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设计一种多功能智能轮椅的控制系统,提高老年人和行动障碍的人士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并对使用者下肢进行康复训练。方法:通过优化控制算法提高轮椅行驶的舒适度和安全度,通过虚拟现实的人机交互系统设计,实现患者的多种下肢功能训练,结合语音、操纵面板、手机界面多种操控方式来实现轮椅的姿态转换、行驶和训练功能,融合智能家居功能方便使用者通过无线遥控家用电器。结果:多功能智能轮椅控制系统已搭建完成,功能测试良好。结论:多功能智能轮椅控制系统设计合理,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智能辅具的基本概念及我国研发的智能辅具,包括智能假肢、智能轮椅、智能移动辅具、智能家居与环境控制辅具、智能生活辅具、智能康复训练机器人。我国的智能辅具与国际发展前沿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目的设计和构建野战条件下的医疗救护智能辅助系统,提升战场医疗救治效率。方法采用基于Windows通讯基础(Windows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WCF)技术的面向服务松耦合系统框架,设计野战救护智能辅助系统,探索普适感知环境技术在战场医疗救治中的应用。结果该系统构建了包含监视援助层、信息管理层和团队组织层等三个层面的系统框架,系统模块包括传感器模块、个人信息处理模块、医护人员模块、监测中心模块、后方指挥模块等,能够在硬件平台上实现对伤员的伤势和位置感知、伤员救护的智能管理和指导。结论该系统具备单兵身体状况检测、求救信号智能处理、救护小组智能组建等功能,能够有效解决战场伤员实时感知、精确定位、高效救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针对庞大的下肢康复训练设备的持续周期性训练给患者带来的不便,以及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经常需要从轮椅转移到下肢康复训练设备中的风险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电动轮椅,可以实现姿态变换和下肢康复训练。 方法:结合下肢康复训练设备的功能性与传统电动轮椅的便捷性,将下肢康复训练功能整合到轮椅中。本文设计的新型轮椅结构,可实现轮椅的姿态变换功能,采用了新型的腿托结构,用于完成下肢的康复训练。利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了三维建模,并通过Motion模块对模型进行了运动仿真,获得相关运动学数据与理论运动轨迹。最后测试了设备的样机。 结果:多姿态下肢康复训练轮椅通过运动学仿真,证明可以实现坐-卧-站三种姿态间的变换,能够实现下肢的膝关节屈伸训练。姿态变换的人体实测轨迹与仿真理论轨迹相似,实测运动学参数与理论值一致。 结论:多姿态下肢康复训练设备基于轮椅平台设计,既可以实现轮椅的移动、站立和平躺,又能够帮助患者进行下肢康复训练,优化了轮椅的整体结构,满足设备的安全性与功能性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实现神经导航系统中BOLD激活图和DTI图像的配准融合,并进行白质纤维束示踪。方法在1.5T场强磁共振系统中根据特定任务采集BOLD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到脑功能区激活图;采集DTI数据和导航T1结构像,通过图像传输及格式处理,输入导航系统。利用图像DICOM信息,进行图像配准。采用线延伸算法对兴趣区内的体素进行纤维束跟踪,在导航系统中以彩色融合图像显示激活区和神经纤维束。结果上述图像配准融合结果良好,融合图像成功用于26例神经外科术中导航,使用效果满意。结论功能磁共振图像在神经导航中的配准融合,为颅脑病变术前制订手术计划、术中保护正常脑功能及进行脑功能研究提供有力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6.
0引言假手的发展与不断完善,为残肢患者带来福音。其经历了装饰假手、机械假手、肌电假手几个阶段。目前广泛使用的肌电假手,改善了残肢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使用也方便,但其最大的缺陷,一是控制准确性问题,再是握物时无法有针对性地调整握力与速度。本文探讨一种具有感知能力的智能肌电假手的控制模式,它装有力敏和滑敏复合传感器,可以感知握力及手指与被握物的相对滑动信息,实现握力与速度的适应性调节,使抓取物体更灵活自然。1智能假手功能要求和控制模式具有握力与滑觉感知能力的智能肌电假手应具有如下特点:(1)具有较高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综述儿童轮椅对残疾儿童的主要功能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EBSCO (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2月儿童轮椅临床应用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运用文献归纳法对儿童轮椅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与提炼。结果 共纳入10篇病例报道研究,1篇随机对照研究,1篇队列研究,文献质量评价显示较低。儿童轮椅适用于12月龄以上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类型患儿,其中脑瘫儿童应用最为常见。儿童轮椅可提高残疾儿童的运动功能,促进认知功能发育,改善活动和参与能力。根据儿童个体状况,轮椅可个体化适配为手动轮椅、电动轮椅和智能轮椅三种类型,以附加体位支撑装置进行适应性改造。结论 轮椅可用于改善残疾儿童功能和生活质量,虽功能康复效果已表现出良好趋势,但目前研究多数以病例报道为主,缺乏高质量临床对照,且尚未建立统一的适配标准。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设计步速识别传感器系统,安装在假肢接受腔上对行走步态进行识别。 方法:采用MMA7361L加速度传感器与ENC-03陀螺仪组成传感器系统,放置于假肢接受腔部位,获得大腿截肢者残肢侧运动信息。利用Quanser半实物仿真平台的数据采集模块采集传感器系统的信号,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使用小波变换提取信号特征值,最终由K最近邻算法进行速度识别。 结果:该系统结构小巧,反应灵敏,能够快速有效的识别截肢者的步行速度。 结论:该系统放置在假肢接受腔上能够快速有效的采集运动信息并且识别行走步速,为智能假肢控制提供输入信号。  相似文献   

9.
