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建立焦虑小鼠模型,研究焦虑样情绪反应对小鼠基础痛阈及术后疼痛转归的影响,也为后续研究深入探讨情绪与痛觉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动物模型基础。方法:1 2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合笼饲养组(Social Group)和焦虑造模组(Isolation Group)2组,每组10只。焦虑造模后对比两组小鼠焦虑样情绪反应差异以及基础痛阈值的差异。2 32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假手术(SG Sham)、正常切口痛组(SG Incision)、焦虑假手术组(IG Sham)、焦虑切口痛组(IG Incision),检测各组小鼠术前(d0)以及术后3 h,1 d,3 d,5 d,8 d,10 d和16 d的von Frey机械性触痛觉敏感性的改变。结果:1经8周的焦虑造模后,模型组小鼠呈现明显的焦虑样行为,表现为体重降低,活动性增强以及探索行为的抑制;2焦虑模型组小鼠相比于正常组小鼠,机械性痛阈(17.9±5.52 cm vs 32.6±8.37 cm)及热甩尾阈值(1.10±0.55 s vs 3.38±1.24 s)均显著降低;3焦虑状态可加重小鼠足底切口术后的急性期触痛觉敏感性,并延长触痛敏的恢复时间。具体表现为在足底切口术后3 h,1 d,3 d,5 d的时间点,IG Incision组小鼠的触痛敏程度均强于同一时间点的SG Incision组小鼠,而SG Incision组小鼠在术后5天的触诱发痛阈值(1.80±0.31 g)与SG Sham组小鼠(2.00±0.00 g)已无显著差异(P>0.05),但IG Incision组在术后5天时痛阈(1.07±0.30 g)仍低于IG Sham组(1.73±0.43 g,P<0.05),术后8天,10天以及16天虽与IG Sham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仍然存在降低趋势。结论:1焦虑样情绪可降低小鼠机械性痛阈值及热痛阈值,并可增强小鼠切口术后触痛觉敏感性,延长术后触痛敏的恢复时间;2本研究中所应用的动物模型可作为情绪应激引起的痛觉增敏模型,为后续研究深入探讨情绪与痛觉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动物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2.
唑来膦酸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VAD方案化疗治疗初治的多发性骨髓瘤(MM)骨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54例M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单用VAD方案化疗,治疗组接受唑来膦酸联合VAD化疗,比较两组的止痛疗效。结果对照组骨痛缓解显效2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61.54%。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89.2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出现恶心、食欲下降,治疗组2例出现发热。结论唑来膦酸联合VAD方案化疗治疗初治的MM骨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PVN) IL-1β介导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 CRH)神经元敏化对大鼠慢性内脏痛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8日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假手术+PBS组(Sham+PBS组)、假手术+IL-1β抑制剂组(Sham+Gevokizumab组)、模型+PBS组(CRD+PBS组)、模型+IL-1β抑制剂组(CRD+Gevokizumab组)。CRD组大鼠出生后第8、10、12 d,每天给予2次结直肠扩张制备慢性内脏痛模型;出生后第8周,室旁核注射0.5μl的IL-1β抑制剂Gevokizumab 5μg或PBS,测定内脏痛阈值;免疫荧光检测室旁核c-Fos表达及CRH神经元的活化情况。结果:与Sham+PBS组、Sham+Gevokizumab组相比,CRD+PBS组大鼠痛阈值降低,且c-Fos表达及CRH与c-Fos共标比例增加(P <0.05);CRD+Gevokizumab组较CRD+PBS组大鼠痛阈值增加,且c-Fos表达及CRH与c-Fos共标比例明显降低(P <0.05)。结论:室旁核IL-1β可能通过敏化CRH神经元参与了大鼠慢性内脏痛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Yes相关蛋白(YAP)/同源异型盒转录因子(PROX1)通路探讨淋巴管新生在高血压心肌重构中的作用。方法 将小鼠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Sham)+YAP-KO组、TAC+YAP-KO组、Sham+WT组和TAC+WT组。通过超声心动图获得小鼠心动图参数。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小鼠心脏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表达。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分为以下6组进行:对照(Control)组、AngⅡ+NC组、AngⅡ+si-YAP组、AngⅡ+YAP组、AngⅡ+si-YAP+Vector组和AngⅡ+si-YAP+PROX1组。通过伤口愈合试验和EDU染色检测LECs的迁移、增殖。结果 与TAC+WT组相比,TAC+YAP-KO组小鼠心脏质量比、心肌细胞大小和间质纤维化面积均显著增加(P <0.05),和淋巴微血管密度显著降低(P <0.05)。与对照组相比,AngⅡ+NC组愈合面积、细胞增殖、管形成数量显著下降(P <0.05),并且AngⅡ+si-YAP组下降程度较AngⅡ+NC组更大(P <0.05),而Ang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对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并阐明相关机制。方法:30只健康成年雄性野生型CD1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坐骨神经结扎损伤组(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和治疗组(CCI+SCS),每组10只。