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脏病(DKD)中医湿证的差异肠道菌群、潜在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储存在广东省中医院生物资源库的中医诊断为湿证的DKD患者的粪便标本和血清标本,应用16s RNA高通量测序和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检测DKD不同湿证亚型(湿热证、水湿证、湿浊证)患者之间的差异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物,探索与湿证亚型相关的代谢通路,并将肠道微生物与代谢组学相结合,探讨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物的关联性。结果 研究共纳入41例DKD患者的粪便和血清标本,其中湿热证21例,水湿证13例,湿浊证7例;肠道微生物结果显示:水湿证和湿浊证的差异肠道菌群有7种,湿浊证和湿热证有13种,水湿证和湿热证有4种。代谢组学结果提示:DKD湿浊证和湿热证的差异血清代谢物有8种,主要富集在苯丙氨酸代谢和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生物合成通路(P<0.05);水湿证和湿热证有27种,主要富集在嘌呤代谢通路和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通路;水湿证和湿浊证有16种,主要富集在α-亚麻酸代谢通路(P<0.05)。肠道菌群与代谢组学关联分析显示:共有46种差异血清代谢物与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脏病3~4期湿浊证患者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科门诊及病房,收集符合辨证分型为湿浊证的CKD3~4期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慢肾衰一体化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治疗后对中医证候积分、有效性、生化指标等实验室指标进行观察,判定疗效。并采用血清代谢组学技术对健康组及CKD3~4期湿浊证患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单变量统计分析、多元变量统计分析、差异代谢物的层次聚类分析及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分析。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30.00%,观察组为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肌酐、尿素氮较治疗前降低,肾小球滤过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及肾小球滤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共鉴定出6个生物学标志物,涉及2条主要代谢通路。结论:中药结肠透析可以提升CKD3~4期湿浊证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延缓疾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分析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脾虚痰浊证的差异代谢物和相关代谢通路。方法 招募6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脾虚痰浊证患者和60例同期健康志愿者,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两组受试者的血清代谢组学,通过原始谱图和原始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鉴定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脾虚痰浊组总计60例患者参与研究,对照组总计60例健康志愿者参与研究,两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共鉴定得到18个差异代谢物,其中苯乙醛、正磷酸盐、鸟嘌呤核苷、磷酸二乙酯、2-脱氧-D-葡萄糖酸盐、鸟嘌呤、5-(2-羟乙基)-4-甲基噻唑表达下调,牛黄胆酸、2-丙基戊二酸、8-氨基-7-氧代壬酸、L-酪氨酸、S-磺基-L-半胱氨酸、环己甲酸、紫质胆素原、(R)-3-羟基-2-丁酮、辛酰基葡糖苷酸、褪黑素、A-茄碱表达上调;涉及苯丙氨酸代谢、硫胺素代谢以及嘌呤代谢等代谢通路。结论 差异代谢物在一定程度上从微观层面揭示了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脾虚痰浊证的代谢本质以及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脾虚痰浊证患者临床早期预警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找代谢综合征痰浊郁阻证患者内源性代谢物,探讨代谢综合征痰浊郁阻证血清代谢组学特征。方法收集代谢综合征患者324例,随机抽取代谢综合征痰浊郁阻证、非痰浊郁阻证患者血清样本各20例,并以健康志愿者8例为对照,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并分离各组血清相关代谢物,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进行数据处理,寻找差异性代谢产物。结果经代谢组学技术检测,代谢综合征血清相关代谢物有鞘氨醇、45-脱氢二十二碳六烯酸、尿酸等23种。代谢综合征痰浊郁阻证血清相关代谢物有磷脂(20∶4)、棕榈酰左旋肉碱、黄嘌呤、磷脂(18∶3)等27种。结论代谢综合征痰浊郁阻证和非痰浊郁阻证患者血清的代谢物存在差异,代谢综合征痰浊郁阻证血清相关代谢物27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风湿性疾病湿热证的共性代谢物组特征. 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对强直性脊柱炎(AS)湿热证患者30例、痛风性关节炎(GA)湿热证患者29例及健康志愿者44例的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研究,比较AS湿热证患者、GA湿热证患者相对于健康志愿者(正常组)血清中与湿热证相关的共性差异代谢物组.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a-羟基丁酸、磷酸和甘露糖在GA和AS湿热证组血清中均明显升高,而乙醇胺则明显下降.结论 血清α-羟基丁酸、磷酸、甘露糖和乙醇胺可能为风湿性疾病湿热证的共性代谢物组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证候间尿代谢物的差异及其代谢模式。