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竹炳  吴杭莎  葛卫红  杜伟锋 《中草药》2024,55(10):3291-3299
目的 分析杜仲盐制前后杜仲胶胶丝力度与色度值及特征成分含量的相关性,为杜仲炮制过程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盐制前后的杜仲饮片为研究对象,使用Instron3343型材料试验机测定杜仲胶丝力度,利用测色仪采集色度值L*a*b*Eab*,采用HPLC法测定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京尼平、松脂醇二葡萄糖苷、金丝桃苷6个化学成分的含量,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VIP)与散点图(scatter plot,S-Plot)分析各成分的权重,结合SPSS 26.0与SIMCA 14.1软件分析样品胶丝力度与色度值、特征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生品相比,杜仲盐制后胶丝力度极显著降低,L*a*b*Eab*均不同程度降低,金丝桃苷的含量、色度值L*a*b*Eab*与胶丝力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的含量与胶丝力度均呈显著负相关,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京尼平的含量与胶丝力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盐制后杜仲饮片的胶丝力度降低,杜仲饮片的色度值和金丝桃苷含量也一同降低,而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与京尼平苷的含量反而增加。为盐杜仲饮片的定性判别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杜仲盐制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测定黄芩粉末的色度及有效成分黄芩苷的含量,将代表颜色与代表质量的内在含量指标值相关联,探讨黄芩药材化学成分与色度之间的相关性,为中药黄芩的等级标准及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色差仪对黄芩粉末进行测定,以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黄芩含量测定项下方法,采用HPLC进行测定,通过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结合药材内部物质成分含量测定结果,对二者间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黄芩中黄芩苷含量与a*(代表颜色红绿色度)、b*(代表颜色黄蓝色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在一定程度上a*b*值越大,黄芩苷含量越高;而黄芩苷含量与L*(代表颜色明暗)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表明在一定程度上,L*值越小,黄芩苷含量越高。结论 黄芩外观颜色与有效成分黄芩苷含量相关,且颜色深棕黄色的黄芩,黄芩苷含量较高,质量相对较好。通过色差仪的测定可初步快速判断黄芩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为黄芩药材等级划分及制订药材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并且在其生产及商品流通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滇黄精酒制过程样品粉末外观颜色与5个非糖类成分含量的关联性,确定颜色量化值用于判断酒黄精炮制终点的可行性,从甾体皂苷和黄酮类成分中筛选滇黄精酒制过程控制标志物。方法 利用色差仪量化滇黄精酒制不同时间点样品粉末的表观颜色变化,计算总色值(E*ab)、总色差值(ΔE*ab),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同时测定炮制0、5、10、14、16、18、20、22、24、26、28 h的酒黄精(编号S0~S10)中原薯蓣皂苷、伪原薯蓣皂苷、薯蓣皂苷、薯蓣皂苷元和水仙苷的含量,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样品粉末色度值与5个成分含量进行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滇黄精酒制过程中,样品粉末E*ab呈下降趋势,外观颜色由浅黄色向漆黑色变化;5个成分含量随时间动态变化趋势明显,且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HCA结果显示,滇黄精酒制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炮制前期(样品S0~S1)、中期(样品S2~S4)和后期(样品S5~S10);PCA结果显示,初始样品与炮制过程样品的颜色、5个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样品S8和S9的差异最小;PLS-DA结果显示,b*、伪原薯蓣皂苷含量、水仙苷含量、薯蓣皂苷元含量和原薯蓣皂苷含量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均>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原薯蓣皂苷、薯蓣皂苷和水仙苷的含量与E*ab呈显著正相关(P<0.01),薯蓣皂苷元含量与E*ab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伪原薯蓣皂苷含量与E*ab无线性相关。