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对2016年-2020年成都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决策及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提取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成都市22个区(市)县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相关数据,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报告患病率、管理率、规范管理率、服药率、规律服药率以及病情稳定率等指标进行逐年分析。结果 截至2020年底,成都市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共71 899例,报告患病率为0.34%,规范管理率为95.53%,规律服药率为72.50%。2016年-2020年,除报告患病率(χ2=269.566,P<0.01)之外,管理率(χ2=384.030,P<0.01)、规范管理率(χ2=309.742,P<0.01)、服药率(χ2=414.252,P<0.01)、规律服药率(χ2=316.172,P<0.01)和病情稳定率(χ2=288.335,P<0.01)均有随年度增加而增高的... 相似文献
2.
暴力攻击行为常见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且具有突发性、无目的性等特点,给患者个人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甚至威胁到社会公共安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相关因素的研究做一综述,为早期识别及干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倾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了解雅安市社区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现况,为改进雅安市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雅安市纳入社区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 002例,采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随访表调查患者规范管理情况、服药情况、居家稳定情况以及肇事肇祸情况。结果完成有效问卷803份,雅安市社区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为93. 03%(95%CI:91. 30%~94. 80%),服药率为65. 13%(95%CI:61. 80%~68. 40%),规律服药率为50. 44%(95%CI:47. 00%~53. 90%),居家稳定率为90. 78%(95%CI:88. 80%~92. 80%)。肇事肇祸发生率为4. 61%(95%CI:3. 20%~6. 10%)。结论雅安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规律服药率达到国家标准,服药率尚未达到国家标准,居家稳定率较高,肇事肇祸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的可能原因,为猝死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检索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精神科病房住院的29702例患者病历资料,对符合猝死标准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结果。结果29702例精神科住院患者中17例猝死,猝死率为0.57‰,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心源性猝死(6例)和异物吸入性窒息(3例)。结论应对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吞咽功能进行定期监测,动态评估猝死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郑州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严重精神障碍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3月-6月,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从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中郑州市所有在册患者中选取342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并调查其服药情况及影响因素,比较服药依从组与服药不依从组服药影响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320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其中服药依从者245人(76.56%)。服药依从组与服药不依从组在居住地、职业以及门诊慢性病报销办理情况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015、7.502、13.106,P<0.05或0.01)。服药影响因素问卷评分方面,两组自知力缺失、病耻感以及药物相关因素因子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588、2.379、2.893,P<0.05或0.01)。已办理门诊慢性病报销是服药依从的保护因素(OR=2.727,95%CI:1.320~5.634,P<0.01),居住地为农村(OR=0.465,95%CI:0.221~0.977,P<0.0... 相似文献
8.
9.
背景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行为发生率较一般人群更高,我国对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行为发生风险的预测研究尚不多见,尤其缺乏除传统预测方法之外的数据挖掘技术预测模型的研究和比较。目的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分类决策树构建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行为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检验分类决策树模型是否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 于2023年12月,选取2013年—2022年随访记录完整的11 484名社区严重精神障碍在管患者,按8∶2随机分为训练集(n=9 186)与测试集(n=2 298)。在训练集中,分别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分类决策树建立预测模型,在测试集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 1 115例(9.71%)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危险行为。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市户籍、贫困、有监护人、精神残疾、危险行为史阳性、自知力不全、自知力缺失、有阳性症状是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OR=1.778、1.459、2.719、1.483、3.890、1.423、2.528、2.124,P均<0.01);年龄≥60岁、受过教育、医嘱无需用药以及社会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1~2013年湖北省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失访与死亡情况,为减少失访患者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在管患者随访数据及失访(死亡)患者登记表进行整理,了解失访患者的失访原因、病种,以及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结果 2013年较2012年失访与死亡患者增加1.17倍,除其他(37.3%)和死亡(13.3%)外,外出打工、迁居他处、连续3次失访和走失患者合计49.4%;精神分裂症占失访患者84.2%;躯体疾病所致死亡患者占53.6%.结论 加强对精神分裂症和躯体疾病患者的随访,及时流转患者随访信息是预防患者失访和死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佛山市顺德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肇事肇祸等情况。方法对登记在册的4107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一般信息统计和基础情况调查,评估其危险性,了解其肇事肇祸情况。结果4107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肇事肇祸患者共962例(23%),肇事肇祸患者以精神分裂症(62%)最多见,并且具有男性(63.7%)为多、未婚和丧偶较多、经济状况较差、服药依从性差和阳性家族史较多的特点。结论要重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药物治疗,并建立有效的社区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2.