方法:采用GC/MS的尿液衍生化方法,分析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不同证候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并进行单维和多维统计分析,通过与标准品的对照确认差异性代谢物。结果:在健康者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不同中医证候的患者间,均获得了差异性尿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与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通路密切相关。其中在湿热内蕴证与肝肾阴虚证之间存在支链氨基酸的差异。结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不同证候间存在着尿代谢物的差异,证候间可能具有不同的代谢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以下简称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肠源性尿毒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7例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本虚证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等证型,标实证按其主要表现归为湿浊证、湿热证、水湿证、血瘀证4种证型,并分别于入院后3天内检测血肌酐(Cr)、尿素氮(BUN)、尿酸(UA)、硫酸吲哚酚(IS)等尿毒素水平,运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87例患者,有73例属脾肾气虚证,占83.9%;7例属脾肾阳虚证,占8.0%;6例属气阴两虚,占6.9%;仅1例属肝肾阴虚,占1.1%。标实证方面,湿热证39例(44.8%),湿浊证27例(31.0%),水湿证14例(16.1%),血瘀证7例(8.0%)。不同类型的本虚证组别之间的各种尿毒素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湿热证组的IS水平与水湿证组、湿浊证组、血瘀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现为湿热证组的IS水平显著高于其余证型组;其余各组的IS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IS与中医湿热证之间可能有着密切联系,甚于与湿浊、水湿、血瘀等证型。此外,湿热证组与水湿证组之间、湿热证组与血瘀证组之间的Cr水平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湿浊证组与血瘀证组之间的Cr水平也存在组间差异(P〈0.05),湿热证组和湿浊证组之间的Cr水平则没有明显差异(P〉0.05),初步提示Cr与中医之湿热证、湿浊证有_定的关系,其相关性强于其与血瘀证、水湿证。结论: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湿热证型与血清Cr、IS水平的相关性强于其他实证证型,提示这些肠源性尿毒素蓄积可能主要表现为湿热证候,为临床辨证论治清除尿毒症肠源性毒素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不同证型的尿液代谢组学特征。方法筛选84例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分为湿热内蕴证(39例)、脾虚湿困证(28例)、气滞血瘀证(17例),另选健康对照组39名。采用气相色谱及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尿液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经主成分分析寻找各证型的差异性代谢物。结果生化指标分析显示:湿热内蕴证与脾虚湿困证的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存在差异(P 0. 05);湿热内蕴证与气滞血瘀证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总胆汁酸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存在差异(P 0. 05);脾虚湿困证与气滞血瘀证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总胆汁酸、碱性磷酸酶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存在差异(P 0. 05)。代谢组学研究显示:各证型在OPLS-DA图上区分明显,各证型间差异性代谢物涉及多种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肠道菌群相关代谢物紊乱。结论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及气滞血瘀证存在各自的尿液代谢组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KD)不同分期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演变规律,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横断面、回顾性调查的研究方法,依据Mongensen分期标准选取我院住院DKD(Ⅰ-Ⅱ、Ⅲ、Ⅳ、Ⅴ期)患者273例,收集其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DKD不同分期中医本证方面,Ⅰ-Ⅱ期以阴虚燥热证为主,Ⅲ期以气阴两虚证为主,IV期及V期以脾肾气虚证为主,随着病情进展,DKD的主要证候呈现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的发展趋势;DKD不同分期中医标证方面,血瘀证贯穿DKD发生、发展的始终;DKD早期湿热证所占比例较高,随着病情进展,湿热证逐渐减少,痰浊证和寒湿证逐渐增多。结论:DKD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肾气虚证为主,标实以血瘀、湿浊证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湿热发黄证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不同分期(早、中和晚期)的人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轮廓分析,分析其相关性与差异,并从中筛选具有差异性的小分子代谢物,即生物标志物。