通过行为学观察SCS对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缓解情况,以及对小鼠运动功能影响程度;采用电生理方法记录各组小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中小神经元的兴奋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DRG内炎性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CI组小鼠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明显降低(P <0.05)。治疗组与CCI造模组比较,SCS可提高小鼠的机械痛和热痛阈值。同时,各组转棒实验评分无差异。电生理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提示外周神经损伤后,同侧小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同时DRG内TNF-α的释放增加,治疗组与CCI组比较,SCS可以明显抑制DRG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P <0.05)和DRG内TNF-α的释放增加(P <0.05)。结论:SCS通过抑制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DRG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从而有效地减缓小鼠CCI导致的机械感觉过敏和热痛敏,并可减少CCI小鼠DRG中TNF-α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鞘内及RVM区注射MOR和DOR激动剂对大鼠骨癌痛及神经病理痛的痛行为学的影响,探讨MOR和DOR在骨癌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14组:BCP+NS组、BCP+DAMGO(1、5、10μg)组、BCP+DPDPE(0.1、0.5、1μg)组、SNI+NS组、SNI+DAMGO(0.5、1、5μg)组、SNI+ DPDPE(0.1、0.5、1μg)组。注药20min后,观察不同剂量药物对大鼠触诱发痛及机械痛觉过敏反应的影响。结果:在骨癌痛大鼠,鞘内注射DAMGO 1μg 仅轻微升高大鼠双侧后爪对von fray的缩爪阈值;DAMGO 5、10μg可显著升高大鼠双侧后爪对von fray的缩爪阈值,明显缩短术侧后爪对针刺的缩爪持续时间(P<0.05);DPDPE(0.1、0.5、1μg)对骨癌痛大鼠双侧后爪的触诱发痛和术侧后爪的机械痛觉过敏反应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在SNI模型大鼠,DAMGO和DPDPE均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大鼠的触诱发痛和机械痛觉过敏反应(P<0.05)。结论: 鞘内给予μ、δ阿片受体选择性激动剂对大鼠骨癌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所需的剂量在骨癌痛大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Sestrin2(Sesn2)的保护线粒体功能在减轻脓毒症脑损伤(SAE)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研究。方法 120只6周大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40只:假手术(Sham)组、CLP组、CLP+Eupatilin组。建立由盲肠结扎和穿孔(CLP)手术诱导脓毒症模型。CLP+Eupatilin组小鼠采用Eupatilin治疗。通过神经行为测试、Morris水迷宫(MWM)来确定小鼠神经行为、空间学习和记忆功能。通过尼氏染色法计数海马CA1区的神经元数目。将HT2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Con)、脂多糖组(LPS)、LPS+Eupatilin组、LPS+Eupatilin+si-Nrf2组。通过TUNEL染色分析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MMP)分析线粒体损伤。结果 在CLP手术后7 d,与Sham小鼠相比,CLP小鼠的海马和皮质中Sesn2显著下调(P <0.01)。与CLP组相比,CLP+Eupatilin组的存活率显著增加(P <0.05)。与Sham组相比,CLP组小鼠表现出相对较高的神经损伤评分(P <0.05),和具有更少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甲基转移酶样14(METTL14)介导的N6-甲基腺苷(m6A)修饰在心肌梗死(MI)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Sham+AAV9-NC组、Sham+AAV9-METTL14组、MI+AAV9-NC组和MI+AAV9-METTL14组。各组小鼠分别在MI诱导前1周将AAV9-METTL14或AAV9-NC通过尾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无创测量心脏功能,并采用免疫荧光测定小鼠微血管损伤和内皮线粒体功能障碍。从小鼠心肌组织中分离CMECs,对细胞进行去氧葡萄糖(OGD)处理。结果 METTL14在MI小鼠心脏组织以及OGD处理的CMECs中下调。与Sham+AAV9-NC组小鼠相比,MI+AAV9-NC组小鼠中VE-cadherin表达显著下调(P<0.05),线粒体ROS水平显著增加(P<0.05)。MI+AAV9-METTL14抑制了这些变化,并增强了小鼠的心脏功能。与NC组相比,在OGD组CMECs细胞中观察到线粒体ROS水平显著增加(P <0.05)。CMECs细胞中METTL14敲低加剧了ROS水平(P <...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PKC抑制剂对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受体(NMDAR)、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220~280g。随机分为4组(n=9):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ham组)、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切断模型组(SNI组)和PKC抑制剂组(P组)。SNI组和P组制备SNI模型,P组在SNI术后14d内每天鞘内注射PKC抑制剂11μg,其余各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在SNI术前1d(基础值)及术后14d每次注射药物后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缩足潜伏期,分别于SNI术后2、7、14d注射药物后各处死大鼠3只,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L5节段脊髓背角NMDAR和CGRP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和Sham组比较,SNI组机械痛阈降低,NMDAR和CGRP表达上调(P〈0.01),热缩足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NI组比较,P组机械痛阈升提高,热缩足潜伏期延长,NMDAR和CGRP表达下调(P〈0.01)。