血液采集是一项专门技术,通过特制的采血袋在符合卫生条件的开放环境中,利用具有称重、摆动功能的设备采集血液。目前,采供血机构所使用血液采集设备是功能单一的电子摇摆秤。智能采血记录仪通过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功能的设计,解决了采血过程数据记录的问题,进而以血流图生成技术再现采血全过程,实现了对采血操作的监控功能。智能采血记录仪在单机状态下工作虽然能够满足采血现场的技术需求,但不能充分发挥设备的信息化功能和远程实时监控作用。为此,笔者对其在网络环境下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规范化的轮椅技能训练与常规护理/康复在改善患者日常轮椅使用水平和生存质量方面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EBSCO、Google Scholar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关于轮椅技能训练对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1月,分别采用Cochrane协作网中RCT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和RevMan 5.3软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RCT,31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经过3天—8周的干预后轮椅技能训练组患者日常轮椅使用水平显著高于常规护理/康复组[SMD=1.04, 95%CI (0.39, 1.68), P=0.002],但关于轮椅使用自信心、轮椅参与度、使用满意度、生存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指标,由于缺乏充足的RCT,尚不能进行Meta分析。结论:3天—8周的轮椅技能训练能够显著提高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日常轮椅使用水平,但鉴于其较高的临床异质性和GRADE系统推荐分级,我们可以谨慎推荐应用在临床康复、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中,提高康复治疗师临床指导能力,提升患者日常生活独立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设计适用于临床的智能体温单系统,构建病人生命体征、出入量、个性化体征、各种管路、引流量等记录的平台。方法:建立在移动护理工作站、移动手持终端(PDA)和无线网络等硬件设施基础上,设置智能体温单,实现生命体征观察与记录功能,并且比较智能体温单与纸质体温单在护士花费时间、视觉效果和应用功能方面的优劣。结果:智能体温单在以上三个方面均优于纸质体温单,能包含纸质体温单的功能,并且能实现智能化作用,体现数据共享、个性化记录、智能提醒等功能。结论:智能体温单在临床应用具有很强的时间和视觉优势,可以实现智能体温单记录的功能,显示病人的重要和特征性观察指标,为护理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探讨化疗过程职业安全问题对护士的影响,发现化疗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护士职业安全认识不足,防护措施不够完善,环境准备不够.提出相应对策为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执行各项防护措施,强化环境准备,严格遵守配制和准备抗肿瘤药物的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了解上海市长宁区二级医院护士对静脉输液过程中的职业防护的认知及防护现况,为继续探讨如何提高护士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的职业防护意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上海市长宁区六家二级医院护理人员200名,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士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职业防护的认知和预防行为现状。结果:护士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职业防护意识淡漠,职业防护执行现状不容乐观,认知与行为统一成正相关。结论:应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及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确保护士的职业安全保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智能牵伸技术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踝关节痉挛及步行功能方面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智能牵伸组和对照组各20例。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智能牵伸组进行智能被动牵伸和主动训练,对照组接受徒手牵伸和抗阻训练,训练均为30min/d,5d/周,共6周。治疗前后评估:踝关节主动和被动背伸及跖屈角度、改良Ashworth量表(MAS)、起立-行走计时试验(TUGT)、6min步行距离测试(6MWT)、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6周后,2组主动和被动跖屈角度、被动背伸角度、6MWT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智能牵伸组主动背伸、跖屈角度、MAS、TUGT、6MWT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智能牵伸技术能改善脑卒中患者踝关节痉挛及步行功能,优于常规牵伸治疗。  相似文献   

15.
