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CKD)Ⅲ~Ⅳ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AVF)失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11月346例CKDⅢ~Ⅳ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比较AVF失功与AVF畅通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KDⅢ~Ⅳ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VF失功的影响因素。结果:AVF失功患者的透析中低血压占比、纽扣式穿刺法占比、止血压迫时间≥30 min占比、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高于AVF畅通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透析中低血压、纽扣式穿刺法、止血压迫时间≥30 min、血清Lp-PLA2水平>1177.55 ng/mL、血清hs-CRP水平>5.65 mg/L均为CKDⅢ~Ⅳ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VF失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透析中低血压、纽扣式穿刺法、止血压迫时间≥30 min、血清Lp-PLA2水平>1177.55 ng/mL、血清hs-CRP水...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APTE)患者和健康受试者血浆信号肽?CUB?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包含蛋白1[signal peptide?CUB(complement C1r/C1s,Uegf,and Bmp1)?EGF(epidermal growth factor)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SCUBE1]水平的差异,评估SCUBE1联合血浆D?二聚体在APT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1例经CT肺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确诊的APTE患者作为实验组,19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SCUBE1的水平,并采用曼?惠特尼秩和检验比较两组人群血浆SCUBE1的水平。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并比较SCUBE1、D?二聚体单独及两者联合应用对APTE的诊断价值。结果:APTE组患者SCUBE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CUBE1诊断APTE的最佳界值为8.09 ng/mL,敏感性为87.10%,特异性为68.42%;SCUBE1联合D?二聚体诊断APTE的敏感性为81.48%,特异性为88.37%。结论:SCUBE1联合D?二聚有助于APTE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动静脉内瘘(AVF)发生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用便利抽样方式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在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MHD治疗的128例患者。收集、统计资料,将AVF发生栓塞患者纳入AVF栓塞组,AVF未发生栓塞患者纳入非AVF栓塞组。分析MHD患者AVF发生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28例MHD患者中发生AVF栓塞22例(17.19%),未发生AVF栓塞106例(82.81%)。单因素分析显示,AVF栓塞组和非AVF栓塞组患者的年龄、原发病、透析后血压、血清白蛋白、透析后压迫时间、使用左卡尼汀、钙磷乘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VF栓塞组和非AVF栓塞组患者的性别、穿刺方法、感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β=2.284,OR=9.812,95%CI(3.520,27.355)]、糖尿病肾病[β=1.168,OR=3.214,95%CI(1.161,8.900)]、透析后血压≤110/60 mmHg[β=0.981,OR=2.667,95%CI(1.029,6.908...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56例形成动静脉内瘘血栓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实验组,选取45例同期形成动静脉内瘘无血栓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血液指标,分析形成血栓的影响因素。结果实验组中合并患糖尿病比例、普通肝素抗凝比例、发生低血压次数、三酰甘油、血红蛋白、总胆固醇、钙磷乘积水平、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实验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糖尿病、普通肝素抗凝治疗、低血压等。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PCI术后伊诺肝素抗凝对不同年龄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2010年至2014年入选未发生无复流以及冠脉夹层等具有血栓高危因素等并发症的PCI术后患者700例,随机分为依诺肝素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术后比较中年(<60岁)、老年(60~74岁)、高龄(≥75岁)肝素抗凝组与非抗凝组住院期间出血事件以及1年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s)。结果 住院期间中年抗凝组与非抗凝组小出血的发生率分别是21.5% vs18.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抗凝组小出血的发生率高于非抗凝组(36.4% vs 23.5%,P﹤0.05);高龄抗凝组小出血的发生率高于非抗凝(46.7% vs 22.4%, P﹤0.05);住院期间不同年龄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老年、高龄抗凝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均高于非抗凝组(P﹤0.05)。1年时中年抗凝组与非抗凝组MACCEs发生率分别为4.1% vs 4.3%(P>0.05);老年抗凝组与非抗凝组MACCEs发生率分别为7.3% vs 6.6%(P>0.05);高龄抗凝组与非抗凝组MACCEs发生率分别为11.7% vs10.3%(P>0.05),Kaplan-Meier曲线图显示住院期间出血事件与1年时MACCEs的发生率无相关性。结论 对于未发生无复流以及冠脉夹层等具有血栓高危因素等并发症的PCI术后患者,不予肝素抗凝并不增加MACCEs的发生率,而且减少老年、高龄患者住院期间小出血的发生率以及住院天数,同时也不增加住院期间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使用情况及危险因素,以为临床合理使用AVF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6月龙川县人民医院使用AVF且完成随访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随访1年依据AVF使用情况分为丧失功能组与正常组。统计2组一般资料以及相关指标,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VF丧失功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80例患者中发生AVF丧失功能患者共27例,其余患者均正常使用,AVF丧失功能发生率为33.75%;2组透析时间是否≥10年、内瘘使用时间是否≥2年、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存在低血压、流量情况以及凝血状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析时间(≥10年)、合并糖尿病、有低血压、低血流量以及高凝状态均为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VF丧失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透析时间(≥10年)、合并糖尿病、有低血压、低血流量以及高凝状态均为血液透析患者AVF丧失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据此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以延长AVF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血栓形成的护理危险因素,并进行改良措施分析。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且在护理过程中发生AVF血栓和未发生AVF血栓的患者各60例,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内瘘成形术后血糖、血脂、血压及凝血指标,记录维持性血压透析过程中的护理措施及操作细节并进行多因素Logisttic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空腹血糖(FBG)、收缩压、纤维蛋白原(Fbg)水平显著较高(P0.05),穿刺口血肿、穿刺失败、定点压迫力度过大、定点包扎过紧例次显著较高(P0.05),术侧肢体受压率、透析后压迫止血时间30 min发生率显著较高(P0.05),抗凝药物使用率显著较低(P0.05)。