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总结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1ar u1trasound,IVUS)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0例,根据介入指导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n=35),对照组采用常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观察组采用IVUS指导下的PCI.治疗后采用IVUS评价球囊支架直径、超声心动图评价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如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1areiection fractions,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1ar end systo1ic diameter,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eu1ar end dia8to1ic dieter,LVEDD,通过短信、回院复查等方式,对患者进行6 m随访,记录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球囊支架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LVESD、LVEDD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LVEF、LVESD、LVEDD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MACE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IVUS指导PCI治疗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降低术后MACE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实践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Fat attenuation index,FAI)指数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 2020年 1 月~2022 年 1 月我院收治的 85 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CTA检查,测量斑块定量参数及测量冠周FAI指数.根据患者 1 y内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不良组(n=20)和预后良好组(n=65).比较两组斑块定量参数、FAI指数,并分析斑块定量参数与FAI指数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斑块定量参数与FAI指数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斑块定量参数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FAI指数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总斑块负荷、非钙化斑块负荷、钙化斑块负荷、血管狭窄率、重建指数与FAI指数呈正相关(r=0.382、0.451、0.439、0.425、0.396,P均<0.05);斑块定量参数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 0.781,FAI指数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AUC为 0.733,两者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均有一定的价值,但斑块定量参数与 FAI 指数联合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AUC为 0.839,高于单一预测价值.结论:基于CCTA定量斑块特征参数、冠周FAI指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两者联合用于评估心血管事件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新蝶呤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的关系.方法 8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30例CAG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新蝶呤水平,分析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的关系.结果 新蝶呤浓度在AMI和UAP组中均高于SAP(P<0.01);但在AMI组与UAP组,SAP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蝶呤浓度在Ⅱ型斑块组中高Ⅰ型、Ⅲ型斑块组(P<0.05).结论 新蝶呤参与动脉硬化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在本院行64排SCT冠状动脉成像,临床确诊为冠心病患者78例,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两组,对检出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管重构及AC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78例患者共检测到斑块256个,其中软斑块65个,中间斑块81个,钙化斑块110个;有软斑的冠状动脉正向重构率明显高于钙化斑块的冠状动脉正向重构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ACS以软斑和中间斑块为主,SAP组以钙化为主,ACS组冠状动脉正向重构率明显高于SAP组,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血管重构及ACS有明显相关性,64排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评价冠心病危险度的一种无创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长期临床疗效及评价术后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比较87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糖尿病组)及92例无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情况,并随访两组患者术后2年的临床疗效、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支架植入术前后生活质量SF-36积分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患者的冠脉病变更复杂、更严重,两组即刻手术成功率高。术前糖尿病组患者生活质量除精神健康外各维度积分较对照组低(P<0.05);随访2年结果显示,两组生活质量除精神健康外各维度积分较术前均有提高(P<0.05);生活质量各维度积分除躯体疼痛外,其它无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组术后2年心绞痛复发率、再次血运重建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其心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PCI后疗效良好,术后远期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低,术后长期生活质量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158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示有无斑块形成将患者分为斑块组(92例)和无斑块组(66例).统计所有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等一般资料.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因素.结果: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吸烟史,饮酒史,IMT是影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单因素(P<0.05).年龄、高血压病史、高血糖病史、吸烟史以及IMT是影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通过评估颈动脉部超声相关参数,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2(NOX2)和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需要急诊溶栓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及同期8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为对照组。经颈动脉彩超检查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18例)、稳定性斑块组(25例)、不稳定性斑块组(3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NOX2和MyD88蛋白水平。对患者血清NOX2和MyD88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进行Spearman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NOX2和MyD88蛋白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NOX2和MyD8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无斑块组与稳定性斑块组患者血清NOX2和MyD8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斑块组较无斑块组和稳定性斑块组患者血清NOX2和MyD88水平显著升高(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OX2和My...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Ne-羧甲基赖氨酸(CM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84例,进行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根据所评估血管是否发生钙化将其分为钙化组和无钙化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检测血清CML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影响因素和血清CM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患者53例,无钙化患者31例。钙化组年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CML水平均高于无钙化组(P <0. 