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在颅内动脉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多种MR扫描技术对有临床症状脑卒中患者的动脉斑块及其供血区域脑卒中的辨别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有缺血性脑卒中症状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影像资料及临床指标,所有患者均行HR-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常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发现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做高分辨率磁共振颅内血管壁成像(HRMRI-VWI)有斑块者100例,同时行头颅平扫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分析斑块易损性、研究与后循环脑梗死相关性.结果 100例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斑块组急性、联合亚急...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三维T1WI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3D T1WI SPACE)序列探讨颅内粥样斑块强化及其管壁重构模式与急性脑缺血发作的关联。方法收集2016年4月—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29例急性脑缺血发作的住院病人,其中男25例,女4例,年龄41~80岁,平均(61.7±9.8)岁。所有病人均行3D T1WI SPACE序列检查,评估颅内粥样斑块强化特点,分析颅内动脉管壁重构方式并测量斑块负荷。采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强化程度、负荷及动脉管壁重构方式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处管壁正性重构发生率及2级强化出现率的差异。结果 29例病人发现颅内斑块81个,其中责任斑块29个,非责任斑块52个。责任斑块2级强化出现率明显高于非责任斑块(χ~2=30.73,P=0.001)。责任斑块强化程度明显高于非责任斑块,其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P0.001)。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处管壁正性重构发生率和重构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3.23,P=0.072;t=-1.19,P=0.241),而责任斑块负荷明显高于非责任斑块(t=4.59,P0.001)。结论颅内责任斑块多呈显著强化,斑块显著强化可能是颅内易损性斑块重要指征之一,这可能对病人急性脑梗死发生做出风险评估,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中的影像学特征与急性/亚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用3.0 T磁共振对105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检查,采用优化的三维可变翻转角度快速自旋回波(SPACE)T1WI序列,观察大脑中动脉狭窄处斑块的HRMRI影像学特征。评价内容包括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及斑块强化率等。将患者分为卒中组(发生急性/亚急性缺血性卒中)和非卒中组(未发生急性/亚急性缺血性卒中),使用卡方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斑块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5例患者中58例发生急性/亚急性缺血性卒中。卒中组40例患者见斑块内高信号;43例见管腔狭窄(管腔狭窄率<50%)。其中斑块内高信号(χ2=33.31,P<0.001)、最小管腔面积(t=2.755,P=0.007)和斑块强化率(t=8.573,P<0.001)与急性/亚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两组之间管腔狭窄(管腔狭窄率<50%)及斑块负荷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HRMR...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基于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W-MRI)技术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的相关性。方法:搜集2018年10月-2022年4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行VW-MRI检查的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将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分为FTP组(n=40)和非FTP组(n=67)。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斑块分布特点及血管的狭窄程度、重构指数和偏心指数。结果:共纳入107名患者,FTP组大脑中动脉斑块较非FTP组更好发于血管的背侧壁及上壁(37.5%vs. 16.42%),更容易发生正性重构(1.071±0.267 vs. 0.877±0.23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重构指数与FTP仍然具有相关性(95%CI:1.433~687.143;P=0.029)。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斑块分布(17.5%vs. 8.96%,10%vs. 11.94%,20%vs. 17.91%)及血管特征(重构指数:1.095±0.347 vs. 0.982±0.247;偏心指数:0.539±1.622 vs. 0.551±0.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在大脑中动脉(MCA)斑块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及非急性期药物治疗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及脑外科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因MCA粥样硬化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住院并行HR-MRI管壁成像检查患者,根据患者最近一次症状到HR-MRI检查时间将患者分为急性卒中组与非急性卒中组,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接受抗血小板药物及强化降脂治疗,并进行HR-MRI随访复查。HR-MRI扫描序列包括T2WI、T1WI、增强T1WI,同时行常规头颅T2WI、DWI扫描,将治疗前后的HR-MRI图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责任血管管腔狭窄率、斑块强化率、斑块体积及斑块负荷变化差异及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生化指标变化差异;采用χ2检验对比急性卒中组及非急性卒中组患者脑缺血事件复发差异。