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姚嘉永  邹伟 《针刺研究》2022,(4):354-361+368
针刺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对缺血性脑卒中(IS)进行干预和治疗。针刺治疗IS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促进神经修复与再生、调节神经递质活动、改善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减轻氧化应激、抑制凋亡和自噬、抑制炎性反应等方面。本文对针刺治疗IS机制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针刺治疗IS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为今后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综述近十年来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文献,主要从针刺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与促进神经组织再生等方面总结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组织的作用机制;诸多研究表明针刺能够通过调节多种凋亡相关蛋白及神经生长因子从而抑制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的凋亡、促进神经组织的修复与重塑,对梗死灶周围缺血的神经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近年来关于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CIS)的相关文献,发现针刺治疗CIS与抑制神经炎性反应、减轻氧化应激、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抵抗神经元凋亡、调节自噬、促进神经元再生和修复、促进血管重塑、调节脑血管储备、调节脑代谢、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等多种作用机制密切相关.本文对以上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应用针刺治疗CI...  相似文献   

4.
脑出血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率、病死率较高,发病机制十分复杂。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在脑出血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针刺治疗脑出血疗效肯定,本文以JAK/STAT信号通路作为切入点,梳理近年来针刺治疗脑出血机制研究,归纳其在抑制炎性反应,减轻脑水肿,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神经、血管再生、促进神经功能重塑等方面作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星型胶质细胞(AS)作为神经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血管及其他胶质细胞联系密切,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针刺疗法具有多靶点、多途径调节的特点。针刺对AS的整体调控作用表现在:抑制AS活化、促进AS增殖与抑制AS过度增生和有利于超微结构的稳定性。本研究以AS为靶点,从针刺促进神经再生与修复、调控兴奋性氨基酸代谢、调节能量代谢、调控血管再生、抑制氧化及炎症反应、调节细胞通讯、抑制脑水肿、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和抑制胶质瘢痕的过度生成等方面总结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机制,为发挥针灸治疗优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星  沈燕  彭拥军 《河南中医》2024,(4):614-620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主要包括调节脑部血流速度、影响神经递质释放、抑制炎性反应、调节中枢镇痛机制、抑制神经元激活、抑制胶质细胞活化、促进阿片类受体、调节脑-肠-菌轴等。目前,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逐渐丰富,但仍存在以下问题:治法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针刺研究方向;没有区别证型,未发挥最大疗效;缺乏对机制之间联系及整体的研究等。今后,可加强对灸法治疗偏头痛机制的研究,促进临床治疗多样性,充分发挥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作用;研究针灸治疗不同证型偏头痛机制的区别,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性,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挖掘不同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针灸治疗偏头痛整体机制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针刺治疗创伤性脑损伤(TBI)机制的相关研究。文献显示,针刺可通过抑制炎性反应、调节神经递质、促进神经修复、抗氧化、抑制细胞内钙超载、调节细胞能量代谢、改善脑循环、抑制细胞凋亡等多途径治疗TBI。  相似文献   

8.
针刺镇痛在国内外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目前较明确的镇痛机制是针刺通过抑制疼痛上行传导或促进下行抑制系统以快速镇痛。笔者团队之前的研究表明反复针刺后的抗炎镇痛效应出现,由此推测炎症可能是导致疼痛的根本原因。通过文献分析,笔者发现炎症在疼痛的外周敏感化和中枢敏感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认为针刺通过控制外周和中枢炎症可有效抑制疼痛,可能是针刺镇痛的根本。因此,针刺抗炎镇痛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系统研究,将为疼痛的炎症靶点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抑制再灌注损伤、保护脑组织已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针刺干预在临床中取得良好效果,国内外针灸研究者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过氧化反应,抑制脑水肿形成,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神经保护与再生,促进血管再生等。现阶段研究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进一步深入对针灸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探索,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针刺具有安全、简便、经济等优点,国内外脑卒中患者中接受针刺治疗的人数逐年增多,针刺对脑缺血保护的作用机制抑制是针刺基础研究的热点。综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参考文献53篇。  相似文献   

