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监测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患儿使用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R),分析 ADR 发生情 况及影响因素,并建立其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选取 2018 年 5 月至 2022 年 2 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儿科使用 β-内酰胺 类抗菌药物的患儿作为 ADR 监测对象,统计分析 ADR 患儿临床资料。 按使用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否发生 ADR,分为 ADR 组和无 ADR(nADR)组,并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其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 结果:共监测使用 β-内酰胺类抗 菌药物的患儿 453 例,87 例发生 ADR(ADR 组),366 例未发生 ADR(nADR 组)。 单因素和 Logistic 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过敏 史、给药频次不合理、高剂量、用药时间≥3 d、联合用药为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 ADR 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 据此建立 预测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 ADR 的列线图模型,一致性指数高达 0. 749(95%CI 0. 691 ~ 0. 807),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 (16% ~81%),列线图预测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发患儿 ADR 风险净获益值较高,表明该模型临床预测效用良好。 结论:β-内 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 ADR 的危险因素包括过敏史、给药频次不合理、高剂量、用药时间≥3 d、联合用药,据此构建的列线图模 型能有效预测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 ADR 的风险概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院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类统计我院2009-2011年收集的161例抗菌药物ADR报告,分别从患儿性别、年龄、药品种类、ADR累及的系统和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结果:161例抗菌药物ADR中,0~3岁患儿比例最高,占64.60%;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例数最多,为100例,占62.11%;ADR累及的系统和器官主要为皮肤及附件系统,为124例,占77.02%。结论:抗菌药物ADR与患儿性别、年龄及药品种类等多种因素有关,医院应加强儿童ADR监测工作,保证患儿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李晓霞 《中国药房》2013,(18):1699-1701
目的:总结小儿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提高医护人员对小儿ADR的认识。方法:调查我院368例患儿的一般情况及用药情况,分析患儿发生ADR的相关因素、ADR的治疗及转归,对ADR的因果关系进行评估及分类统计。结果:我院儿科患儿ADR发生率比成人高,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发生率最高(占66.15%),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69.23%),ADR以消化系统反应最常见(占67.74%),冬季是儿科ADR的高发季节(占21.70%),单一用药发生ADR几率低于联合用药。结论:医院应加强儿童用药的监管。医师应严格按适应证用药,注意儿童用药剂量个体化,重视儿童ADR监测,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HIS真实世界评价儿童应用注射用更昔洛韦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使用注射用更昔洛韦的患儿进行真实世界研究,对患儿的人口学信息、临床诊断、药物用法用量、溶媒、联合用药及不良反应(ADR)发生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020年1月—2020年1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使用注射用更昔洛韦的患儿共942例,ADR发生率为8.92%(84/942),均为一般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皮疹;10%葡萄糖注射液溶媒组(14.55%)及1岁及以下儿童(14.56%)ADR发生率比较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注射用更昔洛韦在儿童的临床应用存在超适应证用药情况;ADR多发生在用药1周内,程度较轻,与原患疾病、合并用药可能相关,临床用药时应注意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王杰  刘煌 《中国药房》2015,(5):639-641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上报的159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科室分布、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联合用药情况、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0~10岁患儿和>60岁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分别占23.90%、34.59%;抗菌药物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6.16%;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的ADR最多,占30.82%;联合用药致ADR高达31.45%;抗菌药物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2.08%。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菌药物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集到的112例儿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 112例ADR中,主要与抗感染药物使用、注射剂联合应用的种类、静脉给药的方式及患者年龄偏小有关,ADR最常见表现为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多见。结论加强ADR监测,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尽量避免联合应用注射剂,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1019例门诊静脉输液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静脉输液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我院门诊1 019例ADR患儿的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门诊静脉输液儿童ADR发生率为1.2%,以1~3岁小儿最多;药物中以抗微生物药居首位,占69.4%,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26.7%;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占79.6%.结论:门诊静脉输液儿童ADR发生率高,应加强儿童ADR监测,尽可能减少门诊儿童静脉用药,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8.