智能水凝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传统水凝胶相比,智能水凝胶能够对外界刺激诸如温度、pH值、光、磁场等作出不同的应答表现,产生二级结构甚至化学结构的变化,自发组装形成有序的超分子结构,最终形成具有三维结构的凝胶。目的:综述智能水凝胶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组织工程的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及PubMed 数据库从建库至2014年有关智能水凝胶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文献,检索关键词为“水凝胶,组织工程学,hydrogel,Tissue engineering”。结果与结论:智能水凝胶中包括温度敏感性、pH敏感性、光敏感性、磁敏感性及温度/pH双重敏感性水凝胶,其对于外界环境变化能自动感知并能作出响应性的反应,在药物递送系统、药物释放,修复和改善缺损组织等领域表现出一系列传统材料所没有的突出性能,尤其是在组织工程方面表现出相当的优越性:低免疫原性,减少了炎症和排斥作用;具备生物可降解性;能真正在三维尺度上模拟细胞所处微环境,从而利于细胞黏附、生长、迁移及分化等。  相似文献   

16.
背景:现有的人工肛门括约肌都缺乏感知大便的功能,患者控制排便主要是通过自己的习惯而不是根据肠道内是否存在大便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排便。目的:研究能够感知不同肠内容物状态的人工感知神经。方法:选用20只健康新西兰兔,于近结肠远端约10cm肠管制作肠管内容物固体、流体、气体、空虚状态4种模型。各个状态的每段肠管随意选取5个测量点,利用超声波"智能人工肠内容物感知神经"系统对新西兰兔近结肠内4种状态肠内容物进行判断。结果与结论:固体、流体、气体、空虚状态的正确判断率分别为96%,99%,100%,100%。提示该超声波探测系统可有效感知肠道内是否具有内容物和分辨肠管内容物的不同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临床决策支持是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技术相融合的结果。支持临床决策的重症信息系统的研发对保证重症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重症信息系统研发团队与运行平台,患者基本信息来源唯一并能够自动提取,床边监护信息具有智能纠错、趋势分析功能,临床过程信息形成闭环管理,具备预警提示,护理观察记录信息关联、智能提醒,医护资源共享,确保信息一致几方面,全面介绍了重症信息系统研发的关键技术点,希望对重症信息化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背景:导航辅助微创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内固定可以实时精确引导微创套筒下各种操作,安全准确置入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等各种内置物,并可以确定减压部位。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是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成功应用的典型代表,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组织损伤轻和恢复快等显著优点。目的:评价即时三维导航下单节段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与开放后路椎间融合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40例患者分别采用即时三维导航下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20例)和开放后路椎间融合(20例)术式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两组融合时间、融合过程中出血量、融合后引流量、治疗后住院时间与总住院时间,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腰椎疾患疗效评分、治疗后伤口疼痛及功能情况。结果与结论:40例均获得平均7.7个月随访,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开放后路椎间融合组长,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组总的住院时间、治疗后住院时间较开放后路椎间融合组缩明显缩短,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过程中出血量明显较开放后路椎间融合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引流量也明显少于开放后路椎间融合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后路椎间融合组比较,内固定后3 d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组腰痛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腰椎疾患疗效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两组腰、腿痛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腰椎疾患疗效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即时三维导航下单节段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治疗后引流少、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短期疗效确切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影像导航引导腰椎椎弓钉固定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影像导航引导腰椎椎弓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通过总结65例影像导航引导腰椎椎弓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病变手术患者的护理,介绍影像导航手术的方法、优点及围手术期护理的要点,包括心理护理、术前宣教、术后护理、并发症观察与功能锻炼要点。结果65例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共植入椎弓钉螺钉260枚,得到的植入物实际影像图与导航虚拟手术路径图重叠,椎弓钉完整在椎弓根内为96%,手术效果优良率93%,无螺钉松动断裂,无硬膜损伤及马尾神经牵拉损伤并发症。结论影像导航引导腰椎椎弓钉固定术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辅助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和术后功能锻炼,可以极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恢复率。  相似文献   

20.
两眼同时注视一个物体时,感知为单一物像的视觉过程即为双眼视觉,又称双眼单视。双眼视功能除了要求人眼组织结构发育完善之外,还受一系列极为精致、灵活和协调的生理机能所统辖。当人的双眼同时注视一个物体时,物像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对应部位(主要在黄斑部),它所产生的刺激,形成神经冲动,沿着视觉传入经路到达大脑中枢,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把来自两眼的这些视觉信号分析整理,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知觉印象的过程。有了双眼视觉,人类不仅能够获得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概念,还能获得物体的空间方向的概念,能够正确地判断自身与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