结论 在滇黄精酒制过程中,颜色量化值与化学成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能客观判定酒黄精的炮制终点,可考虑将原薯蓣皂苷作为滇黄精酒制过程控制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色泽量化原理分析荆芥药材粉末颜色与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指纹图谱、指标成分含量、浸出物的相关性,同时对不同产地荆芥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UPLC测定不同产地荆芥药材的指纹图谱,采用分光测色仪测定药材粉末颜色(L*a*b*值),同时测定醇溶性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及指标成分含量,运用SPSS 26.0软件分析色度值与各项测定指标的相关性,结合聚类分析法、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熵权TOPSIS法对13批不同产地的荆芥药材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13批荆芥药材的UPLC指纹图谱共确定21个共有峰,相似度较高,指认出橙皮苷、迷迭香酸、胡薄荷酮3个成分。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峰1分别与L*b*、总色值(E)呈高度正相关,胡薄荷酮含量、峰17分别与L*b*E值呈高度负相关,橙皮苷含量、峰9分别与b*值呈高度正相关;峰3分别与L*b*E值呈显著正相关,橙皮苷含量、峰9分别与L*E值呈显著正相关,峰7、18分别与L*E值呈显著负相关,峰5、11、13、14、16分别与b*值呈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可将荆芥药材聚成2类,浙江萧山聚为一类,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河南周口聚为一类。OPLS-DA结果显示,峰17(胡薄荷酮)、9(橙皮苷)、13、10(迷迭香酸)、11、12、14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均大于1。熵权TOPSIS法结果显示河北安国产荆芥的质量整体较佳。结论 荆芥药材粉末色度值与各项测定指标密切相关,可用于不同产地荆芥药材的质量控制和预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特征图谱、色度值,比较白芍与炒白芍的差异。方法 采用UPLC建立白芍药材与炒白芍的特征图谱,并采用SIMCA 14.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法乘-判别分析(OPLS-DA);采用色差仪获取白芍药材与炒白芍的色度值(L*、a*、b*),获取色差范围。结果 白芍药材的UPLC特征图谱共标定15个共有峰,炒白芍的UPLC特征图谱共标定17个共有峰。PCA共提取4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6.7%,15批白芍药材与炒白芍在OPLS-DA模型中分类聚集明显。色彩图像分析中炒白芍与白芍药材的色差值(△E*)为8~20,白芍药材的b*白芍为1~7,炒白芍的b*炒白芍为9~21。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靠、精密度高、重复性好、色彩图像分析简单直观,可量化炮制程度,并为炮制品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部位、不同产地桔梗中党参炔苷含量,为补充桔梗质量评价标准提供参考  方法:色谱柱为Introject C18 (250 mm×4.6 mm, 5 μm),以乙腈和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67 nm,柱温30 ℃  结果:党参炔苷在0.065 625~1.05 g/L(R2=0.999 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精密度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41%。不同部位、不同产地桔梗药材中党参炔苷的含量范围为0.031 5~0.489 9 mg/g  结论:不同部位、不同产地的桔梗药材中党参炔苷的含量差异较大;本法准确可行、重复性好,可以用于桔梗及其制品中党参炔苷的含量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百合制桔梗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精密色差仪测定百合制桔梗饮片及粉末的色度;对百合制桔梗饮片进行显微鉴别、建立其薄层鉴别方法;检查水分、灰分;测定浸出物含量;采用UPLC-ELSD同时测定指标性成分王百合苷A和桔梗皂苷D的含量,建立18批百合制桔梗的指纹图谱。结果 性状及显微鉴别方法专属性强,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好,拟定水分不得过10%,总灰分不得过6%,浸出物含量不得于17%,王百合苷A的含量不得低于0.01%,桔梗皂苷D的含量不得低于0.1%,各批次之间相似度较高。结论 所建立的质量标准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高,能简便、有效地控制百合制桔梗饮片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丁宁  任榕霞  王杨  崔伟亮  张磊  李慧芬 《中草药》2023,54(19):6286-6294