归莱  朱爱国  陈岳敏  唐叶秋 《安徽医药》2012,16(10):1547-1549
目的 了解某二甲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现状与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0年度已上报国家和省ADR监测中心的247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评价.结果 247例抗菌药ADR报告中,18岁及以下未成年人109例(占44.13%),ADR发生率最高(0.51‰),60岁以上患者次之,发生率为0.23‰;涉及药品六大类32种,以β内酰胺类最多(占72.06%),其次为喹诺酮类(占19.84%);给药途径多为静脉滴注(占97.98%);ADR所涉及的系统、器官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高(占66.79%).结论 加强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和ADR监测培训,以未成年人、老年人及过敏体质患者作为ADR监测重点对象;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用药指征,选择最佳的给药方案、正确的剂量和疗程、适宜的给药途径,加强用药监护,可有效降低或避免某些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资料,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63例ADR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50岁人群ADR发生率最高;静脉给药引起ADR53例;抗菌药物引起ADR37例;ADR的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最多22例,其次是皮肤系统损害。所发生ADR均治愈或好转。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开展ADR监测工作,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是减少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痰热清注射液在儿童人群中的使用规律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7月-2015年1月入院使用痰热清注射液的患儿(≤14岁)进行真实世界研究,对患儿的人口学信息、临床诊断、药物用法用量、疗程、溶媒、联合用药及不良反应(ADR)发生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使用痰热清注射液的儿童患者共1 062例,其中男童613例,女童449例,发生不良反应27例(2.54%);临床主要用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及上呼吸道相关的手术后;联合用药占88.32%,主要联合用药为抗菌药物;经统计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溶媒种类、稀释倍数、合并用药的ADR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有无过敏史、使用天数的ADR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5和P<0.01)。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在儿童的临床使用上,存在超适应证、给药不规范、联合用药较多等问题,应规范其临床应用,以减少或避免ADR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南阳市中心医院抗菌药物致儿童严重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6年1月1日—2021年5月31日南阳市中心医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72例儿童严重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2例儿童严重抗菌药物ADR报告中,男44例(61.11%),女28例(38.89%)。婴儿期(28 d~1岁)患儿严重ADR占比最高,为52.78%。静脉滴注是引发严重ADR最主要给药途径,共69例(95.83%)。引发ADR最多的抗菌药物类别是头孢菌素类,共35例(48.61%)。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共73例次(68.87%)。绝大多数ADR经相应处理后痊愈或好转。结论 抗菌药物引起的严重ADR受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用药时间等因素影响,应加强患儿抗菌药物所致严重ADR监测,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133例涉及注射用磷酸肌酸钠的儿童不良反应的年龄、原患疾病、发生时间、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注射用磷酸肌酸钠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导致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多发生在用药1 d内,低钙血症的不良反应均发生于新生儿患者,多为早产儿。结论临床应关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儿童药品不良反应,药品生产企业需加强对儿童用药的研究,进一步完善说明书,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血必净注射液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类型,探讨临床使用发生不良反应的可疑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检索收集血必净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病例40例,对患者使用血必净注射液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必净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可疑影响因素有患者的年龄、既往过敏史、单次给药剂量、溶剂的选择及联合用药。结论:应充分了解血必净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注重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李军珂  张梅 《中国药业》2011,20(18):56-57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收集的2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0~10岁人群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43.70%;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易引发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占53.54%;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药物以抗微生物药居首位(占41.97%),其次为中药制剂(占33.44%);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46.55%。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做好用药监护,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4-2016年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为减少儿童ADR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4-2016年上报的1 615例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201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儿童ADR发生数量呈上升趋势。1 615例ADR病例中,新的ADR占9.16%,严重ADR占3.28%;药师(54.61%) 和医师(40.31%) 是ADR报告的主要来源;男性(934例,57.83%) 与女性(681 例,42.17%)患儿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岁学龄前儿童组ADR发生率最高(36.66%);引起ADR最多的药物种类是抗菌药物(58.64%),而排名前10位的药物中又以头孢呋辛最多(8.98%);静脉滴注是引发ADR最主要的给药途径,共1 282例(79.38%);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1.10%),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斑丘疹等过敏样反应;大部分ADR经过相关处理后都能痊愈(56.16%)和好转(35.54%)。结论:儿童ADR多出现于5岁以下,与静脉滴注给药、抗菌药物使用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治疗中应严格掌握药物适应证、给药途径、剂量等,并加强对儿童 ADR 监测工作的重视,减 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西安市中心医院2014—2016年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探讨其影响因素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西安市中心医院2014—2016年收集的268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268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比率略高于男性患者,老年人及儿童发生率较高;最易发生ADR的抗菌药物种类为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累及皮肤及附件的比率最大,其次为消化系统;静脉滴注为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经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和对症治疗,一般预后较好;ADR主要来源于药师收集.结论 临床应重视和加强抗菌药物ADR监测和上报工作,保证合理用药和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热毒宁注射液导致儿童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使用热毒宁注射液致104例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给药剂量、ADR发生时间、联合用药情况、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性患儿发生ADR的比例相对较高,占55.77%;以单次给药剂量10 mL发生率最高,占35.24%;ADR出现时间多数在用药初期,用药30 min内发生的占66.34%;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38.89%)、全身性损害(30.15%)为主,经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均预后良好。结论 儿童是热毒宁注射液ADR的高发群体,临床使用应辨证施治、规范用药,加强用药监测,密切防范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21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儿童用药情况,探讨药品不良反应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在2445份不良反应报告表中检索儿童用药后引发不良反应的病例,按患者性别、年龄、既往不良反应史、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及结果等分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45份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表中,216例属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病例,占8.83%。216例中71.76%的儿童使用抗茵药后引起不良反应;72.70%的患儿通过静脉给药;20.80%存在了合并用药现象;1.39%的患者使用儿童专用剂型;2例留有后遗症,1例死亡。结论:儿童用药,既有成人用药的普遍性,又有儿童生理特点的独立性,临床需提高儿童用药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