精神疾病患者猝死前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患者猝死前心电图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临床诊断为心脏性猝死的49例患者作为猝死组;随机抽出同期住院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特征,人口学资料以及临床特征。结果:猝死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QT间期延长、T波改变、ST段低平、U波或TU融合波、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猝死组氯氮平使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使用氯氮平者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未使用氯氮平者(P〈0.05或P〈0.01)。猝死组高龄,兴奋状态,低血钾,肌酸激酶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精神疾病患者猝死前大多心电图异常,多呈非特异性改变。高龄、使用氯氮平以及某些临床征象可能成为患者猝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常德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现状,探索暴力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为优化对这一人群的管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于2017年7月-12月,在常德市康复医院接受暴力危险性评估的2 362例疑似精神障碍患者中,采用Excel生成随机整数的方式,随机选出790名被试,并将其中757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其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并进行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定。将MOAS加权总分≥5分者定义为研究组(n=505),MOAS加权总分5分者定义为对照组(n=252),比较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暴力攻击行为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研究组中男性、年龄相对较小、单身、近半年无业、不(规律)服药、存在被关锁情况、伴有反社会人格特征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规律)服药(OR=2.659,95%CI:1.892~3.738)、年龄≤30岁(OR=1.845,95%CI:1.163~2.926)、男性(OR=1.486,95%CI:1.085~2.036)、无业(OR=1.621,95%CI:1.069~2.457)与高暴力攻击风险呈独立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常德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不(规律)服药、年龄≤30岁、男性、无业。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分析深圳市社区严重精神障碍不服药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利用深圳市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收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个案资料和随访资料,描述分析不服药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现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3163例社区严重精神障碍不服药患者中9.1%(288/3163)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多元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起病(OR=1.589,95%CI 1.181~2.139)为暴力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共同居住者(OR=0.596,95%CI 0.410~0.867)、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OR=0.432,95%CI 0.199~0.938)、申请监护补助(OR=0.440,95%CI 0.319~0.606)、签约家庭医师服务(OR=0.642,95%CI 0.492~0.838)和社区面访(OR1-2次=0.633,95%CI 0.466~0.861;OR3-4次=0.546,95%CI 0.368~0.811)为暴力行为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急性起病的严重精神障碍不服药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较高。提升社区精神卫生综合服务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社区严重精神障碍不服药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2011年四川省在库重性精神疾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四川省重性精神疾病的基本情况,旨在为四川省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工作提供技术指导。方法依据国家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服务规范及工作规范和国家数据收集分析系统的要求制定工作方案,开展全省精神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相关人员技术培训,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于2010年7月在全省范围内启动重性精神疾病摸底调查,资料完整者录入国家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再将2011年12月末四川省各市州录入国家重性精神疾病数据收集分析系统的数据导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止2011年12月末,四川省共调查出重性精神疾病119313例,同意并实施网络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54700例,管理率为45.85%。本次显示四川省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经济状况处于当地贫困线以下为61.77%;文盲和半文盲为31.87%,小学文化为37%;农村重性精神疾病为80.8%,城市无业人员为5.46%;重性精神疾病未婚率为31.01%,离婚率为4.21%;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间断服药和不服药者分别为27.9%和33.5%;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危险行为发生率为21.56%,其中肇事、肇祸发生率为7.84%。结论我省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会、经济地位十分低下,对社会、家庭的危害及潜在危险极大,需进一步探索和改变现有的管理治疗模式,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7.
Jordanova V Stewart R Goldberg D Bebbington PE Brugha T Singleton N Lindesay JE Jenkins R Prince M Meltzer H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07,42(8):611-616
Background Life events (LEs) are recognised to be important risk factors fo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CMD). Their prominence may vary
across age groups but this issue has received littl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Method Data were analysed from the 2000 UK National Survey of Psychiatric Morbidity comprising 8,580 participants aged 16–74 years.
A history of recent life events pertaining to health threats, bereavement, interpersonal problems and redundancy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preceding six months. Participants were also asked about earlier lifetime stressors including sexual abuse and expulsion
from school. CMD, depression and generalised anxiety disorder were ascertained through the revised Clinical Interview Schedule.
Results The strongest associations between LEs and CMD were for recent threats to health, recent interpersonal problems and lifetime
stressors. Recent LEs were mo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than anxiety whereas the associations for lifetime stressors
were similar in strength. The strength of association between recent LEs and CMD increased steadily up to the 45–54 years
age group and then declined. In the 65–74 year age range, CMD was not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ny recent LE but instead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following lifetime stressors: bullying, sexual abuse, running away from home, and institutional care
in childhood.
Conclusions Recent life events were most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CMD in mid-rather than early or late adult life. In later life, stronger
associations were found with lifetime stressors than recent events. 相似文献