结论:鞘内注射PKC抑制剂对神经病理痛大鼠具有明显的抗伤害效应,并抑制大鼠脊髓背角NMDAR和CGRP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米替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癌性骨痛的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50例合并骨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阿米替林片25 mg/次,口服,1次/晚,以及唑来膦酸4 m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滴注时间>15 min,每4周1次,作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单用唑来膦酸治疗,用法与治疗组一致。2个以上疗程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6%)和临床获益率(96.2%)高于对照组(75.0%,9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明显好转;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阿米替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癌性骨痛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频电针对脊髓损伤致急性自发痛模型大鼠急性痛超敏和自发痛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低、中、高频电针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低、中、高频电针组建 立急性脊髓 L2节段损伤模型。低、中、高频电针组分别用低频(2 Hz)、中频(50 Hz)、高频(100 Hz)电刺激 T8~T12节段夹脊穴和双侧“昆仑”和“足三里”,25 min/次,1 次/d,共14 d。治疗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自发疼 痛行为,用足底热辐射测痛仪检测各组大鼠热缩足潜伏期(PWL)和50%机械性缩足阈值(PWT);记录L1段 体感诱发电位(SEP)潜伏期及N波、P波的波幅。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自发疼痛行为学动作的发 生次数增多(P<0.05);痛阈值降低(均P<0.05),急性痛超敏发生率增高(P<0.05),PWL和PWT降低(均 P<0.05),SEP潜伏期及N波、P波波幅均增加(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3个电针组的自发疼痛行为学 动作的发生次数降低(均 P<0.05),痛阈值升高(均 P<0.05),急性痛超敏发生率降低(P<0.05),PWL 和 PWT降低(均P<0.05),SEP潜伏期及N波、P波波幅降低均P<0.05),且低频电针组的疗效优于中、高频电 针组(均P<0.05)。结论:低频电针可提高脊髓损伤大鼠的痛阈,减轻急性自发痛超敏,改善自发痛引起的 行为学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对化疗药物紫杉醇诱导神经性疼痛(PINP)小鼠脾脏及脊髓背角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影响炎症变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雄性成年C57BL/6小鼠60只,体质量18~22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腹腔拮抗剂组、鞘内拮抗剂组,每组12只。模型组、电针组、腹腔拮抗剂组和鞘内拮抗剂组腹腔隔日注射紫杉醇(2 mg/kg),总计4次,建立PINP模型,对照组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电针组、腹腔拮抗剂组、鞘内拮抗剂组从造模第1天开始进行电针干预,隔日1次,共干预7次。腹腔拮抗剂组、鞘内拮抗剂组分别于造模第1、7、13天分别在腹腔、鞘内注射α7nAChR拮抗剂α-银环蛇毒素(α-BGT)。采用Von Frey测痛仪及热刺痛仪检测造模第0、7、14天小鼠机械痛阈值(PWT)及热痛阈值(PWL)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造模第14天小鼠脾脏、脊髓背角α7nAChR蛋白表达;采用RT-qPCR及ELISA法检测造模第14天小鼠脾脏、脊髓背角TNF-α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行为学测试:5组小鼠造模前PWT和PWL比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双侧足三里穴对紫杉醇诱导神经病理痛小鼠模型背根神经节(DRG)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调控紫杉醇诱导神经病理痛的机制。方法:选择成年C57小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电针组在第1、3、5、7天分别通过腹腔注射2 mg/kg紫杉醇进行造模;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溶媒。造模结束后(第9天),电针组给予电针双侧足三里穴治疗,频率15 Hz,强度1 mA,30 min/次,1次/d,共7 d。采用“up and down”法测定足底机械阈值(PWMT);采用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DRG组织的病理特征;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DRG组织MCP-1和CD68免疫阳性面积百分比;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DRG组织CD68、MCP-1、iNOS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采用透射电镜观察DRG组织巨噬细胞超微结构。结果:(1) PWMT: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模型组第8、11、13、15天PWMT明显降低(P...