11.
针刺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炎性反应、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阻滞钙超载、抗氧化应激、抑制脑水肿、促进神经与血管再生及抑制细胞凋亡等密切相关。本文综述近年针刺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相关研究,为临床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痴呆在我国发病率较高,针刺治疗本病临床疗效确切。笔者通过对近5年来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针刺具有抑制细胞凋亡、调节胆碱能神经系统、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改善海马线粒体功能障碍、抗氧化、增强突触传递效能和降低脑内Ca离子浓度的作用,这为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了实验依据,从而有利于针刺疗法更好的推广应用于该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针刺治疗抑郁症疗效确切,其机制研究不断深入。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参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对近年来针刺调控ERK信号通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分别从ERK信号通路的生理机制、与抑郁症发病的关系、针刺激活ERK信号通路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包括增强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促进神经营养因子释放、抑制神经元凋亡)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应用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卒中后血运重建对大脑神经功能恢复和脑组织损伤修复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多项研究证实,针刺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缓解血管痉挛、促进血管新生等方面改善脑卒中后血流供应。本文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损伤机制及针刺干预研究现状展开综述,为发挥针灸治疗优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检索从1999年1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原发性高血压病(essentialhypertension,EH)的发病机制、针刺治疗EH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旨在总结探讨针刺降压的作用机制。经分析发现,针刺是通过多系统、多靶点、多层面的调节机制发挥降压作用,如针刺抑制中枢及外周交感神经活动、针刺调节免疫及炎性反应因子的表达、针刺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平衡、针刺改善血管结构及功能、针刺的抗氧化应激作用、针刺促进自噬等。  相似文献   

16.
针刺配合耳压治疗单纯性肥胖1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素芳  王小宁 《陕西中医》2010,31(5):590-591
目的:观察通过针刺配合耳压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患者均以针刺中脘、足三里、阴陵泉等穴配合耳压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5.8%。结论:本方法治疗本病能抑制亢进的食欲,促进能量代谢,达到减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陕西中医》2016,(5):639-640
目的:了解VEGF信号通道在针刺治疗脑缺血卒中的临床研究现状,对针刺影响VEGF信号通道及其下游机制进行探讨,明确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优势及不足。方法:回顾近年来关于针刺通过VEGF信号通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国内外文献。结论:针刺可以通过上调VEGF表达,且通过一系列的细胞通路参与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再生,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该文回顾近30年针刺治疗癫痫的基础研究,以了解针刺治疗实验性癫痫的效应与机制。通过综述发现,针刺具有抗癫痫效应;针刺抗癫痫的机制以包含抑制痫样放电、调节神经递质和神经元损伤保护的神经作用机制为主;同时也有其他如影响一氧化氮(NO)、环磷腺苷(cA MP)和环磷鸟苷(c GMP)等信使物质,炎症免疫以及遗传基因表达等可能的作用机制。笔者认为系统地研究针刺治疗实验性癫痫的有效穴位、针刺参数和针对不同类型癫痫的差异化治疗方案等非常有必要;并应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考察其内在机制以推动癫痫临床与基础研究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方法多样,主要有认知功能训练、药物治疗、针刺干预等。大量临床实践已证实针刺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恢复具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搜集近几年关于针刺对脑血流、对神经细胞内部结构以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等的影响,并从以上几方面将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部分作用机制做简单阐述;提出目前针刺治疗本病的问题及展望。  相似文献   

20.
摘要:失眠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单胺类神经递质(主要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五羟色胺)与睡眠觉醒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促进觉醒,抑制睡眠。本研究通过总结单胺类神经递质与睡眠觉醒的关系、失眠引起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和针刺对失眠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阐述针刺干预失眠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机制,针刺可能通过干预单胺类神经递质在外周血和脑区的分布发挥调节睡眠觉醒的作用,以期为针刺治疗失眠的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