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自立主任医师是甘肃省中医院首席主任中医师,全国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连续五批被聘为全国老中医药师承工作指导老师,201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王师从医60余年,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擅长于中医脾胃病、妇科病、肝胆病等疾病诊治,尤其对消化系统疑难病症有极深的造诣。该文主要介绍了老师治疗慢性泄泻时的经验,其在辨证治疗过程中将慢性泄泻主要分为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证、脾虚湿盛证、肠道湿热证、脾肾阳虚证4个证型,据此明辨病机,精当选药,精炼用方;临床治疗收到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牛兴东主任医师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内蒙古自治区名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擅长治疗脾胃病(包括食管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消化道肿瘤等)以及肝胆胰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笔者有幸跟随其临诊,整理其治疗胃息肉术后并发Barrett食管验案一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胡斌老师为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浙江省金华市中医脾胃病专科学术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近50年,临床推崇东垣"脾胃学说",擅长中医脾胃肠疾病诊治,笔者整理胡老师治疗脾胃肠疾病的经验方及临床验案,供同道参考借鉴。1胡氏养胃汤1.1组成及方解"胡氏养胃汤"(曾用名:健脾和胃汤)是胡老师用于治疗各型胃、十二指肠球部炎症或  相似文献   

4.
贺菊乔,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名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各种外科疾病的诊治,衷中参西,学验俱丰,在周围血管病的诊治方面也有较深研究和造诣,疗效卓著。笔者作为贺菊乔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课题组负责人跟师侍诊,学有所获,本文就贺菊乔教授运用自拟方脉管通汤治疗下肢血管疾病的经验介绍如下。1血栓性深静脉炎案  相似文献   

5.
正凌湘力(1950-),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第四批、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凌湘力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贵州省首届名中医,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40余载,长于内科杂病的中医治疗,在脾胃病的治疗方面造诣颇深[1]。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良多,现将恩师平调寒热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6.
王樟连教授系国家级名中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运用针灸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现总结其针药结合治疗耳鸣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7.
邵金阶主任医师是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治疗失眠症经验独到。总结了邵金阶治疗失眠症的经验。邵金阶认为,失眠症的病机是脏腑阴阳气血失和,导致心神失养、神明被扰、心神不安、神不守舍。对于痰热内扰的实证患者,常用温胆汤加减;心脾两虚的虚证患者,用归脾汤加减;临床上大多数失眠症患者为虚实夹杂偏虚证,此类患者常用经验方不寐方治疗。不寐方具有滋阴宁心、养心安神的作用,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田淑霄教授是国家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十二大名中医,临证五十年,精于妇科疾病的诊治。田老认为妇科疾病虽与肝肾密切相关,然究其发病本源多由脾虚,故治疗妇科疾病调补脾胃者多,笔者有幸随师学习,深有体会,现将田老补脾法治疗出血性妇科疾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宜远  景春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3):F0003-F0003
马智,男,1940年生,辽宁阜新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辽宁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专家。同时兼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医急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智教授以呼吸系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脾胃系统疾病为主攻方向,尤其运用中医药治疗肺炎、  相似文献   

10.
徐学义教授为全国第三批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对象,学验俱丰,本文介绍徐老临证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化裁,治疗胃痛、乳癣、痛经、围绝经期综合症、甲亢等疾病的验案。  相似文献   