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腹腔内注射毒蕈碱受体拮抗剂东莨菪碱对骨癌痛鼠吗啡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使用Walker256大鼠乳腺癌细胞建立大鼠胫骨癌痛模型.在建模2周内对建模胫骨进行X线摄片观察肿瘤性溶骨破坏的程度,将模型成功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n=10).对照组(C组),每日予生理盐水(NS)1 ml腹腔注射(ip),30 min后予NS 1 ml ip;吗啡治疗组(M组),每日予NS 1 ml ip,30min后予吗啡4 mg/kg(NS稀释至1 ml)ip;东莨菪碱治疗组(S组),先给予东莨菪碱0.5 mg/kg (NS 稀释至1 ml)ip,30 min后予NS 1 ml ip;吗啡复合东莨菪碱组(MS组),先给予东莨菪碱0.5 mg/kg(NS稀释至1 ml)ip,30 min后予吗啡4 mg/kg(NS稀释至lml)ip;各组持续用药6d,给药1h后测自由行走痛行为学评分、机械痛及热痛痛阈值的变化.结果:大鼠在2周时出现自由行走痛行为学改变,机械痛阈值及辐射热痛阚值下降.治疗后,与C组和S组相比,M组和MS组自由行走痛行为学评分下降(P< 0.05),机械痛和热痛痛阈值升高(P<0.05);与M组相比,MS组机械痛阚值及辐射热痛阈值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吗啡可有效治疗骨癌痛,复合应用东莨菪碱(0.5 mg/kg)可增强吗啡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醋酸泼尼松龙(PA)对背根节慢性压迫(CCD)大鼠痛阈和脊髓背角nNOS表达的影响及其镇痛机制.方法:鞘内置管手术成功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7天组和15天组两组,每组再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人工脑脊液(ACSF)组,鞘内注射PA 0.5、1.0、2.0mg/kg组(n=10).分别于CCD术前(0)及术后1,3,5,7,9,11,13,15天采用von Frey纤毛机械刺激法和热辐射刺激法评定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WTL);术后第7天和第15天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观察脊髓背角nNOS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术前基础阈值相比,除假手术组外,CCD术后各组的PWMT和PWTL均出现明显地下降(P<0.01),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5天开始,PA 2.0 mg/kg组与ACSF组相比,PWMT和PWTL显著升高(P<0.05).免疫组织化学方面,背根节压迫后第7和第15天,ACSF组与PA 0.5、1.0 mg/kg组脊髓背角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三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A 2.0 mg/kg组和ACSF相比,第7天和第15天均显著降低(P<0.01).脊髓背角Westernblot检测与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鞘内注射PA有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nNO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短时程脊髓电刺激联合臭氧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机械痛阈值、疼痛程度以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90例。将90例NP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在X线透视引导下植入电极进行短时程脊髓电刺激(tSCS)治疗,连续治疗2周;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臭氧治疗,予疼痛触发点行臭氧注射,每周2次,共治疗2周。记录并比较两组机械痛阈值、视觉模拟评分(VAS),检测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表达水平,评价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2.22%(37/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22%(2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机械痛阈值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的机械痛阈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以及血清TNF-α、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时程脊髓电刺激联合臭氧能有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提升患者的机械痛阈值,缓解患者疼痛,并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mGluR5拮抗剂MTEP对骨癌痛小鼠热痛觉过敏及脊髓水平IL-1β、IL-6、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C3H/HeNCrlVr雄性小鼠60只,随机分为:①MTEP+Tumor组:癌痛组从第14 d开始鞘内注射MTEP150nmol,qd,共7次;②生理盐水+Tumor组: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代替MTEP;③MTEP+Sham组:用等剂量MTEP给予假手术组;④生理盐水+Sham组: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给予假手术组;⑤正常组:正常饲养21d。应用热辐射刺激仪测定缩足潜伏期(PWL)。应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mRNA表达。