目的 以色空间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研究麦麸对麸炒山药外观颜色的影响,为中药炮制辅料麦麸质量标准的制定和麸炒炮制工艺的优选提供依据。方法 以不同含水量(ω)、不同粒径(Φ)的麦麸为辅料以及加入不同用量(n)的麦麸,分别制备麸炒山药。采用色差仪测定麸炒山药外观色度值L*a*b*及总色度值Eab*L*为亮度,a*为红绿色度值,b*为黄蓝色度值,Eab*=(L*2a*2b*21/2],采用SIMCA 14.1和SPSS statistics 26对麸炒山药外观色度值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麦麸含水量主要影响麸炒山药外观色度值a*,含水量越大,a*值越小;麦麸粒径主要影响麸炒山药外观色度值L*,粒径越细,L*值越分散;麦麸用量则主要影响麸炒山药外观色度值a*b*,每100 g山药用麦麸5~20 g,麦麸用量越大,a*b*值越大。合适规格麦麸炮制的麸炒山药外观色度值及总色度值范围分别为81.09≤Eab*<90.12。基于色度值的麦麸规格参数非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式分别为ω=0.688 L*+1.264 a*-0.872 b*-18.113,Φ=0.058 L*+0.049 a*-3.696,n=0.346 L*+0.867 a*-24.666。结论 麦麸含水量<25%,粒径10~50目,每100 g山药饮片用麦麸10~15 g,炮制出的麸炒山药饮片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性状要求。过于潮湿、粒径过细及麦麸用量过大或过小均难以满足麸炒山药的外观颜色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15批大米理化性质、米炒党参粉末颜色值与米炒党参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相关性,探究不同大米对米炒党参饮片质量的影响。方法 测定大米理化性质,利用色度仪对不同米炒制的党参粉末颜色值进行测量,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党参多糖进行定量,HPLC法测定党参炔苷、5-羟甲基糠醛含量,并测定醇浸出物含量,采用AHP-熵权法结合多元相关分析评价不同大米炒制的党参饮片质量。结果 在相同的炮制条件下,不同大米炒制的党参饮片质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要求,但饮片内在质量存在一定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米炒党参样品中党参多糖含量与颜色值L*a*Eab*及大米的过氧化氢酶活动度、直链淀粉含量呈正相关,党参炔苷含量与大米过氧化氢酶活动度成正相关,醇浸出物含量与颜色值L*a*b*Eab*及大米水分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正相关。结论 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大米对米炒党参饮片内在质量产生不同影响,米炒党参饮片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与颜色值、大米理化性质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除痰止嗽丸(CTZSW)中桔梗皂苷D、桔梗皂苷E、白花前胡甲素和白花前胡乙素的含量。 方法: Hypersil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流速1.0 mL·min-1,流动相乙腈-水(35:65)(桔梗皂苷D和桔梗皂苷E),ELSD漂移管温度105 ℃,载气(N2)流速2.6 SLPM·min-1;流动相乙腈-甲醇-水(40:30:30)(白花前胡甲素和白花前胡乙素),检测波长321 nm。 结果: 桔梗皂苷D和桔梗皂苷E分别在0.041 3~0.826 0 μg(r=0.999 7),0.079 7~1.594 0 μg(r=0.999 8)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32%,98.94%,RSD(n=6)分别为0.80%,0.93%;白花前胡甲素和白花前胡乙素分别在0.154 9~3.098 0 μg(r=0.999 4),0.051 7~1.034 0 μg(r=0.999 8)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72%,99.15%,RSD(n=6)分别为0.86%,0.95%。 结论: 该方法测定结果准确、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除痰止嗽丸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熟大黄炮制过程样品表观颜色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色谱峰所表征成分的相关性,以揭示大黄酒蒸过程中的质量传递规律。方法 运用视觉分析仪分析熟大黄不同炮制时间点样品粉末的颜色变化,采用HPLC指纹图谱进行共有成分指认及其相对峰面积计算,利用多元统计学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表观颜色和HPLC指纹图谱中成分变量的聚类、判别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熟大黄炮制过程中,样品粉末a*(红绿色值)变化幅度不大,L*(明度值),b*(黄蓝色值),E*ab(总色度值)呈下降趋势,颜色由亮转暗,由黄色到棕褐色转变。在254 nm和280 nm处,指纹图谱中共指认了46个色谱峰,经对照品比对鉴定出了其中18个成分。