方法湿热发黄证HBV-ACLF样本27例,其中早期14例,中期6例,晚期7例,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技术检测3个不同分期血清样本中的小分子代谢产物,通过Data Analysis和Mzmine软件进行色谱峰识别后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找出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共筛选出8个生物标志物;湿热发黄证之HBV-ACLF患者早、中、晚期之间具有明显的代谢组学差异,小分子代谢物也发生了显著性变化。结论影响湿热发黄证HBV-ACLF不同分期的生物标志物种类有视黄醇维生素类物质、前列腺素类物质、环氧脂肪酸、甾体类激素、甘油三酯类物质、甘油双酯类物质、磷脂酰乙醇胺类物质、甲状腺素葡萄糖苷酸。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痰热阻肺证与非痰热阻肺证尿液代谢谱,探索中医不同证候生物学标记物差异。方法:收集24例痰热阻肺证、20例非痰热阻肺证患儿尿液进行液相色谱-质谱检测,运用XCMS Online和Metabo Analyst分析平台确定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结果:痰热阻肺证与非痰热阻肺证间能够良好区分,一系列有机酸、氨基酸、脂、酮类等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被确定。与痰热阻肺证相比,非痰热阻肺证组患儿尿中蛋氨酸、琥珀酸、赖氨酸、肌酸、犬尿氨酸、环腺苷酸等多种有机酸、氨基酸,以及多种脂类、酮类化合物含量升高,仅有羟基吲哚乙醛含量降低,主要涉及生物素代谢、色氨酸代谢等5条代谢通路异常。结论:小儿支气管哮喘不同证型间存在代谢标记物与代谢通路基础,可能是中医不同证候区别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冠心病心绞痛痰浊证、血瘀证患者的尿液代谢组学特征,探讨代谢组学方法在研究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型中的应用。方法:对12例冠心病心绞痛痰浊证患者和12例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患者的尿液样本进行氢核磁共振(1H-NMR)检测。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方法研究冠心病心绞痛痰浊证患者与血瘀证患者之间尿液代谢产物谱的差异。结果:2组尿液核磁共振氢谱的PLS-DA结果显示,冠心病心绞痛痰浊证患者与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患者能够被区分,2组尿液样本之间的代谢物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冠心病心绞痛痰浊证组尿液中柠檬酸、α-酮戊二酸、顺式-乌头酸、葡萄糖、3-羟基丁酸、丙酮、酪氨酸、肌酐、氧化三甲胺、二甲胺、马尿酸的含量高于血瘀证组,而胆汁酸、组氨酸的含量低于血瘀证组。结论:2组尿液样本的1H-NMR代谢谱存在差异,能从代谢组学分析中找出特异的标志性代谢产物。尿液代谢物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分冠心病心绞痛的不同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代谢组学变化层面揭示“湿热证”异病同证的物质基础。方法: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典型湿热证患者各30例为研究对象,以健康者30例为对照,联合选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和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两个代谢物检测平台,对血清样本进行全谱代谢组学检测。并运用多维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探索三种不同疾病湿热证的共性及特异性变化物质。结果:通过比较不同疾病湿热证组间代谢组学差异物质,并与健康组对照,发现肌苷、尿苷、天门冬氨酸、油酸甘油酯、乳酸盐是三种疾病湿热证的共同变化物质。结论: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发现,上述三种不同疾病的典型湿热证之间,既有反映不同疾病的差异性物质,又存在与湿热证相关的共性物质,从而在代谢水平上为中医“异病同证”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代谢综合征(MS)痰证与湿证患者血清代谢组学特征。方法:收集MS痰证患者30例、湿证患者30例,30名健康人群,运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定量检测血清代谢物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痰证的潜在标志物为胆碱、二甲胺、脂类=CH-CH2-CH-、肌氨酸、苏氨酸;湿证的潜在标志物为丙酮、乳酸、脂类-CH2-C=O、脂类-CH=CH-、丙酮酸、极低密度脂蛋白-CH2-CH2-C=O。结论:MS痰证、湿证患者血清存在物质代谢及代谢通路的改变,MS湿证患者可能存在糖代谢异常及脂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大肠癌和肝癌术后肝肾阴虚证、脾虚证和湿热证“异病同证”的血浆共同代谢物及其代谢机制。方法:对大肠癌和肝癌术后肝肾阴虚证、脾虚证、湿热证和隐证的血浆代谢物谱进行代谢组学(GC-MS)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寻找其“异病同证”的共同代谢物,并通过KEGG数据库分析代谢通路。结果:大肠癌和肝癌术后肝肾阴虚证共同的代谢物是甘氨酸,尿素,色氨酸和丙氨酸,其代谢调控以氨基酸的降解为主;脾虚证共同的代谢物是甘氨酸、尿素、色氨酸、葡萄糖、赖氨酸和肌醇,氨基酸的降解和糖类的分解功能受到影响;湿热证的共同代谢物是甘氨酸、尿素、色氨酸、葡萄糖、丙酸、甘露醇、山梨醇和赖氨酸,以影响糖类物质分解和供能过程为主要特征。结论:代谢组学方法是研究“异病同证”的有效工具之一。大肠癌、肝癌术后在肝肾阴虚证、脾虚证和湿热证各有其共同的代谢物以及代谢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对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痰热壅肺证患者与健康人的尿液,寻找其可能的尿液代谢标志物,并分析可能的代谢通路。方法 选择10例AECOPD痰热壅肺证患者为试验组,选择同期10例体检健康者为空白组,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检测2组尿液的差异代谢物,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的方法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再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和人类代谢组数据库(HMDB)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并筛选重要的差异代谢物。