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患者肺功能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的预测效果, 为临床康复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脊髓损伤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肺功能测试系统进行肺通气功能测试, 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身体质量指数(BMI)、病因、病程、损伤平面、残损分级、ASIA感觉或运动评分, 采用彩色多普勒测量膈肌移动度。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法分析脊髓损伤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因素, 并用ROC曲线分析膈肌移动度对肺功能指标的预测效果。结果 79例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VC%、FEV1%、MVV%、PEF%分别为(45.25±25.17)%、(41.72±23.98)%、(62.04±25.74)%、(33.20±18.60)%, 均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80%)。广义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膈肌移动度是脊髓损伤患者FVC%、FEV1%和PEF%的唯一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 膈肌移动度对FVC%的预测AUC为0.756(P=0.007), 膈肌移动度截断值为5.960, 敏感度为0.750, 特异度为0.762;膈肌移动度对FEV1%的预测AUC为0.7...  相似文献   

2.
肌电生物反馈(EMG-BFB)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技术, 利用视、听信号给予反馈, 可促进感觉-运动刺激的输入, 进而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本文对EMG-BFB的作用机制及其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为科研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生物肌电刺激联合抗阻运动干预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肌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择2021年6月—2022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治疗的214例患者, 按照透析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0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生物肌电刺激联合抗阻运动干预, 为期12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全身肌肉质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握力、6 min步行试验和躯体功能的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全身肌肉质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握力、6 min步行试验、简易躯体功能评估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且高于干预前水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肌电刺激联合抗阻运动可以有效提高老年MHD患者的肌肉质量和肌肉功能, 改善躯体功能, 在防治肌少症方面可以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作为一种无创脑刺激技术具有一定优势, 能影响大脑神经细胞电活动的同步化和去同步化, 这些优势将使tACS在临床研究中更具潜力。本文对近年来tACS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及其在脑卒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总结归纳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 不仅影响患者预后, 而且会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医疗费用以及住院病死率。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sEMG-BFT)作为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新兴技术, 因其无创、便于操作, 近年来逐渐应用于吞咽障碍。本文就sEMG-BFT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作用机制、治疗方法和参数、治疗效果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呼吸肌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呼吸肌肌力的短期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肌训练及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每周治疗6 d,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对2组患者肺功能及呼吸肌肌力进行测定,同时采用躯干功能障碍量表(TIS)、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疲劳严重度量表(FSS)对2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疲劳程度进行评定,并对比治疗期间2组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峰值呼气流速(PEF)、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及TI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除MBI评分外观察组其余各项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SAP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持续3周的呼吸肌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呼吸肌肌力及吸气肌耐力,有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咳嗽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并缓解其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对肺癌术后患者膈肌运动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肺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腹式呼吸训练,呼吸训练强度均为20min/次,3次/周,共4周。两组患者均于训练前、训练4周后、术后3个月时完成M型超声下观察平静呼吸、深吸气2种呼吸状态时的双侧膈肌运动幅度和肺功能检测。肺功能观察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FEV1)及其各自占预测值的百分比。结果:训练4周后,两组患者膈肌运动幅度和肺功能均较基线值改善,但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FVC、FEV1%、FVC%、平静呼吸和深吸气时的术侧膈肌运动幅度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在术后3个月,试验组的FVC、FEV1%、深吸气时的双侧膈肌运动幅度均较对照组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可以改善肺癌术后患者的膈肌运动和肺功能。  相似文献   

8.
随着交通、建筑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运动损伤的频繁发生, 脊髓损伤的发生率也日趋升高, 其中颈段脊髓损伤约占整个脊髓损伤的55%~75%[1]。而呼吸系统并发症在颈髓损伤后的发生率为36%~67%, 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颈髓损伤后会导致副交感神经兴奋, 进而增加肺内分泌物的产生, 而长期卧床后咳嗽、吞咽反射减弱, 肺内分泌物不易排除, 易发生肺炎等肺部并发症[3]。即使颈髓损伤患者的生命得以保存, 也可能需要依靠辅助呼吸的方式来维持生命[4]。因此, 提高肺功能、预防呼吸系统的并发症是颈段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的首要任务。本课题组应用体外膈肌起搏技术联合呼吸功能训练对颈段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肺功能康复,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患者膈肌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床旁超声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入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选择普通术后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作为术后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 动态观察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水平、血乳酸、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并用间接测热法测量静息能量水平计算能量缺失值, 床旁超声评估膈肌移动度(diaphragm excursion, DE)、吸气末膈肌厚度及呼气末膈肌厚度, 计算相关参数。DE<10 mm或膈肌增厚分数(diaphragmatic thickness fraction, DTF)<20%诊断为膈肌功能障碍。结果⑴感染性休克组、脓毒症组及术后对照组三组患者入ICU第1天, DE均低于正常对照组[10.3(9.0, 13.6) m...  相似文献   

