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比较补肾、活血复方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补肾、活血复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方法以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为实验研究对象,不同实验药物灌胃12周后,双能X线法测定骨密度,ELISA法测定骨、肾及血清中VEGF含量,定量PCR法测定骨、肾中VEGF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密度、VEGF蛋白及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运用补肾、活血中药复方干预后,各组大鼠骨密度、VEGF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肾虚血瘀骨代谢失常与VEGF表达降低有关,补肾、活血复方通过调节VEGF表达水平,起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挖掘补肾活血胶囊的活性成分靶点和骨质疏松症的靶点,探究补肾活血胶囊抗骨质疏松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采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相关手段,对补肾活血胶囊进行活性成分筛选、药物疾病靶点预测,明确补肾活血胶囊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特异性靶点,分析其信号通路富集程度以探究其分子机制。结果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共发现补肾活血胶囊相应成分1186个,根据OB值和DL值筛选出入血活性成分249个,在此基础上获得其预测靶点145个。通过二次挖掘GEO数据库的基因芯片筛选出明显的差异基因124个;检索疾病基因相关数据库共发现与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相关的已知的靶点基因356个。通过cytoscape构建并结合网络拓扑分析共筛选出关键基因229个;利用Clue GO富集分析显示,补肾活血胶囊除与直接作用于骨质疏松症关键节点涉及的信号通路,如Wnt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和Notch信号通路等有关,还对P13 K-AKT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和甲状腺素信号通路等同时进行调控。结论补肾活血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其主要通路不仅直接参与骨重建的细胞分化,调节成骨、破骨代谢平衡,还通过全身其他系统,如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来干预和影响骨微环境,与目前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相符合。  相似文献   

3.
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独特的整体观、辨证观和平衡观拥有丰富多样的治疗手段。传承创新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分析“肾主骨理论”“脾肾相关论”“血瘀论”研究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的病机与防治,现已取得显著的效果。黄宏兴教授课题组深耕该领域多年,将OP的中医证型归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和肾虚血瘀三型,并以补肾、健脾、活血为治则,优化了其中医临床路径,重视患者的生存质量,从脾肾、肌骨和线粒体与OP的发生为研究的切入点,推崇肌骨同治理念,总结提炼出“脾肾-肌骨-线粒体理论”体系,进一步将宏观和微观联系起来开展OP的发病机制和中药复方干预作用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药防治OP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罹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人将越来越多,加之该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往往到出现严重疼痛甚至发生骨折才得以明确诊断,因此已成为一个全社会性的问题,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严重负担,研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意义重大。目前西药治疗该疾病存在很多毒副作用,而中医药对其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检索2005年至2016年关于现代医学OPG/RANK/RANKL系统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及中医补肾活血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作用的现代研究文献,从中挖掘出OPG/RANK/RANKL系统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联性,以期探讨补肾活血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途径,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实验室依据,促进补肾活血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关系密切,以肠道菌群视角探讨中医药调控骨内环境稳态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中医药通过肠道菌群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着巨大的研究潜力,不失为一条新的有效治疗途径。该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肠道菌群调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作用机制研究,阐述“肝肾-肠”“脾-肠”“肺合大肠”“心合小肠”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应用,归纳复方、中药(单体)、中成药以及其他中医药疗法通过肠道菌群改善骨骼健康的相关研究,以拓宽防治思路,为临床上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患者肾虚量化评分与性激素水平、血瘀量化评分与血细胞参数间的关系,从微观水平探讨骨质 疏松症肾虚血瘀量化方法的客观可靠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脊柱骨科确诊为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 型女患者42例,参照李东涛等人“骨质疏松症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骨质疏松症中医症状量化方法”对每位患者辨 证分型并量化评分。检测骨密度(BMD)、血细胞参数(触0、仙贾~^、触?乂70贾)、雌二醇(E2)水平。对患者肾虚量化评分 和E2,血瘀证量化评分与MCV、:RDW~cv、MPV、PDW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肾虚量化评分与E2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 =-0. 380,尸=0. 013);血瘀量化评分与 MCV、MPV 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 =0. 399,P = 0. 009;r =0. 364,P =0. 019),与 RDW- CV、PDW相关性不明显(r =0. 122,P =0. 443;r =0.299,P = 0.057)。结论我们从微观水平上证实了骨质疏松症常见定性证 候轻重程度量化评价模型能够较客观真实地反映患者肾虚血瘀程度。