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1例责任血管为MCA的急性卒中患者,20例非急性卒中患者。急性卒中组平均随访时间(671.71± 522.86)d,药物治疗后管腔狭窄率(P=0.039)、斑块强化率(P<0.001)、斑块体积(P=0.024)、斑块负荷(P=0.031)均较基线明显好转,神经系统功能NIHSS评分(P<0.001)较基线明显改善,12例随访后进行血脂检查的患者总胆固醇(TC)(P=0.01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47)较基线明显降低。非急性卒中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695.35±555.90)d,随访后HR-MRI图像斑块变化:管腔狭窄率、斑块体积、斑块负荷均较基线稍减小,斑块强化率稍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系统功能NIHSS评分较基线变化不明显(P>0.05),7例随访后进行血脂检查患者TC、甘油三酯(TG)、LDL-C变化较基线无明显变化(P>0.05),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基线升高(P=0.02)。随访期间两组患者颅脑DWI图像均未发现复发新鲜脑梗死灶,急性卒中组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复发6例,非急性卒中组患者TIA复发5例,两组TIA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9,P=0.632)。结论 HR-MRI可作为MCA粥样硬化斑块药物治疗随访的重要评估方法,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抗血小板及强化降脂治疗后MCA责任斑块体积及斑块负荷减小、斑块强化减低,而非急性期患者斑块治疗后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MRI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因单侧MCA M1段粥样硬化狭窄而行高分辨率MRI检查的患者。依据DWI表现,将59例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33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6例;对比2组患者的斑块面积、标准化管壁指数、管腔狭窄率、重构指数、斑块表面是否规则及斑块强化程度。结果:59例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组的斑块面积大于TIA组(6.46 mm2vs.5.03 mm2,P=0.018),且缺血性脑卒中组的管腔狭窄率(82.16%vs.76.47%,P=0.030)及斑块明显强化所占比例(63.6%vs.26.9%,P=0.016)均高于TI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CA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一定关系,高分辨率MRI能够用于MCA斑块稳定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颅内血管壁MRI成像技术发展迅速,能够实现对多种颅内动脉管壁病变的高分辨率成像,不仅明显提升了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还有助于脑血管病的预防、危险分层及制定治疗方案,高分辨率MR管壁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病变的诊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对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检查序列的选择.方法 对60例患者进行MCA的HR-MRI,检查序列包括快速自旋回波T1WI(TSE-T1WI)、加黑血技术的T1WI(BB-T1WI)、反辏恢复T1WI(IR-T1 WI)、TSE-T2WI以及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在上述5个序列上分别计算出管壁的信噪比(SNR)和管壁与管腔的信号差异噪声比(SD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Student-Newman-Keuls法)对上述5个序列的SNR和SDNR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对明确显示MCA存在斑块的21例患者按照上述方法计算斑块与管腔的SDNR,并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对上述5个序列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1)TSE-T1 WI、BB-T1WI、IR-T1WI、TSE-T2WI及PDWI序列之间的管壁SNR、管壁与管腔SDNR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SNR:F=5.443,P<0.001:SDNR:F=6.222,P<0.001);两两比较发现PDWI序列的管壁SNR和管壁与管腔SDNR与TSE-T1 WI、BB-T1 WI、IR-T1WI序列有明显的差异.(2)三种T1WI序列的管壁SNR、管壁与管腔SDNR没有统计学差异(P =0.507:P =0.379).(3)21例MCA明确显示有斑块的患者其斑块与管腔SDNR的差异在上述5个序列之间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TSE-T1WI序列显示MCA斑块与管腔的SDNR的均值最高.结论 PDWI序列的管壁SNR、管壁与管腔SDNR明显优于其他序列.三种T1WI序列中TSE-T1WI序列临床实用性较好.TSE-T1 WI序列对斑块内成分有较高的分辨率.MCA斑块HR-MRI时将多个序列配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生长和破裂不仅是血管结构的被动扩张,还伴随着明显的炎症反应和组织变性等瘤壁重构。传统的影像学方法仅能显示颅内动脉瘤腔的形态特征,最新的高分辨率MRI成像则能评估颅内动脉瘤壁的病理变化。笔者对该技术的现有研究做一系统回顾,并对其在临床应用中优化颅内动脉瘤风险评估及管理方式的潜在价值做进一步论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运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技术研究具有正性重构(PR)特点的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神经内科就诊,并行HR-MRI血管壁成像,具有基底动脉斑块的43例患者资料.采用Siemens 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对采集图像进行分析,比较基底动脉PR组...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D)与缺血性卒中关系密切,在我国已经成为脑卒中最重要病因之一。