L*b*E*ab的变化趋势与鞣质类(儿茶素、表儿茶素和没食子酸乙酯),二苯乙烯苷类(反-3,5,4′-三羟基苯乙烯基-4′-O-β-D-葡萄糖苷),4′-羟基苯基-2-丁酮-4′-O-β-D-[2?-O-没食子酰基-6?-O-(4?-羟基)-桂皮酰基]-葡萄糖苷(苯丁酮苷类),结合蒽醌类(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大黄酸-8-O-葡萄糖苷和大黄素-8-O-葡萄糖苷)及ω-羟基大黄素的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P<0.01),与游离蒽醌类(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则呈负相关。与254 nm相比,280 nm的过程样品色谱峰的相似度变化较为明显,检测到的共有峰数目也更多,该波长可反映更多大黄酒蒸过程中化学成分组成上细微的差异。结论 鞣质类、二苯乙烯苷类、苯丁酮苷类成分主要与L*的相关性较强,蒽醌类成分则与b*的相关性较强;E*ab的下降与游离蒽醌类成分含量升高及儿茶素、二苯乙烯苷类、结合蒽醌类、苯丁酮苷类和ω-羟基大黄素等成分的下降密切相关。过程样品颜色指标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熟大黄药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酒炖和清蒸炮制过程中地黄内在成分和外观性状的变化规律。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熟地黄项下方法测定浸出物、地黄苷D含量,利用水提醇沉法测定多糖含量,利用电子舌和分光测色计测定滋味和颜色,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滋味、颜色与酒炖品、清蒸品炮制质量及内在成分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 清蒸过程中浸出物含量随炮制时间延长不断下降,酒炖过程浸出物含量较为稳定;酒炖和清蒸过程地黄苷D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酒炖品中地黄苷D含量小于同一炮制程度的清蒸品;酒炖和清蒸过程多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酒炖品中多糖含量大于同一炮制程度的清蒸品;通过电子舌和测色计,酒炖品和清蒸品可被明显区分;酒炖过程中地黄苷D含量与红绿值(a*)、黄蓝值(b*)、总色度值(E*)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糖含量与b*呈显著正相关(P<0.05),浸出物含量与滋味、颜色变量无明显相关性;清蒸过程中多糖含量与CTS(咸)、ANS(甜)、a*b*E*呈显著正相关(P<0.05),浸出物含量与CTS、ANS、a*b*呈显著正相关(P<0.05),地黄苷D含量与CTS、ANS、明度值(L*)、a*b*E*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酒炖和清蒸工艺下地黄性状和内在成分变化趋势具有一定差异,电子舌、测色计与统计学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地黄酒炖和清蒸炮制过程中的质量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金银花炭炮制过程中颜色变化及内在成分的相关性分析,并以pH、炭吸附力、显微特征为考察指标,探讨金银花炭“炒炭存性”的科学内涵。方法 按炒制时间0.0、1.5、3.0、4.5、6.0、7.5、9.0、10.5 min制备不同炮制程度的金银花炭样品(编号为S1~S8),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代表成分没食子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木犀草苷、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的含量,采用分光测色仪测定金银花炭不同炮制程度样品的L*(亮度值)、a*(红绿色度值)、b*(黄蓝色度值),并通过SPSS 26.0和SIMCA-P 14.1软件分别对7种代表性成分含量与颜色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检测金银花炭不同炮制程度样品的pH、吸附力、特征结构变化情况并分析金银花炭炮制规律。结果 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木犀草苷、芦丁、绿原酸、异绿原酸A成分含量逐渐降低,隐绿原酸、异绿原酸C、没食子酸成分含量先增后降,所有成分总体呈降低趋势。样品粉末的L*b*降低,a*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L*b*与绿原酸、芦丁、木犀草苷、异绿原酸A呈正相关,b*与没食子酸含量呈正相关,a*与隐绿原酸、异绿原酸C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发现各样品可以明显的分为3类,S1~S2聚为一类,S3~S5聚为一类,S6~S8聚为一类,其中S3得分最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异绿原酸C可通过色度值结合回归方程来预测成分含量。理化分析显示,金银花炭炮制品的pH随着炒炭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吸附力则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以S5样品的吸附力为最高,非腺毛、草酸钙簇晶、花粉粒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具有不同程度的减少,S6~S8样品各显微结构明显炭化,花粉粒几乎不可见。