我们认为,骨质疏松症常见定性证候轻重程度量化评 价模型操作简单,实用性较强,不但有助于临床医师简捷、准确地诊断骨质疏松症患者肾虚血瘀证型,同时还能为辨证论治时 合理配伍补肾活血中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肾虚血瘀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病机之一,目前以补肾活血法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以及对近年来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补肾活血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现状和优势,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活血法对去卵巢致骨质疏松症大鼠骨骼、骨骼肌IкBα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中医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肾组、健脾组、活血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大鼠骨骼、骨骼肌IкBα含量变化。结果 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骼的IкBα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健脾组、活血组大鼠骨骼的IкBα含量明显升高(P0.01),其中补肾组升高程度比较明显,其次为健脾组。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骼肌的IкBα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健脾组、活血组大鼠骨骼肌的IкBα含量均有升高,但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骨质疏松症大鼠骨骼、骨骼肌的IкBα含量均降低,提示骨质疏松症发生可能与骨骼、骨骼肌协调性下降有关。2补肾法和健脾法提高骨质疏松症大鼠的骨骼、骨骼肌IкBα含量,对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3补肾法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治法,健脾法是辅助补肾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一个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增大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enile Osteoporosis,SOP)。中医认为OP的发生与肾虚血瘀密切相关,补肾活血方药在治疗OP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然而,历代医家依据肾主骨理论辨证施治时大多偏重于使用补肾药,却忽视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目前活血化瘀药物多作为配合应用,处于从属地位,研究提示活血化瘀中药治疗OP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活血化瘀法治疗O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摘要: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是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临床从脾、肾论治多获良效,其机制研究也逐渐开展。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基础,益气健脾法以“资四肢形骸、丰肌肉筋骨”为旨,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骨密度、调节骨代谢平衡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愈来愈多的基础研究表明,益气健脾法可通过调节内分泌、神经、运动、消化、循环等系统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为进一步挖掘从脾论治骨质疏松症的临床价值与科学内涵,笔者从中医经典理论、临床研究与基础实验方面综述益气健脾法抗骨质疏松的疗效及可能机制,以期拓宽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绝经后妇女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使破骨细胞骨吸收的速度快于成骨细胞骨形成,从而引发进行性骨质流失。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脾主肉,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共同促进骨骼的生长,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多以脾肾渐虚为本,又因元气亏虚、肝气郁结、久病入络而致血行瘀滞,形成本虚标实之证。因此,笔者基于“脾虚为本、血瘀为标”思想探讨PMOP的病因病机,并凝练出“补肾-健脾-活血化瘀”之治则,从现代医学角度探讨这一治则的合理性,并在此治则的指导下探讨治未病3个阶段的防治思路,最后对中药和针灸防治PMOP进行综述,以期扩展临床思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骨组织中血管生成素1(Ang-1)mRNA和蛋白含量变化,及中药不同方剂对其影响,探讨中药组方治疗骨质疏松的可行性。方法骨质疏松症模型的建立采用切除雌性大鼠双侧卵巢的方法。运用补肾填精中药复方、活血化瘀中药复方、补肾活血中药复方对模型大鼠灌胃12周,用骨疏康作为阳性药物对照组,还有正常组和模型空白组。RT-PCR检测各组骨组织Ang-1mRNA相对表达量;ELISA法检测各组骨组织Ang-1蛋白含量。结果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骨组织中Ang-1mRNA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空白组比较,各个用药组Ang-1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但各个用药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组织中Ang-1蛋白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空白组比较,各个用药组Ang-1含量显著升高(P0.01);各个用药组间比较,补肾活血组Ang-1含量升高最为显著,与补肾填精组和活血化瘀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补肾活血中药复方可提高Ang-1mRNA相对表达量及其蛋白含量,且优于单纯的补肾填精和活血化瘀中药复方,起到防止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日渐加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病率亦显著增加,已成为我国三大老年慢性疾病之一.高发病率、严重并发症及昂贵的医疗费用等使其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近年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显示出中医药治疗OP的独特优势.既往研究大多以"肾主骨生髓"理论进行研究,瘀血理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血瘀型骨质疏松症的方药配伍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治疗血瘀型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设定筛选条件,筛选有效中药处方,并对方药名称进行规范,应用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算法对血瘀型骨质疏松症的核心用药及组方规律进行探讨研究及系统分析。结果筛选出治疗血瘀型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文献共127篇,共涉中药160味,药物出现总频次1 459次。共提取出药物组合公因子10个,采用组间联接的聚类分析方法共得到5类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分析的核心用药组合为12组。