MRA作为诊断ICAD的影像手段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高分辨力MRI可以提供血管壁结构和斑块成分等信息,目前ICAD的高分辨力MRI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斑块特征和明确病理机制等方面。就ICAD的MRI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2型糖尿型患者的血糖控制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方法:对40例患有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对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结论: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护理干预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IVADA)血管壁增厚强化对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为IVADA并接受介入治疗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HR-MRI血管壁强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通过三维各向同性快速自旋回波脉冲(3D-FSE-Cube)序列T1 WI增强扫描判断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为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与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以我院2013-07~2015-07门诊或住院的500例确诊的T2DM作为研究对象,HbA1c≥7%为血糖控制不良。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静脉血糖、血脂检测,结果进行核实确认无误后有效。根据HbA1c值分为HbA1c<7.0%组,7.0%~9.0%组,HbA1c>9.0%组。结果:500例T2DM患者HbA1c<7.0%为31.67%;不同HbA1c水平的分组中TG、TC、LDL与HbA1c正相关,在与HbA1c<7.0%组比较中,7.0%~9.0%组、>9.0%组的脂代谢紊乱患病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T2DM患者血糖控制不良时,TC、TG、LDL水平与HbA1c水平正相关,此结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的原因。高分辨力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M-MRI)可以直接对血管壁进行成像,评价血管狭窄程度、血管重构、斑块负荷、斑块成分与分布,被认为是唯一能对颅内血管壁进行成像的无创检查技术。近年来颅内VW-MRI发展迅速,现就VW-MRI技术、VW-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及其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7.0 T MRI和近红外荧光成像(NIRF)检测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可行性.方法 对14周龄ApoE-/-小鼠按高脂饮食喂养20周,建立AS模型,以正常C57BL/6小鼠作为对照.MRI实验中,5只ApoE-/-小鼠及5只C57小鼠经尾静脉注入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USPIO)前及36 h后分别行7.0 T MRI.NIRF实验中,10只ApoE-/-小鼠和4只C57小鼠经尾静脉注入抗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抗体-NIR 797(抗-oxLDL-抗体-NIR 797)近红外探针,4只ApoE-/-小鼠经尾静脉注入非特异性IgG-NIR 797,另4只ApoE-/-小鼠注入PBS,24h后分别行NIRF.用SPSS17.0软件对计量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ApoE-/-小鼠注入USPIO 36 h后,在T2WI上腹主动脉斑块信号较注射前减低,相对信号强度分别为0.70±0.04和1.28±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376,P<O.05),信号改变率达(-56.58±4.25)%;普鲁士蓝染色证实斑块内有铁沉积.注入抗-oxLDL-抗体-NIR 797 24 h后,ApoE-/-小鼠主动脉离体NIRF示强荧光信号(SNR为42.51 ±5.24)聚集于主动脉根、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起始段,而非特异性IgG-NIR 797组(19.58±3.06)、PBS组(4.19±0.82)及对照C57小鼠(2.29±1.11)仅见较弱荧光信号,与靶向探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5.104,P<0.05).斑块油红O染色与NIRF阳性面积分别为(41.69 ±5.29)%和(39.45±5.35)%,两者呈线性相关(r=0.738,P<0.05,n=8),免疫荧光证实斑块内oxLDL的表达与巨噬细胞共区域.结论 应用新型分子影像探针在7.0 T MRI和NIRF上可有效检测AS斑块,有助于鉴别高危斑块,可为AS多模式成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后循环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病人椎-基底动脉几何形态、斑块特征与梗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症状性基底动脉(BA)粥样硬化病人42例,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3.5±10.8)岁。根据DWI上是否存在BA供血区急性梗死将病人分为梗死组(22例)和无梗死组(20例),并根据椎动脉优势及BA构型再分组,利用三维MR血管成像(3D-MRA)识别BA及椎动脉曲线类型,于高分辨MRI(HR-MRI)上确定斑块定量(斑块负荷、斑块面积等)及定性(斑块分布、强化程度等)特征,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Student t检验比较组间BA-中角/BA-VA角度及斑块定量指标差异,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比较组间临床计量资料及斑块定性指标差异。结果 与梗死组相比,无梗死组的斑块多见于腹侧(P=0.030)。与无梗死组相比,梗死组的BA-中角及BA-VA角更大(P<0.05),BA斑块面积、斑块负荷更大(P<0.05),BA斑块强化比例更高(P=0.019)。2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A优势组的BA斑块强化比例更高(P=0.033),BA弯曲组的斑块更易位于侧壁,且斑块负荷更大(均P<0.05)。结论 椎-基底动脉的几何形态影响斑块分布及强化程度,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缺血性梗死发生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