。入选患者在执行低稠度、大容积吞咽任务时发生渗漏误吸的风险较高;其渗漏误吸分级与咽期总分间具有明显正相关性(r=0.365, P<0.01), 并以喉关闭与渗漏误吸分级间的相关性尤为显著(r=0.772, P<0.01)。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口咽期各吞咽生理成分的表现与进食食物稠度及容积密切相关, 患者在执行较低稠度、较大容积吞咽任务时发生渗漏误吸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于双侧、健侧、患侧大脑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PSD患者4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双侧组、健侧组和患侧组,每组15例,而双侧组因个人原因退出1例,最终为14例患者纳入研究。3组患者均给予传统吞咽康复训练,由同一位经过专业训...  相似文献   

18.
更正题录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3年第46卷第7期发表的"SLCO1B1和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与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一文内容有误, 第676页表7第4行第4列(即瑞舒伐他汀的CPIC)"未提及"改为"A级";表注中加入"A级指有处方推荐意见, 换药或改变剂量高度有效安全"。第678页表9中, 第3和第5行的第2列"E2/E2, E3/E3, E2/E4"均改为"E2/E2, E3/E3, E2/E4, E2/E3"。特此更正。  相似文献   

19.
更正题录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4年1月6日第30卷第1期2-6页刊载的《新时期护理研究的范畴、选题与科研伦理思考》一文中"国际护士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 ICU)"应为:"国际护士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 ICN)"。  相似文献   

20.
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作为一种无创脑刺激技术具有一定优势, 能影响大脑神经细胞电活动的同步化和去同步化, 这些优势将使tACS在临床研究中更具潜力。本文对近年来tACS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及其在脑卒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总结归纳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