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最大的危害是增加了骨折的风险。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也显著增高,引起了医学研究者的普遍关注。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的发生常与一些慢性疾病相关。本文通过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慢性炎症、肾病综合征、精神分裂症及智力障碍这几类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探讨骨质疏松症与这些疾病的关系。在以上几种疾病中,引起骨质疏松的因素包括:①TNF-a 和IL-6等炎症因子可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引起OPG/RANKL/RANK系统平衡失调等途径产生一系列反应从而影响骨代谢,抑制成骨活动,促进破骨活动,加重骨质流失。②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碍影响导致钙、维生素D、雌激素等一些骨代谢相关因子的不足,使得成骨活动受到抑制,导致骨质疏松。③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等影响了骨的代谢。④不良生活习惯、缺乏光照、缺少劳动锻炼、营养不良、体质指数下降等因素在骨质疏松的发生中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综上所述,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对于老年人,尤其是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应当加强骨密度的监测,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作为骨骼退化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并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近年来,肠道微生物作为被遗忘的“器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最近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和骨质疏松症有着很高的相关性。笔者对最近有关肠道微生物和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希望为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研究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代谢性骨病,主要是由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与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之间的失衡所致.随着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的逐年递增,如何防治骨质疏松已经成为我国重要公共健康问题.目前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主要可分为促进骨形成剂和抑制骨吸收剂.本文主要就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目前公认的发病机制主要为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所引起的骨重塑失衡。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在参与调控骨重塑的基因表观遗传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可通过靶向上游关键调控因子(Runx2、RANKL等)及相关信号通路(Wnt/β-catenin通路、PI3K/Akt通路等)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成骨细胞分化及破骨细胞分化等细胞代谢进而影响骨重塑。中医药防治OP历史悠久,确有疗效,具有多通路、多靶点协同的特点。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可通过干预多种miRNA表达参与调控成骨及破骨分化,进而改善骨代谢防治OP。该文通过总结多种miRNA调控相关因子影响成骨及破骨分化的靶向作用机制及中医药干预miRNA防治OP的研究成果,为探索miRNA在OP中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防治OP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补肾、活血复方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补肾、活血复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方法以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为实验研究对象,不同实验药物灌胃12周后,双能X线法测定骨密度,ELISA法测定骨、肾及血清中VEGF含量,定量PCR法测定骨、肾中VEGF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密度、VEGF蛋白及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运用补肾、活血中药复方干预后,各组大鼠骨密度、VEGF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肾虚血瘀骨代谢失常与VEGF表达降低有关,补肾、活血复方通过调节VEGF表达水平,起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血瘀型骨质疏松症的方药配伍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治疗血瘀型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设定筛选条件,筛选有效中药处方,并对方药名称进行规范,应用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算法对血瘀型骨质疏松症的核心用药及组方规律进行探讨研究及系统分析。结果筛选出治疗血瘀型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文献共127篇,共涉中药160味,药物出现总频次1 459次。共提取出药物组合公因子10个,采用组间联接的聚类分析方法共得到5类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分析的核心用药组合为12组。结论血瘀型骨质疏松症血瘀型骨质疏松症为本虚标实之证,与肝脾肾有关,与肾脏关系最为密切。治疗中应当把握以肾虚为要,以瘀实为次,补虚为先、攻邪为次;同时兼顾肝脾,重视补气及行气药物的应用,气血并调。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病发往往悄无声息,多数患者并发骨折后才能发觉。随着中医药近几十年的发展,有关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临床研究日趋丰富,为中医药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提供了有力证据,在内治法和外治法两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中医外治法[1]具有见效快,副反应小等特点,且历史悠久,使用方便。本文所讨论的穴位敷贴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类型,随着穴位贴敷运用的发展,目前在临床上出现了各种制剂,如透皮吸收贴剂、透皮控释制剂等,其药物有效成分吸收率更高,疗效更佳,广泛运用于内科疾病如哮喘、便秘和失眠等,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同样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在临床上得不到较高的重视,临床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本文参考近5年文献从中医理论出发对穴位敷贴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机制、选穴和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方便为各位学者提供穴位敷贴防治方法的最新研究状况,提升对穴位敷贴法的认识,使之在临床上得到更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血清骨代谢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12月到广州市天河社区卫生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共110例,所有患者均以钙尔奇D(600mg/日)作为基础药,将试验组(补肾活血中药+钙尔奇D)55例与对照组(钙尔奇D)55例进行比较研究。临床疗效评估指标包括VAS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BMD)、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服用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前后血清OPN浓度,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检测血清25(OH)D、PINP和β-CTX的浓度。结果 (1)VAS疼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VAS评分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有一定程度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腰椎、左侧股骨颈的BMD: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腰椎、左侧股骨颈的BMD治疗后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3)血清OPN、25(OH)D、PINP和β-CTX指标: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OPN、PINP和β-CTX浓度治疗后明显下降(均为P0.05),25(OH)D浓度治疗后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试验过程中,两组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补肾活血中药可缓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症状,安全有效。