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无钙化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冠心病病程、血清CML水平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程、冠心病病程、血清CML水平,其中血清CML水平异常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美托洛尔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7月于行冠心病介入术后心绞痛患者77例纳入研究,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异乐定(单硝酸异山梨酯)等常规治疗,n=34]和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n=43),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心功能、症状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疗效更明显,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12.909,P<0.001).治疗后,两组LVEDD及LVESD均下降,LVEF均升高,且观察组LVEDD及LVESD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时长均短于对照组,间隔发作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介入术后心绞痛患者应用美托洛尔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临床疗效更佳,更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及临床症状,且具有一定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血清组蛋白脱乙酰化酶1(HDAC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接收且均进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90例为实验组。根据冠心病患者PCI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进一步将其分为MACE组(28例)和非MACE组(62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HDAC1、BMP7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ACE事件结局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来评价血清HDAC1、BMP7在冠心病预测中的临床意义。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血清HDAC1水平显著升高,BMP7水平显著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非MACE和MACE组患者血清TC、LDL-C显著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非MACE组,MACE组患者血清HDAC1、TC、LDL-C水平显著升高,BMP7水平显著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防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2008年3月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行冠脉介入术患者180例的临床资料,分为3组:普通支架组(A组)、药物涂层支架组(B组)和药物涂层支架联合普罗布考组(C组)[1],随访1~24个月,比较3组的疗效.结果 B组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及再狭窄率低于A组,C组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及再狭窄率低于B组.结论 药物涂层支架联合普罗布考能够明显降低冠脉介入术后患者的再狭窄率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 2021 年3 月至 2023 年 3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 86 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43 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栓通治疗.分析对比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后4 w,观察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内皮素(Endothelin,E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ascular hemophilia factor,vWF)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 CRP、IL-6、ET、vWF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患者,能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基础,对照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结果,评价64排螺旋CT(64-MSCT)检查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能力及准确性。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50例怀疑或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5岁。行64-MSCT成像,2周内行冠状动脉IVUS,对186个冠状动脉斑块的64-MSCT及IVUS图像行对照研究。IVUS根据斑块回声特点将斑块分为钙化斑块、纤维斑块、软斑块(包括纤维脂质和坏死核心),64-MSCT则测量斑块密度,以CT值表示。结果对照IVUS结果,MSCT对出现任何粥样硬化斑块节段的诊断灵敏度为93.2%,特异度为91.6%。非钙化斑块组斑块含有较多的纤维和纤维脂质成分,与钙化斑块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非钙化斑块组相比,混合斑块组和钙化斑块组含有较多的坏死核心成分。结论 64-MSCT具有良好的检查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能力,64-MSCT与IVUS结果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支架总长度与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间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且成功完成PCI手术病例280例,根据支架总长度分组:小于36 mm为Ⅰ组(68例),36~72 mm为Ⅱ组(156例),大于等于72 mm为Ⅲ组(56例);比较3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结果3组患者经PCI术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心绞痛复发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且Ⅲ组显著高于Ⅱ组,Ⅱ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3组患者PCI术支架总长度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3组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尽管支架总长度与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无明确相关性,但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植入支架前仍应仔细做好病变血管情况的评估,对稳定病变最好采用药物保守治疗,仅对必要病变实施支架置入,且支架长度应严格根据病变段长度把握,以降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水平对冠心病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住院且经冠脉造影等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共142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2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0例,并选造影正常者65例作为对照,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浓度,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记录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分析血清胱抑素C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vascular events,MACE)总事件相关,相关系数r值为0.43(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可作为预测冠心病患者MACE事件的一个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远期心脏事件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远期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将233名疑似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高分辨率的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分组列出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平板运动试验的结果等,同时随访其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分析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的相关性.结果233例患者有140例颈动脉超声阳性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0.8 mm(60.1%),233例中221例有随访结果,随访率为94.8%,随访时间为(21.29±6.26)月,有26例患者发生28件心脏事件,其发生与体重指数、不稳定性心绞痛、冠脉造影阳性、冠脉造影二支病变、冠脉造影三支病变、颈动脉超声阳性、颈动脉斑块正相关,关系密切(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混杂因素影响,显示颈动脉超声阳性与颈动脉超声阴性患者的心脏事件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预测冠心病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7.