结论 金银花炒炭过程中化学成分和颜色特征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合理化性质的变化,认为S5样品为最优炮制品,可为金银花炭饮片的炮制规范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并丰富金银花“炒炭存性”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桔梗汤不同部位基于IL-17A/TNF-a信号通路对COPD模型大鼠的影响,初步筛选桔梗汤治疗COPD的有效部位。方法 建立COPD大鼠模型,将40只SD大鼠分为生理盐水组、模型组、桔梗汤总皂苷组、桔梗汤总多糖组和桔梗汤总黄酮组,经过28天的治疗后,观察分析大鼠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及气管壁厚度变化、大鼠血清中IL-17A、TNF-a、IFN-α和IFN-β的表达。结果 桔梗汤总皂苷和总黄酮对大鼠体重变化、大鼠气管壁厚度变化、大鼠血清中IL-17A、TNF-a、IFN-α和IFN-β的表达和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5),桔梗汤总多糖对上述指标和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 桔梗汤总皂苷和总黄酮可通过IL-17A/TNF-a信号通路显著改善COPD大鼠肺功能,并初步确定桔梗汤防治COPD的有效部位为总皂苷和总黄酮。  相似文献   

15.
李荣娇  杨凤仙  袁绿益  王晓玲 《中草药》2015,46(8):1227-1230
目的 建立测定西藏秦艽花和川西秦艽花中落干酸、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龙胆苦苷、獐芽菜苷、异荭草苷、异牡荆黄素7种成分的HPLC方法.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 ODS(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4%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 ℃.结果 落干酸、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龙胆苦苷、獐芽菜苷、异荭草苷和异牡荆黄素分别在0.228~2.280、0.680~6.800、0.220~2.200、1.476~14.760、0.200~2.000、0.436~4.360、0.276~2.760 μg进样量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2),落干酸、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龙胆苦苷、獐芽菜苷、异荭草苷及异牡荆黄素的平均回收率(n=9)分别为100.9%、99.4%、101.0%、105.7%、103.1%、98.4%、104.2%.结论 该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西藏秦艽花和川西秦艽花中7种成分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杨丽  龚燚婷  许铭珊  杨乐  陈建波  董玲 《中草药》2020,51(22):5705-5713
目的 研究大黄炭炮制过程颜色特征与化学成分的关联性规律,为建立基于颜色量化值的大黄炭炮制过程控制方法和终点判断标准奠定基础。方法 分别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制备大黄炭样品,以大黄炭炮制的经验判断为依据,利用视觉分析仪与紫外-可见光谱仪量化大黄炭不同炮制条件的粉末和饮片颜色。同时采用HPLC指纹图谱的方法评价大黄炭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动态变化,利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对大黄炭炮制过程样品颜色量化值与特征成分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在大黄炭炮制过程中,随着炭化程度的增大,样品表观颜色由淡黄棕色逐渐加深至焦黑色,样品饮片和粉末的明度值(L*)、红绿色值(a*)、黄蓝色值(b*)之间高度相关。HPLC指纹图谱上26个特征峰的面积与色度值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随炭化程度加深而含量递减的5个结合蒽醌类成分(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和2个番泻苷类成分(番泻苷A、番泻苷B)与色度值呈线性相关关系,含量先增后减的5个游离蒽醌类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没食子酸和5-羟甲基糠醛(5-HMF)与色度值呈二次相关关系。结论 大黄炭炮制过程中的颜色主观判断与量化检测的分析结果一致,颜色量化值与14种已知化学成分的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初步推断颜色量化值可作为大黄炭炮制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终点判定指标,以提高大黄炭饮片的质量水平及其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雷公藤多苷中雷公藤对醌B定性分析和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HPLC-ESI-MS)联用结合LC-DAD技术,通过和标准化合物雷公藤对醌B的保留时间、紫外吸收光谱以及质谱中的准分子离子峰[M+Na]+相对照,快速鉴定雷公藤多苷中的雷公藤对醌B,对其含量的测定则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结果: 一级质谱扫描结果表明雷公藤多苷中保留时间tR=13.2 min的峰化合物结构为雷公藤对醌B,准分子离子峰[M+Na]+为353.1,高效液相色谱结果表明雷公藤多苷中雷公藤对醌B在0.115~1.15 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和RSD分别为99.32%,0.7%。