结果:各组小鼠术前基础P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与正常组相比,骨癌痛组PWL明显降低(P<0.05),假手术组P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 d,和正常组相比,MTEP+Sham组、生理盐水+Sham组PWL和脊髓IL-1β、IL-6、TNF-α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Tumor组PWL(6.18±1.29)s明显低于正常组(15.91±1.65)s(P<0.05),脊髓IL-1β、IL-6、TNF-α表达则高于正常组;MTEP+Tumor组(9.39±1.94)s PWL高于生理盐水+Tumor组,脊髓IL-1β、IL-6、TNF-α表达则低于生理盐水+Tumor组(P<0.05)。结论:鞘内注射mGluR5拮抗剂抑制脊髓水平表达释放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可能是其抗癌痛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CXCL13及其受体CXCR5在1型糖尿病引发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C57BL/6空白对照组和C57BL/6模型组(每组18只)。C57BL/6模型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构建1型糖尿病模型。每周观测小鼠的体质量、血糖、机械痛和热痛阈值。于第15周检测2组脊髓中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和促炎因子水平的变化以及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变化。在上述试验基础上,再分别取12只C57BL/6小鼠和12只CXCR5-/-小鼠按前述方法分别设立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于第4周检测各组机械痛敏、第6周检测热痛敏。结果 C57BL/6模型组小鼠的脊髓中CXCL13和CXCR5等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mRNA明显上调(P均<0.05)。C57BL/6模型组小鼠血糖升高、体质量减少,第4周的机械痛阈值降低、第6周的热痛阈值降低(P均<0.05),但CXCR5-/-模型组小鼠机械痛和热痛阈值无变化。与C57BL/6空白对照组比较,C57BL/6模型组小鼠的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小型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以及炎症因子标志物环氧化酶-2、IL-1β以及磷酸化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和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水平升高(P均<0.05);血清中炎症因子IL-6、TNF-α和IL-1β蛋白水平升高(P均<0.01)。结论 趋化因子CXCL13及其受体CXCR5的激活或可促使1型糖尿病DPNP的发生,相关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胶质细胞与磷酸化的ERK、STAT3和炎症因子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慢病毒载体介导的BDNF与电针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热辐射痛阈的影响差别,比较基因与电针的镇痛疗效,探讨BDNF对疼痛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坐骨神经结扎损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CCI模型,运用荧光免疫标记法,观察慢病毒载体介导的BDNF与电针干预后大鼠不同时间点(3 d、7 d、21 d)BDNF在相应节段脊髓内表达的变化。另运用BME-410C热痛刺激仪记录大鼠术前(0 d)及术后1 d、3 d、5 d、7 d、9 d、14 d、21 d,各组的热辐射刺激缩足潜伏期痛阈的变化。结果大鼠热痛敏阈值的变化:各组大鼠CCI术前热痛敏阈值均无明显差异。模拟对照组大鼠各时点热痛敏阈值无明显差异。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各时点相比无统计学差异。CCI术后一天各组热痛敏阈值低于模拟对照组(P〈0.05)。术后第5天,试验组、电针组热痛敏阈值上升,高于空白及阴性对照组(P〈0.05),术后7天,实验组上升至最高点,试验组与电针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9天、14天、21天,实验组热痛敏阈值下降,术后7天、9天、14天电针组热痛敏阙值趋于稳定,均高于空白及阴性对照组(P〈0.05),术后9天、14天实验组与电针组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21天,试验组与电针组无明显差异(P〉0.05)。荧光免疫组化观察: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模拟对照组术后第3天、第7天、第21天时点大鼠L4/5段脊髓阳性神经元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试验组三时点阳性神经元先增加后降低,术后第7天最高,与其他组相比阳性神经元表达明显升高(P〈0.05),电针组阳性神经元有所增加,但与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BDNF参与了大鼠痛敏的过程。可能外源性BDNF表达有利于受损神经修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 AMP-PKA信号通路在大鼠骨癌痛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n=8),假手术组(n=8),骨癌痛组(n=12),骨癌痛+生理盐水组(n=8)和骨癌痛+PKA抑制剂组(n=16)。各组于造模前3天、1天以及造模后1、3、5、7、10、14天分别测定热缩足阈值和机械缩足阈值。PKA抑制剂Rp-c AMPS(1 mmol/20μl)分别于造模后早期(3、4、5天)和造模后后期(7、8、9天)经鞘内注射(每天1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中c AMP的浓度和PKA的活性。结果:造模后,大鼠DRG和脊髓中c AMP的浓度显著增高,PKA的活性明显增强,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和后期给予PKA抑制剂Rp-c AMPS治疗,均能显著延迟或抑制骨癌诱发的热痛敏和机械痛敏(P<0.01)。结论:骨癌显著增强DRG和脊髓中c AMP-PKA信号通路的活性,该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动在骨癌痛的产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抑制该信号通路的激活能有效减轻骨癌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