Logist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是定点压迫力度过大、穿刺失败、穿刺口血肿、定点包扎过紧、透析后压迫止血时间30 min、FBG是维持性血液透析AVF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而抗凝药物的使用是其保护因子(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AVF血栓形成不仅与自身血糖等因素有关,与护理因素也有密切关系,应严格做好护理工作,以预防AVF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潘璐璐  何颖雪  邵国建 《浙江医学》2019,41(22):2421-2423,243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中低血压(IDH)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147例MH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3个月内每次血液透析中IDH发生频率,分为无透析中低血压(no-IDH)组90例和透析中低血压(IDH)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并分析其与IDH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47例MHD患者中IDH的发病率为38.8%(57/14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年龄、超滤率、血白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与IDH的发生有关(均P<0.05)。结论年龄大、高超滤率、低血浆白蛋白水平、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MHD患者发生IDH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黄林凤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11):1571-1573,1576
目的:研究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断流术的226例患者,给予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并进行前瞻性研究;选取同在本院接受断流术的100例患者,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及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后3个月内血栓形成情况将入选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调查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并比较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前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血栓组的脾脏质量、术后红细胞计数、术后1、7d血小板计数及二聚体水平高于非血栓组,术后门静脉内径大于非血栓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低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脾脏质量大、术后红细胞计数偏高、术后1、7d血小板计数及二聚体含量偏高、门静脉内径偏窄、血流速度偏慢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患者的血栓发生率低于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和二聚体含量升高、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异常是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早期进行活血、抗凝、袪聚治疗有助于预防门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顾玉婵  贾丽华 《安徽医学》2024,45(3):317-321
目的 分析血清STOX1、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sFlt-1)、血栓调节蛋白(TM)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EOSP)并发胎盘早剥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9月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43例EOSP患者并于同期招募320例健康孕妇,分别记为疾病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STOX1、sFlt-1、TM水平;探讨疾病组并发胎盘早剥的风险因子;根据是否并发胎盘早剥,将疾病组分为并发组(n=67)和未并发组(n=276),分析初诊时血清STOX1、sFlt-1、TM水平及3者联合对疾病组并发胎盘早剥的预测价值。结果 疾病组初诊时血清STOX1、sFlt-1、T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疾病组胎盘早剥发生率为19.53%,高于对照组(P<0.05);疾病组胎盘早剥发生者血清STOX1、sFlt-1、TM水平均高于未发生者(P<0.05);分娩史、初诊时血清STOX1水平、初诊时血清sFlt-1、初诊时血清TM水平、羊水过少、低妊娠增长体质量、贫血、脐带过短均是疾病组并发胎盘早剥的危险因素(OR=3.022、5.936、6.373、7.352、3.995、3.174、3.370、2.121,P<0.05);血清STOX1、sFlt-1、TM水平联合预测疾病组并发胎盘早剥的灵敏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4.03%和0.965(95% CI: 0.940~0.982),均高于单独预测(P<0.05)。结论 EOSP患者血清STOX1、sFlt-1、TM水平升高,血清STOX1、sFlt-1、TM水平及分娩史、羊水过少、低妊娠增长体质量、贫血、脐带过短均是胎盘早剥的危险因素,且血清STOX1、sFlt-1、TM水平联合预测EOSP并发胎盘早剥的效能高于单独预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甘肃省武威市食管癌组织中生物代谢酶Ⅰ相酶细胞色素(CYPIA1)和Ⅱ相酶谷胱甘肽转硫酶MI(GSTM1)、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I(GSTT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multiplex—PCR方法检测216例正常对照f血液)和189例食管癌组织中代谢酶基因CYPIA1和GSTM1、GSTT1的多态性。结果食管癌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中:CYP1A1基因MspⅠ酶切位点多态性的频率分别为74.1%和6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分别占58.7%和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基因型可能与食管癌易感性的增高有关(OR1.956);GSTT1纯合缺失基因型分别占51.9%和4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基因未明显增加对食管癌的易感性(OR1.169);GSTM1、GSTT1联合缺失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别为38.6%和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携带CYPIA1MspⅠ多态突变基因型与GSTM1、GSTT1缺失基因型的个体患食管癌的风险增加(OR2.385,95%CI1.094-3.495)。结论单独的CYP1A1MspI多态突变基因型或者GSTT1缺失基因型与食管癌的易感性不相关;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及其与GSTT1缺失基因型、CYP1A1MspⅠ多态突变基因型同时存在可增加个体患食管癌的风险,提示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可能为食管癌发病的易感因素之一,且与其他缺陷基因型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5(RGS5)和ATP1B1基因功能区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及变异位点间的交互作用.方法 选择启动子、外显子和3'UTR区符合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在中国北京汉族人群中>5%、R2 ≥0.80的SNP.对90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组)进行SNP位点的基因分型,以性别和年龄与EH组匹配的894名血压正常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EH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并采用MDR软件分析各位点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最终3个标签SNP入选.EH组与对照组SNP位点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2个基因SNP位点组成的单倍型,在EH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交互作用分析显示,2个或3个位点模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个标签SNP与EH无明显相关性,并且可能不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XRCC1、ERCC1蛋白在食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53例食管癌组织及76例癌旁组织中XRCC1、ERCC1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XRCC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4.2%(83/153),ERCC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4.6%(53/153).XRCC1在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3%(42/76)、13.1%(10/7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C1在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RCC1蛋白的表达与民族、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浸润程度、远处转移以及淋巴转移无相关性.ERCC1蛋白的表达与民族、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浸润程度、远处转移无相关性.