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可作为雷公藤多苷中雷公藤对醌B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整合分析甘草抗炎活性与性状特征数据,研究感官评价的科学性。方法 基于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细胞模型,建立甘草的抗炎生物效价测定方法,根据测定生物效价将采集的甘草样品分级。通过电子鼻、色彩色差仪等采集不同等级甘草样品的性状信息,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分析不同等级甘草的差异性,并进一步考察性状特征与甘草抗炎活性的关联性。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甘草提取物对尼日利亚菌素诱导的小鼠原代骨髓巨噬细胞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根据甘草的抗炎生物效价,可将10批次甘草分为两个等级,一等甘草的生物效价为5.949~11.418 U·mg–1,二等甘草的生物效价为1.575~1.887 U·mg–1;PCA结果显示,两等级甘草可以聚成两类;OPLS-DA结果显示,R2X=0.534,R2Y=0.863,Q2=0.75,模型的拟合能力较好,预测能力较强,并且发现色度值b*和断面直径(2R)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t inprojection,VIP)分别为1.542 94、1.260 11,均大于1,两者可能是导致两等级甘草药效差异的关键参数,经过实测值比较,两等级甘草在b*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研究表明,甘草的b*与甘草抗炎活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是其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也佐证了甘草传统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杨秀伟  周琪乐  杨雁芳  张友波  徐嵬 《中草药》2021,52(12):3630-3641
目的 研究红参水提物中人参三萜在人小肠上皮细胞的吸收特性。方法 利用人源结肠腺癌细胞系Caco-2细胞单层模型测试红参水提物中人参三萜从顶端(apical,AP)侧到底端(basolateral,BL)侧、BL侧到AP侧2个方向的转运过程。应用色谱-质谱技术对人参三萜进行定量分析,计算转运参数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 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发现大多数人参三萜皂苷吸收程度中等或不良,但是,唯有2个苷元20(S)-原人参三醇(protopanaxatriol,PPT)和20(R)-PPT吸收程度良好(Papp值接近1×10-5 cm/s);此外,还发现人参三萜皂苷20(S)-G-Rh1、20(R)-G-Rh1、G-Rk3、G-Rh4、PG-RT5这5个单糖苷的Papp值皆在1×10-6 cm/s数量级,提示它们吸收程度中等。所考察的42个人参三萜其中包括8对RS差向异构体,结果显示R/S异构体的吸收情况并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随着人参三萜皂苷苷元上糖取代基数目的增多,其Papp值越来越小,提示多糖基的人参三萜皂苷在体内很难被吸收,可能是前药。  相似文献   

20.
张忠立  左月明  蔡妙婷  王彦彦 《中草药》2013,44(20):2808-2811
目的 研究延龄草Trillium tschonoskii根及根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聚酰胺、反相硅胶C18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对延龄草7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用质谱、核磁等波谱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延龄草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蜕皮激素(1)、pinnatasterone(2)、polypodine B(3)、3-甲氧基-4-羟基-苯丙酸甲酯(4)、岷江百合苷A(5)、4-羟基苯甲酸(6)、香草醛(7)、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α-L-吡喃鼠李糖基 (1→2)]-O-β-D-吡喃葡萄糖苷(8)、重楼皂苷V(9)、重楼皂苷III(10)、延龄草苷A(11)、延龄草苷C(12)。结论 化合物1267910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1112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