结论血瘀型骨质疏松症血瘀型骨质疏松症为本虚标实之证,与肝脾肾有关,与肾脏关系最为密切。治疗中应当把握以肾虚为要,以瘀实为次,补虚为先、攻邪为次;同时兼顾肝脾,重视补气及行气药物的应用,气血并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骨、肾组织中Wnt3a信号蛋白的变化,探究补肾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对骨质疏松症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雌性大鼠75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福善美组、补肾益气活血方低剂量组、补肾益气活血方高剂量组,后4组摘除大鼠双侧卵巢法复制骨质疏松症模型,连续给药12周后以双能X线检测骨密度,ELISA法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以及骨、肾组织中Wnt3a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骨密度明显降低,血清ALP明显减少,血清TRAP明显升高,骨及肾组织中Wnt3a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较,各治疗组骨密度、血清ALP及骨、肾组织Wnt3a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制与Wnt3a蛋白变化有关;补肾益气活血中药复方的疗效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和改善Wnt3a蛋白的表达,激活Wnt3a/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促成骨分化,抑制破骨细胞,起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骨组织Hedgehog信号通路中SHH、GLI1 mRNA和蛋白活性变化,探究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病机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实验采用切除雌性SD大鼠双侧卵巢的方式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运用补肾填精中药复方、活血化瘀中药复方、补肾活血中药复方对模型大鼠进行干预12周,用骨疏康作为阳性药物对照组,以及正常组和模型组。ELISA法检测各组骨组织SHH、GLI1蛋白含量;RT-PCR检测各组SHH、GLI1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骨组织SHH、GLI1蛋白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含量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各用药组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制与Hedgehog信号传导通路SHH、GLI1 mRNA和蛋白活性下降有关;补肾填精中药复方、活血化瘀中药复方、补肾活血中药复方通过激活Hedgehog信号传导通路中的SHH、GLI1,以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起到防止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近20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病位和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 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对文献中涉及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病位、处方进行筛选、整理后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1.5.4软件,对病位经行频次分析,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中医在该病防治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型:(1)肾主骨理论: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主骨生髓,与生殖、内分泌、性腺系统密切相关,肾的生理作用与骨的旺、盛、平、衰有极大的相关性。骨痿其标在骨,其本在肾。(2)脾肾相关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散精,上输于肺,下归于肾,脾肾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常有脾肾同病之说。脾肾虚弱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理变化。(3)血瘀论:骨质疏松症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经气不利,影响气血运行,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常出现疼痛、功能障碍。血瘀可致气血运行障碍,营养物质不能濡养脏腑、骨骼,引起脾肾俱虚而加重骨质疏松症。(4)肝郁论: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肝肾同下焦,精血可以互化,肝郁气滞,郁而化火,易灼伤肝阴而致肝阴不足,肝阴血亏虚,无以生精养骨,终致骨痿。因此临床用药灵活多变,但不出补肾壮骨、健脾益气、活血通脉、以及疏肝解郁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骨组织和肾组织中Hedgehog信号通路细胞表面受体Patched-1(PTCH1)和Gli3mRNA和蛋白含量变化及补肾填精、活血化瘀中药复方对其影响,探讨中药组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可行性以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与Hedgehog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采用切除雌性大鼠双侧卵巢的方法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分别给予补肾填精中药复方、活血化瘀中药复方、骨疏康对模型大鼠灌胃12周。然后将大鼠分为补肾填精组、活血化瘀组、阳性对照组、正常组和模型空白组,其中骨疏康作为阳性药物为阳性对照组。运用RT-PCR检测各组大鼠骨组织和肾组织PTCH1和Gli3mRNA相对表达量;通过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骨组织和肾组织PTCH1和Gli3蛋白含量。结果各组大鼠股骨和肾组织中PTCH1mRNA及蛋白表达方面: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填精组、活血化瘀组、阳性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各个用药组间比较,补肾填精组下调优于活血化瘀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大鼠股骨和肾组织中Gli3mRNA及蛋白表达方面: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填精组、活血化瘀组、阳性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各个用药组间比较,补肾填精组下调优于活血化瘀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TCH1mRNA及蛋白含量和Gli3mRNA及蛋白含量在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组织和肾组织中显著升高,提示PTCH1和Gli3可能参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代谢失衡的发生和进展。补肾填精中药复方和活血化瘀中药复方可下调PTCH1和Gli3mRNA相对表达量及其蛋白含量,这可能是起到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之一,并且补肾填精法优于活血化瘀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