结论 XRCC1蛋白的表达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SMAR1和CYCLIND1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SMAR1和CYCLIND1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大肠癌旁正常组织30例为对照,免疫组化检测128例大肠癌组织SMAR1、CYCLIND1蛋白的表达,分析SMAR1、CYCLIND1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对大肠癌预后的影响。结果 SMAR1、CYCLIND1蛋白在大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5%vs76.6%和61.7%vs1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SMAR1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Dukes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类型相关(P0.05);SMAR1蛋白表达与CYCLIND1的表达呈负相关(r=-0.75,P0.05);SMAR1蛋白低表达、CYCLIND1蛋白高表达的大肠癌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SMAR1、CYCLIND1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并对大肠癌的预后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姜黄素及OX-LDL对系膜细胞凋亡及FAP-1和bag-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姜黄素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大鼠系膜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对FAP-1和bag-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姜黄素和OX-LDL处理体外培养的大鼠系膜细胞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测系膜细胞凋亡,并采用Western-Bloting检测FAP-1和bag-1表达。结果:OX-LDL能刺激系膜细胞增殖并轻度诱导其凋亡,而姜黄素则显著促进大鼠系膜细胞凋亡,抑制OX-LDL的促增殖作用;OX-LDL对FAP-1表达有轻度诱导作用,而姜黄素显著诱导FAP-1和bag-1表达。结论:姜黄素能显著诱导系膜细胞FAP-1和bag-1表达,通过促进细胞凋亡途径抑制OX-LDL促进系膜细胞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nmt1和Caveolin-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84例结直肠癌组织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Dnmt1、Caveolin-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Dnmt1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72.62%)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25.00%)(P<0.05);Caveolin-1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32.14%)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表达率(75.00%)(P<0.05);二者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化程度、Dukes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组间差异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Dnmt1和Caveolin-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304,P=0.000)。结论 Dnmt1和Caveolin-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轶  刘莉  蒋会勇  丁彦青 《广东医学》2008,29(2):230-23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制作含100例结直肠癌组织的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结果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后,形态可观测率为96%,并且背景清晰,对比鲜明。Tiam1表达阳性率为74%,Fascin-1表达阳性率为51%,HSPB1表达阳性率为68%,显著高于非肿瘤组织。Tiam1,Fascin-1及HSPB1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显著相关,伴发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Tiam1,Fascin-1及HSPB1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者。通过相关性统计学分析,发现Tiam1与Fascin-1表达呈正相关(r=0.678,P<0.01),Tiam1与HSPB1表达呈正相关(r=0.650,P<0.01)。结论Tiam1,Fascin-1及HSPB1均与结直肠癌转移有关,Fascin-1和HSPB1的高表达可能与Tiam1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TA1)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蛋白在胃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20例胃正常组织和82例胃癌组织中MTA1和KISS-1的表达。结果:MTA1与KISS-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44%和40.24%,在正常胃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和90.00%;MTA1蛋白高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隔转移的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ISS-1蛋白低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隔转移的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MTA1与KISS-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γs=-0.364,P<0.01)。结论:MTA1蛋白水平高表达和KISS-1蛋白水平低表达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胃癌患者转移、复发和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有望成为胃癌基因治疗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9.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人体对内外源性致癌物的代谢能力影响个体对胃癌的易感性。影响胃癌遗传易感性的代谢酶基因主要有:与Ⅰ相代谢有关的CYP1A1、CYP2E1基因和与Ⅱ相代谢有关的GSTM1、GSTT1基因等。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在胃癌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与外周血RRM1和ERCC1及BRCA1基因表达水平.方法:分别构建RRM1、ERCC1和BRCA1及管家基因β-actin质粒标准品,以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制备标准曲线,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与外周血中RRM1、ERCC1和BRCA1及管家基因β-actin的mRNA进行检测.结果:标准曲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标准品的熔解曲线均呈单峰,特异性良好,说明基本无非特异性扩增.结论:所建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操作简便,费用低,特异性好,准确度、灵敏度高,为后续研究构建了理想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