10.
下肢静脉血栓(VTE)是临床常见并发症。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作为一种安全、便携的治疗技术, 近年来在预防下肢VTE形成方面得到了新的临床应用, 但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本综述主要阐述NMES在预防下肢VTE形成中的疗效、作用机制、治疗参数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旨在为后期的临床应用和临床研究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对食管癌术后患者吸气肌力量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89例食管癌术后患者, 男57例, 女32例, 年龄(59.86±7.26)岁, 年龄范围为51~69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呼吸功能锻炼组(n=44)与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组(n=45)。常规呼吸功能锻炼组给予常规呼吸功能锻炼, 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组联合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吸气肌力量、呼吸困难程度、呼吸功能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组患者的最大呼气压、最大吸气压水平[(7.34±0.66)kPa、(7.75±0.76)kPa]高于常规呼吸功能锻炼组[(6.38±0.57)kPa、(6.42±0.55)kP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组改良borg呼吸困难评分[(1.62±0.46)分]低于常规呼吸功能锻炼组[(3.16±0.57)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器(EDP)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功能及拔除气管套管时间的影响.方法:纳入76例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呼吸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呼吸训练和EDP治疗.呼吸训练和EDP的治疗量都是30min/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与膈肌功能改善的疗效,为促进脑卒中患者呼吸康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1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训练(腹式缩唇呼吸训练、叩击排痰训练、胸廓松动训练),研究组给予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共4周。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肺功能与膈肌功能的变化,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与呼气流量峰值(PEF)、最大吸气压(MIP)、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膈肌增厚率(DTF)与膈肌活动度。结果:干预4周后,2组患者FVC、FEV1、FEV1/FVC、PEF、MIP值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DTei、DTF值与膈肌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均P<0.05),但2组患者治疗后DTee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较常规呼吸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和膈肌功能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表明rTMS对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主要综述了吞咽过程的中枢机制、rTMS干预的理论基础以及rTMS治疗PSD患者的临床研究进展, 希望对以后的临床治疗及相关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阈值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帕金森病患者4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阈值压力负荷训练器进行吸气肌训练。阈值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每周训练5 d, 连续训练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吸气肌功能[包括超声评估膈肌的活动度和厚度, 以及最大吸气压(MIP)]、平衡功能[包括躯干损伤量表(TI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姿势稳定极限(LOS)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步行功能[包括10米步行测试(10MWT)和动态步态指数(DGI)]评定。结果治疗后, 2组患者的膈肌活动度、厚度和MIP均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膈肌活动度、吸气末厚度和MIP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2组患者的TIS评分、BBS评分、LOS和TUGT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TIS评分...  相似文献   

16.
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并发症,预后差且治疗方法有限。因此,将神经刺激的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重点介绍咽腔电刺激(pharynge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PES)技术在人类吞咽运动系统中的治疗应用,阐明咽腔电刺激调控吞咽功能的机制,通过大量研究结果证明该刺激能够增加咽部运动皮质的兴奋性,该技术在神经源性吞咽障碍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也可窥见一斑。尽管目前的研究结果提示咽腔电刺激技术是一种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的神经调控干预手段,但仍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以便充分地探索其潜在用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评估膈肌功能指导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中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入院急性呼吸衰竭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撤机患者53例, 符合撤机条件后使用T管进行自主呼吸实验(SBT), SBT 30 min时应用床旁超声采集患者右侧膈肌移动度(DE)、膈肌厚度, 并计算浅快呼吸指数(RSBI)、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及膈肌厚度变化率(DTF), 根据撤机结果将其分为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收集所有入组患者临床资料, 比较两组患者的超声参数指标、临床指标关系,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膈肌功能超声指标对预测撤机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53例患者均纳入分析, 撤机成功组36例, 撤机失败组17例。撤机成功组患者DE、DTF高于撤机失败组(均P<0.05), 撤机成功组RSBI、D-RSBI明显低于撤机失败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DE、DTF、RSBI、D-RSBI截断值分别>1.21 cm、>27.5%、<48.68次/(min·L)、<1.31次/(min·mm)...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治疗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VIDD)的干预效果, 为VIDD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74例机械通气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7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早期康复锻炼, 试验组实施悬吊运动治疗。评价2组患者干预不同时间膈肌功能、呼吸功能以及终点事件的差异。结果最终试验组纳入34例, 其中男22例, 女12例, 年龄(55.50 ± 12.03)岁;对照组纳入36例, 其中男25例, 女11例, 年龄(54.78 ± 12.81)岁。2组患者干预前膈肌功能、呼吸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7 d, 试验组患者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分数分别为(1.59 ± 0.21)cm、(45.90 ± 5.20)%, 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49 ± 0.21)cm、(42.78 ± 5.5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2.44, 均P<0.05)。干预5、7 d试验组患者浅快呼吸指数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患侧M1区间歇Theta节律刺激(iTBS)联合外周磁刺激(PMS)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并探讨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选取45例脑卒中合并上肢功能障碍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刺激组、中枢组和对照组, 每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包括调控血压血糖、营养神经、调脂稳定斑块等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 每次训练时间45 min。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 联合刺激组加用患侧M1区iTBS联合患肢Erb′s点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中枢组加用患侧M1区iTBS联合患肢Erb′s点rPMS假刺激, 假刺激仅将线圈垂直于刺激表面;对照组未接受任何磁刺激。每日1次, 每周5 d, 共治疗10次。所有45例患者中, 仅对照组有1例因患者个人原因退出, 未能完成治疗, 余44例均完成10次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0次后(治疗后), 对患者行患侧拇短展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波幅测定;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 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膈神经电刺激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躯干稳定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物理因子治疗及肢体综合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每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评估患者肺功能,采用Sheikh躯干控制评分量表(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评估患者躯干功能及平衡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FVC[(4.21±0.49)L]、FEV1[(3.78±0.49)L/s]及PEF[(6.44±0.69)L/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2组患者TCT评分、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评分[(71.88±14.86)分]、BBS评分[(50.44±4.7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传统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平衡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