它提高腰椎和股骨颈BMD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OPN、PINP和β-CTX浓度,提高25(OH)D水平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研究是骨科领域一项重要研究课题,骨代谢研究是重中之重.近年大量基础和临床试验研究显示,过多的铁离子可能通过抑制成骨细胞增值、分化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及其功能,引起骨质疏松症.临床祛铁药物铁螯合剂可与铁离子形成大分子复合物而促进铁离子排泄,降低体内铁离子水平及其在各器官组织中的病理性沉积,因而可能具有防治铁过载骨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罹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人将越来越多,加之该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往往到出现严重疼痛甚至发生骨折才得以明确诊断,因此已成为一个全社会性的问题,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严重负担,研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意义重大。目前西药治疗该疾病存在很多毒副作用,而中医药对其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检索2005年至2016年关于现代医学OPG/RANK/RANKL系统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及中医补肾活血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作用的现代研究文献,从中挖掘出OPG/RANK/RANKL系统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联性,以期探讨补肾活血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途径,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实验室依据,促进补肾活血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评价补肾健脾活血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各大数据库,如Cochrane图书馆、知网(CNKI)、万方(Wanfang)、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VIP)、Web of Science、PubMed、Medline等数据库,检索各库建库时间至2021年2月补肾健脾活血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并采用RevMan5.3软件对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进行定量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篇RCT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共涉及1 218名患者,分析结果显示,(1)补肾健脾活血法方药在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临床有效率[OR=2.57, 95%CI(1.37~4.83),P=0.003]、血清E2水平[MD=3.15,95%CI(0.28~6.02),P=0.03]以及降低患者B-ALP水平[MD=-17.63,95%CI(-26.01~-9.25),P<0.000 1]、尿Ca/Cr比值[MD=-0.14, 95%CI(-0.27~-0.01),P<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估补肾健脾活血法治疗中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的有效性,进一步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Medline、PubMed、Springer、PHMC、Cochrane Library,收集运用具有补肾健脾活血功效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日渐加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病率亦显著增加,已成为我国三大老年慢性疾病之一.高发病率、严重并发症及昂贵的医疗费用等使其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近年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显示出中医药治疗OP的独特优势.既往研究大多以"肾主骨生髓"理论进行研究,瘀血理论...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研究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将对中药调节TGF-β表达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行综述,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提供参考,为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科学依据及治疗思路,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微生物是与宿主共生的一个大的生物群落,当其发生紊乱时将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尤其是全身代谢性疾病。其代谢产物也对全身代谢性疾病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尤其是骨代谢性疾病。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 SCFAs)是肠道微生物群所产生的一类代谢产物,能够很好地反映肠道菌群微生物的功能,大量的研究证明其在骨代谢性疾病中起着调控作用。中药在调控肠道菌群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中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于SCFAs的调控。笔者就单味中药及提取物与中药复方通过调控SCFAs影响骨代谢,从而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绝经后妇女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使破骨细胞骨吸收的速度快于成骨细胞骨形成,从而引发进行性骨质流失。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脾主肉,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共同促进骨骼的生长,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多以脾肾渐虚为本,又因元气亏虚、肝气郁结、久病入络而致血行瘀滞,形成本虚标实之证。因此,笔者基于“脾虚为本、血瘀为标”思想探讨PMOP的病因病机,并凝练出“补肾-健脾-活血化瘀”之治则,从现代医学角度探讨这一治则的合理性,并在此治则的指导下探讨治未病3个阶段的防治思路,最后对中药和针灸防治PMOP进行综述,以期扩展临床思维。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以骨丢失、骨质量下降为临床表现。以往研究证实,骨骼周围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脂质代谢)与骨吸收密切相关。但淋巴系统作为微循环的重要环节未引起足够关注。笔者试从中医“虚瘀理论”出发,探讨淋巴管系统在骨质疏松病理进程中的作用和机制,为其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属于中医“骨痿”范畴,是女性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之一,其中医证型复杂多样,但总体来说以肾虚为本,血瘀为标。本文主要阐述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致病机制,并对中医药复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策略加以综述,探讨中医药的优势、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独特优势,以期为预防和治疗PMOP提供临床指导、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总结,对干细胞归巢在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与中医“补肾法”进行相关性分析,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来探讨“补肾法”与防治骨质疏松的关系。干细胞归巢在抗骨质疏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研究也证实,补肾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的机制与干细胞的归巢有着紧密的联系。SDF-1/CXCR4轴是促干细胞归巢的关键信号轴,与干细胞治疗骨质疏松密切相关。中医补肾法中认为“阳化气,阴成形”。干细胞归巢与中医补肾法中“阳化气”功能有着相似内涵,SDF-1/CXCR4轴可能是补肾法“阳化气”功能在分子水平上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激活SDF-1/CXCR4轴增强干细胞“阳化气”功能促进归巢,归巢后的干细胞可通过调节骨免疫、抗凋亡等途径为具有“阴成形”特征的骨形成创造有利环境或成骨分化直接参与成骨防治骨质疏松。该文对补肾法与干细胞归巢的关系进行探讨,丰富了补肾法防治骨质疏松的理论内涵,总结了中医补肾法促干细胞归巢防治骨质疏松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为中医中药联合干细胞防治骨质疏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关系密切,以肠道菌群视角探讨中医药调控骨内环境稳态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中医药通过肠道菌群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着巨大的研究潜力,不失为一条新的有效治疗途径。该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肠道菌群调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作用机制研究,阐述“肝肾-肠”“脾-肠”“肺合大肠”“心合小肠”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应用,归纳复方、中药(单体)、中成药以及其他中医药疗法通过肠道菌群改善骨骼健康的相关研究,以拓宽防治思路,为临床上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