11.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因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所致的以胃黏膜损害为病理表现的疾病。属于祖国医学之胃脘痛、嘈杂、胆瘅、呕苦、胃痞等范畴。导师姜树民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科研及临床经验辨证论治总结出了中医治疗BGR的方法,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2.
中医对胃脘痛的治疗具有优势,但临证疗效,有好有坏、有速有迟、有暂时、有持久,笔者临证亦多次碰壁,久思不得解,后从诸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处着手,纵览名医经验,静而思之、临证验之,自觉"从气论治"乃其本。本文从认识脾胃气机的生理入手,知常达变,重点阐述了在处方用药中如何处理好脾胃、肝肺的关系,文末略述气与诸邪气、病理产物的关系及在处方中的灵活应用,并附诸老验案说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参附黄蒲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脾胃虚寒证胃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中药参附黄蒲汤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黄芪建中汤口服,治疗1个月后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60.59%,总有效率为98.56%;对照组治愈率为51.82%,总有效率为83.94%,两组比较,在治愈率:总有效率上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参附黄蒲汤治疗脾胃虚寒证胃痛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清代陈修园论治泄泻经验丰富。他遵崇经旨,阐述病因,以湿邪致病立论,用胃苓汤为主方统治诸泻;临床以虚实久暂分型辨治,制定治泄的恒法与变法,且善于采撷众医之长和民间验方,应用于临床,其经验对现代的中医医疗仍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介绍陈炫章治疗胃脘痛验方。陈炫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省名老中医。陈炫章辨治胃脘痛重视六经气化,六经阳明与胃腑相应,多从阳明本性入手辨治胃脘痛。阳明本性温燥,阳明为阖,阳明多气多血,胃脘痛病因病机与阳明本性密切相关。胃脘痛也常与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阳胆经相关。陈炫章对于消化道溃疡、胃癌等疾病导致的胃脘痛,也具有丰富诊治经验。陈炫章辨治胃脘痛经验具有个人特色及地域特点。陈炫章辨治胃脘痛善于运用历代有效经验,博采众长,切合临床实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劳绍贤教授治疗脾胃疾病的临证用药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记录典型病例、查阅相关文献,从疾病的诊治思路及经验方药方面论述劳教授治疗脾胃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其常用药对和自拟良方进行总结,并举验案佐证。[结果]劳绍贤教授临证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通过舌诊将脾胃疾病分为脾胃湿热、气滞胃肠、脾胃气虚、气阴两虚4个基本证型,依据证型选用药对,同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经验用药和处方。脾胃湿热证者,治以清热祛湿;气滞胃肠者,治以调畅气机、疏肝和胃;脾胃气虚证者,治以健脾祛湿;气阴两虚证或兼瘀热互结者,治以气阴双补、瘀热并清,临床治疗脾胃病收效显著。所举验案中患者辨证为肠道湿热、气血凝滞,予以清热祛湿、理气行血治疗后,疗效良好。[结论]劳绍贤教授病证结合治疗脾胃疾病临床疗效良好,其临床及学术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滴丸对培养大鼠主动脉环血管新生及稳定的影响。[方法]三维培养大鼠主动脉环,分为正常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芪参益气滴丸组、VEGF+芪参益气滴丸组,分别加入正常培养基及分别含10μg/L VEGF、25 mg/L芪参益气滴丸、10μg/L VEGF+25 mg/L芪参益气滴丸的正常培养基,每组3复孔。从第3天开始,隔天计数新生血管的总分支数、总长度、平均长度、最长长度,直至新生血管退化,比较各组对血管新生及稳定的影响。[结果]正常组主动脉环前3 d血管逐渐长出,第3~7天新生血管长度增加,数量变化不明显,7 d后,新生血管数量和长度均降低,此后逐渐退化;与正常组比较,各用药组均能促进新生血管发芽(1~3 d)及3~7 d持续生长。7 d后,虽各组新生血管总分支数(除芪参益气滴丸组第13~15天外)、总长度、平均长度和最长长度较正常组均有增加趋势,但单用芪参益气滴丸则血管迅速退化,单用VEGF血管数量及长度不再明显增加,且新生血管结构在第11天明显破坏,并逐步退化,而芪参益气与VEGF滴丸合用能使新生血管在第7~13天持续稳定生长,并延缓其退化。[结论]芪参益气滴丸能促进三维培养主动脉环血管新生,但维持时间较短,与VEGF合用有协同作用,可促进血管新生,维持持续生长较长时间,并延缓新生血管退化。  相似文献   

18.
19.
覃军  梁小立  邱孟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2):39-40,54
目的 研制胃灵片,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胃灵片的主要药材延胡索、白芍和白术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成品中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的含量。结果 三味药材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延胡索乙素的含量方法灵敏,结果准确,三批成品含量稳定。结论 胃灵片制备工艺合理可行,其质量控制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