《微循环学杂志》2016,(3):68-70
易损斑块破裂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等心血管事件的常见病理生理基础;早期发现不稳定易损斑块并进行干预治疗,可防止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新发现的一种炎症因子,其在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判断冠状动脉病变和程度以及预后评价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微循环学杂志》2020,(2):33-38
目的:观察黛力新联合舍曲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情绪障碍患者精神状态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01—2017-05收治的10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情绪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3)和研究组(n=58),对照组采用舍曲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黛力新治疗,持续24周。比较两组抗抑郁、抗焦虑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症状自评量表,心血管不良事件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指标、HAMD、HAMA评分、症状自评量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HAMD、HAMA评分、症状自评量表均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上升(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抗抑郁、抗焦虑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肌梗死、心绞痛及心血管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充血性心力衰竭率、再狭窄率和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黛力新联合舍曲林治疗可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情绪障碍患者的精神状态,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ELISA法检测1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Crouse斑块积分Ⅰ级34例,Ⅱ级31例,Ⅲ级32例,Ⅳ级35例;稳定斑块组85例,不稳定斑块组47例)、129例正常健康对照者血浆Lp-PLA2水平,用高分辨超声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Lp-PLA2水平与IMT、Crouse斑块积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血浆Lp-PLA2水平(249.44±19.62 ng/mL)、IMT(1.68 ±0.19mm)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51.63±11.89 ng/mL,P<0.01;0.53 ±0.04 mm,P<0.01);Crouse斑块积分I级Lp-PLA2水平(189.51±14.20 ng/mL)、IMT(1.45 ±0.14mm)与Ⅱ级Lp-PLA2水平(206.27±14.93 ng/mL,P>0.05)、IMT(1.51±0.16mm,P>0.05)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ouse斑块积分Ⅱ级与Ⅲ级、Ⅱ级与Ⅳ级以及Ⅲ级与Ⅳ级Lp-PLA2、IMT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组血浆Lp-PLA2水平(263.12±17.60ng/mL)、IMT(1.87 ±0.20mm)高于稳定斑块组(225.31±15.47 ng/mL,P<0.05;1.59±0.17mm,P<0.05);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IMT与Lp-PLA2呈正相关(r=0.391,P<0.05).结论 Lp-PLA2水平与IMT、Crouse斑块积分呈正相关,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形态评估的准确性,以及影响斑块稳定性的病理学因素。方法 对2013年2月—2015年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103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行前瞻性研究。术前均行颈动脉高分辨率MRI多序列扫描,术后对斑块切片行HE染色、油红O染色、Masson三染以及CD68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并和MRI检测结果比较。结果 10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共有易损斑块42例、稳定斑块61例。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胶原含量明显降低(10.37%±3.19% vs 17.02%±4.56%),而脂质含量则明显升高(19.14%±3.26% vs 13.99%±3.47%),CD68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69、7.585, P值均<0.01)。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平均管腔面积、最小管腔面积、平均管壁面积、最大管壁面积、平均管壁厚度、最大管壁厚度、平均标准化管壁指数、最大标准化管壁指数均明显升高或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99、7.513、4.068、2.535、3.182、3.503、10.868、6.233, P值均<0.05)。与病理检查比较,MRI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富含脂质的坏死核、斑块内出血、钙化检出率偏低,而纤维帽表面破裂检出率偏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在病理形态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将高分辨率MR多序列技术相结合,能更准确、更全面地测量其管壁结构、斑块成分以及体积,可用于斑块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