结果 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对比,共筛选出143个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的代谢物有59个,下调的代谢物有84个,上升的是咖啡因、可可碱、1,7-二甲基尿酸等,下降的是肉毒碱、泛酸、L-半胱氨酸等。2组差异代谢物再经过KEGG数据库和HMDB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并筛选显示,主要涉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Cysteine and methionine metabolism)、色氨酸代谢(Tryptophan metabolism)、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降解(Valine, leuci...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过敏性鼻炎肺虚感寒证和肾阳亏虚证患者血清中的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变化,为两种中医证型的科学辨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GC/MS技术检测过敏性鼻炎患者肺虚感寒证、肾阳亏虚证以及正常人的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利用SIMCA-P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LSA-DA)分析,研究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过敏性鼻炎肺虚感寒证、肾阳亏虚证患者代谢谱具有良好的分离趋势,并与健康人对照组有明显区分。利用商业化的代谢物谱库(如Wiley和NIST质谱库)及本实验室建立的标准品代谢物谱库鉴定了23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代谢物。在过敏性鼻炎肺虚感寒证和肾阳亏虚证患者中筛选得到了丙氨酸、十四烷酸、十六烷酸、9,12-十八碳二烯酸、9-(Z)-O-十八碳烯酸、十八烷酸6种差异代谢产物。[结论]过敏性鼻炎肺虚感寒证和肾阳亏虚证的代谢差异主要体现在氨基酸代谢和脂肪酸代谢方面,基于GC/MS的代谢组学技术可用于临床不同中医证型的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研究方法探讨冠心病痰浊证与气虚证的中医分型与其代谢产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65例,其中痰凝心脉证组37例,心气虚弱证组28例。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computer,GC/MS)测定两种中医证型的冠心病患者血清内源性代谢物,并分析其代谢谱之间的差异。结果共扫描100多个色谱峰,将得到的色谱图与质谱库进行匹配鉴定,最终得到准确定性的化合物46个。MCTree分析结果显示,痰浊证及气虚证患者可被有效区分开,鉴别这两种证型贡献值最大的化合物为丝氨酸,其次为缬氨酸、2羟基丙酸等。对两种证型代谢物量进行比较,发现痰浊证丝氨酸、2-羟基丙酸显著高于气虚证组(P0.05)。结论冠心病中医证型在代谢组学方面的差异,为冠心病的中医证候研究提供了基础,提示代谢组学技术可能成为中医辨证分型的新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强直性脊柱炎(AS)和痛风性关节炎(GA)为切入点,对风湿性疾病湿热证实质的脂质组学特征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对61例AS患者、29例GA患者及44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样本进行脂质组学研究,比较AS湿热证患者、AS非湿热证患者、GA湿热证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血清中与湿热证相关的特异性及共性差异脂质代谢物。结果:AS湿热证组与AS非湿热证组血清脂质指纹图谱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差异较明显的脂类代谢物主要是甘油磷脂酰胆碱类(GPC)和甘油三酯类(TG);与健康对照组相比,GA湿热证组和AS湿热证组共同表现的溶血甘油磷脂酰胆碱类(Lyso-GPC)明显下降。结论:部分GPC和TG类代谢物可能为AS湿热证脂质代谢的特异性本质,而Lyso-GPC(18:2)、Lyso-GPC(16:0)和Lyso-GPC(18:1)可能为风湿性疾病湿热证脂质代谢的共性实质,为风湿性疾病湿热证实质的探讨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心绞痛痰浊证、血瘀证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证(痰浊证)、心血瘀阻证(血瘀证)患者的血浆代谢组学特征,探讨代谢组学方法在研究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型中的应用。方法:对10例痰浊证患者和10例血瘀证患者的血浆样本进行氢核磁共振(1HNMR)检测。用主成分分析(PCA)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处理图谱数据,研究2组血浆代谢物图谱的差异。结果:1HNMR图谱模式识别分析显示,2组血浆样本代谢物差异显著。痰浊证组乳酸含量较高,血瘀证组丙氨酸含量较高,说明2组都存在能量代谢紊乱;痰浊证组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脂类化合物、酮体含量均高于血瘀证组,高密度脂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低于血瘀证组,说明痰浊证组比血瘀证组存在更严重的脂代谢紊乱;痰浊证组葡萄糖、半乳糖、N-乙酰糖蛋白含量均高于血瘀证组,说明痰浊证组比血瘀证组存在更严重的糖代谢紊乱;痰浊证组天门冬氨酸、异亮氨酸、谷氨酞胺、白蛋白赖氨酰含量均高于血瘀证组,丙氨酸、瓜氨酸、精氨酸、脯氨酸含量均低于血瘀证组,说明2组氨基酸代谢紊乱程度相当。结论:2组血浆样本的1HNMR代谢物图谱存在差异,能从代谢组学分析中找出特异的标志性代谢物。血浆代谢物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分冠心病心绞痛的不同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